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分析国内游客旅游的需求变化趋势

A、地点,注目新鲜与稀罕

B、近地,热衷自驾与亲朋

C、观光,讲究主题与深度

D、行程,开始试调与自主

E、游乐,更爱新潮与心跳

F、休闲,趋向健身与轻松

G、高档,追求野趣与豪华

H、不便,暂且观望与卧游

具体内容如下:

A、地点,注目新鲜与稀罕

人们常常把旅游活动目的称为“求新,求逸,求知”。这种说法虽然不够准确,但是,却可以简单而概括地指明旅游者的目的特征。最近几年,北方地区冬季(曾经是旅游淡季)的冰雪旅游的走热,就是这种“求新”的最好见证。旅游者对新鲜目的地的向往,在2006年及其随后的几年,除了冬季北方冰雪旅游的继续走俏、乡村旅游的继续升温外,新辟旅游目的地旅游、西部旅游(包括青藏高原旅游、宁甘陕旅游、新疆旅游)、台湾旅游等,都将逐渐成为新的热点。

而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后开通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宁、兰州至拉萨的旅客列车,便是更加平民化的西部旅游的极佳机遇。此外,还有正在兴起的探险旅游,也正是这种注目新鲜目的地旅游的一个反映。

B、近地,热衷自驾与亲朋

由于时间和道路的便捷性,近地旅游常常是居民出游的第一选择。这些年我国国内旅游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随着私有轿车陆续进入中国百姓家庭,自驾车旅游也开始成为中国城镇居民的爱好,2005年三个黄金周的自驾车旅游潮,就是有力的证明(有消息甚至说,2006年春节,北京、天津、苏州、成都和三亚等一些大中城市的信息显示,自驾车出游已经占了短途旅游的2/3分量)。在2006年及其随后的几年,自驾车游将进一步向城镇周边地区扩散。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截至2004年底,我国1.82亿城镇居民家庭中,每百户平均拥有家用汽车已经达到2.18辆(近5年,我国消费的轿车已经达到930多万辆,其中公务和商用约占三分之一,其余600多万辆轿车进入普通老百姓家庭,使他们圆了家庭轿车梦)。至2005年底,云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辆;截至2005年7月底,浙江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43辆;至2005年底,广东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9.7辆。在大城市,2004年,上海市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5.3辆;至2005年9月底,广州市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6.3辆;至2004年底,北京市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2.64辆。在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的比例就更高,如温州,至2005年底,城市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20辆;东莞,至2005年11月底,城市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竟高达42辆……自驾车旅游,既满足了旅游者休息旅游的需求,又带来了亲朋知己聚会和驾车的乐趣,形成潮流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们为此做好准备的同时,还必须对已经兴起的“自驾发烧友”的中长距离的跋涉旅游给以及时的关注。

C、观光,讲究主题与深度

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也在消费活动中逐渐成熟起来,加之消费思潮的日新月异,因此旅游萌芽期的走马观花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已经注意到了旅游的主题和深度,即使是观光旅游也是如此。2004和2005年,出境旅游的这一倾向已经有了相当的显现,可以预见,这一倾向在今后国内旅游中也必将越来越明朗。关于这一点,不仅在全国各地的旅游广告中已见端倪,而且在各省市县“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中也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D、行程,开始试调与自主

虽然全面个性化的旅游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是个性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显现。最引人注目的,是目前不少旅行社已经开始了面向自驾车旅游的自选式“菜单”服务。同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的旅行社的团队旅游也已经开始出现由旅游者自己组团、自定时间、自定线路、自定日程、自定标准的“五自旅游”业务。即使旅游者不是自己组团,一些同路人也相约一起试着要求旅行社部分调整原来的行程“套路”。加之近几年赴港澳“自由行”的启示,从发展趋势看,目前旅游者自己制订线路的消费方式,在未来的国内旅游业务中还有进一步蔓延的可能。

这种所谓DIY式的自点菜单的旅游消费,或者就是扬克洛维奇营销顾问公司(Yankelovich Partners)在旅游趋势观察报告中所指出的,世界旅游中正在发生的“从以目的地为中心向以游客为中心”的转变。

E、游乐,更爱新潮与心跳

早年中国的传统旅游,比较注目于清净与闲适。但是受现代思潮影响的年轻人,却更喜爱快节奏的游乐与刺激。与观光游不同的,是游乐旅游有更多的参与,不只能够带来更多的愉悦,而且常常伴随着挑战自我。2004年北京环球嘉年华52天创造1.4亿元惊人收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狂欢节”式的游乐活动吸引了102万人次的游客(2005年北京环球嘉年华历时73天,接待游客约156万人次,活动总收入1.7亿多人民币;与2004年相比,总收入增长17.3%,日均客流量增长20%)。有资料显示,这些游客不仅有大量的北京青少年,也有大量专程从北京周边城市赶来的旅游者。

