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与90后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特征?
消费者市场的基本特征如下:
1.非盈利性。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某种使用价值,解决自身的生活消费需求,而不是为了盈利去转手销售。
2.非专业性。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容易受到商家,厂家宣传,服务态度和商品质量的影响。
3.层次性。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同,所处社会阶级不同,因此消费者的需求会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4.广泛性。消费者市场不仅购买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地域广,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农村。消费者无处不在。
5.替代性。消费者市场除了少数商品不可替代外大多数商品都能找到互换使用的商品和替代品。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
6.流行性。消费需求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内在因素影响,也会受到时尚,环境,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影响。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90后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有哪些?
90后”消费者的十大特征
“我最大”——“90后”比前人更加强调独立体,个性张扬,与众不同。
在所有社会成员中,“90后”在个性表达方面的要求最为突出,他们拥有不循规蹈矩的成长历程,独特的言行举止和另类的生活方式成为环境的焦点。也正是这一代的成长,带动了社会较为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愿望。
“90后”成员完全敢于在任何时刻任何场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在团队或团体中,永远希望自己成为焦点,其他人都要以其为中心转悠。
“新关系”——强关系,弱接触;弱关系,常联系;一反家人最亲的传统社会关系,“90后”的天平向弱关系倾斜
“90后”为了追求全面的隐私,与父母据理力争,甚至使用离家出走等方式表现自己的立场。他们发明了“火星语”在同龄人之间交流,以保护隐私与秘密。那些传统的“强关系”在“90后”这代人身上显得较弱。而“90后”对于同学,社会上认识的朋友,以及通过网络虚拟空间结交的“网友”等“弱关系”群体却较为信任,愿意与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认为能够得到较高的认同。
“重娱乐”——获取信息与娱乐自己是他们生活的核心诉求
宣称“我每天可以吃的有限,穿的有限,花的有限,但是开心必须无限”的“90后”,是娱乐能力超强的一代。在他们眼中,娱乐是天性的释放,及时行乐是让自己更开心的生活方式。相比任何一代人,他们都更加希望在娱乐中生活,也在娱乐中学习和成长。
“90后”热爱追星,热爱娱乐八卦,但在娱乐的背后,他们有着自己的目的。比如企业微博和名人微博对“90后”影响较大。
“懂责任”——“不逃避,不推卸”是“90后“对社会责任的宣言
“90后“虽然个性前卫,但对于自己未来应该承担的责任却不会逃避和推卸。关键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90后”的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90后”自发响应,积极捐款捐物,组织爱心祈祷与传递。
许多“90后”的大学生,他们以一技之长回馈社会,积极投身于“关爱特殊群体”、“投身生态环保”、“传承历史文化”、“关注民生问题”等各类公益服务活动,体现了“90后有激情,有抱负,也勇于接受挑战,同时也热心公益。
“松圈子”——“90后“对团体保持距离,既不亲近,也不疏离
这种“松圈子”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我不是集体主义者,但也不是个人主义者。有圈子跟大家保持关系很重要,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但进入圈子以后不能当孙子,而是要有地位、有亮点、有话语权。”
“90后“意识到社会交往圈子的价值,懂得组建圈子,知道圈子越多对自己价值越多,但又不会隶属于某一个集体。
“宅娱乐”——宅文化,宅娱乐在90后身上发扬光大
网络依赖在“90后”身上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生活习惯。“90后”在家里玩网游,聊QQ,看电视等娱乐几乎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他们不仅享受着这种“宅文化”而且还将其发扬光大,如玩自拍并把照片发到网上分享,为自己的博客赚人气,或者在家里从事网络销售等事情,即能娱乐自己同时还可以赚钱。
“生在电脑前,长在网络中”, 互联网对于“90后“来说不是媒体而是生活。
“低权威”——亲身体会过的,圈子内的人体验后传播的才是可信的
成长在权威不断被挑战,被推翻的年代,专家学者、社会权威部门的信息和指导对“90后”无法达到理想的说服或教育效果。
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体会去验证结果,或选择性追随有故事,有亲身体验的人的说法与做法; 并且对于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自我分析,加入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不盲目轻信。原始权威在“90后”的眼中越来越淡化,反之平民化的权威跃然凸显。
