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五一旅游人数统计是多少
市旅委提供的数字表明,“五一”3天假期,全市游客接待总量持续增长,旅游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无一起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和重大旅游投诉。全市共接待游客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3764万元。
以鲁迅故里为龙头的绍兴旅游景点依然火爆。小长假3天,鲁迅故里·沈园景区游人如织,游客每天超过2万人次,最多的一天达到2.6万人次,小小沈园一天“挤”进近万人。鲁迅故里每天都发出旅游预警,控制入园人数,提醒游客注意避开旅游高峰。兰亭、东湖、大禹陵、柯岩、新昌大佛寺、穿岩十九峰等景点游客接待量都达到了饱和状态。仓桥直街和书圣故里及绍兴古城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游人身影,绍兴龙头景点和古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绍兴银泰城周边小吃,鲁迅故里、仓桥直街周边美食夜宵店生意都十分火爆,显示出绍兴城市的的旅游魅力。
更多关于绍兴五一旅游人数统计是多少,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绍兴旅游景点10大排名
1、绍兴市东湖风景区
绍兴东湖在绍兴东郊约3公里处,湖的面积并不大,它背靠一座小石山,这座山因产毛竹,称为若篑山。这个湖的奇特之处在于这座山的山脚有一个洞,人们乘小船,从洞口进入,可以看到一种不平凡的景象。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成为著名园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东湖虽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日本旅游机构交通公社,曾在同时游历过杭州西湖与绍兴东湖的日本游客中作过问卷调查,对东湖的印象超过西湖,可见对东湖的赞誉并非绍兴人的自我感觉。绍
2、安昌古镇景区
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境内西北端,与杭州的萧山相接,南靠柯桥城区,北邻杭甬高速公路。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其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远近闻名,具有水乡风情的水上婚礼也是别具特色。是绍兴师爷的故乡。最有特色的是安昌的小桥。每年的腊月风情节吸引了大量游人。
3、浙江省绍兴市鲁迅故里沈园景区 ( 5A景区 )
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路,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是绍兴市区保存完好、具文化内涵、水乡古城经典风貌和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沈园是国家5A级景区,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春波弄,宋代著名园林,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江南景色。沈园为国家5A级景区,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的宋式园林。
4、绍兴柯岩风景区
绍兴柯岩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大道558号,景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总面积6.87平方公里,以古越文化为内涵,古采石遗景为特色,融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包括柯岩,鉴湖,鲁镇和香林四大景区。随着自然景观的点缀和宗教文化的介入,加上文人墨客的点染,到清代,已形成著名的“柯岩八景”。其中有展现石景的弥勒佛像、云骨、七星岩、蚕花洞,又有展现鉴湖水景的五桥步月、南洋秋泛等景致,是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交融的旅游资源宝库。
5、绍兴会稽山风景区
浙江省会稽山旅游度假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区东南,距市中心6公里,是1995年省政府首批的三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之一,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绍兴会稽山是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五大镇山,具有非凡的历史地位。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会诸侯于此,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会稽山从此名震华夏,成为中华文明象征。会稽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也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华夏历史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
6、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 ( 风景名胜 )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位于诸暨市西北郊20公里处,总面积为50平方公里,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是浙江省古老的游览胜地和江南著名的生态旅游区。醇美的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自然、秀丽,上有高峰,中有瀑布,下有溪流,浓荫蔽日的林木遍布幽谷其中,轻雾缭绕,暗香浮影,漫山遍野的绿树,浓荫下细碎的光影,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
7、绍兴市新昌天烛仙境景区
天烛湖是新昌县的一个新景点,在十里潜溪的天烛岭脚,离县城7公里。1998年9月竣工,新昌县银城房地产公司,肇开我县企业办旅游的先河,在天烛岭脚的蚱蜢头山和孝天龙山的峡谷上,建造了长73米,高26米的水库大坝,将山涧小溪之水汇成了一个湖泊——天烛湖,集雨面积32万平方公里,蓄水量达305万立方,湖长3公里之多,时宽时窄,宽至几百米,窄至几米,弯弯曲曲,向幽谷延伸,湖水清纯,碧波荡漾。龙船、快艇,游客可参观古朴的电站和雄伟的大坝。
8、斗岩风景区
斗岩气候冬暖夏凉,常年云雾缭绕,山体若隐若现,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登斗岩可领略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尤因其丹霞地质地貌的特殊,所形成的悬崖峭壁,非常适合游人攀登历险,健身休闲,2001年7月被中国登山协会定为“国家登山队攀岩训练基地”。林秀峰越美,山青岩更峻。斗岩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72%,各类树种在130种以上,有百年以上的香樟、香柬和上千年的紫薇。
9、杭州湾海上花田景区
杭州湾海上花田生态旅游度假区由浙江农发澜海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是公司投建商业地产杭州湾江南生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湾海上花田生态旅游度假区以滨海湿地和四季花海为主题,围绕田园生态风光和创意农业,营造海上花田、七彩田园等大地艺术景观,开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田园种植、婚庆摄影、海市蜃楼激光秀、水岸垂钓、水上娱乐以及农耕文化体验馆等休闲旅游项目,提供田园生态休闲旅游生活。
10、仓桥直街
浙江省绍兴仓桥直街,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全长1.5公里,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河道两侧,以水乡传统民居为主,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埠,为绍兴城内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其中有各式台门43个,这些建筑基本上建于清末民国初期,也有一些是仿古的新建筑。也是绍兴一条古色古香的美食街,街道两旁开设有很多传统商店与餐馆,大名鼎鼎的咸亨酒店就在这。
绍兴经济发展现况和宁波的经济发展异同
