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其顿的文化
马其顿官方语言为马其顿语,也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马其顿语属于斯拉夫语系。在某些地区,阿尔巴尼亚语也是进行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
许多马其顿人会讲英语、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等欧洲其他语言。 1月1日:NEW YEAR 元旦
1月7日:CHRISTMAS 东正教圣诞节
1月19日:VODICI 东正教主显节
3月31日:TREE PLANTING 植树节
4月22日-25日:VELIKI PETOK 东正教复活节
5月1日: LABOUR DAY 劳动节
5月24日:SAINT CYRIL AND METHODIUS DAY 圣基里尔与麦托迪纪念日
6月10日:DUHOVDEN 清明节
8月2日:ILINDEN 依林登起义纪念日
8月28日:GOLEMA BOGORODICA 圣母玛利亚节
8月30日:RAMAZAN BAJRAM 斋月起始纪念日
9月8日:INDEPENDENCE DAY 国庆节
10月11日:UPRISING AGAINST FASCISM DAY 反抗法西斯起义纪念日
10月23日:MACEDONIAN REVOLUTIONARY FIGHT 马其顿革命纪念日
12月8日:ST.CLIMENT OHRIDSKI 文化圣人节
二、马其顿这个国家怎么样?
马其顿
①马其顿共和国(马其顿语: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是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内陆小国,东临保加利亚,北临塞黑,西临阿尔巴尼亚,南临希腊。由于希腊反对马其顿共和国使用“马其顿”的名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现在均将该国暂时称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F.Y.R.O.M)。目前全世界约有40个国家承认“马其顿共和国”本身使用的名称。
马其顿共和国先前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现在的首都与主要都市是斯科普里。自独立以来,马其顿由于国名问题和希腊发生争端,问题至今仍待解决。
争议
“马其顿”是古希腊时期希腊北部的国家的名称,由亚历山大大帝统治的马其顿帝国曾经征服小亚细亚、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腊文明传播到中东各地。至今希腊仍将其北部地区称为马其顿。希腊认为,由斯拉夫民族(马其顿斯拉夫族)所建立的国家无权使用属于希腊的名称作为国名。由于希腊所提出的抗议,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联合国、欧洲联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均未承认“马其顿共和国”的国名,而将该国称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目前全世界仅有约40个国家承认“马其顿共和国”本身使用的名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俄罗斯、以及前南斯拉夫的其他加盟共和国。
马其顿共和国独立初期时,国旗上曾使用“维伊纳的太阳”(即十六道光芒的太阳)图案,由于该图案源于古希腊时期的马其顿国,希腊认为马其顿共和国无权在国旗上使用。同时由于马其顿宪法当中提及“关注邻国马其顿人的权益”,希腊认为这显示马其顿共和国意图干涉希腊北部的斯拉夫少数民族事务,甚至对希腊北部有领土扩张的野心。
由于以上原因,马其顿独立初期时,希腊雅典等地曾举行大规模示威,抗议马其顿共和国使用“马其顿”的名称。希腊政府也于1994年2月开始向马其顿共和国进行经济封锁,重创马其顿共和国的对外贸易。马其顿共和国最终于1995年9月改换国旗以及修改宪法(新条文重申马其顿对邻国领土没有任何主张),之后希腊结束了经济封锁。虽然希腊、马其顿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国名问题至今仍未得出解决方案。
历史
马其顿地区古为希腊文明北端的边疆地区,该地公元前4世纪时崛起的马其顿帝国曾征服小亚细亚、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腊文明传播到中东各地。
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由上、下马其顿两地区组成。上马其顿是高原山区,仅有几个关隘与外界相通。下马其顿土地肥沃,适于农业,是马其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对于上马其顿有传统上的宗主权。
马其顿人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在早期青铜时代,一批操希腊语的部落迁至马其顿,后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腊。可能在公元前7世纪,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马其顿人占领了埃盖,扩张到了下马其顿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马其顿国家。他们崇拜希腊的神只,特别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腊语部落则在上马其顿与伊利里亚人、派奥尼亚人、色雷斯人相混合。从整体上看,马其顿人不是纯粹的希腊人,但与希腊人有渊源关系。
