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常见的购物陷阱有哪些
1、假冒伪劣特产商品:以次充好或以假乱真的商品在旅游中无处不在,这也算得上是商家和小贩最惯用的骗术小编曾在桂林阳朔西街买过一块野生蜂蜜,60元一斤,卖家自称刚从山上摘下来的,等买回家用刀剖开一看,竟然外面抹了一层蜂蜜,里边完全是化学合成的……
2、强制租借非需物品:严格来讲,这类套路并不能算是骗局,但要求游客购买或租借一些没用的物品,对游客来讲也是一种损失。例如香格里拉的普达措,进景区时导游一直要求游客买氧气瓶,说山里海拔高极易缺氧,不少游客信以为真买了好几罐,其实普达措海拔也就三千多米,结果几乎都没用上,如果有老人孕妇小孩或身体较差的倒建议购买。
3、老板跟谁都是老乡:你们是哈尔滨来的游客吧,咱是老乡呀。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咱这是缘分呀。”这还不算完,明明进店就被让进老板房间的游客根本没来得及买玉,老板却勒令售货员给游客们退货,您们买的全能退,自家店要吗您说话,我就收本钱,这是咱老乡的一份情意呀。”老板的这通忽悠真让大伙信以为真了,全拿老板当了亲人”。把那套12生肖的珍藏玉石给这位大娘拿来,标价1000元,您就给100块,赔了赚了您别管,赶紧收起来,咱这是亲情加感情。”
4、免税店夸大商品功效:据了解,很多免税店虽然手续齐全,但他们在销售过程中夸大了产品的功效,有诱导和欺骗消费者的嫌疑。而中国游客在受骗后,想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5、卖你吉利”比货贵:春节外出旅游买个花瓶图个平安和吉利本是件好事,可到海南旅游的孙先生一家却遭遇了精明商家的连环套”。
更多关于旅游常见的购物陷阱有哪些,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二、去黑龙江旅游有哪些容易让人上当受骗的陷阱?
去黑龙江旅游要注意下面几点,就能避免你进入陷阱:
1、打车:到了黑龙江之后,无论是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只要你一出站,络绎不绝的的哥和黑车师傅的拉客声不绝于耳,这时,你要做的一定是冷静。东北人多半虎背熊腰,尤其是出租车行业更是大金链子小手表,让人看着有一种“社会人”的感觉。
问你去哪,别说话,直接走就行,只要你一开口,这司机算是盯上你了,不管你去哪,直接接手你的行李,这时你在想不坐这师傅的车是不太可能了。正确做法,出站之后到达正规的出租车乘车点排队上车,上车也别和司机讨价还价,直接打表。或者提前叫好网约车,价格透明放心。
2、酒店:旺季酒店涨价肯定是没跑了,但是涨价之后还不让你入住这种事也不是没发生过,相比于个人小旅馆和非连锁酒店,连锁酒店集团的酒店和宾馆相对来说比较靠谱,冬天去黑龙江旅游,千万别抱着那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的旅行的想法了,等你到了找不到住的地方真容易在大街上冻蒙逼了。
3、吃饭:黑龙江吃饭真心便宜,去年好像曝光了一个在黑龙江吃天价鱼的事件,这种事在旅游景点出现挺正常的,本来就是黑店,一听你是南方口音,忽悠你,坑你,你也说不说来啥。
在东北,千万别打车让司机带你去个好吃的饭店,先不说这饭店味道怎么样,这司机80%是给你卖了赚回扣。正确做法,美团大众点评先看看评价排名,毕竟大多数点评数据都是当地人发的。
4、跟团:来东北旅游基本上不用跟团,只要你不跟团,这趟旅行上当受骗的几率已经减少了50%,东北的各个景点都不复杂,去哪里都有公众交通可以到达,只要自己在出发前多看看该地方的攻略,完全可以不跟团去旅游。
5、购物:大老远来旅游自然想给亲戚朋友带点土特产啥的,经常有朋友问我黑龙江有啥土特产呢?应该给朋友带回去点啥呢?我的回答就两字,没有!
现在都21世纪了,网络物流那么发达,还带啥土特产啊,想吃啥用啥,上网一搜,第二天直接给你送家去了,根本用不着你大老远大包小裹的往回拿,费劲。
三、旅游消费陷阱有哪些?
刚高考完的小慧报了某旅行社的跟团游,在旅行的途中经历了导游安排购物,体验某少数名族“洞房”习俗,体验这项习俗时,导游没有通知他这个是要收费的。
随后在到达某景点的时候明明景点票只要30,结果导游团队说给大家先垫付100,还不是通票,结果到了景点内其他项目还是需要自己掏钱,而导游则可以拿到50的回扣。
然后到了景区内导游又以不玩xxx就是白来一趟,配合教练唱双簧,比如某项水下世界旅行,看海底奇观,掏钱之前说可以在水下玩40分钟,结果小慧下水20分钟不到就被教练以氧气快用尽为由催上岸,小慧还没看到教练所说的特色景点。不愉快的小慧忍着怒气,继续旅游。
傍晚导游又给大家介绍来这里不买些特产,宝石,贝壳回去怎么对得起这次的旅游呢,然后给大家说这里的珠宝珊瑚贝壳比内陆要便宜很多,买到就是赚到,小慧在导游的带动下买了一串水晶手链,回家之后给朋友看,被珠宝设计的朋友告知这是假的,气愤的小慧找旅游公司理论。
那么这个案例当中导游给小慧下了多少消费陷阱?都触犯了什么法律?如何维权?
消费陷阱1:导游强制安排小慧进行购物
旅游中,购物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车上睡觉的时候被导游叫醒购买东西,或者是强制买东西,旅游购物不可以随便安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35条有规定,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也就是说,对于非游客自愿的购物消费,安排购物是违法行为。
消费陷阱2:诱骗旅游者进行消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35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其购物或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因此,吃回扣是犯法的。
消费陷阱3:“特产、纪念品”为名兜售假货
外出旅游,购买当地特产和纪念品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因此不少游客上当受骗,满载而归的结果是假货。
《旅游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导游不得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如果导游有以上的任意行为,旅行社应当承担责任。
提醒各位要去旅游的小伙伴一下,一定要确保交易时与售货员作出的口头承诺都列明在发票上,买了货物后也要确认一下是不是好的,更加要注意提货时不要被掉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