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简单又漂亮的手抄报

导语:新春佳节想念你,欢欢喜喜来拜年:一拜身体好,二拜困难少,三百烦恼消,四拜不变老,五拜心舒畅,六拜吉祥到,七拜甜蜜绕,八拜收入高,九拜加一拜,共贺春节好!以下我分享了春节简单又漂亮的手抄报,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简单又漂亮的手抄报

春节简单又漂亮的.手抄报

春节简单又漂亮的手抄报

虽然如今很多人吐槽“年味”渐淡,但我认为并没有,因为不论距离多远,过年的时候总会想方设法的和家人一起过年,不论以何种形式,愿春运途中的你一路顺风,愿在外旅行的你一切顺遂,愿所有人春节快乐。

关于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

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

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

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

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

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

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

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

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

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

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

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

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春联当然是春节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就是春联,下面是我整理的年味儿春联手抄报大全,欢迎来参考!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年味儿春联作文

又一次人潮壮观——春运如洪流般席卷全国,迅猛而至。随之到来的,是那急切的回家之情和浓浓的中国年味儿。

说起年味儿,它好似城市的建筑鳞次栉比,形态各异,各具特色而又不离本真。对于在异地读书的我来说,年味儿首先就是公交车站的汽油味儿。每次放寒假,我就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赶往重庆龙头寺车站,快乐地挤进春运大潮。一路上,回家的心情与 汽车的轮轴构成了一段段美妙的思乡曲。伴随着回家之路的还有那大街上的串串大红灯笼和时不时飘来的汽油味儿。正是这独特的味道勾起了无数人对家的期盼,也 正是这独特的味道使各种运输工具马不停蹄地将14亿人次的中国人安全送到了各自的归宿。哦,年味儿就是将一路上刺鼻的汽油味儿慢慢变成浓浓的人情味。

历经几个小时的路程,我回到了温暖的家,红红的对联和大大的“福”字远远地迎接着我。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妈妈分别到了外婆外公及爷爷奶奶家团年。打开门,便闻到了一股特有的香味——红烧鸡的酱香、腊肉的熏香、卤鸭的烤香、蔬菜的清香……阳台上还挂了好多的腊肉、腊排、腊香肠、腊猪脚,馋得我口水直咽。噢,年味儿就是这年夜饭的奇香味儿!我想,古人将“年”安排在冬天过,真是聪明。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团年饭,围着一团火,摆着龙门阵,整个屋子弥漫着腊肉特有的.烟熏味儿,这是多么其乐融融的幸福滋味儿。

放鞭炮、放礼花是过年必不可少的趣事,也是除夕夜的重头戏和压轴戏。低空中到处是金花四溅,噼噼啪啪;高空中五颜六色的礼花闪烁,交相辉映。“啊—呵—”,孩子们欢呼着,享受着一年中最最快乐的时刻。这烟花爆竹的火药味儿,可是儿时最特别的记忆。这个味儿不但传承了竹报平安的远古习俗,一代一代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连接新的一年和过去一年的纽带,驱散阴霾,祈福来年。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屋内春晚的歌声笑声,此起彼伏。零点守岁,小孩子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大街上、广场上、阳台上、窗台边,一串串鞭炮,一个个孔明灯,一簇簇烟花,一颗颗流星雨,五彩缤纷布满了整个夜空。仿佛一扇神秘的大门被打开,透射出绚丽夺目的光芒,迎来了一个暂新的世界。

放完鞭炮、礼花,就正式进入了大年初一,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全家人围坐在火炉边,互相拜年,互道吉祥。我静静地想,“年”到底是什么味儿呢?哦,我明白了,年味儿就是汽油味儿、烟熏味儿、爆竹味儿共同组成的家家团圆、喜庆祥和、中国特有的幸福滋味儿!

春节对联

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 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 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上联:内外平安好运来 下联: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 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上联:迎喜迎春迎富贵 下联: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 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金鸡报晓时转三阳迎淑气 下联:红梅竞放花开五福庆丰年

上联:紫燕迎春一路东风歌大治 下联:金鸡唱晓九州时雨润小康

上联:鸡鸣曙日红万里金光辉瑞霭 下联:柳舞春江绿千重锦浪映丹霞

上联:振翅欲冲霄一唱雄鸡声破晓 下联:迎春思试剑三擂战鼓气吞虹

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 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年味儿春联手抄报

春节年俗的手抄报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以下是我整理的春节年俗的手抄报,欢迎阅读!

春节年俗的手抄报1 春节年俗的手抄报2 春节年俗的手抄报3

春节年俗的手抄报内容:澳门年俗

我国澳门的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

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

“利市”是以示吉利。 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题目是“品味浓浓年味”的手抄报,高清,看得清上面的字,

