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金周假日经济的相关资料
黄金周还能持续多久
已经是第七个黄金周了。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假日经济的神话似乎还在持续。远行的人们带着疲惫回来了,鼓鼓的钱袋因购物过多而空了?自2000年5月,中国正式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假日经济一直令人瞩目。旅游成为我国假日经济的龙头,集中消费成为假日经济的显著特点。据统计,前6个黄金周累计国内出游人数高达3.8亿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25亿元。黄金周的运行情况表明,黄金周休假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有力地推进了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反映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不仅给广大劳动者提供了相对充裕的休息时间,而且,黄金周消费刺激了需求,活跃了市场,增加了就业,繁荣了经济,推动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 不知不觉中,第七个黄金周又在“盆满钵盈”、“人财两发”的欢呼声中结束了,黄金周作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几度来势迫人。但在将来的日子,黄金周能否保持成色不变,笔者有些怀疑。黄金周,你的神话还能持续多久?
黄金周运行已呈疲态
应该说,长假的两个最突出的作用是旅游和消费,通过旅游和长假期间的集中式消费对启动消费市场、推动经济增长。如果将七个黄金周用坐标来表示的话,人们将在空中看到一条清晰的抛物线。从七个“黄金周”的市场走向来看,旅游虽依然火爆,但也是风光不再;而消费却更是王老五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集中消费慢趋于平淡。有些商场虽然仍是火火红红,但已经难再现昔日 “井喷”场面了。可见,黄金周的吸引力已经不够了。相反,黄金周在运行中也开始露出一些弊端,让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它的危机与疲惫。
其一、随着居民消费方式朝着多元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人们无须选取择在黄金周集中购物。从消费热点看,近几年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其中因节日放长假而形成的“假日消费”是个全新而又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消费的刺激作用非常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新因素则变成了旧因素,如果没有其他新的增长点出现,受以住高基数的影响,以后的消费增长应当有所回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元旦、春节所在的一、二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仅为8.5%,比上年同期降低2.1个百分点,而去年和前年这一指标分别为10.4%和10.6%,由此可见,节日旺季市场已明显趋淡。尽管目前市场的消费亮点不少,但只是局部性的消费热点,或处于初始阶段,其在消费市场显现的效应将会逐渐消失,近期内不可能成为主导型消费热点。
其二,假冒伪劣、哄抬价格、坑骗游客、虚假广告等非诚信行为扰乱了假日市场,人们不敢集中在假日消费和旅游。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共600余位消费者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64.5%的消费者感觉长假期间价格水平上涨,26%感觉基本没变化,9.5%感觉价格水平下降,感觉价格上涨的比感觉价格下降的多了55%。与此同时,对于长假期间的服务水平,12.5%的消费者感觉有提升,44%基本没变化,43.5%感觉有下降,感觉服务提升的比感觉服务降低的少了31%。由此可见,价格上涨和服务下降是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妨碍假日经济更快成长的主要原因。同时,从“假日经济”初露端倪,到现在已有3年的时间,可在不少景区借“黄金周”乱涨价、乱宰客等不正当行为,仍然是屡见不鲜,这大大影响了游客出游与购物的兴致。
