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都有什么呢?

在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9,483亿元,增加值为11,248亿元,总产出比2018年增长10.9%。体育服务业发展在体育产业中的占比增加到67.7%,其中规模最大的包括出租与贸易代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而随着近年来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大众意识的转变使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得到迅猛发展,持续保持着高位增长。

具体到各项目、各任务,主要是重点支持消费引领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的发展,推动水上运动、山地户外、马拉松、自行车等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细化落实,同时在2022北京冬奥会的影响下大力发展的冰雪运动,现已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据统计,与体育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得到蓬勃发展,占全部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1.9%。体育产业逐渐转变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育强国健身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之肥胖率居高不下、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加剧与居民对运动健身消费能力的提升,以此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本的融入、民众消费能力的提升使体育旅游、健身休闲、运动康复等体育服务业态的增长迅猛,将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可喜的进步,但由于起步晚等原因,体育市场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市场体系发展的总体水平,体育产业供给距离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现阶段体育产业面临的困境包括。

消费市场活力不够。体育消费市场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化明显,体育消费的规模、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人均体育消费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较低,实物型消费占比远高于服务型消费,同时市场主体实力有待加强。小微企业占比较大,处在不成熟阶段的企业较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体育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且实力不强,很难适应体育市场纵深发展的要求。

体育产业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体育市场监管制度不全面,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不够健全。虽然近年来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但对于宏观政策的具体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质量不高,甚至不能满足体育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面向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较少,且缺乏评价手段。

现阶段体育产业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专业学生等,缺乏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近年来,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种健身俱乐部、运动休闲场所遍地开花,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使得经营效益不高,经营模式难以扩大。

体育场地设施普遍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城乡健身场地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缺乏健身场所,甚至对体育产业没有概念。一部分乡镇以主要发展经济为目的,会出现健身场地被占用、过期生锈的健身器材不能及时更换、发生意外事故难以追责等现实问题。

缺乏行业领路人。我国的体育产业逐渐得到重视,在政策的扶持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朝阳产业蓬勃发展。但随着体育产业的进一步扩张,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缺乏领域带头人的现象逐渐显现。领域带头人能够带动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并普及什么是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应当如何发展等。

从宏观上给体育产业制定发展方向并给体育产业以及体育产业下属的各个分支进行定义,使更多的大众接受,为体育产业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同时,缺乏一定的正规培训与等级评定,所以会出现入行门槛低的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更多的是项目领路人而非行业领路人。

二、体育旅游升温“为一项运动,赴一座城”成旅游消费新趋势

比起 旅游 时晒美景、发自拍,如今的朋友圈里更流行晒旅途中的徒步地点、跑步地图……

这个夏天,人们更渴望个性化、体验化、 情感 化的旅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运动爱好融入旅行中,东京奥运会拉开战幕,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也日益临近, 体育 旅游 消费持续升温。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体育 旅游 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健身游、极限游、观赛游和参赛游等几个类别。

年轻人花式玩法将 体育 旅游 送上C位

中国 旅游 研究院和马蜂窝联合发布的《中国 体育 旅游 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近日发布,解析了2021上半年 体育 旅游 市场的热点及发展态势,对 体育 旅游 人群未来消费行为进行了预测。

报告称,我国 体育 旅游 年轻化特征显著,80后、90后游客占比超过7成,90后年轻人比重较高,达40%,成为出游的绝对主力。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事业趋于稳定,或拥有自己小家庭的80后、90后人群来说, 体育 旅游 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海南、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多个城市跻身 体育 旅游 热门目的地,除了跑步与骑行,年轻人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向深潜、帆船、冲浪、滑雪等国内新兴 体育 项目,在玩法上也日趋多样。

“非常爽!刺激!完美!俯瞰海岸线,一边是灯塔,一边是风车阵,像童话世界一样。”来自杭州的游客汤皓在海南东方跳伞基地跳伞落地后,迅速把跳伞过程分享在社交平台。

以前大家都喜欢去国外跳伞,国内项目发展较为缓慢,现在受疫情影响, 旅游 消费回流,许多人专门飞到海南跳伞解压。不管是持证跳伞还是体验跳伞,海南都能满足游客需求。想运动但又害怕盛夏的太阳,可以到室内场馆比如无锡融创躲一“夏”太阳。“飞翼过山车”“激流勇进”“风雨同舟”“跳伞奇兵”等项目让人目不暇接……游客可以在这里挑战刺激 体育 竞技项目。

“运动+社交”已成当下年轻人的潮流

携程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13日~7月13日,“旅行+运动”关键词热度环比上涨235%,其中,新上线的“运动潮玩体验”话题热度排名靠前,潜水、冲浪、室内滑雪、飞机驾驶体验等主题备受年轻人的喜爱。

“运动+社交”已成当下年轻人的潮流。类似“潮玩运动街区”的一站式社交运动 娱乐 场所已成为年轻人争相造访的网红打卡地,在那里不仅可以和朋友一起体验VR、射箭、壁球、复古溜冰、密室、F1赛车模拟器、气步枪模拟射击、冰壶等运动项目,还可以享受 美食 、酒水、表演、赛事直播等附加 娱乐 内容。

马蜂窝 旅游 研究院负责人冯饶表示,“适合朋友聚会、体验没尝试过的运动是这类场所吸引年轻人的主要原因。此外,体验感强、有专业教练现场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不少年轻人认为,这类团队运动更容易让人发现‘同好’,结交朋友。”

