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楼是哪个地方的特色建筑

竹楼是云南的特色建筑。竹楼是傣家人世代居住的居所,它那美观的楼顶,传说里称之为诸葛亮的帽子。傣家竹楼为杆栏式的建筑,造型美观,外形像个架在高柱上的大帐篷。竹楼是用各种竹料穿斗在一起,互相牵扯,极为牢固。楼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篱围住,堂内用木板隔成两半,内为卧室,外为客厅。

竹楼是傣家的标志民居。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属于南方干阑式建筑的一种,根据用途及造型差异,可分为宾馆楼、餐酒茶楼、观景楼及景致楼等等,非常适用于旅游景区的观赏,住宿,餐饮等用途,绿色环保,贴近自然。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基诺族等民族地区。

竹楼具有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楼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气不易上升到室内,水也淹不到楼室上。竹楼为四方形,楼内四面通风,夏天凉爽,冬天暖和。傣家人喜欢在竹楼周围载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满诗情画意。

二、云南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

云南自然环境终年炎热、夏季多雨,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建筑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云南建筑分类

竹楼,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

傣族的竹,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

传统民居,在古代云南,经济发达,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白、彝、纳西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形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平房。

“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

三、云南彝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彝族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其居住形式与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互板房、闪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干栏房等,是彝族丰富的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四、云南最具特色本地特色的地标有哪些?你去过哪几个?

云南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大省,很多人都想要在休假的时候去云南旅游,因为这里的气候适宜,而且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其实这里不仅有许多自然景观,本地的许多建筑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云南这座省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吧!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从开放至今已有60多年,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而且还是全国15所重点博物馆之一。馆内的藏品非常的丰富,而且大都特别的珍贵,如果去云南游玩没有来过云南博物馆,那可就亏大了。

金马碧鸡坊

这座建筑被视为昆明的象征,而且它在明清时期就已经被建成,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的高有12米,宽有18米,上面的雕刻和彩绘让它看起来具有非常浓的艺术气息,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而且还说明了明清时期人们对于天文数学这方面的造诣颇深。

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在1909年就已经被建成了,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它的面积颇大,有1.44万平方米,而且里面的不少建筑都有着比较高的美学和历史价值,不少都被列入重点保护文物名单。

大观楼

大观楼我国的四大阁楼之一,曾经得过毛主席的夸奖,而且在乾隆年间曾有一著名人物为它书写了一百八十字联,它创造了历史记录,也让这座阁楼变得更加出名。不少人来这里旅游就是冲着这幅气势磅礴的对联来的。

官渡古镇

这是一座发展的非常好的古镇,其实在明清时期这里的手工业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古镇内的建筑非常有特色,而且大都还保持着他们原本的风貌,如果你喜欢这类古建筑,那么可以来这个古镇一看,这些建筑大都非常精美,而且也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渊源。

近日楼

这座阁楼始建于元朝,它位于昆明市内,位于最繁华的地段,和金马碧鸡坊一样被视作是昆明的名片。在明清时期这附近的商业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商人小贩大都在这里做生意,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座阁楼就是一个地标。

云南市的这些建筑可以称之为本地最具特色的地标建筑,它们大都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不少建筑不仅在近现代出名,在古代就已经是本地的地标了,对于本地人来说它有着非常独特的意义。

五、云南标志性建筑物是什么 云南标志性建筑物介绍

建筑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有着自己的设计特点和建筑特色,配合着周围的景色和城市特点,也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旅游景点,和标志之一。

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来帮助大家了解一下云南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物吧!看看有没有你看过的建筑!

1、长水机场

长水机场作为交通要道,又位于云南省会昆明,所以排在第一位,长水机场造型独特,从高处看就像一只金色的大鸟展翅腾飞,给所有来云南的中外游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水机场可以保障旅客年吞吐量3800万人次。

2、金马坊

昆明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东坊临金马山而名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碧鸡坊,两座牌坊虽然不高,但是雕梁画栋,精美绝伦,金马坊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记录了昆明古建筑的发展历史。

3、东寺塔

东寺塔位于昆明主城区境内,元代,昆明诗人王升就把东西寺塔作为昆明八景之一,也是昆明最古老的塔之一,东寺塔与西寺塔遥相呼应,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也是昆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4、万达双塔

