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使用人口约6305万。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2、山西锣鼓

山西锣鼓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山西的鼓品种达数十种,有山西威风锣鼓、黄河锣鼓、太原锣鼓、花敲敲。

3、广灵剪纸

广灵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

5、旺火

生旺火是山西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广灵剪纸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这是为什么呢?

山西广灵剪纸,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奠定了剪纸行业的至尊地位,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堪称剪纸艺苑一奇葩。

广灵县地处太行山北端,恒山东麓,为山西省东北门户。而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色彩鲜明、造型生动的特色深受群众喜爱。2008年,广灵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山西广灵剪纸与河南、陕西等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灵剪纸源远流长

寻根发脉,上溯历史,周成王剪桐封虞就是发生在三晋大地上最美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给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就是最早的剪裁艺术品。这一历史故事说明剪纸的起源在初唐在山西。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到明代形成了广灵剪纸,成熟期则在清道光年间,一直流传至今。

起初,当地剪纸的主要材料是麻纸,后来用生宣,工具是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数把刻刀,一次可以刻出30至50张同样图案的作品。据资料记载,在民国年间,当地从事剪纸的人员数量增多,光焦山就有20多家,每年一进腊月,剪纸艺人就糊上亮子(幌子),在临时做的两扇轻便窗子上,把自己所刻制好的窗花分类贴在窗纸上,到集市上叫卖。

如今,在广灵乡间几乎每个百姓都会剪窗花。忙时务弄庄稼,一旦有闲暇,便舞弄起剪刀,刻剪起心中早已成形的剪纸作品来。许多年来,当地的百姓每逢中秋节、春节刷房糊新窗纸时,为增添一些喜庆色彩,许多人家都要剪制窗花来装饰窗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广灵染色剪纸,属于剪纸中的 "染色刻纸"类,图案处理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刻制精巧,造型写实,色彩艳丽。一张剪纸的成型要经过设计图样、拨样、熏样或晒样、刻制、剪裁、染色等工序。

刻制时第一步为起画稿。在白纸上起稿时要将画面中线条之间不连接的地方 (如人物的眼、口鼻、眉之间以及人物与景物之间)合理地连接上,接着用墨笔描图,先看预想的剪刻效果如何。经过一番认真修整,剪刻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如果剪刻技术熟练,也可以不描墨图而直接在画稿上

第二步是把纸张裁好,放在画稿的下面,然后用订书钉或纸捻针线把它固定在一起,放在刻制桌的蜡板上面。刻制时要从画稿的中央部分往外刻,先刻细部,后刻其他地方,如刻人物时先从五官和衣纹刻起,逐渐往外进行,最后剪刻外缘。剪刻完后取下所钉的固定钉子或线,用小镊子慢慢地把作品一张一张地揭开。线条清晰明快、舒展、光滑,绝不允许留下一丝一毫的毛刺、豁口。

在广灵剪纸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代传人张民锦、张仲晨兄弟二人功不可没,他们的艺术风格大胆夸张,含蓄幽默,刀法流畅,技艺纯熟,用色考究,画面艳丽,并做到了写真与写意的协调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今,以张会堂、张咏堂、张多堂为代表的又一代传人,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继续弘扬广灵剪纸之神韵。目前,广灵剪纸园区已基本形成,以生产广灵剪纸的4个乡镇、9个村、1200余农户为主体,兴办了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和大同市广灵剪纸技工学校,并在国内多个地区设立了展示厅和专营店,打造出一条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条。

2008年,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广灵剪纸入选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景点介绍

广灵县全县辖2镇7乡132个行政村,人口1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广灵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剪纸、秧歌、大号、皮影、背阁等独具地方特色。广灵剪纸,起源于汉代,是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2010年广灵剪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全县现有壶流河湿地、白羊峪、甸顶山空中草原等自然景观25处,有水神堂、汉白玉石林、圣泉寺等人文景观132处。接下来咱们就看看这些景观吧。

