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行为表现出了哪些新特征

(一)旅游消费具有共性——角色扮演的梦幻性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人在旅游过程中扮演的则是旅游者的角色。旅游者的动机中存在着浓厚的幻想因素,这些幻想因素使得旅游者角色具有梦幻性,即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往往与其在常住地角色相差甚远,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思议色彩。旅游者常表现出的反璞归真的儿童稚气角色、愿望实现的成就者角色以及脱离现实的逃避者角色等。

在社会学理论体系中, “反常态”理论和“神圣”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旅游体验的“角色扮演的梦幻性”特点。

“反常态”指社会生活目标和实现生活目标的手段脱节后,给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带来的精神颓废、行为失常、缺乏生活目标,甚至社会道德败坏等等异常状态,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消极的反应。由于社会生活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脱节,人们失去了原有的心理平衡感,变得迷茫,产生紧张感。这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手段来调节这种脱节带来的失衡感。各种形式的旅游经历也已被证明是调节这种失衡感的最常用的手段。

人们通过旅游经历来“逃避”或者获得“目标实现”的体验感。反常态使得旅游者在旅游中产生一种 “异种体验”的渴望,在旅游中就具体表现为“逃避者”和“反叛者”角色的出现。在旅游消费中,“反常态”心理的驱使下旅游者会产生与在常住地时迥然不同的消费行为,如:愿意为一次异域或远途旅行支付高额的费用;在旅游中购买各种纪念品经济学论文,吃昂贵的食品,完全超出了平时的生活预算,摆脱常住地的理性束缚并在无人相识的旅游环境中放纵内心的追求,以梦幻的方式进行旅游购买活动的。

“神圣”理论。社会学把人的生活分为“神圣”和“世俗”两部分,认为“世俗世界”以单调和乏味为特征,表现为“机械的分工”和“刻板的严守准则”;而“神圣世界”则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 ”的全新景象。“世俗世界”长时间的过分单调的刺激会给人们生理和心理带来压力,从而使人产生紧张感。为了缓解或消除这种心理紧张,人们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获得“新的活力”。

“神圣”驱使下的旅游者的心态是积极的,他们希望通过旅游经历来考证生活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升华宗教的信仰追求或者是追踪某种文化的源头,进而获得“神圣”的体验。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之所以追求神圣,是因为要缓解“世俗生活”的单一性带来的紧张感,是想通过感受“神圣世界”的新奇、变化和不可预见性来获得一种心理补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时间过分的复杂也会导致过分单调的刺激,进而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压力。因此在“神圣”驱使下的旅游者往往表现为一定形式的自我约束:其行为方式与其在常驻地的行为方式相差不远,受其长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但这两类旅游消费者都渴望通过旅游获得自己向往的某种“体验感”,进而实现情绪调节的目的。他们都愿意为这样的体验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旅游归来,“体验感”还会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对他们产生影响,这影响波及个人消费,也刺激着下一次旅游需求的产生。

(二)旅游消费动机的个体差异

旅游消费总是体现不同程度的梦幻性,但是,旅游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价值观、信仰等,使旅游消费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行为的特殊性。如表1所示:

二、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类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对于旅游经营者的活动具有哪些指导?

1.求实心理

求实是顾客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动机,客户在购物时,首先会要求商品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讲究实用。有这种动机的顾客在选购商品时会特别重视商品的质量效用,会追求朴实大方、经久耐用而不会过分强调产品的外形新颖、美观等"个性"特点。

2.求美心理

俗话说的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求美心理的人往往喜爱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以中青年妇女和文艺界人士居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比较普遍。这些客户在挑选商品时往往会注重商品本身的造型、色彩、工艺等等,会注重商品对环境的装饰、对人体的美化,以便达到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的目的。

3.求便心理

是指消费者购买方便或携带方便。

4.求利心理

这类客户会存在一种"少花钱多办事"的心理动机,其核心就是"廉价"。有求利心理的顾客在挑选商品时他们往往会对同类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进行仔细的比对,还喜欢选择打折或者处理的商品,具有这种心理动机的人往往是那些经济收入较低者。当然,也有经济收入高的却比较节俭的人。有些希望从购买商品中获得较多利益的顾客,对产品的质量、样式都很满意,爱不释手,但是由于价格比较贵,一时下不了购买的决心,便会讨价还价。