绍兴: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达1440.48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呈现较稳健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5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78.83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467.09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6.9∶59.7∶33.4调整为2005年的6.6∶61.0∶32.4。
从GDP各季增幅看,一季度增长13.3%,二季度13.7%,三季度增长13.6%,全年增长13.3%,从一季度到四季上下波动0.4个百分点。整体经济持续在高位平稳运行,经济总量呈逐季扩大趋势。全市人均GDP达3.31万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计算约4043美元。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其中居住类上升5.0%,食品类上升2.4%,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5%。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我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50.56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3亿元,同比增长19.8%,上划中央四税74.43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市财政收入的近一半,为49.4%。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增值税增长16.0%,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幅达到22.9%和21.0%,营业税增长7.1%。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27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48.4,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7.1。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这表明我市企业运行质量整体向好,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宁波:宁波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宁波”,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指 标 名 称 2006年 单 位
年末总人口 560.4 万人
宁波市生产总值 2864.5 亿元
第一产业 139.5 亿元
第二产业 1575.9 亿元
第三产业 1149.1 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561.2 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 257.4 亿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 3.1 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 706.8 万标箱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82.5 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1543.0 亿元
进出口总额 422.1 亿美元
出口 287.7 亿美元
合同外资金额 44.3 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24.3 亿美元
全社会用电量 313.6 亿千瓦时
其中:工业用电量 249.1 亿千瓦时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674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847 元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2.4%,其中工业增加值1421.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40%,达40.1%,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7.5%,提高了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5128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6568美元)。
宁波市生产总值分行业情况
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
同比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2864.5
13.4
第一产业
139.5
4.4
第二产业
1575.9
12.4
工业
1421.4
13.9
建筑业
154.5
0.7
第三产业
1149.1
15.9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133.2
15.1
批发零售业
248.5
14.5
住宿和餐饮业
42.6
10.6
金融保险业
182.4
30.8
房地产业
146.4
14.4
其他服务业
396.0
12.4
宁波的一天
生产总值(GDP) 78479万元
工业增加值 38944万元
农业增加值 3821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2274万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5375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7052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179万元
外贸自营出口额 7882万美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 84.85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 19364标箱
全社会用电量 8590万千瓦时
其中:工业用电量 6824万千瓦时
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 1486人次
财政收支稳健增长。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7.4亿元,增长21.2%,均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2.7亿元,增长10.5%。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各项重点支出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教育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分别增长33.6%、18.3%、22.8%、34.7%和16.2%。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2.9万个,累计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754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余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9万余人。全年用于促进再就业资金支出达3.9亿元,其中发放社保补贴和用工补助2.8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1%,已连续四年下降,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扬。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2%,涨幅下降4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100.3亿元,增长4.4%;林业6.0亿元,增长15.5%;畜牧业33.1亿元,增长6.6%;渔业79.9亿元,增长2.3%;农林牧渔服务业2.9亿元,增长6.9%。各业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54.9%。粮食产量增长2.7%,其中谷物产量增长3.2%。
