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候与民居之间有什么关联?
气候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各地不同的民居就是最显著的例子上古人类为了“上避风雨,下避野兽”,需要栖身之处。人类最早的房屋是洞穴和树巢。例如《易·系辞》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中也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zēng)巢”。可见连帝王也如此。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真正的房屋,获得了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由于人类几乎遍布全球,为了适应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就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传统民居。那么,世界各地的居民是如何适应当地的气候的呢?
二、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北京四合院亲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沙很大,院墙所以加高了。
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陕北
民居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数祁县和平遥。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内落水,山西地处内陆,由于太行山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山西山东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降水少,温差大,冬季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陕南民居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描述当地传统民房的特征,并分析其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曼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其建筑材料多木质,该地区就地取材,多高脚屋,可以防潮湿,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窗户大,有利于通风散热. 故答案为: 传统民居 特点 分析与气候的关系 建筑材料 木质 就地取材,有利于通风散热 构造特征 高脚屋 防潮湿 屋顶坡度 大 有利于排水 窗户面积大小 大 通风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