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姐姐有3个问题需要解答,好心人请帮忙,问题如下

Ⅰ: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 初等、中等教育

中国与美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

Ⅱ:提起旅游业,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国际旅游业。其实,国内旅游业也是旅游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条件,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旅游是社会公民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其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从总的方面看,仍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国内旅游尽快发展起来,首先必须提高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国内旅游业具有回笼货币,促进市场繁荣,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1980年底,全国居民积余购买力仅为804亿元,1985年就增加到2500亿元,1990年则增加到7034亿元。十年内,平均每年增长25%。如此巨大的积余购买力,一方面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市场、稳定社会的隐患。如何引导好居民积余购买力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重要途径,但都不能完全解决居民积余购买力的货币回笼问题。近几年,居民证券投资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投资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将居民积余购买力引向投资的规模还是有限的,消费品市场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对于吸纳居民积余购买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几年又趋饱和状态。在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都难以完全缓解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国内旅游业,大量吸纳消费资金,回笼货币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0年全世界国内旅游收入达2.4万亿美元,加上国际旅游收入总计达2.65万亿美元,与能源、汽车制造等重要产业并驾齐驱,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三个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国内旅游业近几年发展也相当快,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七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者共13.9亿人次,年均2.7亿人次,收入753亿元,年均收入150.6亿元。199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回笼货币则达到250亿元。实践证明,适当引导人们的旅游消费,发展国内旅游业确实不失为一种回笼货币、减少市场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服务行业。要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就要发展相应的直接间接的提供服务的行业。据测算,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数,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5个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第三,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既建立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基础上,同时又能促进经济部门的发展,起着改善国民经济的作用。这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可以形成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要满足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扩大的消费,就要增加生产扩大服务。由于旅游而刺激的消费,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消费,对消费品和服务的要求,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说都比较高。在更新换代方面,某些旅游消费品的周期更短,这就对生产和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消费这种新形式就成了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流,为新产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国内旅游业这些作用都能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第四,发展国内旅游还可以振兴繁荣地方经济。

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各地都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国内旅游业,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又较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繁荣本地经济是一条较好的路子。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南郑县,曾经是一个长期吃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县,但近年来,工农业总产值却跃居汉中地区之首,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的县之一。实现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是这几年南郑县新开辟了一个南湖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的村寨农舍,过去多是低矮简陋的石板房,村民中不少人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这几年随着游客增多,各种旅游服务设施都建起来了,过去与经商无缘的农民,现在也做起了生意,有的还发了大财。1988年该镇储蓄达418万元,成了有名的万元户镇。旅游业不仅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发达地区的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很明显。如欧美一些大部市、亚洲四小龙的腾飞等,旅游业都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上海对从事国内旅游业的旅行社提出“三个一”的要求,即吸引每一个淤客在上海多住一晚,旅游档次提高一档,多购物一百元。通过工作,1992年上半年国内游客在沪逗留时间达2一3天。大部分住进了二星宾馆,少数还住进了三星宾馆,在沪购物人均达900元。如果进上海的外地人口中有十分之一通过工作能达到这个水平,将会是上百亿的消费,这对上海商业、轻纺工业等将会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第五,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鼓励人们在旅游方面多消费,将会给国家、社会实现更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同时,由于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产业功能,发展旅游业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作用更为明显。按照我国目前国内旅游一年3亿人次的规模,以1991年对赴京旅游者调查测算,以每次旅游消费606元来计算,国内旅游收入则可达1818亿元,约等于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的10.45%,按目前我国消费水平计算,每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产生3.03元的总经济效益,那么1818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将产生5508.5的总经济效益,可见,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确实是一项具有积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第六,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利于国民文化交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发展国内旅游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出门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发展国内旅游业就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其次,发展国内旅游业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作用。旅游者游览祖国锦绣山河和名胜古迹,对其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扩大信息交流,增强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内旅游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过去开展的“夏令营”学习周等活动,寓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于旅游之中,使青少年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激发了青少年振兴中华的热情,这些形式可以为发展国内旅游所惜鉴。再次,发展内旅游还可以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国内旅游发展所形成的游客流是信息流、观念流的载体。这些信息、观念、思维、生活方式的传播,可以起着打破当地封闭保守思想、引发思维观念更新的作用。中国社会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塞、愚昧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强化人们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更新思想观念,其意义比因发展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要深远得多。至于国内旅游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前世界旅游组织主席阿瑟霍洛德认为:“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把旅游维持在最高文化水准和精神水准上,我们必须把旅游组织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不错的经营,而且成为一个创造更加文明、更加和平的世界的良机。”这确是一既适用于国际旅游,同样适用于国内旅游的真知灼见。综上所述,国内旅游业是一项具有特殊作用的行业。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发展国内旅游业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旅游界的充分重视。

