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儒家文化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希望采纳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又称儒家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汉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其在历史上也影响了诸多东南亚国家。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在现当代社会,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日益传播发展的同时,其现代价值越来越来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重新发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渐扩大。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

儒家文化亦称儒家学说初步形成于中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前后。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孔子第一次打破了以往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改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以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更趋成熟。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以至于后来逐步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二.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深,其精神内核主要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即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对“德治”进行了继承和改造。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即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三.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形成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应从两方面来看: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创造了“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 儒家文化强调的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礼数的东西不能废等,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这一思想表现在政治上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的作用。

消极方面:(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无法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文化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在多极化背景下,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也在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因而,作为儒家文化起源地的中国,更应该发掘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做到“古为今用”,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国际文化影响力。

【巩固练习】

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下列对儒家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

①儒家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儒家文化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④儒家文化是含有诸多价值观在内的思想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新网8月5日消息,近日,由国务院侨办组织的2010年“中国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一行120余人,在山东省侨办文宣处副处长王余良的陪同下到访曲阜。夏令营的营员们分别来自加拿大、德国、韩国、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回答2—4题。

2. 夏令营营员参观了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了杏坛讲学,感受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参观有关儒家文化的历史文物,是因为( )

①儒家文化作为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这些历史文物就是物质载体 ②参观这些历史文物可以从中透视孔子等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参观历史文物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儒家文化,认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④参观历史文物必然使自己更有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夏令营实则旅游经济的一种形式,人们到儒家文化故地展开夏令营活动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参观“三孔”,从一个侧面也表明,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具体文化形式( )

①对旅游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②与经济同步发展 ③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④是旅游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 此次“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提升了该市在海外的知名度,加深了与海外华人华侨及其社团组织的联系,也有利于激发海外华人的儒家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因为作为此次活动重要载体的儒家文化( )

①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近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地大量建造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

A.儒家文化是当代中华文化的代表

B.孔子学院的建立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体现

C.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D.儒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2006年起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用于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电影《孔子》于2010年2月在中国上映的同时,也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上映,世界各地再次掀起了一股“孔子热”......“孔子”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跟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密不可分。下列对儒家文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有

A.儒家文化是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B.儒家文化是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C.儒家文化中的进步、健康成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D.儒家文化中逐步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7.材料一、 新华网济南7月31日消息:诵读《论语》、参加成人礼仪式、孔庙大成殿祭孔、观赏大型广场乐舞《杏坛圣梦》、游览三孔,虽然时值盛夏,但山东曲阜推出的“孔子修学旅游节”仍然吸引着不少全国各地的游客。据统计,今年1—7月,“三孔”景区接待中外游客207.7万人次,同比增长13.48%,实现门票收入8043.8万元,同比增长11.66%。旅游的火爆又促进了“孔子热”的进一步升温。

材料二、儒家提倡“德治”,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主张的“人治”主义,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我们现在在政治上强调“以德治国”、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沿革了儒家的政治思想或者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的影响的?

【参考答案】

1.D.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故③错。

2.A.④表述中必然错误,不选。

3.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但不一定同步发展,故②不选;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④说反了,不选。

4.B.儒家文化中的健康、进步成分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①错;物质(经济)是基础,④不选。

5.B.A、C的表述有误,D与题意不相符合。

6.C.A、B观点较片面;D观点错误。

7.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材料一中,山东旅游文化的开发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孔子热”(文化)的升温。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政治。材料二中,儒家文化的“德治”“人治”思想与我们当前在政治上提倡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是有历史沿革的,这种文化在某种程度影响了我们的政治思想。

二、儒家思想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品德向善是儒家旅游观念的核心。主张天 人 合 一,自然人化,把自然物作为人类道德品格的象征,激发人的情志,称之为品德。认为自然美是象征美好的品德。如将荷花作为高洁的象征等等。中国古代旅游具有强烈的“向善”性质,修身养性“仍然是现代旅游的宗旨之一。

儒家主张旅游求知,以及旅游社会观。认识到旅游具有求知、交流等社会意义。主张入世。古代著述不发达,旅游时求知的重要途径。孔子周游列国,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等表现出旅游是重要的学习渠道。为了求知与实现政治抱负而热衷旅游。旅游具有社会交流的意义,《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对当时人际交往频繁,旅游之兴盛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良性指导。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不是只有“四大发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对于人类近代文明也有过积极的贡献。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娱乐旅游有什么影响?

儒家思想产生背景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

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儒学对中国的影响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不过由于中国大陆官方意识形态等种种原因,许多人仍无法纠正对儒家的偏见,以至儒教无法在中国大陆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不少人仍然认为“儒家思想”是“四旧思想”而需要破除,这和韩国对儒教致力保存过去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形成儒教发源于中国却昌盛于韩国的尴尬局面。不过由于道德败坏等各种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少部分良知者已重拾起这份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大陆学者目前正努力编篡《儒藏》(藏,音zang4)以弥补历史遗憾(三教中,道教有《道藏》,佛教有《大藏经》,惟儒教无自己的经藏),传承和弘扬儒学。儒教对中国人的正面影响要多于其负面影响。

由此看出~儒家是不娱乐的~他们视娱乐为浪费~所以说"中国人不懂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