“小众化”——外形装扮独特,行为非主流,在大众潮流中发展自己的特色
“90后”不愿与人相同,不爱追潮流,喜欢成为人群中的异类,获得众人投去的眼光。
另类的服装打扮,色彩浓重的妆容,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让人们觉得他们与现实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是随着这些非主流文化的发展,“90后“不断的让这些非主流的文化扩大,再逐步演变为主流。
“朦性别”——女生像李宇春一样帅气,男生如李俊基那么漂亮
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家长出于社会竞争、家庭利益等多方面考虑,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中性化教育。家长要求女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于是便向着男性化的方向去培养她们。同样,家长则会要求男孩子细腻细心,于是便多少朝着女性化的方向影响。
大街上中性打扮的“90后”也比比皆是,一些中性化的明星也赢得“90后“的追捧,如李宇春。“伪娘刘著”凭借女性化的打扮与声音在快男舞台上赢尽媒体与观众的目光。
“玩文化”——行事风格和穿着打扮前卫,但并不妨碍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创新性是“90后”追求的,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朗朗书声念着“窗前明月光”,不屑于睁着眼睛听父母讲“唐宋元明清”,他们要不枯燥的文化传承方式。
同时“90后”也注重自己个性的张扬和亲身参与, 就如同在宣传“汉文化”上,“90后”选择类似日本cosplay的方式——穿汉服上课,逛街,着汉服行“冠笄之礼”等。他们怀旧但不守旧,大胆但不做作,会表现也有思想。这些行为包含着这代年轻人独立自主个性化的思想,也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思考。
年轻人旅游需求特点
如今的90后成为假期旅游消费的主力军,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联合发布《国庆中秋长假旅游趋势报告与人气排行榜》显示,“年轻化”特征明显,80、90后支撑旅游消费,青壮年人群成为黄金周出游主力军,占比达到六成。
90后,不管去哪,只要出去了就行。最好没有工作电话call,最好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最好拍了美美的照片、最好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享受没看过的风景、人、食物、文化……暂时丢掉任何不好的心情去放松,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有意思的是,近日某旅行网发布了“90后旅行方式研究报告”,深入观察了18-27岁年轻人的独特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发现了当代年轻人有属于自己的旅行特征!
住青旅
现代的年轻人在极高的生活节奏以及工作压力下渐渐地会失去自我,忘记初心,而青旅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未知生活的可能性及无限刺激。
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中,每个人拥有的只是自己的一张床位,分享的却是拥有无限可能的梦想。也许青旅的住宿条件不如酒店,但住在青旅,真正选择的是脱离轨道与脱离正常的生活方式。
酒店一定会定在景点周边
当代年轻人不会去人山人海的热门旅游景点,反而会去人少一些的小众景点,拍拍照,坐着发会呆,不需要在一处景点徘徊太久,拍够了能发一次朋友圈的照片之后就早早地回酒店,继续躺着,而且酒店一定会定在景点周边。
饿到不行就点外卖
尤其是夏天出去旅行,外面的大太阳实在是让人难以有勇气出门去,不如就在酒店先修养一天,晚上太阳落山之后再出去玩,这个时候就可以拿起手机点个外卖,边看剧边吃外卖,然后定个位发个朋友圈,表示自己在新地标吃了一顿可口的外卖。
95后成旅游消费主力军是怎么回事?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面对全国十万公众调查发现,18-25岁的95后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军。在旅游消费偏好方面,80后、90后的景点偏好相似,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展览馆、动物园和主题乐园均为其偏爱的消费景点,特别是自然风光,占比达到25%左右。
住宿偏好方面,80后、90后的选择均以经济型酒店为主,占比均超过65%,90后更加看重住宿的价格,选择经济型酒店的比重更高;在高档豪华型酒店的选择上,80后的消费占比明显高于90后的消费占比。
扩展资料:
年轻人消费新发现:
发现一:85后、90后最爱学习想充电
央视财经大数据发现,2020年花钱排行榜上前三位的是教育培训(32.44%)、住房(31.53%)和保健养生(26.11%)。
发现二:95后一马当先 成为旅游消费主力军
虽然2020年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预期已经开始降温,但18-25岁的95后依然当仁不让,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军,排在了首位。
发现三:宠物经济愈发火热 为小萌宠真舍得掏腰包
央视财经大数据发现,90后、95后更愿意在宠物消费市场为“主子”花钱,18-25岁的95后预计为宠物增加消费的比例是5.89%,高于85后(3.79%)和全国均值(3.73%)。
发现四:“养生局”的忠实粉丝热衷体检套餐、基因检测产品
近三年,保健养生始终位居中国人消费排行榜前三位,2020年有超四分之一的中国人还会继续在保健养生上增加消费(26.11%)。
参考资料来源:金融界-你的钱花在哪了?“95后”成旅游消费主力军
请问80后的消费特点是什么,90后呢?
