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旅游景区损失超50%
新冠疫情对旅游景区的经营提出巨大挑战。根据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初步统计,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景区收入损失额度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90%以上。在降价营销、入境游大幅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国景区企业的收入损失程度会达到2019年同期收入水平的40%-50%以上。景区行业整体收入损失程度将会显著高于旅游行业整体平均水平。
疫情后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1-2千元
根据中国旅游院和马蜂窝数据,2021年,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占比为48.5%。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疫情过后,景区企业应打造新场景、新活动、新体验,从而提升二次消费,全面推动景区创新发展,合作共赢,实现内容升级、业态升级、产品开发、业务复苏、收入结构转型等一体化升级。
推广微信营销
截至2021年6月,微信月活跃用户达12.51亿人,在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下,微信可作为游客游园的APP,为游客提供便利,为景区降低运营成本,助力景区进行产业升级。
发展智慧旅游
疫情过后,国家发布一系列政策助力旅游行业发展,其中,发展智慧旅游为主旋律,具体内容如下:
综上所述,后疫情时代,旅游行业内企业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慧旅游。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二、11.8亿春节出行背后,2022旅游业8个新趋势
在多省市疫情突发影响下,2022年的春节假期较之“史上最冷清春运”的2021年更冷一些。根据交通部门综合预测,2022年春运全国发送旅客11.8亿人次,而这一预测数据在2021年,则是17亿人次左右。
趋势一:冰雪 旅游 将打破地域、季节隔阂
北京冬奥会的开幕,无疑让冰雪 旅游 从小众走向大众,更从北方延伸至南方。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前三天的滑雪门票订单与去年相比增长33%,滑雪酒店的订单量同比增长52%。2月4日,以“冬奥”为关键词的搜索热度增长200%。
与此同时,冰雪 旅游 也不再是北方人的专属,因为稀有而对冰雪有天然好感的南方人,更易被打动。飞猪数据显示,虎年春节冰雪 旅游 订单中,客源地前十城市依次为: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重庆市、成都市、杭州市、深圳市、武汉市、济南市和大连市。其中,南方城市占据七席。
景尚旅业集团营销事业部总经理李扬表示,今年春节初四至初六天气晴好,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场的门票预订量已经达到去年的2倍,度假区官方酒店1168星空天文酒店、松鼠部落酒店及云山境度假公寓酒店接连3天满房。客源主要来自本地及周边的年轻人。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上市旅企将瞄准冬奥会带来的冰雪 旅游 热,推出相关 旅游 产品,冰雪 旅游 将成为一种无关季节、不论地域的高频次产品。
趋势二:主题型 旅游 将成为出行主流
在过去,最普遍的 旅游 方式是跟团打卡热门景点,但随着疫情的发展,旅行者们开始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的主题型 旅游 。除了前文提及的冰雪 旅游 主题外,亲子游、康养游、夜游等不同 旅游 主题,吸引旅行者前往新目的地。
以夜游为例,携程数据显示,今年含有夜游类景区的订单占比达35%,含有夜游的景区报名增长更高。已经火到限流的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春节期间搜索热度环比上个月增长300%。
在此之前,从房车游、露营、冲浪的兴起,我们不难探知,“主题”已经开始成为年轻一代的重要出游选择。据穷游网发布《会玩的中国人:2021年国人旅行新趋势》显示,周边游、当地 美食 、文化艺术、户外 旅游 、特色酒店,已成为最受欢迎的主题玩法TOP5。
趋势三:博物馆 旅游 将持续火热
近年来,博物馆 旅游 成为一种热潮,更带动了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各类博物馆已经达到5535家,在携程上,国内博物馆 旅游 线路更是已达近千条。
不过,相比起国外已经颇为成熟的博物馆 旅游 ,国内的博物馆 旅游 的发展,仍在由“冷”到“热”的积极发展中。春节期间,不少博物馆就成为热门目的地的“座上宾”。位于江苏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热门 旅游 打卡地,仅在去年试运营期间月观众量就达 25 万多人次,新春第一个开放日就预约满员。携程报告则显示,故宫博物院依然占据着文化艺术的头把交椅,而神秘的古蜀文化也吸引大批游客前往三星堆博物馆 探索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火热之下,国内博物馆仍存在IP乏力、 科技 失温、文化变现困难等诸多问题。在博物馆 旅游 将持续火热的2022年,需快速进入2.0阶段,不止做网红,更要做文化的新时代“看门人”,既有专业的素养,也有当代潮流的触达。
