一、旅游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旅游景区损失超50%
新冠疫情对旅游景区的经营提出巨大挑战。根据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初步统计,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景区收入损失额度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90%以上。在降价营销、入境游大幅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国景区企业的收入损失程度会达到2019年同期收入水平的40%-50%以上。景区行业整体收入损失程度将会显著高于旅游行业整体平均水平。
疫情后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1-2千元
根据中国旅游院和马蜂窝数据,2021年,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占比为48.5%。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疫情过后,景区企业应打造新场景、新活动、新体验,从而提升二次消费,全面推动景区创新发展,合作共赢,实现内容升级、业态升级、产品开发、业务复苏、收入结构转型等一体化升级。
推广微信营销
截至2021年6月,微信月活跃用户达12.51亿人,在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下,微信可作为游客游园的APP,为游客提供便利,为景区降低运营成本,助力景区进行产业升级。
发展智慧旅游
疫情过后,国家发布一系列政策助力旅游行业发展,其中,发展智慧旅游为主旋律,具体内容如下:
综上所述,后疫情时代,旅游行业内企业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慧旅游。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二、当前中国旅游业存在什么问题?
当前我国旅游业出现的问题:
(一)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较低,产品供给不足与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当前全国很多景区,尤其是各个山区小景点,由于彼此间恶性竞争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各自分散经营,相互合作少,游客消费成本高,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尴尬瓶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要求旅游集团从单一的“吃、游”向“吃、住、行、游、购、娱”横向延伸,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的纵向延伸,以应对旅游业总量和结构上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报道称,我国旅游产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慢。国内旅游行业在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优势不足,尽管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取得了大部分旅游景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细化景观设计、更新旅游理念、扩大延伸旅游层次方面进程缓慢,仍面临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导致对“门票旅游经济”的严重依赖。中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旅游已走进普通家庭,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5亿人次。但中国旅游产品数量供给不足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与游客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
(二)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依然存在,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经营模式普遍;旅行社承包、挂靠现象普遍,加剧了低价恶性竞争;旅游商品购物点、旅游景点的门票和旅游酒店的住宿费用虚高标价,导游获取回扣问题严重。虚高标价,导游和经营点相互勾结,从而获取回扣在旅游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既严重影响了旅游形象和旅游服务质量,也不利于自助式的散客旅游的壮大发展。此外,我国各个旅游城市和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四黑”现象。欺客宰客,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海鲜大排档等旅游餐饮点短斤缺两,以及黑团黑车甩客现象等都是游客常有的投诉。《光明日报》等报道称,当前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
1、市场定价不规范。买卖双方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部分景点定价随意。
2、服务标准不统一。旅游消费活动链条多,一旦出现合同条款不明晰、各项活动安排服务标准和责任界限模糊。此外,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总量还存在较大缺口,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教育支撑不足,人才保障机制和开发机制相对滞后。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
(三)政府政策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监管机制不健全
当前不少旅游景区存在着重开发、轻规划,先开发、后规划的现象,开发规划工作没有摆在重要位置,规划意识淡薄。特别是在景区开发初期,建设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明显。有些景区虽然在开发前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或是景区内各投资主体只进行了局部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规划,还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再加上管理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不利,导致旅游开发失控。此外,由于景区的多重管理,使得控制权力过于分散,群龙无首,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因此景区无法制定和贯彻统一的开发建设规划,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的纵向管理职能也受到了进一步削弱,景区内无序开发、恶性竞争在所难免。“中国报告大厅”关于《中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指出,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景点周围,遍布着各种散发小广告、让游客参加价格低得离谱的旅游团、或者自称是导游可以提供讲解的人。每到多部门联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时,这些人马上销声匿迹;联合执法行动结束,他们又全回来了。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经连续多年报道北京地区的“非法一日游”现象,北京市也年年加大力度整顿市场,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浙江省旅游局局长赵金勇表示,杭州是全国整顿市场秩序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但“野导”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想管,可管不到,只能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执法,而这种联合执法无法常态化。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主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旅游监管的职能和手段有限。
2、对旅游监管工作重视不够。
3、旅游监管力量薄弱。
4、旅游监管职能交叉。
三、未来5-10年文旅规模将达15W亿,未来投资方向康养+文旅?
