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日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山东 · 日照 · 东港区 太阳崇拜
山东 · 日照 渔民节 民俗
山东 · 日照 传统中医正骨术 民俗
山东 · 日照 · 五莲县 茂强 传统戏剧
山东 · 日照 · 莒 县 周姑戏 传统戏剧
山东 · 日照 · 岚山区 皮影戏 传统戏剧
山东 · 日照 夹仓传统吹打乐 民间音乐
山东 · 日照 · 东港区 满江红 民间音乐
山东 · 日照 日照农民画 民间美术
山东 · 日照 奎山传说 民间文学
山东 · 日照 · 五莲县 九仙山传说 民间文学
山东 · 日照 · 东港区 回龙观传说 民间文学
山东 · 日照 · 东港区 东港区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
山东 · 日照 · 东港区 坏才刘克学的故事 民间文学
山东 · 日照 · 岚山区 圣公传说 民间文学
山东 · 日照 · 莒 县 莒县民间故事传说 民间文学
山东 · 日照 · 莒 县 杞梁妻哭夫 民间文学
山东 · 日照 · 岚山区 岚山渔民号子 民间音乐
山东 · 日照 · 五莲县 五莲剪纸 民间美术
日照有哪些民间艺术?快点!!!!!!!!!!!!!!!!!!!!!!!!!!!!
日照现代民间绘画
日照现代民间绘画也叫日照农民画,它是一种由农民表现自我生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并具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乡土绘画,也可说它是古朴的民间绘画注入了当代农民的现代意识而形成的独特绘画形式。它既保持着民族、民间的艺术风格,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农民画家有着对农村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用质朴、新颖的手法描绘心中的画图。日照现代民间绘画有着鲜明的特点:在色彩上,吸收了木版年画和民间刺绣的用色特点,厚重而不混浊,对比强烈而不刺眼,色彩单纯而不显单调,给人以色彩丰富、明快、艳丽的感觉,在表现形式上吸取了剪纸和汉画石刻的特点,使构图饱满、丰富,画面满而不塞、多而不乱,不讲透视、不重比例,以意造形,以形抒情,使画面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真挚的情感。如傅承峰的《大篷歌》,画面用湖兰色大海衬托出朱红色的船帆,又用白色的浪花、海鸥和黑色的船身做调和,使画面色彩对比强烈、明快,充分表现了渔民满载而归、扬帆高歌的热闹场面;又如黄奎军的《斗鸡》,作者观察生活细微,心中有鸡,大胆挥毫,随情夸张,把两鸡相斗的场面表面的淋漓尽致;付承玉的《养鸽》,则巧妙地运用黑白灰的配搭和点线面的组合,把鸽子在林间悠然自得状态表现的恰到好处,给人以对美好、和平的向往;吕相林的《日照·日照》以民间玻璃画的画法,表现了正在腾飞的日照市貌,手法别致,让人耳目一新;姚廷柱的《放风筝》一类的作品,采取民间福棚顶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还有热烈的《喜鹊闹梅》、《花席》中翻跟头的村姥,《歇晌》中悠然自得听戏的老农等表现民风民俗的作品。再是随着港口城市的建设,引起农民画家的思变。他们走出了多年耕耘的园篱,用画笔描绘出日照的巨变,如《建设中的石臼港》、《日照石臼港》、《日照新貌》,气势宏伟,形式新颖。
日照现代民间绘画自1972年开始形成,通过农民画家和辅导人员的艰苦实践和探索,成绩斐然,1988年2月,文化部首批命名日照市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称号,现已形成了西有陕西户县、南有上海金山、北有山东日照的格局。现在全市已有专、业余作者500多人。近几年来,日照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美术》杂志等2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和介绍文章500多件次;有200余件作品先后在意大利、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墨西哥等国家展出;有11件作品在全国性的展览、大赛中获奖;有33件作品被国家收藏。1987年5月被美术界奉为“沂蒙山花”的日照现代民间绘画登上了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在中国美术馆成功地举办了展览,展出作品85件,受到首都的观众和专家的好评。之后,又有14件作品选人中国首届艺术节;山东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系列片《美在人间》,将日照现代民间绘画制成专辑,曾在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播放。日照电视台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为日照现代民间整绘画录制了专题片《七彩路》,在山东电视台进行多次播放,在全省专题片评比中荣获第一。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的《百人百米长卷》晋京展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1年为庆祝
建党80周年,绘制了长8米、宽3.5米的巨幅农民匦《向太阳》,气势恢宏。2001年举办的“新世纪——新风采”全国农民画联展,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近30个画乡的500余幅作品参加了展出,原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出席了开幕式,本次画展引起了强烈反响,更加巩固了日照农民画在全国的地位。
日照现代民间绘画虽已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但它的作者们并未满足,而是以更大的信心和百倍的努力,在艺术上刻意进取,使日照现代民间绘画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日照的习俗
1、拜岁
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天皇氏时代创制的纪元星名。太岁神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2、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3、烧门纸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