趋势四:度假目的地将再度回归乡村
度假目的地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的演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系列“乡村+”的优秀目的地诞生,如黄河宿集、计家墩理想村等。
携程数据显示,乡村酒店的订单量较去年春节期间增长1倍以上。预订用户主要以80、70后为主。同时,携程集团于2021年打造的携程度假农庄,也在春节期间取得不俗表现。截至2月5日,携程度假农庄系列产品日均订单量环比上月上涨10%。
过去的乡村度假,承载的是乡村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是对乡村的“消耗”,如今的乡村度假,则是底层设计和运营共同作用于可持续的有机商业,实现新的发展,吸引更多更高净值的旅行者。
趋势五:中华文化表达将为目的地带来独特吸引力
携程数据显示,既展示了宋朝文化底蕴又拥有打铁花、水光秀等年俗表演的开封大宋武侠城,今年春节在携程的门票订单同比增长273%,游客纷纷前往景区体验夜间非遗和民俗表演。
文化正为 旅游 产业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年轻人对中华文化日益热衷,越来越多以文化为基底的文旅产品得以诞生,并颇受追捧。
如" 只有河南 · 戏剧幻城 "在2021年异军突起,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将实景演出和情景体验两种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一种全新的 旅游 演艺形式。公开数据显示,《只有河南 · 戏剧幻城》2021 年接待游客 50 万人次,实现收入 1.4 亿元。
此外,因唐宫夜宴、中秋奇妙游等传统文化走红的河南,也在过去一年的 旅游 业中收获颇丰,文化和 旅游 部数据显示,2021年国庆期间,河南 旅游 收入位列第5,接待人次位列第2。
河南在中华文化 旅游 项目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无疑是其成为新一代“网红目的地”的关键。马蜂窝 旅游 研究院院长冯饶分析道:“国内年轻人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是文化类目的地和景区实现逆势增长的主要动因。但想要从‘蹿红’到‘长红’,则需要 旅游 从业者通过对年轻一代文化审美的精准判断,打造出更多 旅游 消费新场景。”
趋势六:城市将被更深度 探索
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表示,今年春节近程本地游趋势明显,全国各大景区、都市繁华商区、 历史 人文街区等熙熙攘攘挤满了过年的人群。携程数据显示,虎年春节超八成游客选择在本地逛景区,本省景区门票占比高达82%。
在过去一年,我们曾介绍过“城市考古”这一深入城市肌理的新旅行方式,未来,随着对国内旅行的持续 探索 ,城市内的新地标、新玩法也将被一一挖掘。
正如穷游网报告显示,超过95%的旅行者,对于城市内深度 旅游 项目感兴趣, 历史 文化、 美食 探险、古建筑、民族特色、潮流艺术展览成为最受用户青睐的主题。整体来看,用户更注重在地文化的内核挖掘,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
在携程发布的《2022年春节 旅游 总结报告》中,22城公布的热门景区TOP5不乏自然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如盐城的大洋湾生态 旅游 景区、黄海森林公园,云南的青龙峡、鸡足山、玉龙雪山、苍山等。
不过,不同于过去为了增长见识而前往景区的出行目的,如今的旅行者面对自然风光目的地,有了更多出行目标与出行方式,自然美景、风光摄影、观赏动植物、研学旅行成为吸引旅行者们 探索 国家公园的四大主要因素,而徒步、露营则成为亲近自然的新方式。
趋势八:环保理念将贯穿旅途
随着“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及旅行者素质提升, 旅游 业的绿色环保话题,也正在成为主流趋势。
春节期间,多个目的地倡导旅行者低碳出行,践行绿色环保。在此之前,穷游网对“负责任的旅行”的持续倡导,更多旅行者践行了负责任的理念。其中,97%的用户愿意参与生态保护相关活动,92.3%的旅行者甚至愿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改变自己的旅行方式。在旅行时,56.4%的用户想参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庇护所。同时,67.8%的旅行者不观看动物经训练后非自然的 娱乐 性表演,如海豚表演,马戏团动物表演等。
不难发现,上述的8个趋势,在过去的几年间,均已有所显现。有专家指出,“过去两年的市场火爆现象,并不代表整体市场供给结构的真正优化。到了第三年、第四年,随着 旅游 产品大规模创新并不断迭代更新,才能确定是真正的趋势。”吹尽狂沙始到金,已进入下一个阶段的 旅游 业,才更值得我们期待!