马其顿人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腊人大大迟了一步。在希腊城邦已达到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马其顿刚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国王是全国土地的主人,战争中最高的统帅,在对外关系上代表着国家。他同时又是祭司、法官和司库。但他的统治权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辖下的各个部落仍保持相当的独立性,拥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战时作为国王名义上的藩属出兵打仗。国王的王位世袭,但须经过人民的认可,人民还有权废黜国王。涉及到叛国罪的案件,要由人民审判。马其顿人多为农民和牧民,同时也都是战士。国王在部落贵族中选择他的战友,战友要完全忠于国王,平时参与宫廷事务,战时随国王出征。从这些战友中,国王选拔一些人组成他的“议事会”。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侵略希腊,马其顿一度受波斯统治。但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一世(约公元前495—450年)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腊城邦,告以波斯的军事情报。
进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一跃而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马其顿国王们把希腊的先进文化引入他们的宫廷,与希腊城邦进行贸易。经济的发展使马其顿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村庄变成村镇,佩拉成为马其顿最大的城市和王国的首都。
马其顿的真正强大是在腓力二世之时。公元前359年初夏,马其顿人选举前国王的幼子为王,腓力以新王叔父的身份摄政。腓力早年曾在底比斯为人质,与底比斯名将伊帕密南达结识为友。他细心了解当时希腊各邦的政治形势、外交方式与战争方法。这一经历大大有助于他以后的成功。他受命于危难之际。这时,马其顿局势比较混乱,某些属地企图脱离马其顿而独立,腓力的同父异母兄弟们则伺机争夺王位。腓力审时度势,干练沉着,很快稳定了局面,赢得了声威和权力。可能就在这时,马其顿人废掉了幼王,推举腓力正式为王,即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
腓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首先加强了王权。他通过征服、联姻、挑选战友、分封等手段,把各部落的贵族控制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并削弱他们的权力。对于边远之地,由于吞并的时机还不成熟,就让当地维持旧制。至于征服来的土地则并入马其顿,并扶植自己在那里的力量,以加强马其顿的统治。他借助传统抬高自己的地位,自称是赫拉克里斯的后裔。
军队是腓力征服与统治的最重要工具。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与战斗技术,他在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创建了主要由贵族和富裕农民组成的常备军,归国王直接指挥。腓力吸取底比斯军队编制的特点,组成了更为密集、纵深的马其顿方阵。他加强了军队的武器装备,并建立了强大的舰队。总之,腓力的军事改革使马其顿的各个兵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协同作战。腓力的平定希腊,亚历山大之远征东方,其军事凭借就是这支马其顿军队。
经济是立国的基础,腓力绝不甘心被排除于海上贸易之外。为此,他建立新城市,打开出海口,开采潘革翁金矿(年产1000塔兰特)。尤为重要的是进行了币制改革。他放弃了古老的波斯币制,银币采取色雷斯制,金币采取阿提卡制。这样,马其顿就可在色雷斯和雅典货币流通的范围内自由贸易,特别是能同南部近邻卡尔息狄斯同盟进行贸易。
腓力的改革使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半岛的军事强国。西边的伊利里亚、伊庇鲁斯、东边的色雷斯、北边的派奥尼亚,都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腓力雄心勃勃,有强烈的征服欲望。在王权强化,国土扩大,实力增强,既无内乱又无外患的情况下,南部内争犹酣的希腊城邦自然成了他进一步征服的目标。 后来马其顿先后由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希腊人所主导)等统治。5世纪起斯拉夫人开始进入马其顿地区,并在该地(尤其是马其顿的内陆地区)定居,因而奠定了现代马其顿南北之分(南:希腊人/北:斯拉夫人)的基础。
837年时保加利亚征服了马其顿,并于10世纪末在该地的Ohrid(奥赫里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国又征服了马其顿,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马其顿多次在拜占庭、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之间转手。15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了马其顿,并开始了长达500年的统治。
19世纪时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复国运动相继展开,民族主义高涨,马其顿也成为三国的必争之地。1913年三国在共同针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胜,奥斯曼将马其顿割予三国,但三国之间又因马其顿具体分割方案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最终希腊、塞尔维亚击败保加利亚,三国将马其顿瓜分。塞尔维亚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现代马其顿共和国的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腊、南斯拉夫为同盟国,保加利亚参加了由德国主导的轴心国阵营,希腊、南斯拉夫被德国攻占之后,保加利亚分得了马其顿的大部分地区,但战争结束后各国之间的边界又还原的战前的形势。
