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较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展馆有哪些?
这样的场馆有几个,我来给你们说下:
1、玉溪市博物馆
玉溪市博物馆建于1997年,1999年开放,馆内占地40亩,建筑面积12115平方米,是玉溪市集收藏、陈列、科研以及对外宣传交流为一体的博物馆,是“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和“国家二级博物馆”。展览面积为4696.36平方米,运用“文化专属”“器物符号”"创新互动”“文化名片”四大理念,创新博物馆语法,植入玉溪历史文化之魂,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博物馆,同时,定制创意展项,两大全国首创、五大亮点设计,带给观众深刻的观展感受。
2、上海世博会马来西亚国家馆
展馆根据主题“和谐城市生活,融洽马来西亚”,重点展现马来西亚的独特风情和团结的民族精神。展馆由两个高高翘起的坡状屋顶组成,犹如一艘远航而来的“木船”,观光电梯被设计成古隆坡“双塔”摩天楼形状。展馆外墙则借鉴了马来西亚传统印染的纹理,由蝴蝶、花卉、飞鸟和几何图案组成。展馆一层,外廊和入口部分以伊斯兰教清真寺为原型,体现伊斯兰教作为马来西亚国教的重要地位;屋顶被柱廊架起,在表现手法上模拟传统长屋的模式。参观者不仅可以领略马来西亚槟城、马六甲等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还能欣赏到特色艺木品及其制作过程。
3、东莞展览馆
展览运用宏大的场景、翔实的资料、艺术的构思、高科技的手段,以展示东莞名城风采为目标,形象地再现了东莞发展历程、发展成就和发展图景,是集宣传、教育、咨询、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览场馆。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二、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北京地区活动启动,都有哪些彰显地区特色的节目?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北京地区活动启动,彰显地区特色的节目有关于来自永定河文化带的火和一起向未来情系冰丝带等多种作品。都很好彰显当地的主要文化内容和特色。
此次中国艺术节体现了小故事,大情怀,主要抒发关于百姓内心的声音,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文化进行展开,也体现了首都文化不断发展的成果和成就,通过这些为主题所展开十字巡演,在每个剧院进行相关演出也涵盖了有关三个文化带的建设,主要包括对冬季奥运会,京津冀协同发展脱贫攻坚战,帮助辅助乡村振兴等多种主题所进行的各种文化表演。这些文化表演都能深刻体现当今主题都能够表明都是生活的变化和各个地区相关文化内容和内涵有丰富多彩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既包括线上又包括线下非常繁荣。
通过对主要文化作品的了解,发现分为对于文化带的火,以及围绕着大运河附近的文化常识所展开的水稳哈尔不齐,作品都能够很好对当代文化进行描述和弘扬,不仅对传统文化继承,还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对于体现北京不同阶层生活不同地区人民生活的深层描绘的戏剧作品,春天网约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特征。各种戏剧作品,音乐作品和舞蹈作品,都能够生动形象的描绘人物细节,通过人物细节的描述,表演彰显了当地地区的人物特色特征。
此次活动由国家相关文化部门所支持主办,通过文化的传统和政府的支持,是这一次艺术节能够发挥很好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传承中国艺术文化。为艺术节的氛围创造更加美好,对各种文化活动起有深刻带领作用。使此次艺术节能够发挥其主要领导作用,体现文化氛围。
三、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一般包括哪些方面(至少答出5个)?