“80”后的消费特征
由于这些“8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父母辈相比具有强烈的“享受生活”的观念。在我国80后出生一代主要是指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可能也是“幸运”的一代,特别是生活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里的一族,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机,对现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适应性强。80后一代从小就习惯于影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对时尚广告反应迅速。他们不像上一辈人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负累。上一代人看重的是“物质化消费”,比如有钱主要置办“家庭资产”--大到住房,小到冰箱、彩电等;而独生子女则强调的是“感官型消费”--买CD、mp3、上网、互动游戏、旅游、聚会、出国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这一代人受到了其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物质生活相对比较优越,社会与文化的开放。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过多的呵护反倒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他们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其他人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去关心别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立的。可见在这一代人身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
因为这些生活观念的引领,他们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大胆与叛逆,在他们眼里很少有禁区,没有不能做的事。有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既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产物,又是一个与世界各国同龄人几乎有着相同观念的群体。因为他们成长在冷战结束以后,全球消费新潮与消费文化基本趋向大同的年代。2004年奥美广告公司对中国沿海部分大城市的独生子女一代的调查表明:中国独生子女的消费观念具有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就证明了这一点。调查还发现,他们喜欢上网聊天、打电子游戏、手机换个不停、吃洋快餐和穿新潮服饰。难怪你们可以在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还是中国的上海,看到几乎同样装束的年轻的女孩子:她们的头发漂过几绺,上衣一定是露肚脐装或几乎裸露的吊带装,牛仔裤上面总有几个破洞,当然身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饰物。她们更加追求自我,更喜欢标新立异地扮酷等等。
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与上一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了传统奉行的节俭保守的消费理念,融入了近年来愈加风行的开放式,超前式的消费观念,具有鲜明的自我消费意识的特点。这些变化,都将在不远的未来改变中国社会的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
“90”后的消费特征
90后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让商家有些茫然,曾经传统的营销方式在90后面前面临失效的风险。对此,商家必须去迎合他们的消费主张才能“抱得美人归”,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90后就要说90后的话。企业必须深谙打动“90后”消费时代的营销之道。
互动式体验营销
产品或品牌好就一定能赢得90后的喜爱吗?看看他们的真实消费行为吧:他们选择产品或品牌的准则不是“好”或“不好”这一理性认知,而是“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性态度。他们更注重消费和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追求产品或服务与自己情感体验的一致性。因此,互动式体验营销更能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引导消费,刺激消费。