深圳华侨城的几个主题公园都是十分成功的,但是近几年旅游旺季和节假日的统计,却往往把后起的“欢乐谷”推上游客人数和营业收入双双第一的位置。不可否认,新潮新异和令人心跳的游乐旅游,将是国内旅游今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可以预料,2006年北京“欢乐谷”的开业,也定将引起更多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注目,或者还将带来全国游乐旅游的新高潮。

F、休闲,趋向健身与轻松

近年,我国在注意到居民的旅游需求增长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休闲旅游”的发展,就是两者的有机融合。休闲旅游既是整个旅游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休闲旅游也是整个休闲活动的一部分(旅游活动的另一部分是交流类旅游,休闲活动的另一部分是非旅游的本地休闲)。

当人们不再以观光旅游作为唯一选择的时候,休闲旅游便自然而然地补充了进来。在闲暇和休息时,老百姓自然可以有许多的选择;如果他们选择异地休闲(自然,也就是休闲旅游),常常又与一般年轻人的取向不尽相同。一部分平时工作负担较重的职工,常常偏于选择闲适和轻松的休息,人们对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的选择,大多属于这种需求;而另一部分对自己身体更为关心的职工,却乐意选择健身活动,在自己常住地选择去健身房、体育馆,在外出旅游时便选择去温泉或度假村。与此相似的是欧洲一些国家正在流行的“健康旅游”(wellnesstourism)。所以,“农家乐”、“度假村”等不仅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如何创造更优环境、如何丰富健身和轻松的内涵,也是应该再加一把力的。

G、高档,追求野趣与豪华

从人们关注的我国“基尼系数”的居高难下,应该确信我国实在有不少的富人。对他们的旅游需求,也同样不应忽视。为了舒适,他们往往会一掷千金;地位形成的惯例,往往又使他们不愿意把自己混同于“一般人”。俱乐部、夜总会、高尔夫,有时候也嫌人多,所以,他们的旅游活动往往便选择了远离普通人的地方。或者这就是国外所谓的“野奢”(rustic luxury)——在荒凉的地方享受着奢侈的旅游生活,以赢得更多的私人空间与更多的个人体验。

漠漠的孤岛,茫茫的草原,浩浩的沙漠,磊磊的山崖,片片林树,霭霭雾云,一顶帐篷,一缕炊烟,一幅耳机,一杯咖啡……但是最好还能就近有一家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豪华酒店,这就是他们的需求(我们不应该反对他们的正当消费,但是,保护生态却是必须注意的)。与此相似的,是一些并不十分富有的年轻人,也有类似的旅游喜好。因此,对于这种需求潮流,也同样应该给以适当的注目。

H、不便,暂且观望与卧游

旅游供给贴近群众,“方便”、“经济”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我国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居民不具有选择旅游的消费实力,他们还处在从旁观望的时期。对于他们,地方政府应该考虑给予更多一些的关注,如杭州西湖的取消门票、河南省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全省6个城市的67个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对公众免费开放两天)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举措。只是对于分布全国各地的低收入者说来,这仍然是杯水车薪。他们还必须在观望中等待自己的旅游条件的成熟。而另一些已经具备条件却暂时没有选择旅游的居民,或者因为一时抽不出时间,或者因为某种顾虑……所以也选择了观望,不过他们却常常在书本中、在报刊上、在电视或电脑里“卧游”。

其实,应该说他们都是潜在的旅游者,而观望与卧游都是暂时的。在后一部分居民中,还有少数的同志是旅游批评者,他们常常会对旅游发表许许多多的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因为这对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旅游业的进步都是十分有益的;而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的改善,又正是他们从观望到实践的必然。

