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民居?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而其中我认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传统傣族住居。傣族民居是傣族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经济条件,在比较原始状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有着很强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历史特征。傣族住居因地处偏远的热带地区,形成了与内地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住居围护结构轻薄通透,象征性的院墙——篱笆使住居十分开敞。这就是传统傣族民居的三大特征之一适应自然环境。第二大特征是形式语言:根据地区特有的自然、社会条件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又由整体到细部一系列完善、独有的造型语言,即纤细、含蓄和柔媚的风格。而其三则是住居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文化形态认识过程的一种注解。傣族人温和、善良、内向、细腻的心里气质决定了其居住的阴性特征——朴实、轻盈、柔媚,与中原汉式住居浑厚、粗犷、墩实的造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南方民居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古城民居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川渝古村民宅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艺术风格,又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依山傍水的建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风俗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十分独特的文化气息,既有豪迈大气的一面,又有轻巧雅致的一面。如:

四川民居 四川李庄古镇四川上里古镇 四川罗城古镇 四川黄龙溪古镇 四川昭化古镇 四川洛带古镇 四川尧坝古镇四川罗泉古镇 四川阆中古城四川磨西古镇 四川桃坪羌寨四川肖溪古镇 四川洪雅高庙古镇 康巴藏族民居 四川郪江古镇 重庆龚滩古镇

岭南古村民宅

岭南地区的古村民宅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注重其实用功能外,更要注重其自身的空间形式、艺术风格、民族传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如:

广西黄姚古镇 广西桂林大圩古镇 广西南宁扬美古镇 广东顺德逢简古村

潮汕传统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收了北派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的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它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

下山虎式是一种独家小院式,它适应中小型家庭。它是由大厅、两大房、两小房、天井、门楼仔等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小院落。

四点金式是由下山虎进化而来,规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厅一般不超过十五瓦槽,房间不超过十瓦槽,四点金则都不小于此。除中轴线大厅、天井、门楼,大厅两侧有大房,大房前有过水(一般为灶间),天井两边有对称两小厅,俗称东西厅仔或南北厅仔。门楼两侧有两厢房,有侧门两个或四个通两花巷,如单花巷都俗称单片剑,两花巷为双片剑,主人多为人口较多或较殷实人家。

驷马拖车式是潮汕民居的极品,它规模最大,功能较全。它的基本组合为中间部分中两进或三进式祠堂建筑,两边两花巷,有相互对称的四座四点金分列两旁,有后巷、后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卫功能是其他建筑形式不可相比拟的。其主人也绝非等闲之辈。普宁洪阳德安里是多座驷马拖车、四点金组合的代表村落;澄海的陈慈黉府是在驷马拖车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西洋建筑材料和技术,更进一步完善,是驷马拖车极品级典型作品,使普通的驷马拖车都望尘莫及。

“百鸟朝凰”俗称“三座落”、 “三厅亘”,较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简单地说,“百鸟朝凰”就是以“驷马拖车”为主体,外包“四点金”或“下山虎”,房间可以达到100间的规模。其主体建筑由两座以上“四点金”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三座(“八厅相向”为四进四座)三开间平行布置,相邻两座中间均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各座形成围合;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房,俗称“从厝”,以“火巷”隔开,“从厝”排屋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由两组一厅二房连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与两侧“从厝”排屋相连,与后厅以巷隔开,此为“后包”;整座的正门开于门楼间中央,门前有一大埕(即广场),大埕两侧均开有门,称“龙虎门”。此宅院的平面形式和客家之“三堂二横”围屋十分相似。两边围护的从厝和后包多由一座座“下山虎”相连围护而成,要有总数100间围绕中心厅堂的“凰”才够规格,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百鸟朝凰”。

湘黔滇古镇民宅

湘黔滇古建筑组群比较密集,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较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以清秀灵逸的风格见长。如:

湖南芙蓉镇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 湘西吊脚楼湖南湘西回龙阁吊脚楼 湖北荆州古城 贵州镇远古镇 贵州贵阳青岩古镇 贵州侗族民居 云南建水古城云南丽江古城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 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

二、中国每个地区都有一个可以代表当地的特色美食吗?你最喜欢哪道菜?

