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传统建筑民居特色

一个地方的建筑文化能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不论是在哪里,地方建筑都是因地制宜,材料和结构与地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广西拥有着许多风格各异的建筑文化。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 广西文化 去探秘广西的民居特色吧。

干栏

壮、瑶、侗等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又称麻栏,意为楼居。《魏书·僚传》记述壮族先民的住房时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最初只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后发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铺板为楼。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下层架空。

后来,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栏,主要分布于龙胜、三江、融水、忻城、龙州、田林、隆林等县的边远山区。

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基平台为居住面,前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成半边楼。这类干栏主要是分布在河池地区。

三合院

广西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一般坐北朝南。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西厢房为卧室。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吊脚楼

侗族楼式住宅。起源早。晋代张华《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吊脚楼是巢居的一种。特点是屋柱分主柱和副柱。主柱落地,承受重力。副柱从第二层塔式而上,附挂于主柱,承受拉力,不落地。各层悬空附挂于主柱的塔式副柱,俗称“吊脚”,故名。

工艺特点是相应榫口对准,直穿斜套,衔接大小不同的木柱,桁条。檐分四面,上宽下窄,为塔式逐层而上。各楼层用木板开槽密镶,隔间为房。建筑的优点:古朴典雅,能充分利用空间。通风采光均佳。防潮湿。家人起居多在上层,楼下多为安放石碓、饲养家畜、家禽和放杂物等。最底一层,一般只有排柱,放空不围。

禾廊

农民晾干农作物的场地。又称“禾晾”。主要流行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一般以两条直径70厘米,长4米左右的圆木,对称凿10余孔直立为柱,用桁条横串柱孔。顶端两侧各40厘米成人字形的树皮为盖以遮雨。将收获的农作物扎束跨挂于桁条上,让其自然干燥。

这种晾干方法,起始于将农作物悬挂于住宅四周屋檐或树枝之下。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的增多,逐步形成了“禾廊”。“禾廊”多见于日照短的山区的塘、溪、小河边。其优点为结构简单,耗费低廉,特别实用。

七门房

门开七面的一种农家传统住宅。七门,即大门,中门,后门和大、中门间东西两侧各一房一门,中、后门间东西两侧各一房一门。其优点:关闭中门即成两套两房一厅,互无影响的两单元住宅,便于父子、兄弟分居。畅开中门,即为四房两厅的单元房间。这种住宅一般为木或砖(土砖、土冲墙)结构。

船家

水上居民“以船为宅”的一种住宅。分一、二或三、四层,每层面积不等。由于广西河道纵横,四通八达,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以船为宅。优点是不必买地建屋,集全家生产、生活为一船。

二、桂北山区居民建筑特色是什么?

桂北山区居民建筑特色是造型自由多变、丰富美观。桂北民居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利用木头易于加工的特点,民居的屋面和墙身都做得十分精致。悬山、披檐、挑廊、挑台、挑柜,层层出挑,使民居立面的造型自由多变、丰富美观。挑廊、垂花柱与花窗等木雕,花纹简洁流畅、朴素大方,构成桂北民居建筑的朴素美、丰富美和环境美。

桂北民居建筑多设有火塘,家人或是客人围着火塘就餐、歌唱、聊天。火是侗、壮等民族的崇拜物,终年不灭。以火塘为中心的内聚空间,在民居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火塘是民居家庭的社交中心,也是民居的食文化中心。

桂北山区居民建筑的设计布局。

桂北山区居民建筑的两端一般有偏房,形成中间高、两端低的立面效果,一般为两三层,个别也有四层。第一层架空,为储放农具和饲养家禽用;第二层是主层,多为三开间,主立面设长廊和美人靠,是休息、观景和家务活动的场所。中间堂屋开敞,与外廊空间融为一体,两厢为卧室。第三层,部分做卧室,部分做仓,可以堆放杂物、晾晒衣服等。

三、桂林周边好玩的古村古镇

导语:想去旅游放松时间却不够?桂林周边就有许多好去处。这些独具风韵的古村古镇,你都去过了么?