略
历史文物、文化古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产、风味佳肴等
四、成都地方特色文化
成都地方特色文化
成都地方特色文化,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被称为天府之国,是一座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城市,具有很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很多人都去成都旅游打卡,下面来看看成都地方特色文化吧。
成都地方特色文化1
茶馆文化
成都人爱喝茶,爱泡茶馆,点一杯茶打个盹儿或看闲书,要么就凑在一块儿斗地主,这就是成都的茶馆文化,而且,很多嗨生意就是在茶馆谈成的!成都茶馆里的故事,犹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成都茶馆里的“龙门阵”那是滋味悠长。
麻将文化
成都人爱麻将,对成都人来说,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不受世事烦扰他打一下午的麻将。曾有个段子说,坐飞机,在飞机上都能听到成都的麻将声。
蜀绣文化
蜀绣又称川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秀之一。羊年春晚,蜀绣文化传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轮美奂的《蜀绣》至今余音绕梁。
川剧文化
川剧,是四川成都文化的一大特色。说到川剧,人们马上会想到川剧的神技——变脸。
变脸的最快纪录由著名川剧表演大师彭登怀保持,他曾在一次表演中用25秒钟变完了14张脸谱,变到第9张后现出本脸,再变回4张脸谱。川剧变脸享誉国内外。
酒文化
四川名酒众多,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成都的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作为中国白酒的源头,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
成都邛崃,自古就盛产美酒,据说现在全国很多名酒的原浆都来自成都,当然四川的酒文化就更丰厚了,属来有四川酒云南烟之说。
火锅文化
火锅,是成都人的家常便饭,也是外地人来成都必吃的美食,无辣不欢,无火锅不成都。
有什么事情不能用一顿火锅解决的,那就两顿嘛!
这各外国政要访问成都,必备一道菜就是成都火锅,英国首相卡梅伦、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吃了成都火锅也是赞不绝口。
熊猫文化
一谈及大唐盛世,就会想到古城西安;当飞机上看到自由女神塑像时,就知道美国纽约到了……一说到成都,大家自然也会想到熊猫。
大大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宝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只要说到大熊猫,就一下就拉近了世界与成都的情感和距离。大熊猫形象憨厚率真、亲和友善、悠然自得、淡定温顺又洋溢着灵气。
其实成都的文化内涵还有很多,诸如道教文化、三国文化等,其中的韵味,只待你来亲自体验了。
成都地方特色文化2
成都的特色:
四川成都首先想到的特色就是麻辣的菜品,像钵钵鸡,冷锅串串,麻辣兔头都是属于他们的地方特色,而且他们的.火锅相比于重庆来说也更为麻,因为他们只说实话也麻辣可能会更普遍,而且他们的翘脚牛肉也是好吃的,就入味,软烂。
一、钵钵鸡
传统名小吃,属于川菜系。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以陶器钵盛放配以麻辣为主的佐料,加上多种调料的去骨鸡片拌和而成。
二、冷锅串串
是将串串提前做好,然后放入特制的调料中,让串串冷下来,相对于传统的串串来说,冷锅串串的温度比较适中,不是特别的烫。
三、麻辣兔头
四川成都汉族名小吃之一,鲜香味美,口感不错。消暑下啤酒的必点食品之一,以兔子的头为主料而制成的美食。
介绍
成都除了美食的特色不得不提到它的熊猫文化,近些年,成都通过大熊猫闻名世界,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先后开发了上万个版权产品,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最能代表成都的元素之一,大熊猫早已成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和银花丝的创作主题。四川更利用大熊猫友善、吉祥的形象,结合四川非遗产品登上国际舞台,使大熊猫成为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
成都地方特色文化3
1、茶文化
成都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点一杯茶打个盹儿或看闲书,要么就凑在一块儿斗地主,这就是我们的茶文化,而且,很多嗨生意就在茶馆谈成的!
