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1.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阶段

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理论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1978年—1997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面向国际市场,建立出口产业结构,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层型产业的产品取得外汇,并以此支持内地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水平,不断增强国内企业的实力和水平;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国外的企业前来投资从而吸收国际资金促进内地的发展。

但是这一阶段的开放不只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而是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这一阶段仍有内向型经济的影子,内向型经济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的“中心一外围”理论。所谓内向型战略,就是指以国内生产和保护排斥进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贸易战略。这种战略通过减少进口,保护国内的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的内销,帮助国内的企业实现工业化。由于我国建国后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全面开放会直接打击这种体系,所以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关税看出来,对外开放初期,我国的关税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但是之后慢慢降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这一阶段的特点也比较鲜明,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实验性。因为对外开放实行于文化大革命的之后,人们的思想还有待解放,关于搞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还在争论之中,所以中央采取了经济特区的办法,先在少数的城市实行对外开放。通过积累经验和教训,来灵活对其他的地区施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这些经济特区有很大的实验性,就算是没有成功影响也比较小,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二.循序渐进。先开放沿海的几个城市,再逐渐开放内地的各个城市,最后吸引国外资金到中西部进行投资。三.单向性。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主要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为主,而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对于进口做了一定的限制。

2.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1998年至今)

前一阶段虽然我国的外汇数额不断的增长,但是这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的产品获得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这些企业主要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而以农业和制造业为首的第一第二产业的经济效益要远小于第三产业,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有60%以上,而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到40%

。所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从中国加入WTO开始,中国才算是真正融入了国际贸易,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过去我们是通过输出初级产品取得外汇,支持内地企业的发展,这只是利用了劳动力廉价的优势,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这样才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使得国内的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从过去的量的发展到了质量效益的发展,从有限领域开放到全方位的开放,可以利用全球化的优势,使企业真正受益。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一.双向性。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可以让国内的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优胜劣汰,促进国内的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提高。鼓励国内的企业在国外投资,让这些企业利用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优势,灵活的进行资源的调配,是公司的成本降低而竞争力提高。二.更加注重效益。过去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为了吸收国外的资金投资,建立了一些公司,但是这些公司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内地的资源,浪费了资源。而现在,我们的双向的投资更加注重效益。同样出口的企业也从出口初级产品到出口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二、如何认识扩大沿边开放的战略意义

我国陆地边境线总长2.28万公里,同14个国家毗邻。沿边139个县级行政区土地面积合计2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50万,分别占全国的20.8%和1.8%,分布着45个少数民族。沿边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安全屏障,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决定》明确要求扩大沿边开放,对于优化开放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扩大沿边开放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从1992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准丹东等14个城市为边境开放城市,设立了黑河等1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开放120多个口岸和临时过货点,其中陆路一类口岸60多个,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光纤电缆以及管道运输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立体开放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沿边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我国陆路边境线总长居世界第二位,陆地毗邻国最多,辐射区域大,开放空间广阔。周边国家有的能源资源富集,有的市场潜力巨大,大都处于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上升期,同我国合作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互利共赢,同周边国家共同搭建的合作平台和机制日益完善。我国沿边地区同周边国家地缘相近、经济互补,深化互利务实合作具备先天条件。还有,目前我国支撑沿边扩大开放的能力显著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为扩大沿边开放提供强大支撑。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为沿边地区扩大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沿边开放城市的沿边开放沿革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在对外开放中具有独特优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进展很快,成效很大。相比之下,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民族自治地方的现汇收入和现汇支出占全国的比重均不足2%,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只有1%。

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98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中强调指出,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区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地理条件,又有丰富的地下、地上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搞好开放,就能把某些劣势变成优势,加快经济的发展。同年,国家民委等十几个部委联合就边境贸易情况进行调研,并向国务院提出《关于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意见》。199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这个文件,推动了边境贸易的顺利发展。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文件,陆续批准珲春、黑河、绥芬河、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畹町、瑞丽、河口、凭祥、东兴等13个城市为沿边开放城市,加上辽宁丹东,共批准设立了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并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1996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边境贸易管理形式、税收等若干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强调要“积极支持边境贸易和边境地区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周边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更趋活跃,边境贸易迅速发展,逐步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