体育 运动为城市目的地再加buff

体育 赛事不仅能够在比赛季为举办地带来热度,也是当地展现城市形象以及文化风貌的大好时机。奥运会作为最“吸粉”的赛事之一,无论在赛中还是赛后,都为举办城市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客流。

在2021年 体育 旅游 热门境内城市Top10榜单上,因疫情导致的境外游受限,却让以往热衷境外 体育 游人群纷纷将目光转向境内目的地,潜水、冲浪、浮潜、滑翔伞等曾经的境外海岛游热门玩法,使三亚迅速蹿升至境内 体育 旅游 热门目的地Top1。北京凭借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的优势位列热门城市第二名,青岛则凭借帆船体验、出海看日落喂海鸥、海钓等 体育 游乐项目位居第三,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奥运帆船博物馆均是热门景点。

安全保障是必需

近年来,国家 体育 总局、文化和 旅游 部常在春节、国庆等假期联合发布 体育 旅游 精品线路,促进 体育 产业与 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

《中国 体育 旅游 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提到,不同地区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 体育 旅游 ,例如华北和东北地区主要是冰雪 旅游 ,中西部地区则依托山地丘陵、沙漠河流等开发了峡谷穿越、山地自行车、荒漠探险等项目。

行业数据显示, 体育 旅游 市场正在逐步扩大。据了解, 体育 旅游 能让游客有更好的参与感,受到广泛欢迎。而另一方面,参与 体育 旅游 项目可能存在安全风险,需要做好安全保障。专业人士建议,相关部门要完善 体育 旅游 项目的标准,推进 体育 旅游 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留住风险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胡玥姣 综合人民资讯、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海南日报等)

三、简述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概况

一、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也不同于单一的体育健身活动,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也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既有产业特征,也有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潜力的作用,又有集体育竞技与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性。在业界,旅行社重视海外大型体育赛事观战市场的开拓;户外运动(旅游)俱乐部则注重本土区域性市场的开拓;近年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等团体,也组织了一些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都先后推广体育旅游,致力将体育活动由精英运动向大众活动的方向转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致力于推广国内外体育旅游成功的案例研究,同时,不少民众将目光投向了奥运旅游。

二、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从旅游发达的国家看,体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体育部门始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而忽视了大众体育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我国体育产业明显呈快速扩展之势。1992年至1997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指数年平均增长率达5.1% ;199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位于13项常用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6位,居于子女教育、电器、住房、书报、高档服装之后;仅以桂林市为例,目前,全市年均体育消费额已达4.7亿元人民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增长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有较著名的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东北滑雪、湖北赛龙舟、郑州少林武术、内蒙古看那达慕大会等。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游”年,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让国内外游客在其中充分感受中国体育旅游产品的魅力。

1.我国体育旅游的特点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囊括了我国目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体育旅游产品,可以看作我国体育旅游的一个缩影。根据上述《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地域分布特点如下:就专项旅游路线而言,西部地区显然占有绝对优势,以43项占了总计82条路线中的50%强;东、中部以25.6%和22%远远落后西部。在体育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方面,东部地区则显然走在前面,在2001年共计有30项大型节庆祝活动入围,占全部64项活动的46.9%;西部地区为31.3%;中部地区以21.9%位居第三。就这两类的整体数量而言,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品分布最广泛,以63项产品,占全国总数43.2%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为东部地区,51项产品,占全国总数的34.9%;中部地区只有32项产品入围,仅占全国总数的21.9%。总之,我国体育旅游产品在地域分布上已形成了分布广泛,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东部地区以节庆体育旅游产品为主,西部地区以专项线路体育旅游产品为主的格局。

2.体育旅游的特征

(1)参与性

旅游者可以参加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集娱乐性和易学性于一身的体育活动项目,如登山、徒步旅游等,可以使旅游者在健身强体的同时,个人的需求欲望得到满足。

(2)观光性

观看奥运会、世界杯、NBA等大型赛事旅游以及欣赏各类体育表演,可使旅游者感到力与美的结合,感受到运动的激情,运动的快乐,从而陶冶情操。

(3)民族性

某些体育旅游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中华民族的武术、传统养生保健术,还有少数民族的表演节目,这些可以使旅游者享受到地方性十足的体育旅游活动。

(4)技能性

对于一些技术性很强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射箭、高尔夫球等,则需要旅游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只有掌握了运动技能,才能真正体味到体育旅游的乐趣所在。

四、体育旅游的需求特点有什么??

1、体育旅游市场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叉型复合市场,它把消费者的旅游观光和体育健身,娱乐等多个层次的休闲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旅游者在同一时间内享受多重的服务内容.

体育旅游市场的客体包括体育旅游的项目及其内容

体育旅游市场的主体包括旅行社,旅游景点经营公司以及旅游者2、二、体育旅游的类型及特点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观光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之间关系的总和。

类型是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是人们关于某些对象的知识系统化,从而使每一类相对于其他类都具有确定的地位。也可以这样说,就是指在准确把握所研究对象的属性的同时,找出哪些事物是具有共同的、显著的特征,哪些事物不具有共同的、显著的特征,然后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按照上面的分析,体育旅游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即观光型体育旅游、竞赛型体育旅游、度假型体育旅游、健身娱乐型体育旅游和拓展型体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