三、未来旅游消费市场趋势
中国的旅游业已进入了战国时代,2005年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融入世界旅游业的分界线,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有识之士都在思索:中国的旅游业应该如何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现存最大的国度,幅员辽阔,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富足,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的旅游业开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上我国的南北跨度大,东西纵横长,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差异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人口众多,正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的旅游现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发展。
综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建国以来到1990 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地位;90年后至2002年,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内旅游异军突起;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旅游市场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出境游组团社改革为标志,出境游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因此,中国的旅游业已成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这其中国内游、出境游增长迅速,入境游发展缓慢。
中国的旅游业有着十分明显的分界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是最大客源的输出地,西部旅游资源丰富,是最大的客源输入地,但是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东西部旅游大融合是东西部经济融合的必然趋势。东部因经济发达,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已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西部因资源丰富,风光秀丽,观光旅游仍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入世是中国旅游业分化重组的催化剂,面对入世的冲击,旅游企业都在未雨绸缪,寻找应对良策,有人称入世为“狼来了”;有人已做好了与狼共舞的准备;有人视入世为改造国内落后的状况的一剂良药。
狼也罢,良药也罢,但中国的旅游业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以笔者从事旅游二十年的经验看,中国的旅游企业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的落后;二是人才的短缺;三是管理的落后;四是体制的缺乏创新;五是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小,抗风险的能力差;六是服务缺少知名品牌;七是航空保险业发展滞后;八是各地接待水平、标准和模式不一,沟通困难;九是政府的管理亟待改革;十是旅游产品千篇一律,缺少创新,行业之间的竞争停留在行业自杀式的价格层面上,游客参团信心受挫。
有识之士都在为中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诊断把脉,提出了许多的解决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根据企业的大小提出了如下发展措施: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并在自己的企业身体力行,根据自身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效果显著。
中国的旅游企业要冲出重围,融入世界旅游大潮流,品牌是关键,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大多存在千篇一律,服务缺少品牌和个性,在世界性市场中,难以脱颖而出。发展品牌是一件巨大的过程,许多企业无力发展品牌,但发展品牌确实是成功的一条捷径。
发展网络是中国旅游重组的又一出路,由于政策的滞后,真正的网络一时难以形成,但是发展网络是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统一的接待标准、统一的接待模式、统一的服务形象的必由之路。
国际旅游市场都是批零关系,但中国的旅游市场是各自为政,一个真正意义的批零市场是中国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批零关系在一些地方开始萌芽,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要主动实践,推动这种批零关系的快速形成。有条件的旅行社要主动发展成为批发商,缺少资源的旅行社要甘当零售商,批零关系是平等关系,不是从属关系,是产品流动的必要渠道。
四、疫情对旅游影响
疫情对旅游影响
疫情对旅游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高度市场化且主要依托人群集聚消费的旅游业是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下面分享疫情对旅游影响。
疫情对旅游影响1
对旅游业影响的多维度考察
(一)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对旅行社的影响。
受疫情影响,旅行社面临较大经营困境,尤其是中小旅行社更是面临破产倒闭风险。首先,疫情导致旅行社现金流紧张,短期资金压力明显。疫情期间,旅行社全部停业,大量支付给航空公司、邮轮公司、地接社、酒店包房等的资金短时间难以收回,春节大量的退单款已经严重冲击旅行社发展的资金链。
再加上企业基本运营成本,包括房租、员工工资等基本开支,导致旅行社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行业内90%企业都存在现金流问题。其次,复工防疫成本增加,员工收益受损严重,业务损失惨重。
