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巴马特产有哪些?
1、火麻油。
2、巴马香猪。
3、巴马油鱼。
4、巴马神酒。
巴马特产有什么特点:
1、火麻油。巴马火麻油是用本地的火麻仁所榨的油,号称食用油中的油中贵族,其含有较高不饱和脂肪酸,是防止老年病的最佳食用物质。
2、巴马香猪。巴马香猪是地方小型猪物种。是传统的高档美食和养生食物,于1982年载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时正式命名为“巴马香猪”,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对美容和保健有特殊功效。
3、巴马油鱼。巴马油鱼是一种珍稀品种。入锅不放油,文火煎到一定时候,自行出油,有“一家煎油鱼,十家闻鱼香”的说法。鱼骨细如丝吃的时候不需吐鱼刺。巴马油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突出,但是产量很低,广西区政府已把油鱼作为珍稀动物加以保护。
4、巴马神酒。巴马神酒采用23味传统中药材在纯净独特的水源中浸泡而得,具有补元气、益气延年、去除老年斑和壮阳补肾的效果,是游客到巴马旅游的首选保健酒。
二、巴马县城特色餐馆
特色当然是巴马香猪咯,不知道还能吃上正宗的不,还有烤卤煮也不错。还有巴马特有的油鱼,现在估计也吃不到 了。嗯,其他特色的就是些野味了。可以早上起来到金水桥旁边去吃粉,很好吃,晚上到寿县广场旁边的菜市场里吃夜宵,亨弟美食吧,很好吃。
三、广西巴马现在还是长寿村吗?那里有什么好玩好吃的吗?
巴马长寿村一直都在。以前叫巴盘屯,平安村。玩的话可以到百魔洞、水晶宫、三门海都是4A的景点。还可以找泉眼,接泉水。吃的东西就多了,巴马香猪、火麻汤、当地的玉米馒头和红薯也不错,当地的食品都是绿色有机的,口感还是不错的。如果去长寿村可以到圣泉养生宾馆住,那里环境算村里最好的了还有电梯。
四、广西有哪些特色小吃 广西特色小吃有哪些
1、马蹄糕:流行于南宁一带,是当地人最喜欢吃的一种甜品之一。特点是撅而不断,是软、滑、爽、韧兼备的美食。
2、玉林牛巴:玉林当地特产,玉林牛巴是半透明状的,颜色看起来像咖啡,味道鲜美味美,有嚼劲但不坚硬。
3、巴马烤香猪:巴马烤香猪源于当地的香猪,个头不大但肉质非常好,即使不添加任何香料也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4、平乐十八酿:桂林十八酿包括竹笋酿、辣椒酿、螺酿、豆腐酿、冬瓜酿等。
5、酸野:主要原料有青瓜、木瓜、萝卜、李子、菠萝、莲藕等多种果蔬,特点是“酸、甜、香、脆、鲜”。
6、阳朔啤酒鱼:阳朔啤酒鱼选用漓江原生态河鱼,再用山林里的油茶烹炸,最后加入当地产的啤酒,具有“鲜香酥嫩”的特点。
7、老友粉:当地人认为这种粉夏天吃着开胃,冬天吃着暖身,所以无论春夏秋冬南宁人的一天都少不了一碗老友粉。
8、桂林米粉:桂林米粉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汤粉、醋水米粉、马肉米粉、卤菜粉。
五、巴马的饮食文化
饮食是维系人类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 文化 !为此,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巴马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巴马的饮食文化知识
巴马是石山区,过去耕地面积少,产量低,粮食收入自然就不多,如果都食干饭,粮食就不够吃。为了预防粮食断档,山民们就采取一种节约用粮的办法:除一些节日,平时就选择食粥,以饱腹为原则。这是一种为了生存的办法,久而久之,粥食变成了寿乡居民的饮食习惯。
粥食
粥一般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合水熬制而成。谷类多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矿物盐等营养物质,经慢火久熬之后,质地糜烂稀软,甘淡适口,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是一种理想而方便的食品。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一一宋代大诗人陆游。神仙吃什么?原来就是喝粥呀。
粥食
一碗温热的稀饭最为滋润胃肠,且极易吸收。食粥的确比较有利营养吸收,也有利于人体水分的补充,巴马长寿乡即是最好的说明。特别是老年人,食粥有利于解除老年便秘造成的痛苦。
巴马的饮食文化特色
