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家乡民俗文明的传承,我们能做些什么?

1、从全局来说,顶层设计是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进方向。

在顶层设计上,应当给予地方政府充分的执行空间,鼓励地方依据当地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让文化在运用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2、提升农村居民文化自觉与主体意识,增强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的主体应当是农民,乡风文明是当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民不断增收,一些传统的优秀农耕文化也在不断流失,新一代青年难以真正扎根农村,在精神文化方面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村不文明现象逐渐增多。

扩展资料:

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是让乡村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内在保障。一方面,农民群体文化水平较低,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时,很容易形成“重利轻义”的价值导向。

乡村文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帮助农民稳住心神,不至于盲目追求利益。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能够为乡村留住人才,不至于让农村人才大量流失,造成乡村人口的“空心化”局面。

二、如何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

一、传承民族文化需要用科学技术来辅助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他包括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生活习惯、自身独特的政治、宗教、价值观念和乡土知识等。

由于民族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他始终保持了不断创新、传承发展的性质,而传承民族文化必须在尊重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语言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民族传统技艺,如黄晓的《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里所提到的民族文化需要吸收那些自己能消化的东西,在冲突、磨石、调适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二、传承民族文化需要基层的、本土的民族老师

少数民族地区,学期班到2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靠本民族语言去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因此,在这过程中、基层的、本土的民族老师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仅仅可以让民族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学习汉语文化,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做到不忘本民族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深刻地懂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三、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掌握自己的语言文字

在潘世华的《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教育》文章里指出千百万年来,民族人民的生存、发展、繁荣、进步,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语言存在,它也是形成了民族社会的一个根本要素,第一生命线。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人民生产劳动创造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

三、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吸收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而对于其糟粕只能够去除。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见加以改造或剔除。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立足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拓展、补充、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道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

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四、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很多,具体要采取哪一种途径,应依据要传承的主要是哪一层面的传统文化而定。

传统文化存在两个层面:即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办的教育。

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办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办的这类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进文化之精华,又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色,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认同、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

扩展资料: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 [1]  ,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