4、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5、人胜节
《岁占》收录的古俗中认为初七是人日,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日照的民风民俗
1、过年习俗
海边和西部山区有区别,基本上还是一个家族的从长到幼的次序挨个拜年,到24点的时候,全家族的男性从家族里最长的长辈挨次放鞭炮烧芝麻杆,发完芝麻后各自回家下饺子,全家在一起吃新年饺子。
2、买年货
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等。统名之曰“年货”。
3、观灯
元宵放灯的传统民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4、偷菜节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5、舞狮
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急!!!!!!!!关于日照民俗的作文
我给你两篇,你可以参考一下
体验民风民俗
调查目的:通过了解、收集迎春诗作、年画、剪纸、春联,以及深入调查等活动,体会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调查方式: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进行查询,加深认识,积累关于民风民俗方面的知识。
调查情况:关于春节来历的传说有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万年的故事较为普及。我就选择这个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砍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拜见天子。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一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帖门神。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渐消散了。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采摘野果,摘种桃树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一天,鬼王想在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却被两兄弟打了一顿,鬼王一气之下,现出原形,在晚上闯进了两兄弟的住所。两兄弟沉着冷静,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众鬼便对他们俯首听命。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民俗之三――帖窗花。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动物,它们各个惟妙惟肖,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民俗之四――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贵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现在街市上较常见的就有《子鱼卧莲》(一个胖娃娃,手抱着一个大金鱼,卧在连花上嬉戏)、《凤凰来仪》(图画左侧有一岩石,上立以五彩风,右两少年,互相谈论 附图)、《年年有余》了,或是描写《白蛇传》、《西游记》、《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的年画。
民俗之五――压岁钱。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现在的家长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个一百两百,甚至于上千,这样不但会让孩子将其花在不正当的地方,更会使他们那养成大手大脚、浪费钱财的习惯。所以说,家长在给孩子压岁钱时一不要给太多,二要引导他们将钱用在正确的地方。
民俗之六――中国结。遍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结的身影,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 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从大致小,从粗到细,大红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
收集资料:
一、 迎春诗歌:
轻轻点开网络,一系列关于迎春诗作的网络顿时映入眼帘。
《七律 春节话时尚》
三十团年饭店筵,南来北往火锅煎。
少儿游戏愉除夕,网络成人不夜天。
桌面麻将声绕绕,窗帘烟火蝶翩翩。
闲遐七日焉时尚?送旧迎新另类篇。
这首诗形象地刻画出了现代人心中的新春佳节。
《五律 拜年》
金猴春意闹,红蝶结团圆。
初二晨曦启,俏装月镜前。
祝愿双手奉,老母笑容鲜。
儿女频频喊,欢声齐拜年。
《七律温馨除夕》
彩线抛花频吐蕊,烹浆煮酒满堂亲。
斟杯笑语庆团聚,把盏声潮拜岁新。
姐妹相携慈母暖,连襟康泰合家珍。
平常日子和为贵,风雨同舟万代春。
这两首诗写活了新春佳节全家团圆的美好心情。
二、春联:
春种人人用科技 春暖神州百卉艳 放开改革阳春曲
冬来户户过丰年 官清大地万民安 两制三通白雪歌
兴邦有法千般好 翠柏苍松兆福寿 国兴特色三江暖
为政无私万里春 金樽檀板庆新春 日灿神州万里春
朝霞灿灿三春景 龙飞凤舞升平世 善政和风指海峡
旭日彤彤九域天 柳绿桃红艳丽春 红心桃李报春晖
特色福州富四海 美酒红灯歌盛世 和风吹绿江南柳
小康岁月乐千家 银筝铜鼓报新春 春雨催开塞北花
春风时雨花千树 日丽三湘春骀荡 春风吹柳千枝绿
子孝孙贤福满门 龙腾四水岁峥嵘 时雨浇苗万亩新
结论:在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孕育了形式各异的民族民风民俗,例如春联、年画、剪纸、门神等,它们充分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特色。我们作为这些宝贵文化的继承人,要将其发扬光大。
经过这次调查,我遍览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民风民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真为我国拥有的、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感到自豪!
