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目前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现在的旅游现状就是宣传力度不够,我很多外地的朋友都不知道贵州在哪或贵州是个省,可见大家连贵州在哪或是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都不知道,更何谈旅游。相比之下,我们周边的省份旅游宣传力度就很大,但是很多资源都过渡开发,现在已经是在下降阶段。
我们的自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 个(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马岭河峡谷、漳江风景区、赤水四洞沟、十丈洞瀑布);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荔波喀斯森林、赤水桫椤保护区、草海自然保护区); 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镇远); 2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百里杜鹃、花溪等)、11个自然民族村寨(黔东南巴拉河苗族村寨群 安顺云山屯、本寨、九溪、天龙屯堡村寨群 贵定音寨布依族村寨群 兴义下五屯布依族村寨群 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群黎平肇兴侗族村寨群 毕节大屯及三关彝族村寨群 乌当香纸沟布依族村寨群 六枝月亮河布依族村寨群 赤水丙安村寨群 西江千户苗寨村寨群 荔波下白岩布依族村寨群)。只要抓住贵州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潜力是无穷的。现在贵州旅游正在成上升趋势,包括世界级酒店的进驻,各种连锁酒店的开业。这都说明他们看重了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潜力。
现在省里面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贵州在全世界最适合避暑排名第五,在中国排名第一。今年不是要举行首届“避暑节”,这都说明贵州在外的名声是越来越响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贵州旅游的优势和不足
贵州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比较优势分析
肖进原
(一)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旅游产业作为我省产业发展趋势而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和体验消费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二是具有“绿色产业”的鲜明特征。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化解我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三是具有就业容量大与拉动内需效果显著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增长,符合我省人口多、就业难度大的基本省情特点。四是具有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成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肖进源先生在罗甸旅游座谈会上谈罗甸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009年4月8日)
其发展趋势有如下几点:
1)旅游业将全面开放,旅游业素质将迅速提高
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强的产业,它本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将向世界开放。旅游业的逐步开放,可快速根除旅游企业的“小、散、弱、差”现象,促使贵州旅游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2)带薪休假将普及,国内旅游将升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将大大改善,全员带薪假期会实施并逐步增加,将促使全省旅游业快速升级。
3)知识阶层出游将成气候,旅游消费的文化要求逐步提高
随着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白领阶层形成并明显化,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白领阶层的旅游追求会明显化,形成一个独立的消费层面。因其文化素质较高,对全省旅游消费品的文化含量有较高要求,追求旅游供给精品化、高雅化。
4)旅游业的法制化将加强
为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证旅游业管理,必需进行旅游业立法。2009年国家旅游局已着手制定《旅游法》及其相关法规,过不了多久,《旅游法》将会为我省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5)旅游业的全方位开发
一是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国旅游并举;二是国际旅游近程、中程、远程旅游并举;三是国内旅游开发多层次并举。届时将会出现豪华型、经济型并举,自然型、人文型并举,城市型、乡村型并举的局面。近期针对我省城市工薪阶层周未度假型和部分流动人口附带性观光型的一日游、半日游形式的开发,将形成全方位开发格局。
6)旅游业的高科技化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科技化;二是旅游服务的高科技化。
罗甸大小井风景优美
(2009年4月)
(二)比较优势分析
1、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一是在宏观区位上,贵州处于大西南的东南部,属近海内陆省份,周边省市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旅游消费能力强,客源充足。既便于接待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又是内地游客赴沿海开发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发展过境旅游。特别是贵州省高速公路”六横七纵八联”交通骨架的规划和近期贵广高速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将使贵州的区位优势大大提升。
二是在旅游区位上,贵州处于广西桂林、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重庆三峡、湖南张家界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建立高端旅游网络系统。
2)资源优势
贵州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齐的特点,如在世界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就占有山地、高原、洞穴、泉水、瀑布、野生动物等10种,且数量多,形态各异。目前世界已开发的历史遗址、革命胜迹、寺庙教堂等20种主要人文风情旅游资源中,贵州占了近80%。从贵州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状况等来看,旅游资源具有环境的多样性、景观的独特性、气候的宜人性、资源的丰富性、民族风情的多彩性、地域分布的广泛性、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同纬度上的原生态性、开发潜力的巨大性等特征。目前全省侧重开发的名山、民族风情、红色旅游、森林旅游、溶洞、气候、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存量还很大,增量更可佳,有较大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3)产品优势
全省旅游资源产品具有质量较高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世界级旅游品牌已初步形成。目前省内的荔波大、小七孔、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已成为世界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作为自然景观一流品牌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二是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景区、景点,这些景区景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型,且具有迭加的作用,在国内外游客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游客呈现长旺不衰的态势;三是初步建立起了功能齐备、种类齐全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建成的景区整体上构成了贵州旅游景点布局合理、品种多样和容客能力较强的格局。
4)资源整合优势
贵州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类别上、开发方式上具有地域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资源组合得体,便于高效开发;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在不同类型上的组合,地域上的组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景观的单一性和同质性;贵州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民风民俗古仆,具备发展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探险旅游的良好基础,多种旅游方式的组合,能够加深资源开发的深度,丰富旅游产品,提高品位。