其三,各类“瓶颈”犹在,人们对出游心有佘悸。交通历来是个老大难问题。从现象上看,节假日人流集中和运力不足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虽然交通运输部门竭尽全力统筹安排,总还有一部分人被拦在门外。事实上,由于运输信息的传递不十分畅通,运输市场存在着运力吃紧和过剩并存的现象。目前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在内的各运输部门不仅在行政隶属上各自为政,在市场同台角逐中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旅客往往会因交通信息不畅,难以做出合适的选择,最终影响了出行。运输信息缺乏一个权威、系统、及时的发布渠道,中央电视台的出行参考大多参而不可考,这大大制约了旅客的出行计划安排。信息不畅相应地也让旅客的真实需求意愿很难准确、及时传递给运输商,从而影响了运输效率的发挥。即使疏通了“出得去”的“瓶颈”,“ 住得下”又让人放不下心,从全国假日办发布的“十一黄金周”第一号、第二号旅游信息预报来看,虽然“十一”期间全国各旅游重点城市和景点的酒店、饭店的入住预订率都不高,大部分尚未突破50%。“住得下”离“住得满意”其实还有一段距离。在我国酒店业“供大于求”的现象背后,结构性失衡已经成为假日出游的又一种“瓶颈”。从酒店规模上看,我国酒店业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行业结构,即中型规模的多,大规模的和小型的偏少,这就使游客在住房中不一定能达到最佳满意的效果。人们在担心能否“出得去”、“住得下”,以及最终还是要能否“玩得好”的猜测中,只好选择避而远之,以免“花钱买罪受”。
其四、黄金周给人们带来的破坏性也是无法形容的。一位游客在出行日记中说:这是快乐与失望相随的七天,这是远走高飞与拥挤不勘的七天。这七天有一定的建设意义,从官方数字来看,它让民航、铁路、景点、宾馆的收入全线飘红。同时,它的破坏性远甚于此,连续一周超负荷的运转,给很多方面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他举了两个事实来说明:一是黄金周为安全事故周。出游一圈,见到的事故特别多,让人触目惊心,七天内,近亿人出游,是黄金周成为安全事故周的诱因。笔者查看相关资料,为这位游客的说话找到一些佐证。据报载:在今年五一期间,云南共发生交通事故63起,86人客死他乡,事故都集中在景点近。也许是看到了太多的事故,游客说“假日经济的背后,是一些活生生的生命。黄金周的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要漠视人的生命。”二是旅游点超负荷给旅游设施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由于人员过多,因为拥挤而发生交通堵塞、景点受损现象比比皆是。
其五、黄金周并未真正拉动内需。不可否认,黄金周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时机,也是黄金周之所以为黄金周的重要原因。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假日经济其实是假象经济,所谓“三年狂赚1800亿”,这些数字是表面文章。是另一种游戏。这七天“成交量”其实是近期乃到近几个月集中消费。情况可能就是因为长假要来了,人们在上个月买的东西等到长假来时再买。双休日想去的地方也留待黄金周了。所以,消费的总量并未提高。更何况,黄金周并未让人们掏出口袋中的钱,要不,近几年中国居民的储蓄总额为何连年攀高,在近期还突破了8万个亿?
黄金周需要创新
黄金周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是否意味着“假日经济”出开始了它的未日穷途之旅?的确,在消费者逐渐走向理性后,消费者对休假的质量要求更高了,人们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这意味着,如果商家拿不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新的服务产品,“假日经济”带来的商机将越来越少,“黄金周”的“黄金”成色将越来越低。但在新的休假方式出台以前,应该还是让黄金周持续发生作用,不要让黄金周过早褪色!