5.求名心理

这是一种以购买商品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威望的购买心理,他们多会选购名牌,以此来"炫耀自己"。具有这种购买心理的人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当中,由于名牌效应的影响,衣食住行选名牌成了人们统一认可的一个标准,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

6.从众心理

这是一种仿效式的购买动机,其核心是"不落后于人"或者是"胜过他人",这类客户对社会风气和周围的环境十分敏感,总是想跟着潮流走,有这种心理的顾客在购买某种物品时并非是急切需要,而是为了赶上他人,超过他人,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7.偏好心理

这是一种以满足个人特殊爱好和欲望的购买心理。有偏好心理动机的人喜欢购买某一类型的商品。比如有的人爱养花,有的人爱收藏古玩,有的人爱摄影,有的人爱字画等等。这种偏好往往同某种专业、知识、生活情趣相关。因此偏好性购买心理动机也往往比较明智,指向性也很明确,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8. 自尊心理

有这种购买心理的顾客在购物时即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追求精神方面的高雅。他们在购买之前就希望他们的购买行为能够受到销售人员的热情接待。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客户满怀希望的去购物,一见销售人员满脸冰霜就会转身而去,到别家商店去买。

9.疑虑心理

这是一种瞻前顾后的购物心理动机,他们的核心理念是怕"上当吃亏"。他们在购物的过程中会对商品的质量、性能、功效等持怀疑的态度,怕不好用,怕上当受骗。因此他们会向销售人员询问,仔细的检查商品,并且非常关心售后服务的工作,直到心中的疑虑完全解除才会掏钱购买。

10.安全心理

这种心理的人在购买商品时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安全。尤其是像食品、药品、洗涤用品、卫生用品、电器用品和交通工具等,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因此,他们会十分注意食品是否过期、药品是否正规、洗涤用品是否有化学反应、电器用品是否漏电、交通工具是否安全等。在销售人员解说、保证之后他们才会放心的购买。

三、如何理解旅游消费者情绪体验五种类型之间的关系?

控制自己的情绪,你要先知道什么叫情绪,情绪是怎么产生的,了解到这些后你才能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在这里提供一些方法供参考:

1、转移注意力

当觉察到情绪来了的时候,即刻起身去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听听轻快悠扬的音乐,或者做做放松练习,专注于负性情绪,会产生负性的认知,负性的认知又会诱发负性情绪,如此往复人就沉溺在情绪中了,所以及时用别的感兴趣的事情让自己跳出来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2、理解他人

当情绪发生的时候,想想对方怎么了,有什么难处,当你理解了对方以后,你的情绪能就会很快地得到疏解。我们很多的情绪是因人而起的,是因为别人没有理解、满足自己的需要,当你理解了别人,就知道自己的需要为什么得不到满足,自然就释然了。

3、换角度看问题

情绪崩溃的时候,换角度思考问题已经很难了,但事后你一定要明白,情绪爆发出来之后,这一天的心情、工作和生活会变得更好吗?这么一想的时候,你就跳出了自己的局限,开始用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情绪就会发生变化。

4、升华情绪

把自己强烈的的情绪冲动导向积极的、有益的方向上去,使它产生建设性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嫉妒中烧,你可以转而发愤图强,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当你超越对方以后,你的嫉妒就会消失,你也会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5、倾诉情绪

可以直接告诉对方你的情绪,以及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这个跟发泄情绪是不一样的,发泄情绪更多是指责对方的不是,这样会引起对方的愤怒和反抗,进一步激发你的情绪。

而倾诉情绪着重表达“我”的感受,主动让对方理解你的感受、理解你的需要,很可能会因此而得到需要的满足,从而消弭情绪。比如丈夫抱怨妻子做的饭不好吃,妻子可以说:“听了你的抱怨我觉得很委屈,没有功劳有苦劳,你能夸我两句吗?”听了这样的表达,丈夫还能说什么呢?

