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与外国在文化上造成的消费者行为差异,有哪些?
我是专攻懒人学习法的英语老师KK
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非常大,特别是中外联姻中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我们就以中国和西方的英美国家作为例子来看看:
1.在消费类别中,中国吃穿、娱乐、教育、医疗占用的比例明显比较高,虽然2015年后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升级,但并没有本质改变这些。经济条件比较好之后,奢侈品比例也大幅度增加。虽然这几年国人开始注重健康和人生体验,但和国外比还是差距较大。西方国家对日常衣食住行和奢侈品并没有那么执着的追求,相反在旅游、体验方面的投入巨大,而医疗教育保障良好。
2.中国由于投资渠道缺乏,房地产一头热,所以大部分的大宗消费会放在房产上,而国外房地产常年稳定,并且房产税很高,所以并没有买房热。
3.中国更注重储蓄,不管经济如何看好,经济安全感并不强,”负债“还仅仅在企业中流行,并未进入广大普通百姓家庭中,所以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相反,西方国家对信用卡使用和透支幅度大很多,几乎没有存钱概念(我碰到的一些老外只会为了旅游存一笔基金)。
4.社交活动中,中国更重人情和礼尚往来,比如请客吃饭是一种最常见的社交方式,并且费用不菲,送礼太便宜也送不出手,更不要说红白喜事,已经成为年轻职场人士和农村家庭的一个沉重负担。而西方国家更乐意用AA制,请客吃饭之类也是很普通的开销,送一份随手礼。
5.中国电商和电子货币化的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所以网上购物中国人赢了!
我是KK,KK英语创办者,有每月看电影学口语班,用懒人学习法,拯救英语渣。懒人学英语找KK,欢迎关注公众号:KK英语大爆炸(id:kkyingyu2015)
二、中西方消费观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在主流文化、主流思想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是造成中西方消费理念不同的重要因素。通过深入探讨造成中西方消费理念差异,可有助于更好地形成一种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
关键词:中西方;主流文化;主流思想;教育方式;消费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15-0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并进入了一场从经济领域开始但却绝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的伟大变革。与西方社会自下而上的现代化进程所不同的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由国家主导且充满中国特色的,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将会经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社会体制的不断更新,社会利益认同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众多影响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因素中,主流文化、主流思想以及教育方式等的作用尤为突出。
1.中西主流思想差异对消费理念的影响
勤俭节约是中国历来的传统美德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主要的消费理念,这是由于古代中国以农耕社会为主,绝大多数的人们处于社会最底层,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徭役,还要祈祷上天的眷顾,天灾人祸不断导致物质财富的极大匮乏。然而在重农轻商的思想之下,商品经济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仅如此,老百姓经济实力弱小,经济购买力不足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从而勤俭节约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延续上千年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的思想导致了中国消费者谨慎消费的理念,尤其体现在对高端奢侈品的较低消费意向,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并制约着国人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相比,中国人更倾向于攒钱的行为也是受制于此思想。
西方的消费理念恰恰与中国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相反,自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世界开始鼓吹解放人类天性,崇尚自由,主张及时行乐,财产乃是身外之物。另外,欧洲的海洋性气候适宜,地形地势平坦,天灾较少,畜牧业高度发达,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人民购买力强,公民的个人自我意识较强,在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下,西方消费者有钱便用来消费,没钱也会通过借贷等方式提前消费。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主流思想的不同对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中国旅游消费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反映着旅游者消费中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依照旅游者旅游目的的不同可把旅游消费分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交流、商务等。旅游目的不同,消费也有所差别。按照旅游消费的内容,可将旅游消费结构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饮食、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一、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旅游者的视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使旅游消费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统计了1999年我国散客人均花费构成,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年鉴》没有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的具体统计数字,仅仅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中涉及到了以旅游目的为分类的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3)。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9年旅游消费结构中,我国国内游客食住行比重占75%-85%,游览购物占15%-25%,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此外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5%,其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然偏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表明我国旅游产品仍有待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度假休闲型旅游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寻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娱乐旅游,表明我国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在旅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构成上,大部分属于探亲访友,并不断处于上升趋势,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消费支出较少。此外,与城镇居民相似,农村居民度假休闲旅游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农村居民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分析
表1-表3反映出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正在以观光游览为主,向度假游、健康游、文化游、生态游等百花齐放的局势发展,旅游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分层差异。