一 水神堂

水神堂位于广灵县壶泉镇壶山上,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神堂原名洋水神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增建文昌阁,改名水神堂。水神堂坐北朝南, 是典型的外观八合院,主要建筑有灵应宝塔、圣母殿、禅房、文昌阁、山门、钟鼓楼、老君殿等。 山上建有亭殿阁塔,山下草木丛生。“九江圣母祠”和“观音庵”是水神堂的建筑主体,配有东西观赏厅和龙虎廊,院内建有四丈多高的七级砖塔。东北角有一阁,登梯而上便是一个六角楼亭。

二 涧西古堡

广灵县壶泉镇涧西村始建于清代,因保有较为完整的古堡墙壁、堡门及特色民居建筑群,被人们称为“涧西古堡”。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涧西村大力发展特色 旅游 产业,重点提升村容村貌,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别具一格的手工艺品、古色古香的民居、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药用花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2018年,涧西村实现整村脱贫。

整个景区不仅有展厅,还有农家乐和民宿,来这里的游客们既可欣赏古时的恢弘建筑又能得到现代 旅游 业的方便。

三 剪纸博物馆

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8月,是国家3A级景区,设有十三个大展厅和一个地下收藏厅,现藏品达到16000余件。从建馆以来全年对外免费开放。

这里设有体验区、互动区、游览参观区,在这里除了能全方位了解广灵剪纸的起源、发展、创新和生产全过程外,还能欣赏到世界各国的剪纸。

四 极乐寺

广灵九龙山极乐寺的兴建发端于开山住持——上昌下义大和尚。1996年,大和尚经大德指点发心去五台山闭关苦修,在路过广灵县南村镇时,看到 这里贫穷落后,民风淳朴,决心在此弘扬佛法。

大和尚在此打了三期“般舟三昧”(每期90天,90天中不坐、 不卧、不眠、不休,一直绕佛念佛,是佛法中最艰苦的修行方法之一),出关后为报佛恩、国恩、众生恩、护法恩、父母恩,大和尚发愿建立极乐寺。2000年2月开始施工,2012年8月极乐寺举行了大雄宝殿落成、佛像开光暨弥勒宝殿奠基盛典大法会。

五 圣泉寺

圣泉寺被誉为“小悬空寺”,位于县城南恒山山脉深处的天王岭悬崖之腰,上载峻岭,下临深谷,悬崖石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山谷中有名泉,涌而不溢,用之不竭,人称圣泉,圣泉寺取名于此。

圣泉寺悬空而建,宏阔壮美, 风光秀丽,山势巍峨,植被茂密。该寺整个建筑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木榫石卯,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别具匠心,集奇、险、惊、特、巧于一体,从谷底仰望,若断崖飞虹,隔峡远看,又如壁间嵌雕的空中楼阁,令人称奇叫绝。

六 朝阳寺

广灵县朝阳古寺在县城城北,幽雅、明净,是护法神灵的佛圣宝寺。它建在北岳庄村西的“小金旺龙”的龙头山坳中。

朝阳古寺原名观音寺,弘治年间改名朝阳寺,据传说是北魏年代所建,明朝万历十四年重修,清朝雍正皇帝癸丑孟冬和乾隆皇帝六十年重修两次。朝阳寺的建筑共有四层;第一层是过殿,即天王殿;北南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二层是达摩祖师殿,两侧是伽蓝殿,娘娘庙;三层是古佛宝殿,即正殿,两侧是观音殿,地藏殿;四层是法堂,两侧是书香草堂,念佛堂。共有殿宇百余间。

七 烈士陵园

广灵县玉福山烈士陵园,共安葬烈士400余名,其中著名烈士或县团级以上烈士20名。凭借广灵县光辉的革命 历史 ,广灵县玉福山烈士陵园在晋东北地区乃至河北省蔚县、阳原一带具有广泛影响,是我省重要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申报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玉福山烈士陵园 始建于 1967年,自2000年以来,广灵县民政局对玉福山烈士陵园进行了大规模修建。 园内主要建筑有:建于1967年的烈士纪念塔,长90米宽48米的大型山顶纪念广场,长21米高3米宽48厘米象征广灵48年3月21日解放的大型杨成武题词纪念碑,王震、杨成武、曾雍雅三位将军的汉白玉雕像,记载王震、杨成武在广灵抗日业绩及广灵革命 历史 的大型花岗岩石碑,广灵县革命烈士英名录石碑两通及大型仿古彩绘碑亭两个,抗日军民和解放军指战员汉白玉大型雕塑两组,立有300名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大型烈士公墓,广灵大十大著名烈士及广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纪念碑碑林。