1、甜玉米: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外,玉米中还含有核黄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对预防心脏病、癌症等疾病有很大的好处。德国著名营养学家拉赫曼教授指出,在当今被证实的最有效的50多种营养保健物质中,玉米含有7种“抗衰剂”———钙、谷胱甘肽、维生素、镁、硒、维生素E和脂肪酸。经测定,每100g玉米能提供近300mg的钙,几乎与乳制品中所含的钙差不多。丰富的钙可起到降血压的功效,如果每天摄入1g钙,6周后血压能降低9%。此外,玉米中所含的胡萝卜素,被人体吸收后能转化为维生素A,它具有防癌作用;天然维生素E则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皮肤病变的功能,还能减轻动脉硬化和脑功能衰退。此外,多吃玉米还能抑制抗癌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刺激大脑细胞,增强人的脑力和 记忆力 。
2、紫薯:具有普通红薯的营养成分外,还富含硒元素、铁元素和花青素。硒和铁是人体抗疲劳、抗衰老、补血的必要元素,特别是硒被称为“抗癌大王”,易被人体吸收,可留在血清中,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中DNA的合成和癌细胞的分裂与生长,预防胃癌、肝癌等癌病的发生。
3、芋头:芋头性平,味甘、辛,有小毒。能益脾胃,调中气,化痰散结。可治少食乏力、痕疡结核、久痢便血、痈毒等病症。芋头所含的矿物质中,氟的含量较高,具有洁齿防龋、保护牙齿的作用。
4、毛豆:毛豆含有多量脂肪酸,并且为不饱和脂肪酸,尤其以亚麻酸含量最丰富。这对于预防动脉硬化有很大作用,毛豆中还含有约1.5%的磷脂。磷脂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成分,对维持人的神经、肝脏、骨骼及皮肤的健康均有重要作用。
5、南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可以健脾,预防胃炎,防治夜盲症,护肝,使皮肤变得细嫩,并有中和致癌物质的作用。据《滇南本草》载:南瓜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胃二经,能润肺益气,化痰排脓,驱虫解毒,治咳止喘,疗肺痈便秘,并有利尿、美容等作用。
6、五色米:黑色糯米饭,用枫叶及其嫩茎之皮,放在臼中捣烂,稍为风干后浸入一定量的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把叶渣捞出滤净,即取得黑染料液。黄染料,可用黄花或黄栀子、黄羌等植物的果实、块茎提取。红染料、紫染料是用同一品种而叶状不同的红兰草经水煮而成。提取四种液汁出来后,分别把不等量的米放入其中浸泡一夜,等其上色后放入蒸笼中蒸约一个小时,便可蒸出黑、红、黄、紫、白(糯米本色)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来。五色糯米饭滋润柔软、醇正平和,味道富有植物清香,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红兰草有生血作用,栀子有清热凉血作用,用枫叶煮成的青粳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补髓。
7、鸡肉:医学认为,鸡肉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
8、河杂鱼:以巴马的母亲河--盘阳河的野生河鱼为原料,美味可口,营养丰富。鱼类脂肪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具有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9、凉拌猪脚:猪蹄营养丰富,味道可口。它不仅是常用菜肴,而且还是滋补佳品。猪蹄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在人体内,胶原蛋白约占蛋白质的三分之一,若胶原蛋白合成发生了异常,就会引起“胶原性疾病”。
10、巴马香猪:巴马香猪肉营养全面,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且含量普遍高于普通猪,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是普通猪的226%。更为独特的是,巴马香猪肉中含有一种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特殊物质,它具有多种药理性,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抗炎物质增多,使血小板形成的血栓素A2减少,起到预防血栓形成,有较强扩张血管的活性,对美容和保健有特殊效果,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独特功效,非常适宜制作老年食品。
11、紫苏(香猪肉盐碟):紫苏全株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具有低糖、高纤维、高胡萝卜素、高矿质元素等。
巴马的饮食文化常识