文旅产业:未来30年中国最好的投资!
1、文旅经济走向
文旅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文化行为、体验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领域。主要是以 旅游 业、 娱乐 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据美国权威部门预测,文化休闲、 娱乐 活动、 旅游 业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之后,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
文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文旅产业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起推动作用。文旅产业的发展可以调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在传统服务产业中派生出新的门类,并有利于传统服务产业的升级。
■ 文旅产业的发展对城市消费市场有很强的拉动能力,形成持续不断的消费热点,同时对促进就业也有积极作用。
■ 文旅产业对相关产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益增值有促进作用。比如书店和咖啡馆结合而成的书吧,不仅可以整合书店和咖啡店的原有市场,也将带动两者的结合派生新的消费模式。
2、文旅产业红利可观
国家 旅游 局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 旅游 人数20亿人次,2015年达40亿人次,7 年翻一番。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 旅游 近3次。
据国家 旅游 局预计,我国 旅游 度假行业将形成10万亿级支柱产业。毋容置疑,这是大众乐于消费的朝阳行业,预示着文旅产业的投资窗口已然打开。
▲近年国内 旅游 业总收入(单位:万亿元人民币)
难怪,中国战略专家王志纲曾说:在下一个十年,如果错过了“文旅产业”,必将错过一个时代!
3、文旅产业迎“黄金时代”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 旅游 业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 旅游 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 旅游 强国水平。
因而,到2020年,是我国 旅游 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由 旅游 大国迈向 旅游 强国的关键之年。中国文旅文化发展的时代已然到来。但中国文旅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提升与改进的内容,并需与城市特色和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这已成为中国文旅发展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4、文旅产业的八个“注意”
文旅小镇业态调整改造的背后是深刻的 社会 变革
古镇、古村在中国新兴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迎来了一波巨大的变革。不仅仅是传统建筑空间、商业业态的变革,更是其内在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变革、乃至传统文化基因潜移默化的质变。如果只是仅仅就业态而业态,那注定这个小镇的商业是肤浅的,并可能造成业态定位的偏离。
游客需求层次的提升,需要文旅业态同步提升
近20来年 旅游 的大发展,已经从原有的观光 旅游 逐步向休闲和度假游转型,但转型期观光、休闲和度假不同需求的 旅游 形态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并且不同区域的文旅小镇项目会在 旅游 需求层面方面的侧重点还会不同,不同的 旅游 需求层次所对应服务的 旅游 业态是不同的,在此背景下,不仅原来很著名的古镇古村业态需要进行提升,改造,一些新迈入开发的小镇项目也将更加复杂。
移动 社会 、智慧 社会 的到来带来文旅业态的改变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打破了城市办公人员固定办公的工作形态和地域界限,可以随时随地办公与他人开展工作合作。 旅游 小镇因为其浓厚的文化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引来很多大城市的人群前来创业办公、边度假边办公。这些会促使对住宿以及休闲 娱乐 业态需求的提升,而移动时代网络购物的方便,也会造成对单调零售业态需求的减少,对体验型零售业态的增加。
旅游 业态和城镇化业态的融合