二、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

发展国内旅游业,除了要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关系。

人类旅游行为是由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大部分构成的。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国内旅游是国际旅游的基础和先导;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发展旅游业离不开国内旅游。在这里只要侧重分析一下国内旅游业与整个旅游业的关系,它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就比较明确了。

首先,国内旅游业是旅游业的先导。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旅游业,首先是从国内旅游业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旅游行为,从出游的方向和范围来看,首先是从中短途旅游即国内旅游开始的。当本国或本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开始转向国际旅游和长途旅游。尽管我国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道路,以达到刺激经济吸纳外币的目的。但国内旅游的先导作用仍然是不能抹煞的。其次,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体。据世界旅游组织近几年的统计,国内旅游人数占世界旅游人数的90%以上,其收入也将近占世界旅游收入的90%。美国每年出国旅游人次与国内旅游人次之比为1:100;英国在80年代中期每年的国内旅游人次,也占全国当年出游人次总量的86%。据我国国家旅游局统计,1990年来华入境人数2100万,创汇109亿元,而同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旅客达2.8亿人次,回笼货币170亿元。1992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上升到3811,5万人,外汇收入39.4亿美元,而同期国内旅游人数已达3,3亿人次,回笼货币252亿元。因此,无论是考察旅游的供求,旅游服务设施的硬件、软件,还是比较旅游人数和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充分证明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导。再次,国内旅游还是调节旅游市场,提高旅游设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国际旅游市场常常因为政治、经济或季节性的原因而产生波动。国内旅游则可在国际旅游市场发生波动时弥补、调节旅游设施利用率、解决交通工具的闲置和饱和等问题。注意利用国内旅游的调节手段,可以防止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的比例失调,以免造成旅游经济单纯依赖国际市场而无回旋余地的局面。再就是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适当控制本国出国人数,缩小旅游收支逆差。美国过去旅游逆差较为突出,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热爱纽约活动,并利用建国200周年纪念活动,吸引本国人在国内旅游。瑞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提出了“还是在本国度假更方便妥当”的口号。

据以上分析,发展旅游业不能忽视国内旅游,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整个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旅游界曾认为,国内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和条件,不宜大力提倡和发展。近十年过去了,我国发展国内旅游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为国内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根据世界公认的经验数据,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就产生了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340美元,虽仅仅是越过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界限,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闽粤、江浙一带以及其他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显著些。这些地区的国内旅游需求比其他地区必定会强些。同时,从全国的储蓄余额看,至1991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9100多亿元,已经具备了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基本经济条件。这些情况证明,客观上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其次,我国丰富的

旅游资源是发展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条件。再次,我国带薪假期和每周44小时工作制度的实施,为发展国内旅游提供了闲假时间的条件。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茶件之一,是人们要有足够的闲瑕时间。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实行了带薪假期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加上拥有较多的法定节日,使国民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为外出旅游提供了条件。再有,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足够的发展旅游的设备条件。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拥有涉外饭店已2354座,客房35.10万间,床位73.77万张,这些设施为1985年的3,3倍。此外,交通运输方面,到1989年底止,全国运输客运量为791373万人,其中铁路113805万人,公路644508万人,水运31778万人,航空128300万人。通讯方面,1989年全国范围共有载波电报机5306台,电传打字机33379台,传真机2600台,电话交换机容量17-037481门,电话机1083275部。这些硬件,除交通仍为“瓶颈”外,其它方面已经比以前大大改善。许多旅游接待点已经出现了旅游设施过剩和淡季吃不饱的现象。这些设备的接待能力与数量更为庞大的国内旅游设施结合起来,将形成更大的接待能力。最后,经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客人数剧增,说明国内有组织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国家旅游局对全国2456家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二、三旅行社的统计,1992年共组级接待国内游客2821万人,是上年的6. 66倍,与当年全国有组织地接待海外旅游者相比,国内旅游都大大超过了。这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业已从过去基本上自发旅游的状况转向了通过旅行社有组织地旅游,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我国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