首先商家要走出发假日财的怪圈。一些商家仍抱着“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态度来对待假日经济。虽然“假日经济”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国的旅游景点、旅游企业、商业企业等,不少仍然停留在老一套的思维和服务方式上,以为旅游仍然是提供给少数富裕人的特别产品,以为只有富人才会“疯狂购物”,所以价格当然应该高点,大发“假日财”。以衡阳为例,在湘南这个中等城市有三个公园,其中有个公园,平时门票只有1.5元.一到长假,这个公园在园内摆些景点,然后就提价到期10无以上,近三个七个黄金周几乎都是如此,另两个公园有时也学学样。另外一瓶矿泉水门外商店卖两元,公园里卖4元,一盒方便面门外商店卖2元5角,公园里卖5元。平时、长假不一样,园内、园外不一样,这种由垄断造成的经营方式,无视市场状况和消费者承受心理,拒百姓于门外,抑制了人们的假日消费。
其次黄金周要推出有特色的假日产口。我们一直缺少特色假日产品。据报载,在北京,每个黄金周京城商业销售都创新高,传统的北京果脯、烤鸭一直是外地旅游者的必买食品,在2000年五一黄金周时,仅百货大楼、东安市场两家店,真空包装的烤鸭就卖了数万只。 但是,引以为憾的是不是每个地方都象北京一样有“特”产,况且,传统的食品已越来越满足不了外地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他们希望买到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同时又能代表时尚的商品。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许多地方的商家还没有向众多的提供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本地特色商品。
第三、黄金周不应该只是旅游和购物,假日经济应该还在有更丰富的内涵,内涵的主要要领是节日长假期的欢乐气氛诱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浪潮。围绕这个意愿,可开发多方面产品,既满足消费者需要,又抓住商机。如引导人们到郊区种菜、引导人们读书充电、丰富文艺产品引导人们赏析等。这仍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领域,大有潜力。
新的休假方式挑战黄金周
在人们为保持黄金周的效应而欢呼时,我们也应该为黄金周准备一条退路。对黄金周进行完善或革都是有必要的。毕竟,黄金周这样带有计划性指令色彩的休假方式,其生命力是有限的。一方面,。出台和实施带薪休假可以拾遗补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休闲时间过于集中,既导致了吃、住、行、游、娱、购所有环节上的拥堵,也引起了“黄金周”集中消费后几个月消费的低迷。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满足日益明显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更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带薪休假制度可以保证个人自主选择休假时间,避免休假方式的过分雷同,弥补集中式的休假消费行为。据了解,在经济发达、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国民带薪休假制度。这种休假方式打破了休闲时间上的不均衡。甚至可以将“黄金周”扩展成“黄金月”、“黄金季”,充分利用社会和自然资源。早在1994年,我国出台的劳动法中就已经规定的薪休假制度,只不过由于多种原因,其实施还没出台罢了。但带薪假出台也不存在与节日长假谁代替谁的问题,黄金周是三个法定假与两个双休加在一起,国家只是对休息时间进行了调整。有了带薪假,也不可能取消五一节、国庆等长假。实行了带薪假,那人们又多了一种选择,矛盾就不会如此尖锐了。
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其它方法。一些地方为缓解早晨上班期间交通的过度拥挤的现象,而出台了分时上班制度,按照地理位置和单位性质的不同,将上班时间由统一的时间分为不同的时间。这样一来,达到了分流的效果。在带薪休假没有实施的情况下,黄金周的放假方式也可仿效此法,实行弹性黄金周,即有的地方可以提前一个星期休假,有的地区可以安正常时间休假,还有的地方可以推迟一个星期休息,这样一来,也可以错开旅游和购物的高峰。
有人说,黄金周的命名原本就太功利,是我们这个功利时代的产物之一!一切都将化作过眼烟云.随风而去。不管采用那种方式,黄金周已前的热闹景象恐怕一去不复返了,黄金周能持续多久,让我们和它一起来接受时间吧,当百姓袋子有钱时,百姓才会放开胆子去花钱,国家也不需要黄金周这样的时机了(黄敦福)
通联:421001衡阳市船山路48号蒸湘区信用社四楼黄敦福
二、国庆黄金周迎客流高峰,上海商户多重优惠炒火旅游消费,上海旅游消费如何?