互动式体验营销在实际操作中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功能体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通过对产品的试用体验将使消费者对产品功能有更真实的感受和认知。比如SONY建立品牌体验店,成立SONY梦工厂,为年轻消费者提供不一般的视听享受,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购买欲望。
娱乐体验:90后讨厌说教、讨厌教条、讨厌一本正经,他们喜爱娱乐、追逐娱乐,从深夜KTV里他们舞动的身影、从娱乐选秀节目上他们嘶哑的呐喊中就可见一斑。将产品或品牌的理念特质融入到娱乐之中,以娱乐的体验营销让消费者HIGH的过瘾,让企业赚得HIGH。除了借助娱乐节目,企业自我创意出娱乐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五感体验:90后是注重感受的一代,90后是想要得更多的一代。给与他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五感的综合感受,才更能让他们感觉到酷、有意思、好玩。当我们接触一个品牌时,最主要会透过视觉和听觉来认识它,但触觉、味觉及嗅觉这三项则较易为人所忽略。其实,最佳的品牌营销,应该要全数囊括五感才算完整。在体验经济时代,“感受”才是让90后慷慨解囊的利器。
稀缺营销
什么样的产品最酷、最值钱?当然是稀缺的产品。对于崇尚自我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90后来说,得到一款稀缺产品该让他们多么的疯狂、炫耀。运用稀缺营销,让90后疯狂去吧。
如何制造稀缺?第一是限量。耐克将限量策略运用到了极致,甚至达到了疯狂的境地。2005年,耐克推出了限量版飞人乔丹13代复古低帮鞋,引得数百消费者排起了长队。耐克pigeondunks推出,使得数十位争抢的骨灰级耐克迷在耐克店发生冲突,直到警察赶到才解决了问题。据说,该款耐克全球仅有150双。第二是限人。英国滑板品牌西拉斯&玛丽亚的东京店,消费者每次只能进20人,其他人需要站在门外由工作人员拉起的绳子后面等待。在前一批购物者离开之后,货架上的产品会重新更换。消费者不仅不因排队而烦躁,反而乐此不疲。
网络圈子营销
“没有网络,让我怎么活?”这是90后的宣言。整天挂在网上,甚至几天不出门,宅在家里上网,是众多90后的写照。网络就是90后的生活园地。这种改变让商家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等客上门的坐商行为,因为人都宅在家里不出门了,就算等到天荒地老,也难以等到“情人”来。商家自然也把营销战场摆到了网络上。然而,相较于普遍使用的网络广告形式,网络“圈子营销”似乎更能深入的影响消费者。
90后追求自我的同时,又有很强的群体主义意识。他们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社交圈子,分为不同的小圈子,小圈子的意见会左右他们的消费观念。于是,QQ圈子、博客圈子、MSN圈子、校内网圈子、开心网圈子……大行其道。在这些圈子里,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体验,一也乐于接受别人的经验总结,进而作为自己消费行为的依据。
企业同样可以自己创建一个网络圈子。当然,圈子的主旨不是强力推销,而是一种服务、一种群友交流的平台,旨在通过口碑促进销售。
游戏营销
不会玩网络游戏的90后会被视为异类。90后热衷休闲游戏,如卡丁车、劲乐团、劲舞团等。游戏对于90后有着无穷的魔力,将产品、品牌融入到游戏之中,或者根据产品特性为其设置开发专门的小游戏,这样的游戏营销自然也魅力无限。
将营销传播融入游戏之中的植入营销,大多企业已在运作,比如在网络游戏中及开心网上出现的那些品牌。但企业需牢牢把握的一点是,植入营销要植入得巧妙,与植入载体完美融合在一起,生拉硬扯的植入,只会让人们感到讨厌,因为90后不排斥略带的商业行为,却讨厌硬邦邦的广告推销。
根据产品特性设置开发的小游戏似乎更加受欢迎。MySpace中国曾在圣诞节开展了游戏营销,玩家上传自己和好友的照片进行类似“打企鹅”的游戏,然后通过游戏内置的转发系统将制作好的游戏发送给被打的好友,吸引他来玩,也让他可以自己制作一款游戏“报仇雪恨”,利用玩家之间的病毒式传播为广告主带来客观的浏览量和新用户注册。
独特卖点营销
独特卖点营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营销手段。但在面对90后消费群体时,它显得尤为重要。因为,90后有着自己的消费特征——专家型消费,他们有丰富的信息来源,他们对所关注的品牌和产品的信息了如指掌,甚至比销售员更了解。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企业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独特的卖点可以是很漂亮的产品外观,如LG所推出的巧克力手机,以其独特漂亮的外观迷倒了不少人,那一句广告语:Ichocolateyou更让人陶醉;这个独特卖点也以是产品的一个独特功能,如可以旋转的笔记本电脑,能更方便的分享;这个独特的卖点也可以是一个个性、好玩的名字,如一个大学生借助2009年春晚上火起来的“这个可以有”这句话,在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小饰品店,店名就叫“这个可以有”,结果,这个店比小沈阳还火……独特点是必须的,因为在90后看来,不独特,不成活。
总之,深入挖掘90后的消费特点和个性化元素,并将这些个性化元素与企业的营销密切融合,才能拥有未来的强大主流消费群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