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旅游,不只有冰雪
阅读提示
近年来,吉林省用足冬夏两种资源,拓展四季 旅游 ,挖掘乡村和红色 旅游 资源,让 旅游 业成为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鱼米之乡的秋天”生态游、“西部阳光”摄影游、红韵“村”光乡村游……在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吉林各地新近发布的几条精品 旅游 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人们在切身体验中进一步刷新了对该省生态 旅游 和四时美景的认知。
查干湖为什么变辽阔了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干旱和水源断流,查干湖水域面积由400多平方公里萎缩至60多平方公里,水退碱起,鱼苇绝迹,一度被称为“碱盆子”。从1976年开始,当地政府历经八载将松花江水引入查干湖,使这里生机再现,但水面也远不似今日之壮阔。
作为吉林省最大的天然湖泊,查干湖以生态之美散发出迷人光彩,年均接待游客超过250万人次。
除了冰雪,还有22 的清爽夏天
从银装素裹的长白山,到凝霜挂雪的松花江,地处“冰雪黄金纬度带”的吉林,用世界级粉雪资源和梦幻般的冰雪胜境征服了八方游客。但吉林不只有冰雪,还有22 的清爽夏天。
作为吉林省 旅游 业的王牌,长白山也在立足“冰雪”和“避暑”两大核心资源,全力拓展四季 旅游 。今年6月,长白山传奇小镇内的飞行影院正式投运。置身这家全景包围沉浸式影院,坐上飞天椅,跟随海东青直冲云霄,在浩渺云端俯瞰长白山毓秀山河,在呼啸俯冲中飞越长白山四季美景……
边陲小村民宿成网红打卡地
光东村位于延边州,原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边陲小村,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一直较好地保存着朝鲜族传统风貌。依托独特的农业、生态、人文优势,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乡村 旅游 ,积极招商引资,建设特色民宿,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朝鲜族文化 旅游 第一村”。
“利用村内闲置房屋,我们一期建成60户不同主题风格的民宿,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文化风情。”吉林铭睿 旅游 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丽娜介绍,经过潜心经营,光东村民宿已成网红打卡地。
69岁的方顺烈,是光东村老年舞蹈队队长,时常带领村民为游客表演,演出一场每人能赚50元,“一边玩一边就把钱赚了”。去年,光东村接待游客38万人, 旅游 收入14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较2015年增长了5倍。
二、吉林省冰雪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黄金周期间,吉林省就接待冬季冰雪旅游者201.23万,同比增加19.8%,约占全年的4.4%,旅游总收入10.26亿元,同比增长24.7%,约占全年的2.3%。吉林省冰雪旅游快速崛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品格局和冰雪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冰雪旅游强省,走向“白金产业”王国,已成为整个吉林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省旅游部门精心编制了“冰雪世界,精彩吉林”-2010冬季冰雪旅游精品线路。推出的线路围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3条精品线路,将长春、吉林、延边、松原、长白山的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既有适合大众旅游的经济型线路、又有适合于深度旅游的精品型、还有适合于度假休闲的豪华型,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是吉林省冰雪旅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冬季旅游产品。国务院刚刚批复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主要包括长春、吉林、延边及长白山景区,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1/3,经济总量占1/2强。从其核心区与辐射区来说,这个区域涵盖了吉林省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是吉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产品类型最丰富、四季旅游题材最多的地区,也是吉林省旅游设施最完善,旅游产品最成熟,旅游活动最丰富,旅游特色最鲜明的旅游产业带,是融生态、民俗、冰雪、历史文化、边境风光、休闲度假等众多产品类型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长吉图区域作为吉林省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生态、民俗、历史文化、边境、冰雪等观光休闲产品特色鲜明,代表性强,具有先行发展的优势。吉林省正在加快编制《长吉图特色旅游发展规划》,以区域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陆海空联运航线通畅、旅游市场培育、多语言旅游信息平台开发等为重点,打造图们江区域跨境旅游合作圈。同时,吉林省加快了以“吉林八景”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的升级改造、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一批特色突出的高品位旅游景区,深入开发一批具有吸引力的知名旅游线路,策划、宣传和推介一批全国一流的名牌旅游产品,建成集生态、民俗、冰雪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形成特色鲜明的长吉图旅游带,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旅游经济的大发展。
三、杨安娣:“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但是,在如何看待旅游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上,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杨安娣认为普遍都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随着旅游大众化、全域化时代的到来,旅游市场是“需大于供”,不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宏观报喜,微观报忧,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与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集中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与供需错配同时并存。一是旅游经济增速较快,但质量效益不高且发展不均衡。从全国看,吉林省旅游经济总量偏小;从全省看,区域结构严重失衡;从企业主体看,小、散、弱、差,缺少龙头和骨干。二是市场需求旺盛,但旅游产品号召力和吸引力不强。产品开发与项目建设呈低质化、同质化发展,造成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高,热点不多,特色不鲜明。三是资源禀赋优越,但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不够。作为全国旅游资源大省,却是旅游产品小省、旅游品牌弱省。四是战略目标宏伟,但产业发展基础与之不相匹配。
去年以来,针对上述问题,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以冰雪旅游为突破点,率先实施了旅游业攻坚行动计划,产业地位得到实质性提升,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产业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但是,随着“冷”资源热起来、游客多起来、市场活起来,产品供给、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等短板问题更加清晰地暴露出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加强优质供给,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一、吉林省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