二、旅游经济活动特性分析

以下都是旅游经济理论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第一章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要求:通过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推动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了解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一,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1.旅游经济活动的概念2.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二,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1.第一个时期,初步发展时期2.第二个时期,蓬勃发展时期第二节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国内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1.国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2.我国对旅游经济的研究二,旅游经济学的产生1.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专门学科2.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三,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率哟经济活动中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2.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与经济规律四,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结构五,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1.解释影响合作用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因素和经济关系2.选择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3.为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基础六,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旅游需求及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运动和调节机制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第三节旅游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游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二,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学的关系三,旅游经济学与其它旅游学科的关系第四节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章旅游产品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产品和旅游产品特点,掌握旅游产品组合与旅游产品开发的涵义与原则.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产品的概念和构成一,旅游产品的概念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二,旅游产品的构成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可进入性旅游活动三,旅游产品的内外部关系及其转化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补关系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代关系旅游产品内外部的互补关系与互代关系的转化第二节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旅游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1.旅游产品的价值2.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二,旅游产品的价值构成服务价值量吸引物价值量第三节旅游产品的特性一,综合性旅游产品既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劳动产品,又包括非劳动产品和自然物.二,无形性旅游产品主要表现为旅游服务,具有无形性.三,不可转移性旅游产品的物流和商流是分离的,物流只表现为旅游产品信息的流动而不是旅游产品的转移.四,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旅游服务和旅游消费在时空上同时发生和同时结束表现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五,游产品的不可贮存性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服务,因此不可贮存.六,旅游产品的易波动性旅游产品受季节,假日,气候以及政治,经济,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第四节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一,旅游产品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全面全线组合专项系列组合专业性组合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根据目标市场需要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业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第五节我国旅游产品的发展历程(自学)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产品及其特点,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原则第三章旅游需求与供给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需要与供给的基本规律与影响因素,熟悉需求与供给弹性及我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需求一,旅游需求概念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而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二,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1.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支付能力;可支配的时间.2.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动机(心理类型,文化修养,年龄性别等)三,旅游需求规律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呈负相关.四,需求弹性和需求弹性系数旅游需求量随某一因素的变化而出现相应变化的现象称为需求弹性.旅游需求价格弹性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五,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客源国方面的因素:总人口,人口结构,城市化和程度;目的国方面的因素:旅游供给因素(旅游资源,设施,交通等);通货膨胀因素;双方相关因素:经济距离,货币汇率,政治因素.六,旅游需求指标入境旅游人次;旅游者消费总额;旅游者人均消费额;旅游者停留天数或旅游人天数;旅游者人均数旅游出游率(旅游密度)旅游重游率(旅游频度)旅游开支率(旅游消费率)第二节旅游供给一,旅游供给的概念旅游供给是旅游目的地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的数量.分为基本旅游供给和辅助旅游供给.二,旅游供给的内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供给规律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有能力向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将随着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增减.游供给价格弹性旅游供给价格弹性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容量当地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第三节中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供给的发展旅游饭店业的发展旅行社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建设旅游交通的发展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需求的发展1.入境旅游市场需求2.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三,中国旅游供求关系发展的阶段性1.限制发展阶段2.不协调发展阶段3.比较协调发展阶段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需要的产生及运动规律和旅游供给的产生及运动规律第四章旅游经济运行与调节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与特点,掌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竞争调节的机理,理解宏观调控对旅游经济运行的作用及其应用.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规律与特点一,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规律旅游经济活动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游客与旅游经营者之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构成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都也体现在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二,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特点旅游经济活动中物流与商流是分离的一次集中组合,多次销售需求的明显指向性和供给的常年性第二节旅游市场调节一,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旅游接待能力与游客总人次之间的矛盾旅游供求在地域上的矛盾旅游供求在季节上的矛盾旅游供求在结构上的矛盾二,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1.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2.旅游供求矛盾的动态均衡三,旅游价格调节机制旅游价格的概念与构成旅游价格的制定及其影响因素旅游价格的制定的目标与策略旅游价格的实现旅游竞争调节机制旅游市场竞争的目标旅游市场竞争战略与策略的形成第三节旅游经济的宏观调控一,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二,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1.政府管理部门2.行业管理组织三,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与内容1.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2.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内容四,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对旅行社业进行宏观调控对旅游涉外饭店业进行宏观调控对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进行宏观调控对旅游信息方面的宏观调控旅游发展规划方面的宏观调控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旅游供求矛盾平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调节第五章旅游消费效用理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消费的特点,认识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的分析方法和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原则.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消费的性质与特点一,旅游消费的性质二,旅游消费的特点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旅游消费是一种以劳务为主的消费旅游消费与旅游产品生产交换的同一性旅游消费的不可重复性旅游消费是弹性较大的消费三,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旅游消费的构成一,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和分类二,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游客的收入水平游客的构成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质量旅游产品的价格游客的心理因素三,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1.要在旅游消费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结构的优化2.要有利于实现旅游消费市场供需的平衡3.要有利于旅游环境的保护第三节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一,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1.无差异曲线分析法2.无差异曲线在分析旅游消费效用最大化中的应用二,研究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的意义第四节旅游消费效果评价一,旅游消费效果的涵义二,评价旅游消费效果的原则1.旅游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一致性2.微观旅游效果与宏观旅游效果的一致性3.旅游消费效果与生产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一致性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消费及其构成,旅游者效用满足最大化,旅游消费效果评价第六章旅游经济效益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了解旅游经济效益的内涵;熟悉旅游经济运行产生的乘数效应与收漏损现象;掌握旅游经济效益评估的方法.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与范畴一,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二,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范畴1.旅游微观经济效益的概念2.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第二节旅游经济运行的乘数效应一,乘数效应二,旅游收入的乘数作用收入乘数居民收入乘数就业乘数政府收入乘数进口额乘数三,旅游漏损1.旅游漏损的概念2.减少旅游漏损的途径第三节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估与测量一,主要旅游统计指标人均停留天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全员劳动生产率利润总额人均实现利税利润率平均职工人数二,旅游微观经济效益分析方法损益平衡分析法目标利润分析法最佳利润分析法成本结构分析三,旅游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游客消费及其影响衡量旅游成本估计旅游的纯经济效益第四节我国旅游经济效益测评一,我国旅游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益水平二,旅游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经济效益的范畴,旅游经济运行的乘数效应,旅游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第七章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旅游产业政策方面的实践情况.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产业的构成一,关于旅游业构成的"局限论"与"宽泛论""局限论"中旅游业的构成"宽泛论"中旅游业的构成二,关于旅游业构成的传统认识三,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账户中的旅游业的构成四,关于旅游业构成的理论分析界定旅游业构成的特殊性旅游业构成的约定性约定化思想需要统一可比的标准第二节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一,关于产业结构的基础知识产业产业结构研究的特点产业结构的研究内容产业结构研究方法的特性二,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旅游产业结构研究中的困难产业结构优化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第三节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一,产业政策的特点及分类1.产业政策的特点2.产业政策的分类二,产业政策实施的手段及作用1.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2.产业政策的作用三,旅游产业政策实践四,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发展背景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产业构成及其理论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第八章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分析,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因素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及战略选择.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念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类型超前型发展模式与滞后型发展模式市场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延伸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三,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四,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概括性阶段性相对稳定性特指性第二节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一,确定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我国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我国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1.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为先导,然后向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逐渐推进的2.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为主向多种旅游产品推进3.旅游形式以团队旅游为主向散客旅游居优势,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相结合的方向演进4.旅游设施建设以高级为主,有高等级向中低等级推进,最终形成以中等级为主体的高,中,低等级结合的设施体系5.旅游产业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由主要进行微观的支持和管理向宏观的调控和管理演进第三节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一,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概况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世界旅游经济的产值不断增长世界旅游产业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不断增强二,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第四节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一,不同类型的旅游发展观经济动力型发展观双重动力型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二,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1.旅游经济发展战略2.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1.适度超前战略2.可持续发展战略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征,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及其战略选择,我国旅游发展战略重点章节第一章:第2,4节;第二章:第1,2,3节;第三章:第1,2节;第四章:第1,2,3节;第五章:第1,2,3,4节;第六章:第2,3节;第七章:第2,3节;第八章:第2,4节.参考书目⒈[美]斯蒂格里茨,1998:《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⒉黄亚均郁义鸿,2000:《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⒊黄亚均袁志刚,2000:《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⒋林南枝,2000:《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⒌张辉,191:《旅游经济学》,陕西旅游出版社⒍邹海梅,1998:《现代旅游经济学》,青岛出版社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旅游经济》⒏国家旅游局,1998:《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⒐魏小安,1993:《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旅游教育出版社⒑张建春金世胜,2001:《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⒒罗明义,1998:《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⒓威廉瑟厄波德,2001:《全球旅游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⒔张伯山,1998:《旅游文献检索与利用》南开大学出版社⒕WTO.RecommendationsonTourismStatistics⒖Witt,StephenF.andLuizMoutinho.TourismMarketingandManagementHandbook,NewYork:Prentice-Hall,1998课时分配章次章节名称总计课时授课课时辅导练习课时1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202旅游产品3303旅游需求与供给6424旅游经济运行与调节4405旅游消费效用理论6426旅游经济效益6427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3308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