新农村建设初显成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全市共投入资金32.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5.9亿元;经考核验收,全市有61个村达到省、市级示范村标准,近400个村完成了环境整治任务;四年累计创建示范村136个,完成整治村1100余个。“联镇带村”、“村企结对”成效显著,2883家企业与1823个行政村结对,到位资金1.1亿元,结对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8.7%。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98家,销售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45家。农村乡镇现代流通网实现全覆盖,全市91个乡镇已创建连锁超市175个、农村放心店2858个,覆盖率达100%。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全年完成37万名农民饮用水改造,整治河道300公里。全面完成了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任务,全市除纳入高山移民、城镇建设或园区建设规划的村外,其余都建成了四级硬化通村公路。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75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74.3亿元,增长23.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449.5亿元,增长23%;股份制企业906.5亿元 ,增长23.4%;私营企业1734.5 亿元,增长19.3%;外商投资企业1096.1亿元,增长28.9%;港澳台投资企业1114.6亿元,增长22.9%。轻工业总产值2069.1亿元,增长15.4%;重工业3905.2亿元,增长28.1%,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1.71变化为1∶1.8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2%。实现新产品产值737.7 亿元,产值率达12.3%。分行业看,产值前十位的行业共完成产值4181.2亿元,增长26.2%。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实现利润 304.3亿元,实现利税503.3亿元,分别增长16%和14.7%。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08.84分,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利润增幅在10%以上。
临港工业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实现产值1829.1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30.6%,实现利税167.2亿元,增长36.8%,占利税总额的33.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类型完成产值
单位:亿元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47.3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为6.8%。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231.7万平方米,增长1.4%;竣工面积3377.6万平方米,下降12.8%。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6万元/人,提高了3.5%。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总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限额以上投资完成1450.1亿元,增长11.3%。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66.3亿元,增长27.1%;全社会设备工器具投资为395.3亿元,增长8.9%。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增速上升11.1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235.3万平方米,增长33.2%;土地开发面积260.1万平方米,下降3.1%;竣工房屋面积682.2万平方米,增长9.2%,其中住宅523.3万平方米,增长8.7%;商品房销售面积601.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08.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9.1%和2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
同比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543.0
12.6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1450.1
11.3
#房地产开发投资
313.1
21.3
#住宅
220.7
21.9
基础设施投资
484.4
16.5
非国有投资
968.6
15.6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601.0
19.1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326.8
31.7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环境与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6.4亿元。新建、扩建城市道路81公里。加大内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道12条,疏浚河道14条,生态治理河道4条,内河保洁率达90%。中心城区供水量达到3.8亿吨,日平均供水量105万吨,比上年增长4.7%。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新辟线路12条,优化线路58条,延时线路12条。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5.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70%。市区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800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93.3%,全市生活垃圾收集的范围已覆盖到各镇(乡)、村。全年新增园林绿地约48公顷,其中市区约32公顷。市区建成经济适用房35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旅游、会展
消费品市场持续走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781.5亿元,增长17.1%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市场增长16.4%,农村增长15.6%,保持了同步增长。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97个,实现成交额1115.7亿元,增长21.9%。连锁经营高速增长,规模以上零售、餐饮业连锁总店达28个,门店为899个,实现销售额88.7亿元,门店的数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8.4%和18.7%。
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3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接待国内游客2685万人次,增长14.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6亿元,增长1.5%。接待入境游客54.2万人次,增长23.6%;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4亿美元,增长35.6%。
会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148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举办展会80余个,增长71%;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33%;标准摊位1000个以上的展会18个,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显现,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成交额就达9.1亿美元;在第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共签约项目172个,协议利用外资31.2亿美元。