发展思路: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旅游+”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优化产品、设施、环境供给,突出发展冰雪旅游和避暑休闲旅游,推进重大项目,促进产业融合,壮大市场主体,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把旅游业率先建设成为吉林省第四大支柱产业。
发展目标:全省接待游客达到1.9亿人次,同比增长15%以上,接近2亿关口;旅游总收入达到3477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跨上3000亿台阶,争取实现更好成绩。
改革,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必须增强“四个”意识:一是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要有“担当”意识。用共享发展、开放发展担当起旅游在稳增长、促消费、调结构、惠民生中发挥功能作用的今天;用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担当起吉林旅游无限美好的明天;用创新发展担当起遗留了难题、短板的昨天。二是推动旅游业改革,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理念,旅游是中国与需求升级契合度最高的产业,只要需求不断升级,旅游供给就要不断创新;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从资源依赖向全域旅游转变,从线路式旅游向基地巡游转变,从景区向度假区、向社区转变,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吉林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多年来,旅游部门职能单一,产业调控缺少抓手、资源管理分割严重,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好资源变不成好产品,必须大胆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旅游业良性发展;创新方式手段,旅游是创意产业,创新来源于创意,创意是“活” 的创新,要不断强化旅游的创意和科技创新,增强产业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能力,提高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吸引力。三是大力发展冰雪旅游,要有“竞争”意识。坚持差异发展、错位发展,找准产业竞争的突破口,有效整合资源优势,争做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四是构建“大旅游”格局,要有“合作”意识。加强产业合作,推出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形成新供给;加强省内、省际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加强省地互动和部门联动,形成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吉林省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一)推进综合改革,释放产业发展活力。省级层面改革要全面完成,尽快实现由单一行业管理向综合协调服务转变;全系统改革要加快推进,推动延边和长春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创建工作;加强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建立旅发委和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X”的旅游管理体制,鼓励各地自主创新,推动现代治理体系的形成。
(二)丰富产品供给,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冰雪旅游要有大发展。全面落实《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冰雪“十大工程”;办好第二届雪博会;持续打造“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当浪花爱上雪花”等形象品牌;建立冰雪发展安全机制。避暑休闲旅游要有新突破。高起点研究制定《关于壮大避暑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造“消夏避暑全民休闲季”;大力开展“22℃的夏天·清爽吉林”宣传推广活动。边境旅游要有新亮点。丰富边境游产品,举办“望三国、观日出、迎新年祈福节”等多边旅游活动;深化多边合作机制,办好第六届东北亚旅游论坛,开展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控制详规编制和招商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家“两区”创建工作,力争使吉林省边境重点县市列入全国首批创建名单。乡村旅游要有新提升。开展“乡村旅游可游性评价”,明确发展目标和布局;与旅游扶贫有机结合,打造一批融合型、交通型、景区带动型、民族特色型、传统村落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实施标准化工程,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样板。红色旅游要有新挖掘。高标准编制《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深入挖掘以东北抗联、抗美援朝、林海雪原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元素,整合培育红色旅游产品。同时,建立吉林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研发基地,推动旅游零售业发展。
(三)提升设施供给,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打造精品旅游带,探索建立“运游一体化”机制试点。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探讨建立政府购买服务、PPP、以商养厕等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提升产品设施供给质量,以景区创建和复核评定为抓手,推动创建国家5A级景区;做好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现代农庄等创建和评定工作;继续开展4A级景区和星级饭店评定复核。破解旅游航空瓶颈,重点实施运力增长、增量激励、千架包机、航线拓展和通航起步五个计划。
(四)优化环境供给,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市场主体培育工程。以实施“冰雪英雄榜”计划为载体,安排千万引导资金,扶持奖励旅行社、旅游航空、乡村旅游、旅游商品等市场主体提升竞争力。发展环境优化工程。投入千万资金建立旅游诚信基金,倡导“诚信回家”;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相关市场主体采取相应奖惩措施;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实行动态管理;构建旅游新型政商关系,主动真诚为企业服好务,既要树牢底线意识,又要牢记“亲、清”二字。人才兴旅工程。面向东北乃至东北亚区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选拔“吉林名导”;组织开展“导游面试考官培训”,继续开展“旅游企业人才业务提升培训”和以本省户籍从业人员为重点的“千人导服人员基础技能培训”。
(五)创新机制和平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障。以“多规合一”为突破口,创新产业促进机制;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形成梯次有序的项目体系。创新市场推广机制,实施精准营销,整合全省资源,广泛开展交换季节等互动式营销推广活动,探索“智力支持型”服务外包的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统计运行机制,围绕解决“统什么、谁来统、怎么统”,衔接国家标准,制定符合吉林省实际的旅游统计模板,搭建覆盖全省的统计组织架构。
打造统一的宣传平台。围绕“22℃的夏天”和“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双品牌建设,充分运用各类媒体资源,统筹做好全省旅游形象宣传。打造统一的智力平台。建立核心智囊团队,提升智库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持续开展“送智下基层”行动。打造统一的融资平台。整合国家和省级各类产业扶持资金,加快推进设立省级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统一的招商平台。在省级各类大型推介交流活动中,集中对外包装发布项目、旅游商品、航空信息,提前对接,跟踪推动,提升招商引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