八 白羊峪风景区

白羊峪风景区群山属恒山山脉,位于广灵县城西20公里处,属南壶森林公园五大景区之一,由山、水、林、革命遗址、寺庙遗址五部分组成。峡深15千米,有15道湾。整个山峡逶迤起伏,三万亩林区波澜壮阔。

峡谷两侧山中有林,林中有洞,洞中有水,山泉密布,瀑布高悬,条条小溪,汇集成流,为壶流河源头。峡谷中有将军崖、仙女峰、卧虎山、虎头岩、抬轿山、小龟山、老君洞和广灵县古代“八景”之一的“白羊暮霭”景观。春夏季节里,繁花似锦,鸟语花香。山林中的天然中药材,名目繁多,至今查明的已有一百余种,食用山蘑比比皆是。白羊峪内和峪口分别建有白羊寺和清凉寺,均已毁,现存遗迹。

九 汉白玉石林

汉白玉石林位于广灵西北部边缘的六棱山,六棱山石林还处于待开发阶段,没有当地人引路很难找到。从南向北观赏山体岩石从基部便成柱状向上聚拢。石林之下有着储量丰富的汉白玉,行走在形态各异的石林之间,能见到半透明的优质汉白玉。山上有明显的开采痕迹,不登上山顶很难发现石林的美。

十 甸顶山

甸顶山海拔2008米,北依大同地区的制高点黄羊尖,西临浩瀚的册田水库。山顶之上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芳香幽幽,一望无涯。凉风吹绉了碧海花浪,白云与游人擦肩而过。

草甸上四季有花,处处有花。初春乍暖还寒,蓝色的白头翁,紫色的马兰,黄色小叶锦鸡竞相开放;仲夏时节,草高花旺,碧茵似锦。白色的雪绒花,淡蓝色的翠雀花争相媲美。秋季,芳草依依,树叶金黄,硕果累累。隆冬季节这里的沙棘一支独秀,染红了洁白的雪,燃烧了碧蓝天。

甸顶山上野生菜蔬植物生长旺盛,作为绿色食品开发,蕴藏着无限商机。其中最珍贵的东西要数雪绒花和羊肚菌。

广灵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地方,还有壶流河湿地、殷家庄古民居建筑群、西焦山古民居建筑、圣佛寺森林、圣眷峪、黄龙峪这些地方也都值得一去。广灵县虽小,但 旅游 产业却发展得很好,值得一去。

广灵剪纸的历史传承

广灵剪纸源远流长,寻根发脉可上溯到周成王剪桐封虞,周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与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即是最早出现在三晋大地上的剪纸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的雏形,可追溯到初唐,“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正是诗人李商隐对当时广灵剪纸的真实写照,它的形成大约在明代,独特风格的成熟期则在清道光年间,流传下来并成为山西剪纸的缩影。

广灵剪纸俗称窗花,是由汉族传统刺绣工艺演变而来的,在广灵乡间几乎每个百姓都会剪窗花。忙时务弄庄稼,一旦得有闲暇,便舞弄起剪刀,刻剪起心中早已成形的剪纸作品来。许多年来,当地的百姓每逢中秋节、春节刷房糊新窗纸时,为增添一些喜庆色彩,许多人家都要剪制窗花来装饰窗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尽管广灵剪纸远近闻名,但她仍似“藏在深闺”中的秀女,不能走出帷幕之中,展示出她独特的艺术魅力。2006年以前,也只有张多堂和高清红两家作坊式的剪纸企业艰难地维系着广灵剪纸的生存和传承。广灵剪纸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面临失传的危险。 2006年,广灵县委、县政府将剪纸产业纳入该县文化建设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之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了对剪纸艺术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力度,使广灵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重见天日。