二战之后,南斯拉夫成为由铁托所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1946年时铁托将马其顿地区从塞尔维亚分开,成为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9月17日马其顿从南联盟和平分离,但马随即和希腊爆发国名争端,最后马其顿于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名义加入联合国。希腊最终在1995年解除对马其顿共和国的经济封锁。
1999年,南联盟爆发科索沃战争,近40万阿尔巴尼亚族难民从科索沃涌入马其顿。2001年春,马其顿西部的阿族人开始进行武装叛乱,马国爆发短暂的内战,后来双方于6月在欧盟官员的调停下达成停火协议,阿族同意放下武装,马国同意给予阿族人更多权力,之后马国国内民族关系有一定的改善。
政治
马其顿共和国为实行议会制的民主国家,行政权由马其顿议会(一院制)的政党所组成的联合政府掌握。国家元首为象征性的总统,政府首脑为总理。
马其顿正在争取加入北约和欧盟。
马其顿分为85个市镇,首都史高比耶由10个市镇所组成。
地理
马其顿为内陆国家,国土占广义马其顿地区的一半。国内多山,主要河流为贯穿南北的Vardar(瓦尔达尔河)。首都斯科普里为最大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Bitola(比托拉)、Kumanovo(库马诺沃)、Prilep(普里莱普)、Tetovo(泰托沃)。
经济
南联盟解体前,马其顿地区为国内最贫穷的地区,独立后由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区域局势动荡不安、联合国对塞尔维亚的经济制裁、希腊于94-95年对马其顿的经济制裁、2001年内战等原因,马其顿经济停滞不前,直到2002年才开始渐渐复苏,至今该地仍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人口
马其顿的民族有:
马其顿斯拉夫族:64.18%
阿尔巴尼亚族:25.17%
土耳其族:3.85%
罗姆族:2.66%
塞尔维亚族:1.78%
宗教有:
东正教:70%
伊斯兰教:29%
②地区名。欧洲巴尔干半岛中南部地区。西临阿尔巴尼亚山地,东接罗多彼山地,北靠歇亚山脉,东南临爱琴海。面积约6.71万平方公里。位处巴尔干核心,南下地中海的门户,一直为重要的贸易和军事通道。古代马其顿帝国在此兴起,其后先后隶属于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913年巴尔干战争后分属于南斯拉夫、希腊和保加利亚三国。区内主要城市有萨洛尼卡(希)、斯科普里(南)。
三、谁能介绍一下马其顿
国名 马其顿共和国
简称 马其顿
英文 The Republic ofMacedonia , Republika Makedonija
国名释义 源于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古部落名
别称 ----
首都 斯科普里 Skopje
国花 ----
果树 ----
国鸟 ----
面积 2.6万平方公里
人口 216万人
语言 马其顿语
民族 马其顿族66%、阿尔巴尼亚族21%、土耳其族等
宗教 东正教、伊斯兰教
货币 代纳尔
国庆节 11-20
时差 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
与中国建交 1993-10-12 0:00:00
气候 西部属地中海型气候、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名胜 奥赫里德湖。
行政区划 马其顿有123个行政区。主要有:斯科普里、比托拉、库马诺沃和什蒂普等。
简史 斯拉夫人7世纪迁居马其顿地区,10世纪下半叶至1018年,萨莫伊洛建立了第一个马其顿国。此后,马其顿地区长期处于拜占庭和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军队占领了马其顿地区。经过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塞、保和希重新瓜分了马其顿地区。地理上属于塞尔维亚的部分称瓦尔达尔马其顿,属于保加利亚的部分称皮林马其顿,属于希腊的部分称爱琴马其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瓦尔达尔马其顿并入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原属塞尔维亚的瓦尔达尔马其顿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组成单位之一,称马其顿共和国。1991年11月20日,马其顿正式宣布独立。1993年4月7日,马其顿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暂时名称加入联合国。
工业 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力、纺织、食品加工等。
农业 谷物、甜菜、水果等。
矿产 铜、锌、铁、铬、铅、锰、铀等。
国旗 太阳是马其顿民族的象征。红地金色太阳表示马其顿人民为了解放,为了自由的天空,愿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国徽 克罗地亚国徽是一枚盾徽,盾面上是25个红、白两色相同的 方格,这是深受克罗地亚人喜爱的一种图案,体现了庄重典雅的拜 占庭风格对克罗地亚文化的深刻影响;红、白两色也是泛斯拉夫色 彩,和国旗的色彩相同。盾徽上方是一个状如王冠的图案,分成5个盾牌,象征克罗地亚古老王国的5个省区,后面上饰有六角星, 白色新月、带王冠的黄色狮头、红角山羊和韶,这些都是克罗地亚 古老文化传统的纪念物,展示克罗地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灿烂文明。