旅游 小镇配套设施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高于普通小城镇的标准,因此服务设施指标的选取不能完全按照《镇规划标准》确定,要综合考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包括 旅游 人口及因 旅游 发展吸纳的外来就业人口等),进行科学的计算。 旅游 小镇生态为基,小镇 旅游 人口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小镇的生态承载能力, 旅游 设施的配置科学合理,适当留有余量,杜绝浪费。
并且从实际的众多案例来看,文旅商业业态的面积不宜过大,要根据游客量的消费结构进行缜密核算,才比较合理的结果,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小镇业态面积往往过大,其后果就是在运营中产生很多空铺,死铺。
传统 旅游 六大要素的提升
长期以来, 旅游 业已经形成了基于 旅游 服务的“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文旅小镇的商业业态也基本是按照这几个方面进行构建的,但是随着 旅游 市场的变化,一些创新的业态开始呈现,或者说需要对原来的六大要素进行重新创新性认识和阐释。比如从原来简单的吃饱、睡着,购物等变成对当地 美食 文化、居住文化、当地手作文化的深度体验。这对业态定位的面积、量级等都会产生重要的改变。
文旅小镇的商业是文化风景
未来的文旅小镇的商业设施除了承担基本的吃饭、购物、住宿功能,还承担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互动交流、游览体验等复合的功能。每一个店铺,都是一个风景点,每一个店铺都是文化体验点,纯碎的商业功能会弱化, 旅游 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步凸显,让游客在闲逛中产生消费欲望,在欢乐中产生消费行为,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文旅商业业态。当然,这些会对前期招商、商户的引进培育、商业的运营要求很高。
文旅小镇的商业业态招商需要具有“个性”的商户
文旅小镇的商业招商对象不是普通的商户,甚至不是连锁的商户。除了立足本地化之外,还要招一些对吃、住、购、娱、文等有特殊研究和追求的“发烧友”。特别是有文化情怀的发烧友,最好是在某一行业有一定影响力,比如可以让一些文化人过来开茶馆、开特色客栈,让著名的烹饪师傅过来经营文化餐馆等等。特色化招商、不走寻常路的招商这就是未来文旅小镇的招商趋势之一,也是考验一个文旅商运营服务商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
文旅小镇的商业业态需要考虑淡旺季、周末与工作日等特性
旅游 商业的一大特点是经营的季节性,即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季节性是大多数 旅游 地的典型特征,旺季欣欣向荣,淡季门可罗雀。中国大部分景区,冬季的几个月,几乎无游客来访,商铺开业率不足50%。这就要求 旅游 产品的设置和后期运营尽量延长 旅游 旺季,并设置可行的四季 旅游 产品和 旅游 服务。
还有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周末人气很旺,周一到周四人气不济,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需要从业态规划定位就开始研究设置能够吸引游客淡季 旅游 的 旅游 产品和 旅游 服务,并且在商业业态中如何呈现落地,这样就把商业业态—— 旅游 产品体系—— 旅游 淡旺季一条线的进行整体解决。
文旅小镇及文旅商业业态的规划定位是一个复合性的,系统性的工作,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涵盖 旅游 、文化、商业、地产,涉及到 旅游 产品、 旅游 线路、 旅游 活动,包括 美食 、酒店、民俗、活动等丰富内容。
2020年文旅产业:下一个亿万级“超级独角兽”正在崛起
“上承庙堂之期,下接人民美好生活之望,文旅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从量向质转变的一个缩影,撬动万亿级的资本市场。”
从战略布局来看,文化和 旅游 业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头戏。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和 旅游 产业将成为我国支柱产业,“文化+ 旅游 ”产业在未来5-10年将达到15万亿规模,占国家经济总量的15%—18%。
“
这一虚拟的数值正在转化为现实。今年三月,国家组建文旅部,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文旅部发布了《关于在 旅游 领域推广政府和 社会 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提出:
“将重点支持 旅游 景区、全域 旅游 、乡村 旅游 、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旅游 厕所、 旅游 城镇、交通 旅游 、智慧 旅游 和 健康 旅游 等新业态领域的项目发展。”
而在新一轮消费升级中, 旅游 的内涵扩展成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并以 旅游 目的地为核心,以 体育 、户外、文化、 娱乐 、游学等为外延,逐步构建文旅大消费产业。