中国的确每一个地区都有着可以代表当地的特色美食,小编最喜欢固始鹅块。最能够展现出地方的风土人情的无疑是各具特色的美食。不同城市的美食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乃至性格。想要了解地方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他们吃的是什么。

一、中国地区的特色美食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比如,广东有白切鸡,萝卜牛腩,金牌烧乳猪和脆皮烧鹅等;上海有本帮熏鱼,红烧肉,腌笃鲜和生煎馒头等;北京有卤煮火烧,北京烤鸭,老北京铜锅涮肉和官府菜等;四川有东坡肘子,蒜泥白肉,夫妻肺片和麻婆豆腐等;安徽有安徽臭鳜鱼,一品锅,刀板香和虎皮毛豆腐等;福建有土笋冻,佛跳墙,沙茶面和福州鱼丸;湖北有武汉热干面,排骨藕汤,武昌鱼和糍粑鱼等;湖南有口味虾,剁椒鱼头,湖南腊肉,长沙臭豆腐等;浙江有嘉兴粽子,金华火腿,东坡肉和西湖醋鱼等;江苏有阳澄湖大闸蟹,南京盐水鸭,大煮干丝和蟹粉狮子头等等。

二、最喜欢固始鹅块

小编吃过许多特色美食,最喜欢的还是河南信阳的固始鹅块,它的汤,清亮淳厚,鹅肉的肉质鲜嫩,口感极佳,有一些偏辣,特别适合重口味的小伙伴们。这道菜肴十分滋补,而且特别解馋,只有在信阳才能够吃到正宗的固始鹅块,河南的大街小巷都很流行这道菜,它的汤汁再涮上别的配菜也十分好吃。特别是在天冷的时候,如果能和家人团团围坐在饭桌上吃一顿鹅块火锅,简直是一种享受。

中国的美食太多了,多到说不完,小编的篇幅有限,不能够全然展现给大家,如果小伙伴们想分享最喜欢的菜,欢迎留言分享。

三、东营市有哪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

东营民俗的特色

建国前(当时还没有成立东营市,仅指当地的村落),当地百姓多自己纺线织粗布,以青、蓝、白色为主,做成高领袄、褂、袍、大腰肥裆裤等, 有单、夹、棉之分,腰带亦为布腰带。男子上衣多为对襟,女子为右掩襟。年轻女子多穿红绿印花布衣服和撮花布衣服。冬季有外扎腰、扎裤腿的习惯。农民干活时穿自做的浅布鞋、双脸子鞋、牛鼻子鞋等,鞋底是手工纳的多层底,冬季穿棉鞋,闲居时穿“蒲窝儿”(用蒲草或苇穗编织的鞋)。袜为土布白袜或蓝袜,雨天穿满纳帮底的泥袜。秋季戴帽垫,冬春戴风帽、橹帽。年轻女子婚前多扎长辫子,婚后梳纂套网扎簪子。富有者戴耳环、手镯、戒指等, 老年妇女戴“脑带子”帽,前边饰以帽花,小孩戴挽帽或虎头帽。中年男子多戴毡帽头、三大扇帽。

建国后,女子戴首饰之俗渐废,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绝迹。人们多穿细布衣服,粗布衣渐少,常用布料有卡其布、条绒布。中青年男子穿中山服、国防服、学生服,穿球鞋、五眼鞋、圆口鞋、解放鞋。年轻女子穿蓝士林布上衣,女干部、女学生多穿列宁服, 着力士鞋、松紧鞋。冬季部分家境较富裕的男女着黄、黑、蓝色棉大衣。男子留分头、平头,戴八路军帽、八角帽。冬季戴解放帽或三大扇帽,围长围巾。中年妇女多留齐耳短发,青年妇女扎两条辫子,围红、绿、黄等色方头巾。老年人的服饰仍沿袭旧俗。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服饰也出现新变化。石油工人多穿蓝色棉布工作服,分单、棉两类,鞋为牛皮工鞋、橡胶雨鞋,配有雨衣。“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多穿军服、戴军帽、着军鞋,上下一身草绿,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70年代末,时兴涤纶、涤棉、毛织品,流行灰、蓝、黑色,服装款式变化不大。男女皆穿塑料底鞋或翻牛皮鞋、布鞋,穿土布袜或线袜者渐少,穿人造纤维袜者渐多,但许多农村家庭主妇仍在新买的纤维袜上缝上一个厚实的粗布袜底,以使袜子耐磨。