2、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覆盖了全世界,刘备、关羽、张飞的形象深入人心。武侯祠、赵云墓等三国文化,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了解了成都。
3、熊猫文化
中国国宝大熊猫是四川的符号之一,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宝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
成都的特色有:龙抄手、担担面、钟水饺、三合泥、川北凉粉等。
1、龙抄手:成都市著名的传统小吃,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特殊叫法,抄手的得名。成都的“龙抄手”1941年开设于成都的悦来场,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迁往新集场,60年代后又迁至春熙路南段至今,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了。
2、担担面:汉族特色面食。著名的成都小吃(又说自贡小吃,起源于自贡)。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
3、钟水饺:古名为“水角”,是四川省成都市地方传统小吃之一。
始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开业之初店址在荔枝巷且调味重红油,故又称为“荔枝巷红油水饺”。
钟水饺全用猪肉馅,不加其它鲜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具有皮薄(10个水饺才50克)、料精(上等面粉、剔筋去皮的精选猪肉)、馅嫩(全靠加工时掌握好温度、水分,肉馅细嫩化渣)、味鲜(全靠辅料和红油、原汤)的特色。
4、三合泥:为四川传统风味小吃,成都市内、郊县各甜食店多有供应。此点由于采用大米、糯米、黄豆三种主要原料合磨成粉,加辅料和水炒成泥状食用而得名。
5、川北凉粉:是采用优质豌豆去壳,用水浸泡后,磨成细浆,然后过滤去渣,沉淀脱水,制成豆粉。再经加热搅拌成糊状,装入盆、盘待用。凉粉制作法有很多种,可也用绿豆、大米等做出不同味道的凉粉区别,及营养价值与凉粉的影响。
五、陕西文化特色有哪些
陕西文化特色有哪些
陕西文化特色有哪些,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色文化,而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许多人对它有着别样的情感。以下分享陕西文化特色有哪些?一起来看看。
陕西文化特色有哪些1
一、陕西历史文化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座落在陕北黄陵县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余个政权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省会西安是全国六大古都之一。两千多年前,以古长安为起点的 “丝绸之路”开通,使陕西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发源地,都城长安成为闻名中外的中西商贸集散地。唐代,陕西成为中国与日本、东南亚、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盛地。
迄今,周语、秦装、唐礼的遗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犹存。近现代以来,陕西是响应辛亥武昌首义宣布独立的首批省份之一,特别是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在历史长河中不仅展现了朝代更替的变化历程,铸造了民族盛衰、强弱易势的历史印迹,同时,也孕育和创造了丰富深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一大批光照千古的文化巨匠,他们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
从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到秦代创制隶书的程邈;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及班彪、班固、班昭,关中经学大师马融;唐代大诗人王维、白居易、杜牧,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画家阎立德、阎立本,训诂学家颜师古等等:他们的不朽著作和业绩,树起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巍巍丰碑,广为世人敬仰。
二、陕西当地特色
陕北的黄土风情,西安、宝鸡的关中文化,汉中、安康的陕南风俗各具特色。
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以西安易俗社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
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
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为全国之冠。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皮影匠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源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还有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现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地域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的剪纸,把人们喜庆、欢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470多年的历史,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均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和传统习惯而研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作出各种各样造型别致、形态逼真的花馍,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既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仿秦兵马俑
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其造型逼真,既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陈列,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
仿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是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其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仿秦铜车马造型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
唐三彩
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底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再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其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形象逼真。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陕西文化特色有哪些2
陕西的特色有什么
陕西有很多的名胜古迹,并且还是很多历史名人的出生地,陕西在上古文明时期就已经是中国的领地,后来一步步的发展,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划分之后这才有了现在的陕西。