2、产业优势
1)从产业基础来看,贵州省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康、教”等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其规模经济效益已初露端倪。
2)从旅游业自身的产业特质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作用强大的产业,能带动或促进其它相关部门、地区或市场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要完成食、住、行、游、购、娱、康、教”一系列活动,直接需要交通、住宿、饮食、商业、娱乐、咨询业等部门的支持,而这些部门本身的前后产业联系则构成了旅游业间接的产业联系。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增加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间接收入就增加4.3元。旅游业自身强大的关联能力增强了它的产业优势。
3)从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贵州省旅游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连年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预计到2009年底,我国人均GDP将达3000美元左右,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4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文化休闲旅游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我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多样化和多层次性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将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品位,更具旅游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当前正是国内旅游急速扩张时期。这为贵州省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旺盛,会推动旅游产品价格的上升,从而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的产业优势.
三、贵州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一、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旅游发展规模,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作用;坚持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的旅游交通网络,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功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依法治旅,创新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业整体水平。
(二)总体目标:“十五”期间,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力争把贵州省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旅游产业增长方式在适当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向提高旅游业档次和水平转变,旅游业成为贵州省新的支柱产业;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及民族文化村寨,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济网络,构建起配套协调的大旅游产业格局。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高起点做好旅游规划,切实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旅游设施与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相协调的要求,突出贵州旅游的特色和市场定位,抓紧制定《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市(州、地)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区),要根据总体规划,制定本地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和优先开发的旅游区(点)详规。有关部门要加强旅游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新编制的区域发展规划、有关专业规划应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建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及大中型旅游专用设施项目,应符合旅游发展规划要求。旅游项目安排、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要按规划实施,突出重点、适当集中、提高使用效率。旅游规划经法定程序通过后,要实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在旅游规划区内,凡不符合规划的建筑物或其他设施,要限期改造或拆除。不按规划进行旅游开发的,要依照规定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加强对从事编制旅游规划单位的资质认证,逐步把旅游规划和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在不断完善现有景区、景点设施,提高品位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努力建设和推出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在全国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以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为重点,逐步发展休闲度假、民俗、文物古迹、商务会展等特色旅游,以适应不同档次不同消费兴趣旅游者的需求。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和科普健身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生态、民族历史文化和古生物化石、喀斯特地质地貌及民间手工艺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和生态疗养康复中心。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近期选择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的民族村寨,建立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或旅游扶贫示范村。力争在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方面取得突破。创造条件,争取把贵州省一批自然保护区申报为国家森林公园。
(二)加快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各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贵阳至其他市、州、地中心城市的高等级公路;制定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加快建设和改造通往省内主要旅游城市、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其他旅游景区的公路,力争5年内旅游公路技术等级有明显提高;新开发的旅游景区,要配套建设景区与区域中心城市或国道主干线连接的三级以上旅游公路。尽快形成贵阳连接周边省区旅游城市、省内旅游城市的铁路运输网络,创造条件增开贵阳至一些重点旅游客源城市及省内旅游景区的直达旅游列车,提高旅游列车档次、运行速度和服务水平;在铁路经过的重要旅游景区增加停靠站;合理安排火车运行时间,增加旅游旺季运力,完善铁路旅客异地预售票系统,扩大售票网点。把贵阳龙洞堡机场建成国际机场,逐步开通贵阳至国内各重点客源城市航线,力争开通贵阳至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的国际航线,加快形成连接贵阳至省外主要旅游客源城市、旅游景区的旅游航空网络;“十五”期间,建成荔波、兴义、黎平等支线机场,改造启用安顺机场,适时改造启用黄平机场,做好茅台、毕节机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有支线机场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予适当倾斜。加快内河航运、水库、湖泊等水上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舒适、安全、节能、环保型的旅游船舶。鼓励支持引导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旅游运输业。取消外地旅游客车凭证进入贵州省的限制。支持汽车客运企业开辟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的专线,加快旅游区停车场站建设。2005年以前,全省旅游客车车辆增长15%以上,力争高档旅游车占到60%。