六、外贸、外资、外经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口岸进出口总额8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为422.1亿美元,增长26.0%,其中出口287.7亿美元,增长29.4%;进口134.4亿美元,增长19.4%。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1.3%和41%,高出平均水平1.9和11.6个百分点;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8.8%和16.5%。
外贸自营进出口额完成情况
利用外资结构优化。新批合同外资4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3亿美元,均比上年增长5.2%。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速度加快,全市新批项目201个,合同外资10.5亿美元,增长59.9%;实到外资4.1亿美元,增长29.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16%、147%和15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 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3%。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08家,增加11家;项目总投资5901.6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5074.6万美元,分别增长31.5%和47.3%。
七、港口、交通、信息
港口发展保持强劲态势。全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1亿吨和706.8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15.2%、35.7%,继续保持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全年新开辟集装箱航线28条,其中远洋干线19条,宁波港域集装箱航线达到163条,最高月航班数已达到728班,实现了集装箱航线“全球通”。外贸货物吞吐量1.5亿吨,增长15%。国际远洋干线吞吐量占全部集装箱吞吐量的90%,提高了3个百分点。
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走势
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全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全市公路里程达到8900公里。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全社会旅客运输量达到2.9亿人,旅客周转量106亿人公里,其中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97.3万人,增长17.4%,铁路发送量745.1万人,增长28.7%;全社会货运2亿多吨,增长17.3%,货物周转量941.6亿吨,增长26.4%,其中水运货运量为7349.3万吨,增长30.8%,货物周转量869.7亿吨,增长27.8%;公路货运量1.2亿吨,增长11.9%;公路货物周转量71.9亿吨公里,增长11.5%。宁波机场货物吞吐量达到5.3万吨,增长23.6%。
信息建设日益完善。完成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为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45.0万户,增长1.7%;移动电话用户581.2万户,增长24.4%。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6亿元,增长20.1%。
八、金融、证券、保险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47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73.5亿元,增长20.6%;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92.5亿元,增长19.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910亿元,增长26.6%。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27.5亿元,增长25.9%。贷款增长前三位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67.5%、42.1%和31.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430.9亿元,比年初增加116.1亿元,同比多增101.6亿元,增长33.2%,其中住房贷款增加46亿元,同比多增20.8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0.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8%,比年初下降0.87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双降。
证券市场创历史新高。全市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3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6%。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2408.9亿元,增长199.3%;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52.6亿元,增长258.9%;指定与托管证券市值为230.1亿元,增长153.9%;证券投资者队伍进一步扩大,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43万户(其中B股1.6万户),与年初相比增加2万多户,增长5%。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3亿元,增长22.2%,寿险保费收入26.6亿元,增长9%。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和给付20.2亿元,增长18.5%。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共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220余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达10413件,比上年增长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0件,达1115件,增长85.5%,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比重达10.7%;获国家专利授权6056件,增长51.9%。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全市已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172件,中国驰名商标35件,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344所,在校学生120.1万人。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为81.4%,居全省前列;在甬高校数达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2.1万人,增长9%;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4%,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新增各类人才4.7万余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60人,硕士1600人,高级职称300余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1479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3人,硕士76人,高级职称205人。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53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万人,高级职称1.9万人,博士、博士后820人,硕士6800人,各类专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1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16人),人才规模、素质和结构有了显著提升。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新增光缆943公里,新增有线用户4.2万户;全年数字电视实际转换用户近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4万户;光缆通村2668个,通村率达98%。