国庆黄金周落下帷幕。根据市旅游局统计,国庆七天,本市共接待游客1038万人次,同比增长12%,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实现旅游收入102.9亿元,同比增长11.4%。本市饭店宾馆客房出租率59%,同比基本持平;旅馆招待所客房出租率59.2%,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十一假日期间,全市纳入国庆假日监测统计的135家旅游景区(点)纍计接待游客737.5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其中,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纍计接待游客16.86万人次,同比增长20%;野生动物园纍计接待游客31.13万人次,同比增长38%;上海科技馆(含上海自然博物馆)纍计接待游客32.28万人次,同比增长18.8%;
本届上海旅游节推出了“上海人游上海”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推荐一批市民休闲好去处,开展乡村民宅体验周、百名旅游达人游上海活动等,为市民休闲度假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庆假期,全市各区推出了“文化民俗”、“都市观光”、“亲近自然”、“乐游农家”四大类60余项假日主题旅游活动,也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从统计中看到,今年上海出境旅游人数跌幅明显,入沪旅游人数呈现微增,而黄浦江滨江、沪郊乡村、各类公园等市民公共空间游客增幅较大。
“建筑可阅读”微旅行成为假日本市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许多游客慕名参与了黄浦江外滩建筑游览,徐汇衡复地区历史风貌建筑“发现之旅”等活动。除了感受二维码“一码进入,多种体验”的建筑旅游导览以外,黄浦江游船上还实现了手机“即拍建筑,即可识别”的智慧旅游。
对标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发展目标,紧跟国际旅游市场发展新趋势,上海“旅游+”实现融合发展。国庆长假期间,文化旅游、购物旅游、主题乐园旅游、邮轮旅游等均实现新增长,带动旅游消费升级。从文化旅游来看,红色旅游是国庆假日旅游的热门项目。中共一大会址纍计接待游客4.83万人次,同比增长32%;龙华烈士陵园纍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同比增长19.51%。
在主题乐园游方面,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野生动物园、欢乐谷等亲子游项目已经成为上海旅游的热门选择。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纍计接待游客40.1万人次;野生动物园纍计接待游客31.13万人次,同比增长38%;欢乐谷纍计接待游客14.17万人次,同比增长38%。
三、2007年春节,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次和收入数据
2008年1月18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此间召开的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披露,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1.09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增长15.5%;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增长24.7%。
(1)五一黄金周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的统计,“五一”黄金周全国出游达1.79亿人次,旅游收入736亿元人民币,同比均增长20%以上。20个黄金周累计接待国内旅游18.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40亿元人民币。黄金周出行人数从1999年“十一”的4000万人次,发展到2007年“五一”的1.79亿人次,继去年“五一”出游达1.46亿人次后,今年“五一”出游人数再创纪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旅游市场规模创历史最高。
(2)十一黄金周情况
今年“十一”黄金周,中国共接待旅游者1.46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6%;实现旅游收入64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4.8%;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为441元。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今日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此次黄金周所实现的642亿元旅游收入中,民航客运收入为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9%;铁路客运收入达1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39个重点旅游城市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其他旅游城市和景区实现旅游收入309亿。
(3)黄金周旅游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①今年“十一”黄金周在出游人数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旅游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②出游方式更趋多样:
散客出游规模较大;
自驾车旅游成倍增加;
中短线旅游进一步升温;
乡村旅游持续火爆:在国家旅游局近两年推出“乡村游”及“和谐城乡游”主题宣传年活动的引导下,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城镇居民出游的主要形式。
四、2017国庆各省旅游收入排行榜如何?
对2017年国庆中秋假日全国各省区市旅游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在已经公布数字的22个省区市中,山东省以559.6亿元列旅游总收入排行榜第一名,四川省成为接待游客总数最多的省份,达7145.79万人次。根据排行榜中的数据显示,9省旅游总收入均超过300亿元,分别为山东省、四川省、广东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和贵州省。
今年国庆、中秋假日叠加,构成长达八天的“超级假期”,公众旅游需求集中释放,出游热情高涨。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假日期间,大众旅游需求旺盛,全域旅游如火如荼,各地旅游接待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较去年同期均有增长。
同程旅游数据显示,品质游、深度游和休闲游成为了游客出游的共同趋势,各类主题游产品逐渐成为黄金周旅游消费“主角”,丰富多样的休闲度假需求占比大幅攀升,成为游客周边游的新消费趋势。驴妈妈大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出游大军中,近六成为女性游客,消费能力更强的25-40岁群体成为出游主力军,占比达58%;“家庭游”也成为国庆出游的关键词,驴妈妈平台上三口之家在国庆期间出游占比为64%。旅游客流与探亲客流高度叠加,整体上出游时间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出游最高峰出现在10月3日,“在路上度中秋”成为新时尚。
其余各省区市接待游客总数和收入情况将陆续添加到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