(一)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
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重偏低。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旅游者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达85%,而非基本消费仅占15%。在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高达60%以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低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基本旅游消费总是有限的,其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而非基本旅游消费相对来说需求弹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二)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居多
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多,而精神资料的旅游消费比重过小。我国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11%左右,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较小,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旅游消费中观光型旅游产品支出多,而其他旅游产品支出少。由表1可以看出,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型产品人均支出少,观光型游客所占比重过大,反映出旅游产品构成层次低,旅游经济效益不突出,旅游效益尚有挖掘的空间。
(四)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正是在存在着城乡差别的情况下发生的消费。以2005年全国旅游基本情况为例,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人次,其中占全国人口不足20%的城镇游客为4.96亿人次,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游客为7.16亿人次,农村游客的人均花费仅为城镇游客人均花费的30.9%。由上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城乡居民之间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潜力分析
(一)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总处于不停地变迁过程中,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诸如这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考察旅游”等特种旅游,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种旅游者的青睐。
21世纪初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的同时,旅游需求也越多趋向于多元化,这将大大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
(二)旅游购物的有力开发
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必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购物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我国在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中给予了旅游商品生产以若干优惠政策。
2002年4月,为落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的要求,国家旅游局举办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以后每年一度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都陆续举办了参赛作品展示会、推荐会、拍卖会,大大提高了参赛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实用工艺品等为主体的旅游购物结构,品种层次逐步显现。
(三)旅游娱乐业迅速发展
旅游娱乐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各地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文化优势,挖掘本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景区(点)及配套文化娱乐设施,使其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并以此为吸引力带动大众的广泛参与。
四、国际旅游活动与国内旅游活动的差别有哪些?(4点)?
1、语言不同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跨越国界。
2、消费程度
国内旅游者一般较低,国际高。
3、逗留时间
国内短,国际较长。
4、便利程度
国内较便利,国际较麻烦。
5、经济作用
国内旅游使财富在不同地区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总量不变。国际旅游则是货币流向接待国。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
一般地说,旅游由国际和国内旅游两部分组成,而国际旅游又包括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义,“出境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境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旅游活动”(Jafar 2000)。由于特殊政治背景和历史的诸多原因,中国的出境旅游指的是中国公民跨越国境和某些特定的界线到其他国家或特定行政区域的旅游活动。
具体地说,是“我国居民(目前不包括港澳台居民)到其他国家(目前包括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不以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为主要目的,进行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的活动,且在境外连续停留不超过12个月。
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国内和目的地国家(地区)之间有规律往返的活动”(蔡家成,2000)。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讨论的出境旅游,实际是包括出国旅游、边境旅游和到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旅游活动。
五、旅游学概论中国内旅游和国外旅游的最根本区别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界。除此之外,两者还有一些具体的差别:
第一,从消费程度方面看,国内旅游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低,而国际旅游的消费水平通常较高。第二,从逗留时间来看,国内旅游者在旅
游地区的逗留时间一般较短,而国际旅游者在旅游接待国的逗留时间通畅比前者长。第三,从便利程度上看,国内旅游的开展一般很少
存在语言障碍,而且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而出国旅游时大都会遇到语言障碍问题,并需要办理各种规定的旅行手续。第四,从经济作
用来看,国内旅游消费只是促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的重新分配,并不直接带来国家财富总数的增加;而国际旅游则是国际旅游者将其在
客源国的所得收入用于在旅游接待国消费,所以会直接造成国家之间的财富转移。
六、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区别与联系
1. 国际旅游 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界的旅游活动,分为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入境旅游是指他国公民到本国进行的旅游活动,出境旅游是指本国公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 2. 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是指人民在居住国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内的旅游活动,也指在一国长期居住,工作的外国人在该国内进行的旅游活动。 从旅游发展的历程看, 国内旅游是一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