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的婺剧简介
金华婺剧,发源于浙江金华,是金华最古老的戏曲。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地的人们有的叫她为农村戏,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第二大剧种,因金华历史上素称婺州而得名。她拥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婺剧在金华这个拥有浓厚艺术文化的城市,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比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只晚200年。 婺剧是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剧种,艺人多系农民出身。以前,农闲时出外组班演戏,农忙回家生产,直到抗战初期才开始有固定的班社出现,长期流动于乡村演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婺剧在表演艺术上以鲜明生动与强烈粗犷相结合,不但保留了许多傀儡、傩舞、目莲戏等古老的表演动作和程式,且拥有变脸、耍珠、舞叉、窜火、窜梁、穿刀、十八吊等大量特技表演。
婺剧的历史和特征
明清以来,金华一带是盐、丝入赣和漆、瓷入浙的商业贸易地区,加之物产丰饶,故历来是各种戏曲争胜斗奇之地。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治今浙江金华)属义乌县。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
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 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
婺剧的特点是什么?
婺剧的特点:
1、唱腔
婺剧重做轻唱,其唱腔已不如苏昆严谨,着重于感情和气氛的渲染,而不过分讲究吐字运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词成了“堂众曲”,各个戏中可以自由套用。婺剧的唱腔主要有二凡、三五七两类。
2、行当
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3、定妆
定妆即敷粉,在京剧中常用白色定妆粉定妆,而婺剧由于底色本身就比京剧要偏黄,所以通常用白色加肉色粉掺在一起与底色相一致。
4、脸谱
是在“古老彩绘图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讲脸谱,总是指大花和小花,而婺剧则除此以外,还有四花、小生、老生、老外、副末,甚至连个别花旦、作旦、武旦等角色也有脸谱。这表明婺剧脸谱的古老和丰富。
5、音乐
婺剧高腔从简单的鼓板、小锣的伴奏,发展成管弦乐伴奏。婺剧乱弹、徽戏、滩簧、时调,从五个人的乐队,发展到十四五个人。乐器除了相互吸收外,如乱弹用牛腿琴、琵琶等乐器伴奏,徽戏用三弦伴奏。
扩展资料:
婺剧的绝活:
1、飘若纸人
属轻功一类的特技。角色犹如悬在半空,低头直臂,左右晃动,前后打转如纸人一般。演员表演方法是:两只脚尖踮地,利用轻柔的身段功夫,忽而摇摆,忽而左右移动,忽而360°打转,均要显示出如纸在空中飘浮的形态。
2、大眼小眼
这是婺剧徽戏《火中练》(《湘子渡妻》)中韩湘子的表演。湘子在乔装丑僧向林氏挑逗时,右眼睁得很大,左眼缩得很小,甚至连乌珠也看不到。这种神情,将丑僧嗜色如命的心理活动表露无疑。
3、蜻蜓点水
是婺剧徽戏《探五阳》中王英的特技表演。王英在探五阳城时,寻找水源,将右手直立撑地,全身平直,时而表演“吃水”,时而身子后翘。这一特技,显示王英的高超武艺和侦察时的神秘姿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婺剧
婺剧的发源地和主要特点
发源于金华地区,特点分别在唱腔上、行当上、定妆上、脸谱上、音乐上。
1、唱腔:婺剧的唱腔主要有二凡、三五七两类。
2、行当: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等共十五行。
3、定妆:婺剧由于底色本身就比京剧要偏黄,所以通常用白色加肉色粉掺在一起与底色相一致。
4、脸谱:是在“古老彩绘图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婺剧脸谱的古老而丰富。
5、音乐:婺剧乱弹、徽戏、滩簧、时调,从五个人的乐队,发展到十四五个人。
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婺州,1950年正名为婺剧。2008年6月7日,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剧戏曲知识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图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