6、增长见识

没事多和朋友聊聊开心的话题,压抑的东西说出来总比压在心里好受,心情不好的时候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也会有好的效果,平时有时间的话,多阅读一些能让人放松的书刊、段子及视频,让自己操持心情愉快,保持低压力状态。

7、运动减压

没事多运动,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都可以减轻心理负担,而且对身体也有好处,找自己的爱好,坚持做下去,喜欢写文章就去写,把不开心的都写下来,毕竟以后看到会开心的。

8、健康坐席

晚上早睡,清晨早起,睡眠不足,心情容易低落、甚至烦躁,习惯好,心情也会舒畅,自己住的地方勤打扫,养成爱干净的好习惯,及时哪天心情不舒畅,回到家干干净净的也容易产生好心情,还有在饮食方面不吃刺激性食物,忌辛辣,人在较刺激情况下,容易产生急躁等心理。

9、发泄释愤

情绪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释放自己的愤怒,疯狂的打沙包,没打一拳,你的(怒气、压抑、焦虑、沮丧、悲伤等)就会减少一分,等你精疲力竭时,直接躺地上睡,一觉醒来就消散的差不多了。

10、认知自己

坏情绪影响的不仅是自己,更会影响别人,退一万步讲,有问题实在解决不了,想想孔子的话“尽人事而听天命”,虽然有些哲理,但你会发现,认知转变了,不好的情绪就少了,即使有点坏情绪也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了。

四、8、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情绪情感的特征是什么?

情感设计等策略来实现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旅游消费者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旅游者在外出旅游前和旅游过程中总是带着某种希望。

五、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特征有哪些表现?

消费者市场的基本特征如下:

1.非盈利性。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某种使用价值,解决自身的生活消费需求,而不是为了盈利去转手销售。

2.非专业性。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容易受到商家,厂家宣传,服务态度和商品质量的影响。

3.层次性。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同,所处社会阶级也不同,因此消费者的需求会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4.广泛性。消费者市场不仅购买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地域广,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农村,消费者无处不在。

5.替代性。消费者市场除了少数商品不可替代外大多数商品都能找到互换使用的商品和替代品,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

6.流行性。消费需求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内在因素影响,也会受到时尚,环境,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影响,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六、不同心理类型的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一、自向中心型旅游者的特点:

1、希望游览地是稳定的地区;

2、希望在日光下进行游览活动,且轻松愉快;

3、希望旅游设施要齐全完备;

4、希望整个旅途中旅游活动安排得较满,且活动量要小;

5、希望乘坐豪华舒适型汽车到达游览地。

二、异向中心型旅游者却与自向中心型旅游者相反。

1、希望去非游览地;

2、热衷于在别人参观这一地区前就先去新的经历;

3、希望去那些不寻常的游览地;

4、希望乘飞机到达游览地;

5、希望只安排最基本的旅游活动,自由支配时间要多,活动量要大。

三、混合中心型旅游者介于自向和异向中心型之间,多数人属于混合中心型。一般来说,对于收入偏低的人多是自向中心型,对于收入较高的人多半是异向中心型。掌握旅游者类型,对旅游业的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搜狗问问

扩展资料:

旅游需求分类

一、物性需求

物性需求是旅游中所占分量最大的一块,它满足了人的几乎所有感官的体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感体验与静谧体验等等。

二、人性需求

人性需求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情感体验(如蜜月、感伤、孤独、亲情、友情)、科学与智慧体验(如实习、田园生活、科考、智力游戏等)、运动体验(体育、探险、极限挑战等)、商务体验(如拓展、合作、谈判、会务、展览等)。

三、神性需求

主要是宗教体验。宗教对人的吸引总是特别的,与宗教有关的文化古迹、建筑景观对人的吸引也是独特的。

以物性、人性、神性需求作为三大类别框架,继续细分,我们知道有多少需求,就会有多少游憩方式——而这正是旅游设计的核心问题。

四、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经济的需求、二是文化的需求。由于旅游产业的兴起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拥有旅游资源的地方已经开始对此日益重视,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径之一。

同时,旅游也是最好的宣传本地文化的手段,她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当地的形象以符号的形式铭记在游客的脑海里,从而提高当地的社会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