东营风俗祭奠

祭奠去世的人,一年要上五次坟,出嫁的女儿带上祭品回娘家上坟,人去世后 ,还要做五齐,扶三,三十五天 ,九十九天,三年。

清明节 俗称寒食节,前两天添坟(就是给祖坟添土)之后,下午上坟,这个节气学校、机关团体有组织的给烈士扫墓、献花圈意表对故人的怀念

六月六 打下新麦子,蒸馍馍,擀面饼上坟祭祖

七月十五 亦称“鬼节”这天下午上坟祭祖

十月一 家家上坟祭祖

还有祭日 就是老人去世的那一天也要上坟

东营风俗过年

喝腊八粥、泡腊八醋预示了过年的信息。腊八粥源于佛教,相传释迦牟尼得到牧女的奶粥后,于腊八“成道”。后来僧家煮粥供佛,以示纪念。腊八粥用小米、江米、红小豆、黄米等熬制。腊八粥之美,全在粥果,有红枣、栗子、核桃仁、花生、桂圆肉等。夜半淘米煮豆、剥壳剔仁,清晨熬好,合家聚食,馈送近邻。这天还要泡“腊八醋”:将洁白肥大的蒜瓣儿浸在贮醋的小坛里,封固,以备过年蘸饺子用。从腊八到除夕的二十多天,蒜味融进醋里,使酸辣味道适中。用腊八醋蘸热水饺,蒜香喷鼻,诱人食欲。黄河口垦荒人家,家有新妇,腊八日用黄米、红枣制糕,名为“吃碗糕”。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次日,即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严格讲,过年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但实际上,从农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开始,民间即已充满了浓郁的“年味”,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过完。

腊月二十三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年”,从这一天开始,农村各家各户就开始筹备年货了。在东营区、利津、广饶一带,自古以来有腊月二十三祭灶辞灶的风俗。此外,在二十三前后这几天,各家各户还要来一个大扫除,东营区一带都叫“扫(音抄)屋”,扫屋的时候要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把屋里旮旮旯旯全都扫个遍,干干净净迎新年。

东营各个地方都有家家户户备年货,动手做面食的习俗,因为面食的种类比较多,所以花费的时间较长,一般有类似寿桃的馍馍、花卷、绿豆包,还有的做年糕。然后,各家各户便张罗着动手炸鱼、炸肉、炸丸子、炸藕合之类的东西。

腊八过后,家家户户开始洒扫庭院,置办新衣,准备年货,在喜庆气氛中忙碌着,人称“忙年”。至春节前两三天最为繁忙,家家户户添置新碗筷;赶年集(春节前最后一个集市,最为繁华热闹),买肉、买鱼、买鞭炮、买年画;备办食品,蒸年糕、蒸馒头、炸丸子、剁馅子(饺子馅)。期间,民间所有借贷各作归还,旧时穷人多出走躲债,过年如过关,故春节又有“年关”之称。腊月二十九,忙年进入高潮,一边煮肉炸鱼,一边给亲友送年礼,贴年画,贴对联,民间有“腊月二十九,家家贴道酉(对联)的俗语。”

过年期间,东营各地还有些禁规,腊月二十五是不许打扫屋子的,因为一直流传这一天是屋的生日,不能随便打扫,不过,现在这些只是一个个人喜好的问题,年不是过去的年,但年仍然是中国年……

腊月三十,即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有时是二十九),人们洒扫庭院,贮满水缸,备足柴草,挂家谱,摆香案,并上香火。

大年三十上午,人们开始在堂屋当门挂起家谱,并摆供祭神,供奉祖先,供品包括鱼肉瓜果之类,如果条件允许,还要亲自上坟烧纸,以求得先人保佑。下午则开始张贴年画和春联,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风雅者如“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腊梅无字诗”、“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扑面不寒”等等,经商之家则大抵会贴上“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像“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之类的春联,所反映出的无不是吾乡百姓一年里最为素朴的愿望。这些春联多为家人自娱自乐而写,有时也会请人代笔,所以,在那些喜欢书法者的门前,求字者亦常常因此而络绎不绝。不过,这种情形在近年业已渐趋式微,大概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太快了吧,快到连写春联的功夫也不复有,于是,家家的门边都换上了从市场上买来的、统一的春联。