万达的双子塔高300米,是昆明最高的建筑,也是作为万达开业的第100家万达广场,这里集中了超5星级万达文华酒店,商业区以及写字楼等一站式服务。

5、南亚风情园

昆明南亚风情园位于昆明市区滇池路上,是昆明重要的商务、旅游、娱乐、餐饮中心,也是一个大型商业区。

广场门口一个傣族风情的牌坊成为了南亚风情园的标志,少数民族风情的牌坊和现代化的建筑结合在一起,成了昆明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6、滇池国际会展中心

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昆明市的滇池湖畔,是集会展、酒店、休闲为一体的重大标志性工程,从空中看下去,就像一只孔雀正在开屏,也颇具云南特色,成为了一大标志性建筑。

7、大理三塔

大理三塔也叫做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方向,三塔由一个大塔和两个小塔组成,三座塔鼎足而立,大塔又名千寻塔位于中间,两座小塔南北拱卫,已成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来旅游的游客一看见就知道是大理。

8、鸡足山楞严塔

楞严塔位于大理宾川县鸡足山顶,属大理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9年,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在游览鸡足山后决定修筑楞严塔,历时三年多,成为鸡足山最壮美的人文景观。这里也是东南亚的著名佛教胜地,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9、丽江古城大水车

走进丽江古城之前,就可以看到两座大水车,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它不仅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建筑,也是云南的标志性建筑,去到丽江古城的游客一定会和大水车拍照,不拍大水车就像没有到过丽江。

10、芒市勐焕大金塔

勐焕大金塔座落在云南省德宏州州府,大金塔属南亚傣王宫的建筑风格,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勐焕大金塔金光灿灿,雄伟壮观,是中国第一金佛塔,亚洲第一空心佛塔,是傣族人民的佛教圣地,也是芒市的标志性建筑。

来到云南旅游,除了看这些比较著名的景点之外,如果可以看这些比较有标志性的建筑物,为什么不来打卡呢?

六、云南民居特色建筑有哪些?

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间、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文化。

竹楼

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楼上住人,木墙缝隙较大,既采光又通风,所以一般竹楼都没有窗户。竹楼的一端设有楼梯,拾阶登楼,先是走廊,正面是阳台。室内以木板隔成堂屋和卧室。楼顶呈A字形,覆盖以茅草编成的“草排”。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竹楼除傣族居住外,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德昂、布朗、基诺、拉祜、佤、景颇等民族也大多居住。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大多是由竹楼构成的,各民族的式样略有不同。

传统民居

在古代云南,经济发达,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白、彝、纳西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形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房基一般用方石砌成,稳固牢实。门窗墙多以木雕和彩画来装饰,形象优美,技艺精湛。云南各地各民族都有这种类型的民居建筑,目前保存较多的主要分布在大理、丽江、昆明、建水、巍山、腾冲等历史文化名城和各个历史文化名镇、村。

土掌房

土掌房主要分布于滇南红河流域,彝、哈尼、傣、壮、瑶等民族都有使用土掌房的村落。还有迪庆藏族也多使用这种建筑,只是较少集中连片,同时考虑积雪因素,有些加了斜顶。这种房冬暖夏凉,通风透光好,屋顶做晒台晒粮食,便于生产生活。土掌房实际上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结构简单而扎实耐用,为了适宜居住的山区缺乏平地的农耕生活,就在土掌房梁架上横加铺木,铺木上放入松木劈柴,再以山草活泥,粘性土摊平锤实,造成一种平顶式建筑,平顶上可晾晒谷物和衣服。这样坚固的梁架和铺木,可在房顶上晾晒几十担或者上百担的谷子。而房顶在农闲的夜晚又成了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跳舞唱歌的好场所。

木楞房

木楞房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一般是高寒山区较多,傈僳、纳西、彝、藏、独龙、怒、苗、普米、摩梭等民族使用较多。高寒山区森林茂密,气候寒冷,各民族就地取材,建造了保暖性良好的木楞房。木楞房用天然圆木去皮砍削成方形、矩形断面,两端以缺口咬合,呈“井”字形层层摞叠构成房屋四壁。“人”字屋顶,覆盖木板,压以石块。特点是房矮、槛高、楣低。普遍为一层平房,分正房、仓房、草房、畜厩,虽相连却独立成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