【节日作文的写法】 每年我们要过很多节日:劳动节、儿童节、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哪个节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是节日里开展的活动让你欣喜,还是节日里发生的事情使你难忘?或是节日本身富有的文化令你难忘?……请你以“节日”为话题写一篇习作,文题自拟,文体不限。可以记实,也可以展开想象。要求:1.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2.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3.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全文不少于字。 【思路点拨】一.审题:认真审题,明确中心。本次是围绕“节日”展开描写,首先要选定所要描写的节日,然后明确描写的方向和角度,恰当地表达出自己对某个节日的认识。二.立意: 此次以“节日”作为描写的对象,我们要善于通过对节日的来历、过法、场景、画面的细腻刻画,把节日的特点努力地体现出来,从而深化文章的立意。所以要在这方面花大力气,下深功夫,力求把节日的特色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目中,而永远难忘。三、选材。材料是文章的灵魂,只有选择恰当的材料才能表达出节日的独特魅力。那么,怎么样把这个“节日”写好呢?应该说,学生虽然熟悉节日,但对于如何描写好节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往往会犯条理不清,重点不明的毛病。所以,在描写时,可以选择人们如何过这个节日作为重点描绘的对象,可以选择节日里发生的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描写,还可以选择节日本身所蕴含的特殊意义重点刻画。不管写什么,都要注意突出重点,让人读后对你所描写的“节日”有更为清晰或深入的认识。四、拟纲。作文提纲是小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要做到简洁明了,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如写端午节,可以快速拟定这样一份提纲:题目: 难忘的端午节 中心: 通过对端午节的描写,表达出对这个节日的热爱之情。 材料: 端午节的来历、家乡的过法。(选择一种过法重点描写,其它简略。)结构: 全文可分五大段;开头以代表性事物引出对这个节日的回忆;第2、3、4自然段从节日的来历,过法有序描绘;结尾点明中心,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热爱。牛刀小试: 我们的春节 我的家乡过春节啊,虽然没有都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 腊月二十四,妈妈一大早就把全家人叫起来:“今天可是腊月二十四,要扫尘,是‘除陈布新’的意思,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除门!”“哦!”全家人个个力,忙个不亦乐乎,一会儿擦桌,一会儿扫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除夕夜。我们一起来到了奶奶家,爷爷在厨里忙得不可开交;奶奶呢,给我们泡茶端水迎接我们的到来。吃团圆饭了,大圆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那一道道色味双美的菜,让人看了垂涎三尺。“1,2,3,4……”我心想:咦,爷爷数什么呢?爷爷说:“哦,这个年夜饭的菜啊,一定要成双的,来年可以好事成双!”原来是这样。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年夜饭。菜真丰盛,有红烧蹄膀,有清蒸桂鱼、糖醋带鱼……吃完饭啊,奶奶发红包啦,我拿了那红通通的压岁包,便问奶奶:“奶奶,在压岁钱外面为什么要包一张纸,还要拆开来多麻烦啊?”奶奶说:“从前有一只怪兽叫‘祟’老是来害小孩,但他却怕着红色,所以用来‘压祟’,后来就叫‘压岁包’。”哦,真是不可思议,发个红包也有那么多讲究。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儿天”接下来就是守岁了。全家人坐在火炉旁聊天,灯火通宵,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岁能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正月初一的早晨,爸爸在家门口燃放起来爆竹“噼哩啪啦”一阵后,地上碎了红碎片,一向爱干净的我正准备拿起扫把去扫,我这一行为被妈妈看见了,她立刻阻止了我,她连连摆手:“千万不可以扫,这个‘开门炮仗’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红运滚滚来’今年可以开门红!”时间过得快,过了元宵,春节结束了,但春节的快乐、喜庆、传统永远忘不了。点评:一、顺序清晰,主题鲜明。本文的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能有详有略地叙述我们家乡过春节的过程,把除夕的隆重、喜庆的场景写的比较具体,体现出了春节这一节日的民风民俗特点。二、重点突出,年味浓厚。文章重点刻画了除夕夜吃团圆饭、收压岁包这两件事,均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展开,给人一种重临大年三十的感觉,真切、真实、温馨,让人在字里行间品味到了浓浓的年味。不足之处在于全文的立意可以再深远一些,比如可以渗透春节的意义,春节的内涵等,那样就更好了。

我们的春节手抄报图片

春节快到了,很多地方的春节习俗就是新年一定要贴窗花,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下面是关于我们的春节手抄报图片的内容,欢迎阅读!

我们的春节手抄报图片

春节是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的来历有一个传说,中国古时候一个怪兽,叫“年”,每到除夕就伤害人命。有一年除夕,有人在家门口贴了大红纸,屋里烛火通明,还有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放鞭炮,成了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贴福字、贴窗花、贴门神。我家也不例外,今年是狗年,我家贴上了小狗模样的窗花,美丽极了!

春节,是吃丰盛的年夜饭,是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团聚在一起,享受美味大餐。

春节,是丰收的好日子——收红包!长辈们给我的压岁钱可多了!我都交给了妈妈,存进了银行,以后我会有巨大的财富。

春节,是走亲访友去拜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和小朋友们一起放鞭炮!我的胆子可大了,摔炮大家都会玩,我还敢点小烟花和小鞭炮,不过我在农村拜年的时候放的不多,毕竟要保护环境!

春节,是庙会里红艳艳的灯笼、糖葫芦、糖人、打年糕、耍杂技……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充满年味!

春节,是我在商场里抓公仔娃娃,给妈妈抓到了一个她最喜欢的小狗公仔,送给她作为狗年礼物,看着妈妈欣喜的.笑脸,我很满足。

春节,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爸爸妈妈不用上班,一直陪着我到处玩乐,真希望每天都在过年啊!

年前习俗

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在年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与愿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来年清吉。《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祭灶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在初夏或腊日祭祀它。宋代盛行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北宋范成大的《祭灶诗》详细叙述了当时男人们用美酒嘉肴款待灶神,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当时,女性已不参与祭灶活动。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记录祭灶的祭品是花饧米饵(糖饼)和糖粥。传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虽然各地宫观中也都保留着祭灶的活动,但教内的祭灶仪式和百姓平时家中的祭灶活动还略有不同。除了在仪轨等方面更正规外,宫观中通常都会以祀灶作为新的一年迎请众神的标志。这是因为灶神是率领众神下降人间的神仙,只有先拜过灶神,接下来才能对众神进行朝真。其他诸位神仙在人间过完年后,各自返归仙班值守,只有灶王爷依旧留在人家中,保护这一家人一年四季的日常。

灶糖

趣闻: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地方习俗:江苏苏州乡贤宋朝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传世,生动描写了宋时苏州人家送灶的习俗,其诗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据老苏州人回忆,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宝”外,还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纸马、灶帘、灶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