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张多堂勇担重任,他带头成立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中国唯一的剪纸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和中国首家剪纸艺术博物馆。广灵剪纸从研发、生产、包装、培训、观摩、销售,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这为广灵剪纸走出山西、走向世界搭建起一个平台。

针对剪纸人才匮乏的问题,广灵县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剪纸培训学校——大同市广灵剪纸职业技术学校,有效解决艺人青黄不接的难题。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剪纸事业。广灵剪纸培训班已培养学生700余名,为广灵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随着青红剪纸公司、蕙花艺术发展公司等剪纸艺术公司的相继成立、壮大,广灵剪纸逐步形成了产品研发、生产、展销、人才培养以及剪纸艺术博物馆、剪纸文化体验园的新型文化产业格局。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下,广灵县有1480户农户、2500多名农民从事剪纸产业,户均收入达8000余元。2009年广灵县剪纸销售收入实现3500万元,占到了全县GDP的3%。

2006年6月,“广灵剪纸”成为注册商标,广灵剪纸产业发展有了保护伞。“好酒也怕巷子深”。为了让广灵剪纸走出家门,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广灵剪纸先后参加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山西(上海)经济合作项目推介会、山西(香港)投资洽谈会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大型会展,并与德国、美国、日本、韩国、阿联酋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民间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广灵县与央视旅游卫视、山西卫视分别制作了《广灵剪纸》《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等节目,创建了“中国广灵剪纸艺术”网站、注册了手机域名网,大大提高了广灵剪纸的知名度。

2007年第三届中国·大同·广灵国际剪纸艺术展的成功举办,更使得广灵剪纸蜚声海内外,广灵剪纸的品牌效应凸显,广灵县被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国际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2010年,广灵剪纸这一中国艺术瑰宝最终亮相于上海世博会。通过展示、展演、展销,全世界人民都领略到了广灵剪纸的艺术魅力。著名学者阎崇年看到广灵剪纸后,挥笔写就“广灵剪纸、光耀世界”。艺术贵在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是缺乏生命力的,广灵剪纸在创新摸索中前行。广灵县蕙花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现代新写实多层剪纸,融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极大地拓展了剪纸艺术的表现空间,该创新形式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该公司精心设计制作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肖像剪纸,受到了奥巴马的高度认可。广灵剪纸珍藏卷《山西八大文化品牌》荣获第五届国际剪纸艺术节最高奖项——特别奖。

广灵剪纸立足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品种、样式、规格由原来的几十种扩大到上千种,内容也由张贴装饰品发展为时尚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剪纸画轴等具有观赏、收藏、实用价值的艺术珍品和国家级馈赠礼品。2009年,广灵剪纸与香港裕华国贸有限公司签下了800万元的供销协议;在201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广灵剪纸除与香港裕华国贸有限公司、北京爱克斯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下320万元订购合同外,还与6家礼品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广灵剪纸已远销日本、新加坡、意大利、英国、德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广灵剪纸,广灵现代剪纸研究发展中心建设项目被中华剪纸艺术委员会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被列入大同市八大精品工程和山西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广灵剪纸项目被列为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出口重点项目。

广灵县的剪纸特色是怎样的?

广灵县地处太行山北端,恒山东麓,为山西东北门户。广灵县剪纸文化底蕴深厚,以刀刻为主,剪裁为辅,阴刻阳镂结合,刀法细腻,深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艺术风格鲜明,想象力生动,表现力强,生动传神,用料与染色考究,包装制作精细。

广灵县剪纸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

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

山西有那些传统文化?

1、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1980年晋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2、添仓节

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3、山西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4、面塑

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5、旺火

生旺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主要以山西为主,有说法认为,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根据煤炭开发使用的历史推断,现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汉代,并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故山西北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生旺火的风俗习惯。

在春节除夕和元宵节时进行。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称之为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