下午家家户户包饺子。傍晚,饺子出锅后,各家男子到墓地上坟(也有的请老爷老嬷),请祖先回家过年。然后全家人放鞭炮,吃饺子。太阳西下,利津一带人家开始“叫明”。各家在大门口或巷首点燃芝麻秸或谷草,全家围站在火旁。老人一边拨火一边“明啊!明啊!”地叫着。当火着的最旺时,每人引着一把谷草,口中不断念着“大葫芦头,小葫芦头,银子钱往家流”、“黑小子,白小子都上俺家里来穿袄子”等语往家跑,把火把放在灶门后,再上好“拦门棍”,企盼金银财宝不往外流,在新的一年里吃穿有望。入夜即开始守岁,忌说不吉利话,男家长多坐于“家堂”(祖先的灵位)旁上香、供茶、饮酒,以示同逝去的祖先过年;女子多在包饺子、讲故事、说笑话;青年男女也有打纸牌、做小游戏、喝酒吃糖果的;全家团团圆圆,有说有笑,其乐融融。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除夕夜看电视,尤其是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人们守岁时的主要内容。

除夕就是人们说的年三十,东营不同的地方,时间上稍有差异,但都是在这一天,年长的长辈领着家里的老老少少,带着蒸好的各式各样的面食、酒以及鞭炮来到祖宗的坟前,通过这种方式向过世的祖辈提前拜年,告祭他们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接下来,一家人开始准备年夜饭守岁,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各户在院子里燃放鞭炮。不过,东营有些县区农村仍沿用旧俗,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意思是说,要想发大财者,鞭炮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所以新年钟声敲响时的鞭炮,前后持续约半个小时。

广饶花官、陈官一带有一习俗,各家吃完年夜饭走出家门,在自家门口燃起火堆,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团聚,祈福,孩子们放爆竹,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一活动大约持续一个小时。

垦利一带的鲁西南移民中至今仍保持着故乡的风俗。从除夕之夜开始,过年逐渐进入高潮,这时,每家门前都会横置一条长长的“拦门棍”,一方面防止鬼怪进院,另一方面要把财源运气拦在家中。锅中要放上两个馒头,用以“压锅”,以求全年都有饭吃。正月初一,邻里之间要攀比谁家起得最早,因为起得越早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过得越好,所以天尚未明,相互拜年的人们就会纷至沓来,主人则会拿出家中最好的糖果和香烟迎接客人的到来。拜年首先要拜老人,但这时要问的却并非平时的客套话,而是要问:“老人家起得早吗?吃了几碗饺子?”老人就会兴致勃勃地告诉你自己起得很早、吃得很多,以示身体很硬朗之意。

鲁西南移民中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夜交子时新年到,男家长“发纸马”,民间有“发纸马”越早越吉利、吃饺子越多越健康的说法,有的不到半夜就“发纸马”,叫“抢年过”。女家长煮饺子,儿孙放爆竹,全家在神龛前烧纸进香,叩拜“家堂”,然后共进年夜饭。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Page]

黎明前,各家煮饺子,放鞭炮,家庭主妇发钱粮祈祷一年的平安富足。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哪一种,大家都衷心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

四、有哪些特色美食一出本地就不对味了?

北京豆汁,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也是一座经济繁荣的城市,当然北京的美食也是令人向往的,比如说北京全聚德烤鸭,烤鸭的味道真的很好吃,但是另外一种北京美食豆汁就让很多人难以下咽,在北京人眼中,豆汁是他们的特色美食,是一种非常好喝的东西,但是豆汁也只能在北京存在,很难走出本地。

4种很难走出本地的美食,真的难吃,尤其第4种,多数人不敢下口

土笋冻,福建这个沿海省份,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非常受游客的青睐,那边不仅种类繁多海鲜便宜,而且对于吃货来说,真的非常有诱惑力,不过福建却有一种特色美食土笋冻,虽然土笋冻是他们最喜爱的美食之一,他们觉得味道非常好吃,但是外地人却觉得土笋冻太恶心,不敢尝试,所以土笋冻很难走出本地。

4种很难走出本地的美食,真的难吃,尤其第4种,多数人不敢下口

鱼腥草,在川贵地区是众多美食的发源地,像辣子鸡、酸汤鱼、火锅等等都是非常受全国人民喜欢的美食,但是有一种川贵地区的特色美食鱼腥草却因气味太腥不被外地人接受,在川贵人民眼中,凉拌鱼腥草是一道非常可口的下酒菜。

4种很难走出本地的美食,真的难吃,尤其第4种,多数人不敢下口

牛瘪火锅,何谓牛瘪火锅,即用刚宰杀的牛胃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和汁液来做火锅汤底,然后再加入一些牛的内脏煮一锅,就做成了牛瘪火锅,这样的火锅看上去就像牛粪便那种颜色,而且还带有浓浓的气味,除了本地人之外,恐怕没有其他人能够吃的下牛瘪火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