三、研究旅游需求弹性的意义

旅游需求弹性是指旅游需求会随着某些因素的变化增加或者减小,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旅游品的价格,研究其弹性可以通过合理制定旅游产品的价格,以达到最大收益。

四、旅游需求弹性的定义

旅游需求弹性是指旅游需求对影响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即旅游需求量随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状况。由于旅游产品的价格和人们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基本因素,因此旅游需求弹性可具体划分为旅游需求价格弹性和旅游需求收入弹性。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二)旅游需求收入弹性

(三)旅游需求交叉弹性

五、旅游中缺乏旅游弹性的原因

1)旅游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也决定着需要的层次,从而决定了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

(2)旅游者的构成。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的旅游者,不同的风俗习惯、兴趣爱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旅游消费结构。

(3)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由于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大,所以当旅游产品的价格上涨而其他条件不变时,人们就会把旅游消费转向其他替代商品的消费。反之,人们又会把用于其他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转向旅游。

(4)旅游产品结构。生产决定消费,旅游产品的生产结构直接影响着旅游消费结构。

(5)旅游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使旅游者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充分满足,可以激发旅游者多停留多消费,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从而既可以使旅游消费总量增加,又可以使旅游消费结构不断合理化。 此外,消费方式的示范性及旅游者的从众心理也影响旅游者的支出投向;旅游者的来源构成,如城乡构成、地区构成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