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经济的主导产业早就不是房地产了,哪些产业支柱推动海南经济?

旅游业推动海南经济。

总体来说,海南房地产总体发展平稳但并不突出,所以无法成为海南支柱产业。但海南旅游业最为突出,所以旅游业是海南经济支柱之一,并且以旅游业为基础,延伸出了其他产业支柱,所以旅游业推动海南经济发展,具体来说,这些产业推动海南经济:旅游业,服务业,特色农业。以下笔者将详细解释。

第一、海南主导产业不是房地产,而是靠旅游业推动海南经济发展:旅游业是海南产业支柱,海南旅游业非常突出,甚至和其他旅游省份相比也是佼佼者。首先海南省位于我国低纬度地区,具有独特景观和风俗人情,因此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游客。其次海南省著名景点和著名旅游城市较多,比如大小洞天旅游区,三亚等等,也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另外海南省对深知自己优势所在,所以大力开发旅游业,从而成为佼佼者。由此可见,旅游业作为产业支柱推动海南经济。

第二、海南主导产业不是房地产,而是靠服务业推动海南经济发展:虽说旅游业为海南吸引大批游客,提供消费基础。但对于如何让顾客满意,打造良好口碑这些具体问题,就需要海南服务业来具体实施操作,海南旅游业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优质服务,提高了海南声誉,所以服务业推动了海南经济发展。

第三、海南主导产业不是房地产,而是靠特殊农业推动其经济发展:因为海南处于我国低纬度地区,气候偏热带气候,所以为种植热带水果提供了环境条件,在过去两年,热带水果这一类特殊农业种植者已经增加了200万户。特殊农业正在异军突起,成为支柱之一,所以特殊农业推动海南经济发展。

曾经是旅游的“宠儿”,为何今年的海南旅游收入排名全国倒数第三?

今年的海南旅游收入排名全国倒数第三,归根到底还是局限三亚发展,而其他地区不闻名导致当地的收入排名变低。很多人去过三亚都会深刻当地的景色很美,而物价确实非一般的贵,因此消费太贵也影响了当地的收入,导致排名成为了倒数第三的情况。

一、海南旅游发展不平衡,导致当地旅游收入很局限

海南旅游收入排名全国倒数第三,跟海南的旅游发展不平衡有很大的关系。国庆黄金周旅游基本的收入都是来自三亚,地方景点基本是没有客观的收入,单靠三亚带来的收益却是限制了它的数据增长;其他市县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发挥,仅凭三亚一座城市显然难以与其他大省份媲美,因此在这个国庆的黄金周里面,海南的总体收益很低,甚至出现了倒数的情况,不得不说旅游看重的还是当地的整体效果。

二、三亚消费水平高,也影响了当地的旅游收入

虽然说海南总收入相对较低,但人均旅游消费却独占鳌头;根据资料显示,海南的人均旅游消费就妥妥地排名全国第一,不得不说,高物价也是海南旅游发展的重大阻碍之一。

海南当地的高消费不仅造成了人才流失,实业艰难的情况,因此对于旅游来说消费也是相对的高,很多人都会去三亚追求梦一般的生活,也会被当地高消费所惊讶,因此很多游客去了一次就不会再去,导致收入很低。

三亚以高消费支撑着当地的旅游业,自然会让游客数量流失,旅游业自然也会越来越差了。

三亚的消费高吗?

大体上来说,市区景区里不低的物价确实存在,而在郊区,消费状况还是正常的,不会出现集中在市区景区的“高消费”状况。

虽然三亚是很多人去海南旅游的首选之地,但是大家仍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三亚除却市区和景区,还有郊区等其他的地方,三亚市一共有4个区,分别是:崖州区、天涯区、吉阳区、海棠区,其中吉阳区为市中心。

当地人住的地方物价正常,所以日常的花销的水平我们都是差不多的,三亚市区和景区的餐馆价格确实是挺高的,不过那些餐馆的主要客人一般都是游客,本地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下馆子吃饭的。想吃海鲜可以自己到市场去买海鲜回家动手做,特别情况下,要下馆子都会去大排档或者本地人开的餐馆,还可以去船上吃。这就是本地人的优势啦,这样的日常消费不会比游客到三亚旅游的消费高特别多。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一、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海南旅游接待能力的持续增强,旅游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