文旅产业的新变化
文化和 旅游 部发布的2018年“五一”假日 旅游 市场信息显示,“五一”期间,全国假日 旅游 消费旺盛, 旅游 市场持续增长。经中国 旅游 研究院综合测算,“五一”假日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47亿人次,同比增长9.3%,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871.6亿元,同比增长10.2%。
近年来,人们对于文旅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个性化、差异化,前往同一目的地,消费者会选择不一样的行程路线,居住不一样的特色酒店或民宿,同样人数的游客可能产生数百种不同的消费需求。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升级,是各种文旅供给侧形态产生的核心动因,它直接催生了多样化的 旅游 产品,致使 旅游 产品的最上游——资源端产生了重大变化,也对文旅产品的研发、营销、运营环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应对用户群的变化,文旅产业越来越重视对 旅游 目的地内容、IP和场景的开发,以期用多样的产品品类满足规模化人群的需求,刷新人们的文旅体验。例如,在 旅游 目的地引入户外教育、文艺演出、 体育 赛事等项目,为不同兴趣爱好的消费者带来个性化体验。
这就意味着,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消费场景,把单一的规模化的产品内容,变成多样的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这个过程使 旅游 资源得以开发,项目设定的IP和内容也得到了共同的成长。
文旅产业有哪些机会
之前乐视影业披露将进军文旅实景市场。跨界时代,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步谁将进入大 旅游 行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 旅游 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强劲动力。
01 政策性热点驱动 旅游 特色小镇成投资热点
特色小镇依然是文旅行业最为追捧的投资项目类型。
PPP模式是特色小镇的主要投融资方式。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特色小镇PPP投资项目共计 34个 ,项目总投资额为952亿元 ,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为 28亿元。
02 旅游 投资新蓝海:低空 旅游
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2018年低空 旅游 必将成为 旅游 投资领域的新蓝海。适宜开发低空 旅游 城市TOP20为:无锡、武汉、天津、长沙、南京、重庆、西安、郑州、杭州、温州、广州、济南、青岛、中山、北京、上海、舟山、烟台、珠海、厦门。
03 旅游 投资热点区域: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再加之冬奥会、第二机场、通武廊等政策的发酵,京津冀地区成为近期市场追捧的热点。
大型文旅企业纷纷将资金投向文旅项目,跨行投资态势明显。经不完全统计,在京津冀106个重点 旅游 投资项目中, 旅游 企业投资商仅有27个,占比26.7%,其余均为非旅企业投资商,占比73.3%。
进入大资本时代,百亿 旅游 投资项目占33.3%。在京津冀106个重点 旅游 投资项目中,百亿元以上 旅游 投资项目有28个,其中千亿元以上有3个。
旅游 综合体项目已成为 旅游 大资本项目的主要形式。经不完全统计,京津冀地区106个重点 旅游 投资项目中, 旅游 大型综合体项目有38个,占比35.85%;投资总额5828.26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总额的43.64%。其中31个百亿元以上 旅游 投资项目中, 旅游 综合体项目为15个,占比近50%。
04 旅游 投资热点市场:新中产阶级崛起
根据《2017年新中产白皮书》,我国目前拥有2.4亿的新中产阶级群体,约占总人口数的17.3%,数量庞大。他们具有消费能力高、消费意愿强烈、对 旅游 要求高等特点,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新中产的消费逐渐升级,实物类的消费逐渐减弱,体验类、服务类的消费大幅度提升。旅行,是新中产排名第二的消费领域。未来一年,93.3%的人有出游计划,86%的人倾向于自由行。旅行已成为新中产标配。
2020年,中国消费总量增长的81%将来自中产阶层,因此新中产阶层的消费市场充满巨大的商业潜力,未来针对新中产的 旅游 投资开发更应注重体验和服务。
05 旅游 是PPP模式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
2019年全国PPP项目总数量为24059个。 旅游 PPP项目数量为862个,排名第4,占PPP项目总数的6%。这个比例远高于 旅游 投资在资本市场的比例,而且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