中国人被称之为炎黄子孙,这个“炎黄”指的是炎帝和黄帝,然而这两位杰出领袖其实诞生地就是陕西。还有华胥氏,华胥氏是伏羲、女娲等人的祖先,所以说变相来讲陕西其实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除了领导人才,陕西还出现众多文臣武将,像是钟馗、仓颉。而陕西之前被称之为“秦”,后来得名陕西,简称为“陕”。
陕西的特色有很多种,有羊肉泡馍、肉夹馍、兵马俑、长城、黄土高原等等,在教育方面也是很多著名的大学。
陕西文化特色有哪些3
陕西省民俗文化
No、1合阳提线木偶戏
合阳提线木偶戏(又称“合阳线胡”),地处渭南黄河之滨,与山西西部地区相邻,是中国北方提线木偶的独有之秀。
明末清初,号称“关中八高士”之一的郃阳举人李灌(向若)对线戏的唱腔、音乐、剧目及木偶制作等方面作了较大改革,使其更趋于完整化、戏曲化。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多次前往苏州、扬州、北京等地演出,影响极大。
该剧种包含了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和创造性的独有特技,赋予提线木偶以艺术生命,使之栩栩如生。线戏的唱腔、音乐苍凉悲壮、委婉细腻,多具秦地特色。乐器演奏拥有铮子、截子等特种乐器别具一格,特色鲜明。传统剧目意境美妙、文字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解放后,一些剧目被移植改编为舞台剧目,在省内外享有声誉。该剧种目前人才匮乏,市场萧条,直接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保护这一传统剧种,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No、2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
陕北说书的传统节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长篇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从20世纪40年代起,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了说书组,由新文艺工作者林山等帮助韩起祥和其他艺人陆续编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争的新书目,如《刘巧团圆》《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胜利》《翻身记》《我给毛主席说书》等。
韩起祥和刘绪旺、党福祥、王进考等是富有影响的陕北说书名艺人。近些年来,陕北说书的发展陷入困境,老艺人们逐渐离世,艺术传承后继乏人,急需扶持和保护。
No、3凤翔彩塑
凤翔彩塑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它是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即成。泥塑大都是空心圆塑体,也有浮雕式的挂件,既是儿童喜爱的玩具,也是陕西的旅游纪念品。
凤翔彩绘泥偶属于陕西省的特产,是一种泥制民间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受儿童喜爱的玩具。其创作基地主要集中在凤翔城东六道营一带。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将他的第六兵营解甲归田,落户于此,此后这一带就被称作“六道营”,流传至今。
凤翔彩泥偶品类繁多,大致可分挂件、摆件、手玩件。其大小尺寸不等,大的有30至40厘米的,小的只有几厘米。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现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兴、韩锁存、杜银等艺人利用农闲时从事泥塑创作与生产。
No、4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产自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县,是中国知名的木版年画产区,是中国民间年画其中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皆有收藏。
凤翔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家宅六神画和窗花画六类;品种最多的时候有六百多种,现在经过木板年画的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数十年的恢复、挖掘、整理和创新的有三百多种。
木版年画是宝鸡民间艺术中一枝古老独特、别具风采的艺术奇葩,深受关中广大农村群众的喜爱。
宝鸡的木版年画主要在风翔,风翔木版年画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线条手法,同时吸收了历代寺庙壁画、石刻笔法、刀功特点,以线刻为主,线条刚劲有力,简明质朴,生动大方;色彩以红、绿、黄、紫为主,再衬以黑色线条,对比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形象丰满逼真。印刷时先用颜色印染天地,再开红光、涂胭脂、加重彩,后套黑线主版。画面既和谐朴实,又生动别致。
No、5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
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的陕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红火。
陕北秧歌在1942年的延安新秧歌运动中成为主角,被赋予了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内容,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传遍全国。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No、6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妇女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这样,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剪纸艺术展览会。
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安塞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炼,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充满对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安塞剪纸,在内部装饰上,以随意装饰和意象装饰为主,有时用意象和具象装饰相结合,一般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锯齿纹、月牙纹、纺锤纹、菱形纹以及云勾、万字、富贵、砖包城等。剪法上分双铰、单铰和零铰。
双铰,即折铰,剪一些对称图案和局部对称纹饰;单铰,凡不能对称剪的形象,就用单铰。双铰和单铰相结合,是安塞剪纸的传统铰法。零铰,是将一幅剪纸局部形象分开单独剪出,然后在纸上拼成完整的图案。剪纸作者多不画草稿,而是大刀阔斧,剪随心走,信手剪来。安塞剪纸寄情寓意,颇有讲究。
No、7茯砖茶制作技艺
茯砖茶,已有600年历史,其前身为陕西“泾阳砖”。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即朱元璋洪武元年前后问世,因它的效用类似土茯苓,形似砖块,故名“茯砖茶”。2008年,茯砖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茯砖茶是黑茶的一种,它是用黑毛茶加工而成,基本工艺流程分为原料选配、筛制加工、汽蒸渥堆、蒸茶加汁、压制定型、发花干燥。
茯砖茶对于消腻去脂有独特功效,需要通过特殊的“发花”工艺,以使砖体内密布“金花”密布,这也是茯砖茶最具特色的工艺。“发花”的实质是通过控制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促使优势菌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它在茯砖茶的含量与茶叶滋味、香气密切相关,能直接影响茯砖茶的品质。
这些民俗文化的历史都有一定的历史,时间总是能沉淀很多好的东西,这些文化和民俗不仅只是表面的雕塑,剪纸,或者舞蹈,它同时还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历史,还有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