(一)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接待游客的人数和旅游收入水平,是判断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的重要量化指标。2004年海南接待游客1402.88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372.02万人次,占全部来琼游客总数的 97.8 %;接待海外旅游者 30.86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2.2%。200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1.01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04.24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3.9%。

(二)旅游产业规模。

由于看好海南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社会各方面对海南旅游业关注不断增强,投资持续增加,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海南省从事旅游经营的法人企业有 845家,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 7.78 %;就业人员49325人,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18.64 %;主营业务收入38.31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4.94 %;资产总额196.49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98 %。其中,全省住宿业单位604家, 客房总数50334间;床位103305张。住宿业中旅游饭店296家,客房总数37119间,床位78705张。旅游饭店就业人员31297 人,资产总额116.10亿元。旅行社184家,旅行社就业人员2729人,资产总额13.65亿元。旅游经营企业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198家,占旅游企业总数的 23.4%;私营企业 275 家,占32.5%;外国和港澳台企业71家,占8.4%;有限责任公司137家,集体企业55家,股份合作22家,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分别是22家、45 家和20家。这表明,海南的旅游企业中私营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呈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

(三)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海南省不仅在发展旅游业中逐步整合优化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而且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精心营造旅游热点,突出发展休闲度假、会议旅游、节庆活动等能充分体现海南自然、文化历史特色的各种专项旅游产品,有效提升了旅游产品竞争力。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取得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如南山文化旅游区,是集海南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档次较高、特色鲜明的旅游观光景区;以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一批建筑风格各异的度假休闲酒店群落成了国内游客冬季避寒的首选度假之地;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海南会议旅游的兴起和会议层次的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包括台达、亚龙湾、博鳌在内的省内16家各具特色的海滨型、山地型高尔夫球场的分布密度在国内省市中名列前茅。景区(景点)的建设明显加快,目前全省共有49处景区(景点),其中天涯海角、南山旅游区等7处景区(景点)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景点)。与此同时,全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尤其是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旅游点的可进入性显著增强,在交通、通讯、水电供应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和国内外游客的需要,初步形成了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旅游设施供给体系。海口、三亚等五个城市也因此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四)旅游法律和产业政策。

旅游法制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1992年,海南省旅游局组织制定了《海南省旅游规划大纲》;1995年,海南率先在全国推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条例《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海南省再次修订《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和出台了《海南省旅游市场管理规定》;并于2002年3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海南省旅游条例》;《海南省旅游总体规划》目前也已获得通过。与此同时,为加快开发海南的旅游度假资源,国家还赋予海南许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海南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持普通护照参加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可以在15天内免签证;国家还特许海南省拥有国际三、四、五类航权开放政策。所有这些法律和政策措施奠定了海南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海南旅游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看,由于旅游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也不是一般的第三产业,而是关联度高、涉及面宽、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旅游消费直接投向的是吃、住、行、游、购、娱等6个部门,而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等行业发展,进而还能刺激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起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素质提升的作用。2004年海南旅游增加值48.84亿元,占全省GDP的6.0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6%。

其次,从旅游产业的波及和连带效益上看,海南发展旅游业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作为先导产业,相对其他产业,旅游业的效益不仅表现在旅游收入上,还更多的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投入开发,可以带动一定范围内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全面发展。“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例如,海南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互动作用在这几年表现得相当明显。不少经济条件优越的国内游客利用黄金周旅游期间在三亚和海口等地购置房产,从而带动了当地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经济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旅游房地产已逐步成为海南房地产业在国内促销的品牌和优势。

第三,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看,由于旅游业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行业。2004年全省旅游企业直接就业人员49325人,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18.64 %。由于旅游业的带动性强,许多相关产业都可以借助于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而活跃,开拓消费领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形成地方就业的主渠道。

此外,旅游业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所需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资金投入不大,成效较快,适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资金缺乏而又急于摆脱困境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需要。通过旅游业的开发,与外界进行人员、信息、技术及资金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带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山区其他经济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对于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中西部边远山区,能够直接起到帮贫解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旅游业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与衰弱,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影响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