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戏曲有哪些种类?

豫剧、曲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坠子、大平调、二夹弦、怀梆、怀调、大弦调、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南阳大调曲子。

戏曲剧种的分类方法具有多种方式,按表演形式和内容,可分为秧歌戏、道情戏、花鼓戏、花灯戏、二人台与二人转、皮影戏、木偶戏及各地方戏曲种类等;按流行地域可将剧种归类为北方剧种和南方剧种。

按声腔系统可分为昆腔系、皮黄腔系、梆子腔系、高腔系等近代四大声腔剧种和各地方戏、剧等。

而戏曲艺术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区别,主要以演唱腔调的不同特点为划分依据,戏曲剧种按各自同类性质的唱腔来分布,因此声腔系统就成了各剧种分类的主要系数,戏曲中的语音与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是区分各剧种的重要标志。

扩展资料: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

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明确记载,北宋东京开封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勾栏瓦舍遍布全城,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曲剧种

二、河南有什么剧种?主要特色是什么?

河南地方戏剧概况 现存的河南地方戏剧有60余种 1、三大剧种:豫剧、曲剧、越调; 2、较大剧种:大平调、怀梆、怀调、宛梆、大弦戏、落腔、道情、坠剧、四平调、二夹弦等; 3、较小剧种:大调曲子、蟆嗡锣、罗戏、卷戏、柳子戏、目连戏、豫南花鼓戏...

主要特色是豫剧

三、越调,曲剧,豫剧同为河南地方戏,区别在什么地方

1、唱腔的不同

越调的唱腔形式最初为曲牌体,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变为板脸体。其调式也相应地主要用宫调式,一般只在插曲性质的曲牌调子中偶尔采用其他调式来演奏。

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

2、乐器的不同

越调的伴奏乐器在文场一般以象鼻四弦为主,后于20世纪初逐渐改造成短杆形式,音弦的定调也随之发生改变,此外再搭配上弹弦乐器月琴,就构成越调伴奏的“三大件”。

河南曲剧的主奏乐器是曲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粹庭与陈素真把板胡引进豫剧舞台,并进行了细微的改良,此后板胡就成为了豫剧的主弦。50年代后,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坠胡、古筝等。

3、表演的不同

越调中的赵调在其表演技巧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如贾狗娃(假得酥)饰演大净角色能七窍出血,樊书运饰演周瑜时能咬牙作响,杜天云拌演赵公明能做到口出獠牙,刘金钟饰演李俊时还能变脸作色等。

河南曲剧比较注意运用舞蹈动作用以表现现实的各种生活内容。

豫剧的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调

百度百科-曲剧

百度百科-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