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本世纪末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而根据近几年的情况,很可能要提前三年实现这一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早作准备,保证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

第一,加深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对国内旅游实行“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的政策,后虽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有关部门对国内旅游的需求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计划和切实的指导。今后,应当利用理论研讨会、报刊宣传等形式,宣传国内旅游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条件等,使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切实把国内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在具体政策上,要对重点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旅游景点的建设和修复以及重要旅游商品的生产,在信贷、资金、利率、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创造国内旅游业大力发展的条件。

第二,确立适度发展国内旅游业和加强国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举的方针,积极实现国内旅游的均衡发展。国内旅游需要大发展,但又受到交通能力的制约,以铁路为例,全国有2万多公里的线路“带病”运作;有200O多辆30年代制造的客车仍在超期服役。大部分通往旅游热点城市的铁路超负荷50%运行。交通瓶颈制约的情况还十分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国内旅游的发展要与交通状况相适应。近期内应提倡短线旅游,适当组织长线旅游。另一方面,又要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对短线产业应当采取积极发展的方式加以平衡。

第三,加强宏观管理,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国内、国际旅游的矛盾。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既是统一的又有矛盾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境外旅游者涌入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改善,国内旅游亦呈上升趋势,有的旅游热点国内游人与境外游人之比高达70:1,因而产生了一些矛盾。对这个矛盾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旅游市场管理,主动实现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结合、协调和分流。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发当地旅游景点和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提倡近距旅游及新旅游路线,减少旅游热点的压力。

第四,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国内旅游管理。要大力加强国内旅游设施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成立专业旅行社。提高国内旅游的组织程度,并逐步实现标准化、系列化。进一步完善国内旅游服务体系。要根据国内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水平,建设适合他们需求的住宿、餐饮、交通游览和消遣等方面的设施。

第五,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为国内旅游发展提供大量合格的人才。可以以国际旅游培训为主,国际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沿用到国内旅游业上来,但国内旅游业毕竟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面都应有新改变,才能培养和提供大量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需要的人才。 总之,尽管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只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必定会出现一个生气勃勃的崭新局面。

Ⅲ:硅是比锗更经得起当今器件工艺发展考验的半导体材料。在1966年已经生产40000千克半导体级硅(单晶超纯硅,杂质含量小于1/109),从而制造出40亿个元件。到1966年,用于这方面的硅已超过锗的用量。

由硅晶体管和其他元件组成的集成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而元件则愈做愈小。一个直径为75毫米的硅片,可集成几万至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个元件,形成了微电子学,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微处理机等。

在铝衬底上,生长—层10—25微米厚的多晶硅薄膜,就是一种便宜而轻巧的太阳能电池材料,适于在太空和地面上使用。

硅是同位素电池中换能器的主要材料。换能器是将同位素热源发出的热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硅-锗合金做的换能器,其工作温度可达1000oC,机械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很好,高温下不易蒸发和中毒,无论在真空还是空气中都能工作。

航天飞机用的耐热而极轻的硅瓦,在航天飞机返回大气层时,它可保护机身不受超过1000oC高温的损伤。

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使用温度,一般都在150oC以下,否则就会老化变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硅橡胶,是以硅一氧一硅为主链的半无机高分子弹性体,兼有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某些特点,使用温度范围宽广。硅橡胶具有优异的耐臭氧、耐碱、生理惰性(对人机体没有不良影响,可做为某些脏器的修复材料,如人工关节)和电气性能。某些特殊结构的硅橡胶,更具有优良的耐油、耐溶剂、耐辐射等特性,因此硅橡胶已广泛用于航空、宇宙航行技术、电气及电子工业部门。

用110—2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做生胶原料,乙炔炭黑做填料可制成导电橡胶,是电子表中连接集成电路与液晶屏的理想导电材料。

硅酸在水中能形成凝胶,因此可制得一种吸附剂---硅胶。硅胶是一种极性吸附剂,对H20等极性物质都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工业上常用做干燥剂和吸附剂。

硅酸钠的水溶液叫水玻璃,工业上称做泡花碱。木材及织物浸过水玻璃后,可以防腐,不易着火。

硅溶胶是以Si02为基本单位的水中分散体。在羊毛纺织过程中,它可做为轻纺上浆的胶剂,以减少羊毛纤维的断头率,在涂层中含有硅溶胶,可提高无机纤维材料的表面抗 热强度。