重点旅游区域要在5年内建成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畅通、安全的人行步道和汽车通道;有条件的重点旅游景区要在搞好论证和规划的前提下,建设安全快捷的索道或扶梯。加快旅游景区供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和卫生厕所、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要建立旅游信息网络查询系统。支持中心城市和重点景区建设上档次的星级饭店;按照合理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民居旅馆。加强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购物中心建设,积极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服饰、工艺品、乐器、食品以及花卉、盆景、奇石等旅游商品,努力做到“一地一品”或“一地多品”。力争将有条件的城市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将荔波、施秉、镇远、黎平、清镇、安龙、平坝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县”。
(三)加强旅游景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突出抓好旅游城镇和旅游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3年内完成黄果树等重点景区的绿化工作。旅游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要实施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重点旅游景区25度以上坡耕地、宜林荒山要实现退耕还林或荒山造林;到2005年重点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5年内通往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公路两侧都要建成绿化带,新建的旅游公路要同步建设绿色通道。近期要完成马岭河峡谷、清水江流域、咸宁草海等的污染治理,并加强生态综合建设;到2005年,完成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的污染治理,重点旅游景区内水域水质要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抓好通往旅游景区高等级和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尽快制定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选择部分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实施旅游示范城镇建设。限期解决部分旅游城镇“脏、乱、差”和场路不分等突出问题。在不改变路权的前提下,对贵黄、贵遵、贵新等高等级和高速公路城镇过境段实行属地政府管理,当地政府要加强对建设、交通、林业、环保等部门的协调,把过境路段及两侧的建筑,交通秩序、环卫、环保、亮化等纳入统一规划,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整治。有条件的地方,通往重点旅游景区公路两侧的边沟外侧2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地面建筑物;已有的建筑物要按规划拆除,已有的坟墓要尽快迁葬或通过植树进行遮盖。重点旅游景区内和通往重点旅游景区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采石、采砂等露天作业场在2003年前要全部关闭,并要采取综合措施,尽快恢复植被覆盖。
(四)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相互配合的综合协调机制,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严肃查处欺客、宰客、“黑车”、“野导”、“黑社”、私拿私受回扣以及提供假冒伪劣商品、提供虚假服务承诺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对旅游商品和相关服务实行明码标价,严厉打击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向国际通用标准靠拢。强化对旅行社和导游人员服务质量的规范管理,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加强星级饭店评定复核工作,继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提高贵州省饭店管理水平。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省内院校旅游专业的积极性,加快培养高、中级旅游管理人员和实用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旅游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有条件的市(州、地)要组建旅游教育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在岗人员培训,加强规划建设、企业经营、导游等关键岗位人员及有关执法、服务人员的旅游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搞好星级宾馆和旅行社经理及导游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健全员工持证上岗制度。
强化旅游安全管理。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健全安全制度。落实责任制,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重点旅游景区所在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都要制定旅游安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各景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广大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以 110、120为中心建立社会联动系统,及时处理旅游安全突发事件。
(五)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制定旅游促销总体方案和年度促销计划,整体策划,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贵州旅游信息网,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和国际国内旅游预订网。创造条件积极申办、组织各种国际性和全国性会议,以及展览、文化、体育和经贸活动。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每年集中办好一两个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加强与邻省及沿海地区的协作,尽快形成和完善一批跨省区的旅游线路,巩固和扩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继续巩固台港澳、日本和东南亚等传统客源市场,着力开发欧美和韩国市场;在主要客源地和客源国建立旅游联络点,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
四、贵州旅游业发展趋势.?
摘要:文章以2009~2015年贵州省旅游产业主要指标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近几年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了贵州省在近今年旅游业迅速发展的结论。进一步分析了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并且预测了未来贵州省旅游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贵州省;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
一、引言
自2009年贵州省提出大力发展“多彩贵州”,贵州省旅游业的迎来了蓬勃发展。贵州旅游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旅游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业态加快创新,旅游综合功能进一步凸显,发展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成绩令人瞩目。走出了一条“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富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地旅游发展“贵州经验”。2015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3512.82亿元,排全国第15位,旅游接待总人次为3.76亿人次,排全国第17位,贵州旅游业发展进入全国第二方阵,为贵州省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总收入分析
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3512.82亿元,同比增长21.30%;全省旅游业实现增加值962.4亿元,占GDP比重为9.2%;旅游业生产税净额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10.5%。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
(二)旅游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