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让旅游经济走强世界
中国游客已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中国旅游经济也正在走强世界。事实上,人数众多、购买力强大,已使得中国游客成为全球“争抢”的“香饽饽”。据澳大利亚财经杂志《商业观察》报道,由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强势增长,在未来20年内,中国将成为中产阶级消费的全球“动力工厂”。这个“评价”应该说恰如其分。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出境游在未来十多年里,仍将保持一种高增长态势,中国游客成为“动力工厂”完全有这种可能。这就是为何众多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纷纷放宽签证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与当前中国一些景区景点随意宰客、服务质量低下相比,国外“争抢”中国游客的“招数”可谓既简便又实用,还大受中国游客的欢迎。这凸显了国外在拓展旅游市场上的精明。回望整个2014年,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摩拳擦掌,争相推出各种针对中国游客的活动,全力迎接中国游客的到访。比如,芝加哥今年首次全城庆春节;泰国一观光区变身唐人街,吸引中国游客“回家”;俄罗斯、芬兰、瑞典则欲面向中国游客开发“红色旅游”;为吸引更多中国游客与投资,澳洲发布了首份中文地图……等等。旅游永无止境的理念正在延伸,而医疗旅游、大学参观、高端购物这些面向中国游客的“私人订制”的持续延伸,也大大增强了吸引中国游客的“磁力”。
有道是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国际旅游市场上呈现“争抢”中国游客的盛况,并非一些国家真的“好客”,而是普遍看中了中国游客兜里的钞票,看中了中国中产阶层以上人士超强的购买力,他们迫切需要中国游客来买单。反过来说,这种强劲势头对带动中国本地旅游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好处。不要总以为国人热衷出境游,扫货奢侈品是把钱扔在了国外,是给他国经济“增砖添瓦”。出境游本身就具有“双重”刺激作用,既能够带动国际旅游市场,又使得国内的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并且也会从出境游中分得一杯羹。毕竟,中国游客出境游的热情和大客流,带动了民航、酒店业、餐饮业等行业的消费,中国旅游市场多少也“坐收渔利”之便。
当然,全球“争抢”中国游客也倒逼我国的旅游市场向国外的理念和服务模式学习。如果国内旅游市场还在吃旅游资源的“老本”,还在以自己所谓的“特色”和“老大地位”,对游客不敬及坑宰游客,相信今后众多国人宁可把钱扔到国外旅游市场,也不会再去国内某个景点花冤枉钱、受冤枉气。
二、怎样提高淡季旅游者量的建议?
旅游业有强烈的淡旺季之分。目前我国旅游存在着接待量严重失衡的问题:旺季,旅游景区人满为患,导致旅客发出“花钱找罪受”的感叹,旅游的质量也大打折扣;淡季,旅游景区门可罗雀,惨淡经营。如何削峰填谷,实现全年旅游接待量的均衡发展,这无疑考验着景区的胆识与智慧。
那么,旅游景区淡季如何提升客流量呢?海森机构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改变淡季观念,做旺淡季市场
海尔张瑞敏曾说过“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所以旅游企业要想在销售淡季提升业绩,首先要改变经营的理念,树立“销售无淡季”的意识。
景区可通过与旅行社的沟通和种种促销手段来吸引其进行淡季销售。宣扬在淡季发团的价格优势、返利政策、利润空间,并可以通过各种奖励手段刺激旅行社发团来景区。
2.合理调整价格,回馈新老客户
价格是调节消费的有力杠杆。淡季的价格优势是吸引众多旅游消费者和旅行社的一个重大因素。中国人自古追求物美价廉。淡季,游客少,旅游质量高,如果价格再优惠的话,能吸引相当大一部分游客。
城市景区可针对本市户口推出折扣优惠,刺激那些想去旅游而又嫌价格高的人群以较低的价格实现愿望。
如故宫淡季推出免费主题旅游,表面上看门票收入减少了,但带动了其他方面的旅游消费。此举改变了游客赶集式的旅游出行观念,也赢得了社会口碑,提升了景区的社会美誉度,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3.举行别开生面的活动,加强营销。
常规的旅游景区都选择在旺季展开大型宣传营销,而在淡季采取全面紧缩的营销战略。消费者面对各种众多而繁杂的宣传营销可能会产生犹豫和排斥的心理,不利于消费决策的做出。
淡季,景区可举行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比如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各大媒体记者、旅游专业师生、残障人士、军人家属等深入体验景区的各个方面,通过他们的口碑和影响吸引广大旅游者慕名前来。
4.推陈出新,丰富旅游产品
人们普遍追求新、奇、特。旅游景区可根据季节特征,想方设法搞出些花样来,满足人们追求新、奇、特的心理。比如,神农架冬季滑雪很火,那么,夏季可推出滑草。温泉型景区,冬季推泡温泉,夏季则可主打水上游乐项目。
5.私人定制,提升服务水平
现在旅游私人定制越来越火。旅游景区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年龄的游客,为他们量身定制私人专属的个性化服务。并提高员工培训,完善制度,使“个性化服务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