服 饰
衣 服
从清朝至民国年间,福州男性穿着多为长袍、长衫。长袍上自肩部、下至足跗。开襟于右,前幅与后幅缀以纽扣。前内有小幅布,中缝一小袋,叫暗袋,可藏少量物品。作为外衣的长衫,是中老年男性的便服,常换常洗,多以棉布制作。其色常见的有蓝、灰和月白。有身份的人夏天多穿麻织或绸织的长衫。短衫则指女性的外衣,套在袄的上面的称为袄轮。长衫以朴素大方为上,短衫则以新颖绚丽为佳。
马褂,是男性的短外衣,套在长袍或长衫外面,有领,对襟齐腰,缀以纽扣5粒。马褂不用布料而多以团花青缀制面。后来在左襟侧处缝一小袋,以藏挂表,叫做表袋。另一种可代马褂的“甲仔”,又叫背褡、背心。它是无袖的短衣,套在长袍或长衫外面,故有马甲之称。抗日战争以后,穿长袍、长衫的日渐减少,长衫马褂的更少。孙中山创造的中山衣则取而代之,并广泛流行。
中年以上的官宦豪绅,寒冬出门穿长袍之外,还披一外衣,其长自肩及膝后,无领,无袖,以带系之于颈,此即“披风”,亦叫“斗篷”。清代至民国,城乡劳动者不论男女多穿对襟及膝的短衫、短袄。衫则单衣,袄则是两重以上缝制的,有夹袄、棉袄、皮袄,按时令而更换。男袄所用的料子多为棉织品,女袄则多用丝织品。旧时妇女的礼服是袄与裙,合称裙袄。女子结婚时,要穿大红色的蟒裙蟒袄,嫁妆中要办一套内衣,叫做紧身袄裤。过去妇女,以青裙为便服,红裙为礼服,白裙为丧服。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喜庆,或参加亲友的宴会,都要穿红裙,年老依然。丈夫死后,终身就不再穿红裙,再醮的妇女,也不得穿红裙。孀妇要到儿女长大自立以后,可穿绿色或浅绿色的绣花裙。一般的裙,长可及胫,多以丝织品制成,或刺绣彩色的图案。以折迭多者为尚,即所谓百褶裙。农村妇女,在田野劳动时,都穿着红布裙,以示有福。民国以后,穿裙者渐少。但男女从事劳作时,则以布作巾,围在襟前,以防污衣裤,叫做围身裙。清代,中上层妇女盛行穿旗袍,身着上下连属的衣服,形如长袍。至民国时,旗袍款式时有改变,有高领的,有矮领的,有硬领的;长有曳于地的,有至于胫的,有短仅过膝的,甚至有不及膝的;有长袖的,半袖的,有无袖如背心的。50~70年代,旗袍几乎绝迹。80年代后又流行起来,其式样趋于洋化。
男女的下衣谓裤。有长裤、短裤、外裤、内裤。旧式的裤,都没有袋子。上端统称裤,也叫裤头,多用高约半尺左右的白布缝接裤。着裤时另用一条带子把裤头绑在腰部,叫裤头带。脚管,无前后幅之分,左右亦可通用。裤裙俗叫裤斗,一般是合缝的,两裤管联成一体,叫密斗仔。
民国中期,公务员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盛行穿中山衣与西装;中学男生穿黄色和黑色学生服,女生穿蓝衫青裙;青年农民时兴对襟便服,颜色以青、灰、白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公职人员中,男性盛行中山装,女性盛行列宁衣。冬天则穿列宁式短棉袄,颜色多是灰色或浅蓝色。1954年提倡学习苏联,讲究穿着,青年妇女穿花连衣裙(称“布拉吉”),农村中青年农民仍着对襟平装,出门做客或办事时方穿中山装;妇女则时兴用“一九蓝”、“洋花布”做的大襟短衣。
日照特产有哪些 日照特产列述
1、日照绿茶
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孕育了日照绿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而冲泡”的独待品质,日照绿茶因此被誉为“江北第一茶”。
2、花生
日照花生特点为粒大饱满,香甜可口,油而不腻的优良品质,深受国内外欢迎。日照花生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日照为国家花生商品出口基地,年加工花生制品十万余吨,如花生酱,精炼花生油,乳白花生等优质产品。
3、银杏
现代科学证明,其叶、果、皮具有很高的 药用 和食用价值,从叶片中提取的黄酮甙和萜内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殊功效,并有延缓衰老、抗病毒、抗癌作用,其开发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 等,已风靡世界市场。“天下银杏第一树”就生长在浮来山镇境内。千百年来,这株被考证为世界上树龄最长的四千岁“银杏王”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 光。从1996年开始,浮来山镇投资1000万元,在浮来山“天下银杏第一树”下建起了万亩银杏园,形成了以“银杏王”为龙头,以银杏园为主体,山林相 间、郁郁葱葱的万亩银杏园林风景区, 成为闻名中外的浮来山旅游区又一新景观。依托万亩银杏基地,该镇现已建成银杏叶茶厂、银杏保健品厂。随着科学的发 展,人类的进步,银杏的内在价值将被进一步开发利用,银杏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4、乌鱼蛋
乌鱼蛋为日照独有的海珍品,历史悠久,驰名海内外,相传为封建帝王御膳佳品。乌鱼蛋,系由日照特产金乌贼的缠卵腺加工而成,其色乳白,状如卵,经厨师之手,可加工成状若花瓣、薄如纸片的高级食品。据清朝康熙五十四的《日照县志》载,“乌贼鱼口中有蛋,属海中八珍之一。”至清末,乌鱼蛋一直列为贡品。
乌鱼蛋之所以名贵,系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冬食去寒夏食解热之功效,且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5、黑陶
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在日照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日照两城、东海峪出土的龙山文化器具“高柄镂孔蛋壳陶杯”更是珍贵文物,其制作工艺之精、陶壁之薄、轻、黑、亮,堪称世界一绝。被国内外考古、历史、文物专家们公认为代表了龙山文化的最高水平,被国家定为国宝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