在搪瓷器皿制造业中,加进硅溶胶以后,可降低膨胀系数,以改进对四氟乙烯的粘合性,在玻璃及玻璃陶瓷中亦有同样效果。若在玻璃中掺入25—30%的硅溶胶,可制得优质的硅硼酸玻璃。

某些钠硼硅酸盐玻璃(含氧化钠、氧化硼和氧化硅)经过热处理,原子重新组合,就分为互不熔混的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含氧化硅,另一部分主要含氧化钠和氧化硼。如果再用酸处理,那么二氧化硅将不受酸的影响而留下来,而氧化钠和氧化硼则溶于酸中,剩下众多的空洞一—微孔,于是就制成了用途广泛的微孔玻璃。

将微孔玻璃烘干,烧结,就得到高硅氧透明玻璃。它耐高温,热稳定性好,透紫外线能力强,可在多方面代替石英玻璃,适宜做高温观察窗, 比如宇宙飞船上的观察窗。迫过它去观察物体,不会发生变形,因为它的光学均匀性也很好。

如果在普通的钠铝硼硅酸盐玻璃中加入少量卤化银做感光剂,微量铜做增感剂,用玻璃常规工艺熔化,退火再经适当处理,就能制成卤化银光色玻璃。它会因光的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在强光防护、显示装置、光信息存储、交通工具上的挡风玻璃等方面,都有重要用途。

纯净的二氧化硅晶体叫做石英。石英在1600℃熔化成粘稠液体,内部变为无规则形态,再遇冷时,因为粘度大而不易再结晶,成为石英玻璃。它有很多特殊的性质,如能让可见光和紫外光通过,可用它制造紫外灯和光学仪器;它的膨胀系数小,能经受温度的剧变,而且有很好的抗酸性(除氢氟酸外),因此,常被用来制造高级化学器皿。

医用激光器配置的光能传输系统是用石英光导纤维制成的,它不仅细巧轻便,灵活自如,且可将激光能量传入人体内脏器官进行医治。

一种新型水泥——双快水泥,具有快凝、快硬的特点。它浇注一天后的强度,相当于普通水泥浇注7-28天的强度,可用于滑升模板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砌块的快速成型和脱模,也可用它做矿井巷道喷射混凝土或机械铸件造型自硬砂。

用废轮胎等制成海绵状弹性体,与粘结性强的乳剂和水泥混和搅拌,就成为橡胶水泥。它克服了原有混凝土的缺点,能防止龟裂、剥离和吸水,既可用于铺路,又可用于建筑物上。

SiC叫碳化硅,又叫金刚砂。它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结构,硬度极大,而且分解温度又很高,所以在工业上大量用作磨料。

氮化硅陶瓷的强度和硬度很高,抗热震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好,摩擦系数小且有自润性,是一种优越的耐磨材料。用氮化硅陶瓷制成的机械密封圈,经过几百到几千小时的运转后,磨损较小,寿命较原用材料提高几倍到十几倍。

以碳化硅陶瓷为基板的碳化硅远红外辐射板,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能辐射出2—15微米以上的长波红外线,它对有机物,高分子物质以及对远红外线有强烈吸收峰的含水物质等,有很高的干燥效率。目前,这种碳化硅远红外辐射板巳用于自行车、缝纫机、家俱;木材,皮革,纺织,食品及粮食作物的干燥。