桂林周边好玩的古村古镇

1、兴安榜上村

位于兴安县城东南面

是漠川乡政府所在地

距兴安县城45公里。榜上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漠川乡境内的山以中低海拔为主,地形北低南高,最高海拔1748米,最低海拔250米,气候宜人。

榜上村里典型的桂北古民居有数十座,座座都住着人家,建筑风貌得以完整保存。小青瓦,坡屋面,马头墙,木花格窗,青石墙裙……这些桂北古民居的风格,散发出原始的芳香。沿着长长的石板路,在榜上村探幽访古,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领略到古桂北的历史文化。唔,还有两千年的古樟树。

2、灵川长岗岭村

位于灵川县灵田乡东北10公里

地处连接兴安界首镇至灵川大圩古镇,是经漓江通往梧州、广州最便捷的通道。长岗岭古村陈落陈、莫、刘三姓居民的.先祖均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他们于宋理宗年间迁居至灵田大村和阳旭头村,明末清初迁居至长岗岭村。

长岗岭村有清、民国建筑近60座,民居高大宽敞,布局规整,其跨度、高度和体量堪称桂北民居之首,地下排水系统与各居民天井联成一体,独具特色,保留有完整的明、清、民国距该村五华里的三月岭古商道两侧保留有的完整的明、清、民国石雕圈墓30余座。长岗岭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历年来保存了各历史时期古民居建筑群的典型风貌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3、灵川熊村

位于桂林市大圩镇

从大圩出发约八公里的乡级公路就到达了熊村。熊村说是一个村,其实是一个圩,也就是一个古代的市场,进入市场必须要经过一道道的城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小城。只要把住几个城门,外面的强人就很难进入,和黄姚古镇类似,只是熊村在规模上要小一些,但这里未经过商业开发,原生态要浓一些。行走在古圩上,依旧能感受到这里当年的繁华和热闹。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攻略

桂林三里店→五里店→桂磨公路(注意看路牌,有个大圩冠岩方向的路口,从桂磨公路左转进入)→大圩 过了大圩菜市有个十字路口,右转是去古镇,左转是去熊村。

4、阳朔朗梓村

距高田约8公里

古时因村前有三株一丈多围的橄榄树且连年结子甚丰而得其名--朗梓。该村有60多间一大型古民居群,目前保存尚完好,村后传说为覃将军丢盔弃甲后的藏宝处,宝藏丰富,至今难觅,更为朗梓村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整个建筑群结构严密、布局精巧,处处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各厅堂连柱石均为不同造型,内有一碉楼,登上可俯瞰全村,为县里仅存的古代军事建筑,该建筑群前后花十年时间始建成。

攻略

阳朔14公里到高田镇,一大路口右转,路况不太好,再见一路口右转过一桥,行约4公里到达朗梓村。

5、阳朔葡萄

一座鲜为人知的石头城

漓江和遇龙河两大水域间的梅岭中隐卧着一座鲜为人知的石头城,占地近10平方公里,有东西南北城门四座,原有小城门24座,现保存18座。从阳朔坐车至葡萄镇,再坐小三轮颠簸至一个小山村,这村原在四大城门外,却是真正的石头城,无论路、墙、瓦、檐、门还是窗,一律石头砌成。

古韵悠悠,就在近处。不如趁隆冬未至,卸下这一周的疲惫,多出去走走吧。玉圭园环球名胜祝大家周末愉快!

四、桂北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桂北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是:具徽派建筑风格,同时也吸收了桂北本土瑶、苗族传统木构房屋的风格。按建筑材料的不同,有纯砖瓦结构、砖木混合结构、纯木结构三种类型。大户人家多采用纯砖瓦结构,最为华丽精美,普通人家尤其是山区人家多采用纯木结构,最具地方特色。

典型代表:江头村古建筑群

江头村古民居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民居100余座,分布井然有序,传承脉络明晰。明代建筑一般为单座,土砖卵石墙体,穿斗木构架,悬山顶,房屋面积不大、且较低矮。

而清代民居则多为较高大宽敞的三开间两进院落,多为清代各代科举才子的故居或旧居,基石条纹细密有致,墙体多磨砖对缝,大门、过厅、正堂、厢房、天井、层楼兼备,山墙和屋顶形式多种多样,隔扇门窗充满了精美而寓意深长的吉祥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