拥有综合档案馆13家,开放各类档案23.7万卷,比上年增长2%。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2处、省级34处、市县级240处,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67座。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各类卫生机构开放病床2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3.5万人,每千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5张、5.4人、2.5人和1.8人。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95家,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农村达85%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参加省十三届运动会,取得金牌278.5枚、总分4262.78分的好成绩,双双稳居全省第二。继续实施“市民健身工程”和“农村小康体育工程”,全年在农村新建体育健身路径点600个,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场地400个,新建和更新城区体育健身路径35个。体育彩票销售额达7.3亿元,积累公益基金3000多万元。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60.4万人,比上年增长6.6‰,其中市区人口21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3‰,死亡率5.6‰,自然增长率1.7‰。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665元,增长7.7%,恩格尔系数为36.9%;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比上年增长13.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78元,增长11.4%,恩格尔系数为40.6%;人均住房面积达51.9平方米。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3:1缩小为2.22:1。
市区居民各项消费性支出占总消费性支出比重
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9.9万人,比上年净增18.6万人,月人均养老金1139元,增长20%,养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7.1万人,净增2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0.5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525元/月。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6.7万人,净增36.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4.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保人数达361万人,参保率达94.5%。失地农民保障措施逐步健全,被征地村覆盖率达到89%,提高5.4个百分点,参保人数达50.2万人,净增3. 8万人。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6万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1.6万张,收养人员1.3万人,民政部门直接接受社会捐款194.6万元。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募集善款2.5亿元,增长75%;救助支出1亿余元,增长28.4%。
十二、资源、环境、安全生产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初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31吨标煤,比上年下降4.9%。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的产值比上年增长27.4%,占全部规摸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
生态市建设成果显著。污染整治取得实效,取缔了20家水源地附近的非法污染企业,搬迁了9家有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关闭了19家畜禽养殖场,清理了250家嫩竹造纸作坊;查处违反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的企业191家,限期整改113家,取缔非法经营排污企业143家。环境监管能力增强,建设市县两级环境在线监测监控中心9个,233家重点污染单位安装了在线监测终端,建成姚江、奉化江、余姚江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覆盖全市的大气自动监测网。环境质量改善,全市建成烟控区27个,面积402.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33.5平方公里;全市有246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北仑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级ISO14001示范区验收。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32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9.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8.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68.3分贝,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验收。
“平安宁波”建设逐步深入。安全形势稳定,重点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命案侦破率96.1%,居全省前列;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24.4%,死亡人数下降3.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5.7%;全市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89.9%,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1.1/10万,继续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基层平安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共创建平安乡镇(街道)140个,“平安社区”355个,平安村2315个,达标率分别为95.2%、94.2%、84%,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4.66%,提高0.46个百分点。
2021年每月绍兴接待旅游人数
285.9万人。根据查询资料显示,2021年绍兴摘获“东亚文化之都”美誉后,年接待游客增长10%以上。绍兴市旅游接待人数达285.9万人次,占全市总游客接待数10.3%,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29.1亿元。
中国旅游排名20强收入的城市有哪些?
北京 旅游总收入 87.95亿 杭州 旅游总收入 87.65亿 广州 旅游总收入 79.96亿 上海 旅游总收入 70.41亿 济南 旅游总收入 67.47亿 苏州 旅游总收入 64.08亿 重庆 旅游总收入 61.22亿 南京 旅游总收入 56.84亿 常州 旅游总收入 54.20亿 成都 旅游总收入 53.96亿 无锡 旅游总收入 51.77亿 天津 旅游总收入 50.63亿 长沙 旅游总收入 49.73亿 深圳 旅游总收入 49.72亿 宁波 旅游总收入 42.15亿 青岛 旅游总输入 38.40亿 扬州 旅游总收入 37.83亿 绍兴 旅游总收入 35.18亿 郑州 旅游总收入 34.91亿 武汉 旅游总收入 34.56亿 晋中 旅游总收入 34.80亿 沈阳 旅游总收入 33.02亿 嘉兴 旅游总收入 32.47亿 淄博 旅游总收入 32.17亿 本溪 旅游总收入 31.00亿 潍坊 旅游总收入 29.20亿 黄山 旅游总收入 28.88亿 温州 旅游总收入 28.50亿 济宁 旅游总收入 25.90亿 西安 旅游总收入 25.71亿 太原 旅游总收入 25.35亿 大连 旅游总收入 22.54亿 枣庄 旅游总收入 19.2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