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2021改革工作路线图出炉,都有哪些新规划?

2月20日召开的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要点》

《工作要点》提出,今年深圳的主要改革任务分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和“综合改革试点任务”两部分。

一是实施战略战役性改革。包括推动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构建重大战略平台改革推进新机制、打造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推动实施经济特区立法变通等项目。

二是推动重大战略平台改革。包括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机制改革、创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科技体制机制等项目。

三是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开展“科创中国”改革试点、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模式、实施产业园区直供电改革试点、深化党政机关内部办事服务“一次了”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改革、探索深港口岸经济带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改革、探索九龙山数字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等项目。

四是深化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包括开展立法协商机制创新、创建法治中国示范城市、深化环境资源案件专业化审判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等项目。

五是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包括开展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等项目。

六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包括创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开展互联网电子处方试点、深化住房供应和保障制度改革、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等项目。

七是深化生态领域改革。包括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革、探索建立海洋碳汇核算地方标准、打造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创新智慧水务建设体制机制等项目。

八是深化党建领域改革。包括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开展“知事识人、序事辨材”选人用人改革、构建模范机关创建新机制等项目。

二、一条街的前世今生

据新华社深圳5月19日电

在深圳与香港相连的陆路边境,一条经历过喧嚣繁华又陷入沉寂的老街,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热潮中再度起航,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中英街,这个曾经的“勘界线”、曾经的“购物天堂”,在时代的大潮中几度兴衰起伏,见证着民族百年命运,见证着波澜壮阔对外开放历程。

“一街两制”:成就“购物天堂”

从深圳市盐田区的沙头角进入中英街街口,一家香港店铺门口立着印有“中英街”字样的黑白路牌,路牌下的方形界碑边缘已被磨平棱角,依稀可以认出“中英地界”的字样。

界碑现在是中英街最具人气的景点。1899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勘定新界北部边界,沙头角被分为“华界”与“英界”两部分。由于两边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慢慢有了这条沿“中英分界线”形成的中英街,长约250米、宽三四米。

作为土生土长的村民,生于1946年的沙锦涛记得,小时候的中英街内地一侧是人口稀少的小村庄,村民大多以务农、打鱼为生,而香港一侧有很多店铺,商业繁华。

当时,中英街有一家国营商店,沙锦涛中学毕业之后成为这家商店的营业员。因为这段“经商”的经历,他在改革开放之初,被选派到沙头角镇新成立的“企业办”,从事招商引资工作。

发展经济成了沙头角的中心工作。引进外资、开设工厂、发展商业……描述这段发展历程的时候,沙锦涛的骄傲溢于言表。“沙头角在全国率先举起商贸业改革的大旗,使得中英街成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他说。

上世纪80年代,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特殊位置和免税的优势成为“购物天堂”。面积仅0.1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高峰时期一天内涌入游客超过10万人次。

兴衰沉浮:见证对外开放发展历程

如今的中英街已然是一个 历史 文化街区。历经百年的界碑、弘扬爱国主义的警示钟、陈列着深港交流老物件的博物馆、具有客家特色的鱼灯舞,都成了中英街新“名片”。

2003年7月,国务院开放内地居民赴香港 旅游 “自由行”,内地消费者可以体验真正意义的“购物天堂”。中英街客流持续走低,从最高峰时期的日均10万人次锐减到不足万人。 2005年,沙锦涛迎来新工作———担任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当时,他每天为“打假”而焦虑。由于客流减少,一些商户为了维持利润,就动起了歪脑筋,中英街一度成为假货的“代名词”。

在沙锦涛看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英街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中英街的窗口功能就逐渐失去了,衰退不可避免。 “现在只要有一部手机在手,什么东西买不到?哪用专门来中英街?”沙锦涛说。

“潮”城崛起:汇入大湾区建设新“潮”

如今,年过7旬的沙锦涛依然忙碌,他的新身份是香港盐田同乡联谊总会会长。

联谊总会成立4年多来,已经发展了4000多名会员。让会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交流的“粘合剂”,是沙锦涛的愿望。他希望,为中英街和沙头角地区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带动下,沙头角又“热”了起来,呈现出新一轮崛起的姿态,被赋予了新的定位———深港国际 旅游 消费合作区。这是深圳市2019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深圳市盐田区区长杨军介绍,沙头角深港国际 旅游 消费合作区将围绕“ 旅游 +消费”主体功能,打造集跨境 旅游 合作区、国际商贸消费先行地、深港先行先试承载平台、大湾区深度合作示范区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区域发展范例。

“沙头角曾经在深圳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很‘潮’的,现在要跟上大湾区建设的新‘潮’,再次大展拳脚。”沙锦涛说。

数据显示,2018年,沙头角所在的盐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2.76亿元,同比增长7.1%。以生命 健康 、人工智能、金融、高端航运服务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第三产业比重近86%。

“我们将把握发展大势、抓住 历史 机遇,努力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蓝图在这里变成现实。”盐田区委书记陈清说。

三、深圳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

近日,深圳市委大湾区办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提纲挈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内容,并从国家战略、核心引擎、社会参与三个层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现阶段的空间布局、重大项目、重点领域以及深圳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基本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以引导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支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人口约7000万人,GDP总量超过11万亿人民币。根据《规划纲要》,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去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今年是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所在。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之后,深圳更是紧紧抓住“双区”驱动重大机遇,释放“双区”利好叠加的“化学效应”“乘数效应”,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指引》显示,深圳正加速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深港口岸经济带、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等7大重点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的布局与发展;在金融、就业、居住、人才引进、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并成立了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及7个专责小组负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今年5月深圳刚刚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这份重磅文件提出,深圳将在9大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双区”建设。此次《指引》再次强调了社会力量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提出:深圳坚持以先行示范、市场主导、国际一流、共建共享为原则导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参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与国际及港澳专业服务合作等九大领域,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