二、旅游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根据"十一五"规划﹐旅游业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此﹐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近日指出﹐中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邵琪伟表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各级旅游部门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用好有利条件﹐克服制约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作为中国"十一五"开局之年﹐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邵琪伟认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既是顺应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将有利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据介绍﹐在世界上﹐旅游业以其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和普遍看好的发展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并成为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新兴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2005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 8.08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682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9.6%。2004年全球旅游就业人数达 2.12亿﹐约占全球就业总人数的7.5%。在中等发达程度以上的国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约10%。以旅游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国家和地区﹐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则超过20%。相当数量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的社会投资﹑就业﹑税收已占本国总量的10%以上。 并且﹐随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和竞争程度不断加强﹐旅游业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成为各国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领域。中国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是适应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展示中国良好国际形象﹐提高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需要。 有利国内经济发展 邵琪伟表示﹐旅游业的发展将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内需的扩大以及区域发展的协调起到推动作用。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点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带动作用大﹐对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旅游业是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发展旅游业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另外﹐旅游以人的流动为基础﹐通过发展旅游﹐可以促进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资金﹑信息﹑人才的流动和交换﹐并成为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东部发达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被中西部大多数省区市及地州县列为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加以培育。中国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从一定意义上讲符合这些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和人力资源状况, 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培育了新的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邵琪伟表示﹐"十一五"时期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资源条件好﹐二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三是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宏观发展环境有利。 邵琪伟指出﹐中国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禀赋高﹐自然风光丰富多样﹑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民族风情特色鲜明﹐对海内外旅游者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经过改革开放28年的发展, 中国旅游业供给能力﹑配套水平不断提升﹐人的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都不断提升; 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达性明显提高﹔旅游住宿﹑游览等服务设施体系日益完备﹔旅游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得到明显加强, 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旅游产业体系和供给能力还将进一步提高。 邵琪伟认为﹐持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将是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最根本的保障。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人口基数大﹐但目前居民平均出游率祗有92.7%﹐还不足人均1次, 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潜力很大。随著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消费需求都很旺盛。 另外﹐邵琪伟表示中央与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把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领域﹐在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时﹐都将旅游列为重要内容﹐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支撑﹔各省区市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通过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邵琪伟同时坦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由於旅游业综合性强﹐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中国旅游业发展仍然面临著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如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入境旅游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国内旅游低层次﹑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依然突出﹔旅游法制建设严重滞後﹔市场主体还不发达﹑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规则还不完善﹐制约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业人员素质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等等。 据介绍﹐中国旅游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国内最大的旅游企业是首旅集团﹐其营业额也仅为世界五百强最末一名旅游企业的七分之一。邵琪伟认为﹐大力提升企业实力﹑素质和竞争能力﹐是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此外﹐还应进一步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邵琪伟认为﹐加强诚信旅游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是确保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旅游局目前正在全国开展诚信旅游活动。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辐射作用 邵琪伟还表示﹐发展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据介绍﹐旅游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达 76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4%﹐相当於全国GDP 的5.02%。全国出现了一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省区市﹐若干省份和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已经占当地GDP的 10%以上﹐真正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上﹐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05年﹐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2193亿美元﹐在国家外汇十分紧缺的时期, 旅游为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发挥了积极作用。 邵琪伟表示﹐旅游业将通过带动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近年来除了对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提出新的需求以外 ,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大促进了宾馆饭店﹑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领域直接投资的显著增长。特别是随著新的旅游产品出现﹐高尔夫球场﹑游艇﹑游轮﹑旅游房车﹑旅游港区等新业态投资快速增长﹐还带动了一批度假休闲区的发展﹐有的投资规模, 相当大。同时﹐与旅游相关的商品包括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及相关的制造业也快速发展并获得了相应的资金与市场。黄金周旅游消费不断增长﹐带动全社会假日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邵琪伟认为﹐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旅游业发展也对中国社会协调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就业层次多﹐能够吸纳不同层次的人群就业﹐能够扩大中国就业面﹔对促进农村富馀劳动力就地转移安置具有独特优势。据统计﹐国际上旅游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比例达1:5﹐发达国家旅游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20%以上﹐发展中国家约占10%。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约1 000万﹐扩大就业的潜力还很大。 又由於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是重要的旅游场所﹐通过发展旅游, 全国许多农村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农业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探索出了一条以旅游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城市人口的平均收益和消费水平高於农村﹐中国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农村和山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交流。 与此同时﹐旅游业发展对维护资源生态﹑文化传统传承﹐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旅游业走体验型的消费方式﹐这对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又因为人们通过旅游可以接触和体验到不同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旅游目的地文化保护﹑建设﹑传承﹑发展﹐促进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兴起的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成为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方式。

三、旅游业的作用

旅游业具有三大动力效应:直接消费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城镇化动力。

直接消费动力:发展国内旅游业,鼓励旅游者在当地进行消费,有助于拓宽货币流动渠道,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积累和国民收入,为未来升为国际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难得的经营管理经验。

产业发展动力: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不仅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又倒逼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城镇化动力: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及与国际接轨。

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本地居民从事相关行业,一方面,个人收入增多,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