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帮扶开展哪三专项活动
消费帮扶开展的三专项活动是扶贫专馆、专区、专柜。
扶贫专馆:在现有的商业业态中设立一种易于识别的专馆来销售扶贫产品。
扶贫专区:线上线下商贸流通企业,在自己现有的商业业态中设立专门区域销售扶贫产品。
扶贫专柜:利用现有的智能柜、无人售货机等新型的零售方式,把扶贫产品最近距离的贴近到消费者身边。
通过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建设,解决城镇“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问题,可以满足城镇居民对贫困地区优质、绿色、安全农畜产品的需求,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消费帮扶拓展:
消费帮扶,即消费扶贫,意思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消费帮扶的方法:
1、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
2、大力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
3、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
4、大力促进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以上内容参考:阿拉善盟行政公署——《阿拉善盟推进消费扶贫“三专”建设工作》
二、政府如何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
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切实加大旅游扶贫支持力度。
《方案》指出,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规划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乡村旅游扶贫减贫措施更加有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质量明显提高,特色旅游产品品质明显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得到有效推广,旅游综合效益持续增长,旅游扶贫成果不断巩固,乡村旅游在带动和促进“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中发挥有效作用。
《方案》提出,将通过组织实施旅游扶贫规划攻坚工程、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旅游扶贫精品开发工程、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工程等具体措施,全力推进旅游扶贫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拥有天然的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旅游扶贫有哪些要点?
国家旅游局近日确定了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计划每年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从人才、金融、创业等多方面的专项扶持,旅游扶贫项目将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日渐成为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助推器,旅游扶贫的大文章正在徐徐展开。
旅游扶贫,贵在精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价值。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大有作为”。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不能一刀切,千村一面,而要在“精准扶贫”总的指引之下,立足贫困地区当地旅游资源实际,量身定制,通过扶持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旅游扶贫,重在长远。
开发旅游资源能够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可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但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讲究平衡。这里面强调的,当属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盲目却又没有计划的开发虽会收获短暂的眼前利益,却不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有规划的科学开发,则会让旅游资源充分释放自己的价值,收获更为长远的未来。如何统筹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所有资源开发区都面临的问题。在拥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更为明显。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二者间的平衡,不仅实现不了脱贫的目标,反而会使当地的发展潜力透支殆尽。
旅游扶贫,核心是人。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旅游扶贫,不是开发旅游资源后让当地百姓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而是要以此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符合当地情况的产业链,实现“造血式扶贫”。实现脱贫最需要依靠的是人的力量,同样,脱贫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旅游扶贫,不仅要让人们在物质上脱贫,精神上同样不能贫瘠。扶贫必扶智,旅游扶贫就是要通过旅游业这一个抓手,整合当地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既让当地的人们富“口袋”,也能富“脑袋”,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发展中收获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旅游扶贫,归根结底是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关键是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方法、长远的规划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用好旅游这一剂“药方子”,就能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子”。
做好旅游业,生活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