国歌 《今天,自由的新太阳在马其顿上空升起》 王朝: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执政(公元前359——公元前336年在位),这个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腓力二世是一位极富才干的国王,他年轻时曾在底比斯作人质,住在终结斯巴达陆军不败神话的名将伊帕密南达的家中,谙熟政务和军务,并勤奋学习希腊文化。即位以后,他立即进行巩固王权、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强王权,限制贵族议会的权力;经济上实行货币交换方式以利于贸易;军事上,设立由国王直接指挥的常备军,并在底比斯军队阵形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长矛盾牌为主兵器、攻防兼备的马其顿方阵。内部整顿完毕,腓力二世初试锋芒,首先征服了边邻伊利里亚、色雷斯,使马其顿有了稳固的后方。公元前349年,腓力二世率大军挥师南下,进攻加尔西迪斯半岛上的奥林托斯,问鼎希腊的雄心已昭然若揭。雅典虽然派军驰援,但腓力二世还是攻占了奥林托斯,与雅典签订了菲洛克拉底和约,所占领土得到承认。公元前340年,雅典、麦加拉、科林斯、加斯等城邦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大军与希腊同盟军会战于中希腊,即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结果希腊同盟失败。马其顿大军主力南下伯罗奔尼撒,使斯巴达完全孤立,基本实现了对希腊的征服。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当然是马其顿。会议决定维持现存法律及秩序,并决定东征波斯。喀罗尼亚战役决定性的惨败、科林斯会议专制性的条款,熄灭了希腊一向高举着的自由火炬。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据说,已届98岁高龄、原本是亲马其顿派的领袖——伊索克拉底,在逐渐意识到腓力二世奴役希腊的实质之后,绝食而亡。他的自杀与他的老对手、反马其顿派领袖——德摩斯提尼为捍卫希腊自由而进行的战斗殊途同归,临终前达到了共识,构成了城邦时代的希腊的悲剧的最后一幕。腓力二世在征服希腊之后原本有针对波斯的进一步的扩张计划,公元前336年春,至少有1万人的先头部队,受腓力派遣,渡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大军将在秋天随腓力出发。一场震动欧亚非大陆的战争帷幕就要拉开。但腓力竟突然在当年夏季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可谓壮志未酬,马其顿的王位由其子,也就是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323)继承。
四、马其顿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马其顿共和国是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内陆国家,东临保加利亚,北临塞尔维亚,西临阿尔巴尼亚,南临希腊。 原属于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塞尔维亚,1945年,建立马其顿人民共和国;后更名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隶属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后获得独立。维基百科首都: 斯科普里货币,马其顿代纳尔所在洲:欧洲,目的地:斯科普里,奥赫里德,比托拉,戈斯蒂瓦尔,奥赫里德湖, 等等官方语言: 马其顿语再说一些自己知道的,如果用一个字形容该国,那就是“穷”。所以当年送校车给马其顿真的不是事,而且这校车送了以后效果明显,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现在满大街跑的都是宇通的公交车了。红红的甚是醒目。再说一下收入,当地收入水平较低,最低工资约为8000denar,折合人民币约1000元,失业率较高。工作时间一般为早8点至下午4点。说的好听呢,叫悠闲,不好听就是懒散。当地有想法的年轻人都去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打工去了,一般夏天会回来休假。当地气候,夏季来的较晚,冬季较长,曾经4月还在下雪。冬天最低气温约零下20度,夏季最高气温貌似达到过40度,这个待查。特产,红酒。饮食,主食为面包,饮食比较重口味,多盐,当地人喜吃甜食。主要烹饪方式为煎烤。当地人喜欢吃一种咸奶酪,白色的,长的跟豆腐很像,含盐量高,第一次吃的时候不要被它的外表迷惑了,吃习惯了还是蛮好吃。当地人爱喝土耳其咖啡,浓缩的小小一杯。当地除了红酒外,还有一种果酒,rakia,忘记是不是这么拼的了,发音是这个音,口感和白酒较为相似(也许是我不怎么喝白酒的缘故吧),度数也和白酒相似,跨度较大。在首都有两家中国餐馆,一家定位高端,在亚历山大广场,叫“北京花园”,实际价格也不贵,人均一般50人民币。另外一家为连锁中餐快餐,在各大商场饮食区有柜台。消费水平,由于当地收入较低,失业率较大,当地消费水平较低(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旅游城市和首都除外),一般城市吃顿正餐,人均一百多denar,折合人民币不到20。在咖啡厅喝咖啡一般40denar,约人民币5块。首都和旅游城市翻倍。Ohrid.奥赫里德,该城市因奥赫里德湖而闻名,为该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实在整个欧洲都挺有名,夏季有大量欧洲人自驾前来。奥赫里德湖为阿尔巴尼亚跟马其顿共有,也是两国分界线。
五、马其顿有着怎样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地理位置的?
马其顿人在文化上倾向希腊,历代马其顿统治者也都极力标榜自己是希腊人,注意与中南部希腊人的关系。从自然资源来说,马其顿得天独厚,尤其是它的优良木材,一直是希腊各邦垂涎的对象。在它的沿海地区,土地肥沃,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它的地理位置也比较有利,向东可经色雷斯到赫勒斯滂,向南进可入帖撒利,威胁中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