巴马人喜欢吃粥,并以之为主食,且几乎人人会做,个个爱吃,早已成为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单从粥的名称上讲,其名目繁多就足以令人耳目一新,如:嫩玉米粥、珍珠黄玉米粥、百马牙玉米粥、水磨玉米粥、干磨玉米粥、老南瓜粥、大甲粳米粥、旱谷大米粥、豆腐(浆)粥、鸭肉汤粥、鸡肉汤粥、鹅肉汤粥、羊肉汤粥、猪肉汤粥、鱼头汤粥等等。这些粥谱中,每道粥谱都有其各自丰富的文化品味与内涵。仅以鸭肉汤粥和猪肉汤粥为例:鸭肉汤粥是巴马人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六月初六初元节、七月十四中元节这三大节日期间必食的大众化粥谱,这期间(其中七月中元节为十二、十三、十四、十六、二十共 五天),家家户户都要宰杀鸭子(有的宰鹅)欢度节日,且全都要用鸭肉汤来煮大米粥吃。
在巴马,不管是宾客来临宰鸭,还是自家平时聚餐宰鸭,都少不了煮一锅鸭肉汤粥作为主食。猪肉汤粥在巴马可以说是更具文化品位的一道食谱。因为,这里所说的猪肉汤粥,并非只是煮了一块猪肉之后再取其汤来煮大米粥这么简单, 而是赋予了特定内在涵义的“东西” ——它所要用来煮粥的“猪肉汤”,必须是猪头、猪脚、下水、排骨、龙骨以及整头猪的肉体合做一大锅熬煮出来的——汤!若能吃上一碗用此汤煮成的“猪肉汤粥”,就算是很有口福的奢侈享受了。因为,这类猪肉汤粥一般只有在全村(屯)一起“打平伙”的时候才能吃得上,如此全村百把号人平均下来,一大锅粥每人能吃得上小半碗就算不错了!二是节食文化。这里指的是节日饮食文化,也就是巴马人民为了调节自己并不宽裕的饮食结构而设置的节日饮食习惯。在巴马民间设立的节日中,有许多是外地人闻所未闻的,如农历二月初二为“清除疲劳节”,这一天前后,家家户户都要上山采摘野黄花来煮黄花饭吃,这叫:吃了黄花饭,全年不觉累。此外还有稻菽含苞待熟时到田间举行的“拜禾节”、开镰收获前先取最早成熟的谷物来“尝新”的“尝新节”,等。据清点,除了农历四月因农事大忙而不设置节日以外,其余每月都设有固定的日子过节,少则一两天,多则五六天。其中正月是设置节日最多的月份,从上年 除夕 到正月初三最隆重,称为“过大年”,正月初七为“埋火节”,是日晚饭后即将灶中明火用火灰埋藏起来,至次日清晨始得“开火”,俗称“埋火节”。正月初十为“收叶节”,是日除了家家户户杀鸡宰鹅聚餐外,还要举行一项重要仪式,就是将“过大年”以来开启粽粑累积下来的粽叶扫地出门(此前禁忌这样做,不过此习俗已被大部份家庭摒弃)。
正月十五与别的民族一样过“ 元宵节 ”,不过巴马县城当地及附近一带却不过元宵,反而以正月十六为自己的节日,其文化内涵尚待考究。正月的最后一天(廿九或三十日)为“满月节”,俗称“完春”,是日 菜谱 以猪脚为主。除正月之外,巴马人视七月十四为自己的第二大节日,因此在七月所设置的节日天数,除了比正月少以外比别的月份都多。其中,七月十二至十四最为隆重,三天期间家家户户都要用彩色宣纸制成“鬼衣”悬挂在祖宗灵位前,最后一天上午烧掉表示献给列祖列宗,叫中元节,期间以不同的“礼物”陈列在祖宗灵堂摆拜,其中十二日上午拜水圆,晚上拜全鸡,十三日晚拜全鸭,十四日上午拜全鹅(没养鹅的可以鸡鸭顶替,有的则鸡鸭鹅并列)。之后,七月二十还要过个“王婆节”,有民间 传说 这“王婆”每年七月都要经历死后复活的过程,即从十七日开始“头疼”,十八日为“临终”日,十九日为“哭丧”日,二十日为“复活”日,设此日为“王婆节”以示欢庆王婆“重返人间”。 其它 月份的节日分别是:三月初三“民歌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初六“初元节”、八月十五“ 中秋节 ”、九月初九“ 重阳节 ”、十月初十“十全节”、十一月 冬至 日“冬至节”、十二月廿三日“灶王节”。这些节日的名称与国内其他地区别的民族大同小异,只是过节的形式与食谱跟别处有所不同罢了。
三是素食文化。巴马的素食文化往往与节食文化胶合在一起,如前述的二月初二“消除疲劳节”,其节日主要食品是毫无荤色的“黄菜饭”;三月初三“民歌节”吃的是禽蛋加五色糯米饭(黄花、枫叶、红兰、黄姜等);而“尝新节”吃的则纯粹是已经成熟尚待收获但为了过此节而提前收来“尝新”的新米。而在平时,巴马人尚来都有素食的习惯,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节日一荤一素,平日一菜一汤。早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根深蒂固,即使现在生活改善了, 这种传统习惯也未改变。巴马民间尚存具有文化品味值得传承的素食食谱中,除上述提及者外,可用文字记载使之形成“文化”而现上现代餐桌的菜谱有:雷公根鸡蛋汤、火麻芥菜汤、萝卜香菇汤、素炒牡丹苗、黄麻苗酸笋、素炒南瓜苗、蒜头炒红薯苗等。 四是群食文化。巴马人习惯于聚众群食,早已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要群食就得找借口、有理由、寻机会。除了遇婚姻、生育、祭祀、建房、乔迁等重大事件正常聚餐外,巴马人还巧立各种名目以增加群食的次数和机会, 如打平伙、结老庚、拜寄爹、认干娘、收契儿等,还特设了拜禾节、尝新节之类的集体聚餐节日。
看了巴马的饮食文化的人还看:
1.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
2. 巴马长寿养生的秘诀
3. 埃及的饮食文化
4. 中秋节的饮食文化礼仪
5. 四大名著的养生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