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都有所差异,这其中是受何影响最多呢?
一,饮食观念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营养,中国人注重美味。
二,饮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
三,饮食习惯不同,比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中国人习惯用筷子
四,饮食环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致,中国人注重排场
五,饮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为什么地理区域的差异会导致各地区饮食的不同
首先,地理区域的差异会导致区域之间的生物差异,人们进食往往都是就地取材,所以首先食材会不同。
其次,地理区域差异会导致区域之间气候不同,人类就需要适应当地的气候,比如四川盆地的气候湿热,所以需要吃辛辣的东西来祛除体内的湿气;贵州山区地区的腊味是因为风干的食物更容易保存等等,这些都是人类适应当地气候的例子。
最后,由于自然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变化以及不同地区人们长期的饮食积累传承,就形成了一定的饮食文化特色。
南北方造成饮食差异的原因和南北方的饮食习惯
原因:
1、地理因素: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中国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中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2、民族因素: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因此他们不仅在生活活动上存在差异,在饮食文化上也深深烙上了各自的特色。
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被称之为“鱼米之乡”,因此盛产的大米和小麦是主要的食物。类似这种耕作方式的少数民族还有朝鲜族、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居住在中国北部的蒙古族、鄂伦春族和怒族以及西南部的牧区藏族,由于气候寒冷,多食以高热量的肉类,从而抵御严寒。
习惯:
1、南方人爱吃米饭和米粉,传统北方人(华北、西北)喜面食。
2、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
扩展资料:
南北的其他差异:语言差异。
南繁北齐。中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中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昆明虽地处南方,但语言分区为西南官话区,西南官话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
一则中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
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