由于疫情暴发时间为春节黄金周期间,大量的退单退款,导致导游人员停业,不仅影响业务的开展,也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再次,旅行社企业面临退团退单涉及的旅游合同纠纷。旅行社需要妥善处理游客行程调整和退团退费的要求,对旅行社的生存带来严重影响。
2. 对OTA平台的影响。
作为重要的在线旅游营销渠道,OTA一直是传统旅游业的合作伙伴之一,通过对方提供的佣金、中介费或产品价差来获取利润。新冠肺炎疫情对在线旅游服务商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受损最为严重。
受疫情影响,旅游者改变原有出行计划,使OTA平台订单量骤减,退单量激增。同时,依附于各大OTA平台的供应商也面临巨大的损失,导致OTA平台应收账款无法到账、订单取消、违约赔偿等。
3. 对住宿业的影响。
由于住宿业严重依赖快速滚动的现金流,经营成本高,加上此次疫情暴发导致人员流动性被限制,疫情贯穿春节、元宵等中国传统节日,“停业、半停业”成为住宿行业的常态,全国住宿业遭受重创。
酒店会议、餐饮、住宿订单的取消、商务旅行的取消、旅游出行计划的终止、节后上班的延期导致的大量“退订潮”,为住宿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再加上接管医护人员的酒店等,面临高昂的成本与支出,以及疫情期间租金、水电、员工工资、税费等固定成本高,不少行业企业面临倒闭风险。
4.对旅游景区的影响。
疫情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为经济收入降低,经营成本不断增加。接待规模大和景区门票价格高的景区受到的影响和遭受的损失更加严重,如冬季热门的省市景区,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和长春,京津冀区域、西南地区(以四川、云南、广西等旅游强省为代表),以及华南地区的广东和海南等。
间接影响是景区维护成本增加,景区基础设施、娱乐设施等其他接待设施的维护、检查、修理,以及能源的供应等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此外,室内景区受疫情防控要求更严格,维护成本更高,收入损失也更大。
(二)疫情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对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北京冬奥会申奥成功以后,国家日益重视冰雪旅游产业的开发,目前我国已由冰雪资源大国转变为冰雪旅游经济大国。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相关数据,冰雪旅游热门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京津冀区域以及内蒙古和新疆。
尤其是黑龙江、吉林长白山、张家口崇礼、北京近郊等,成为热门冰雪旅游目的地,但受疫情影响,热门成为冷门。
2. 对冬季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春节期间除了冰雪旅游产业以外,很多人会选择南下避寒。根据2019年同程数据显示,报名最热门的城市是三亚、北京、广州、厦门、昆明、丽江、成都、上海、桂林、西安、珠海、西双版纳、重庆、北海。
特别是以餐饮、旅游、交运等行业为主导产业的海南,其连续十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的占比为全年最高。受疫情影响,旅游业贡献值大幅降低。
(三)疫情对不同市场的影响
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
受疫情的影响,春节期间居民被迫取消出行计划。文化和旅游部从1月20日要求全国各主要景点关闭、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取消。国内旅游市场全面阻断,呈现断崖式下降的局势,旅游收入减少、旅游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疫情刺激“云旅游”等线上旅游新业态,如同程艺龙发起成立的城市“方舟联盟”、携程发起“云旅游”活动、“宅家云旅游”专题等,但线下旅游遭受重创。
2. 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出境旅游增长较快,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截至2月25日,134个国家限制中国游客入境。
后又因疫情全球蔓延,出境旅游团队业务全面停滞,个人旅行也受限,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游客的签证和旅行进行限制,使国人出境旅游市场受到重创,对全球旅游市场也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3. 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国内的疫情得以较好控制后,境外疫情形势却依旧严峻,为了防控疫情需要,入境旅游市场受到的冲击较大,我国主要的客源市场如韩国、日本、美国等,团队入境旅游几乎停摆,散客入境旅游受到巨大冲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疫情对旅游影响2
一、疫情期间,旅游业艰难生存
(一)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冲击
旅游是一场最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也是心情的调味剂,而当疫情】爆发,全城封禁,每个人都只能呆在家里的时候,就像吃饭失去了盐,索然无味,而当几个月迟迟无法恢复的时候,一种压抑就会弥漫开来。
这次疫情,对近年来的旅游业,相当于是来了一次急刹车,众多企业在此次危机中重新审视自我,因为从此次疫情,大多数人认识到了旅游业的脆弱性,所以要思考经营方式及产品结构的变化。
(二)旅游业对消费者影响
1.旅游业或将迎来“报复性”消费
近年来,中国经济可谓是呈火箭式发展,已经确立为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收入也是日益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愈发明显,而旅游业在近年来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消费者“刚性”需求,如每年的夏天,青海、三亚等地区就是避暑的绝佳圣地。
结合本次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基本上所有人或是在家、酒店隔离,或是在本地小范围内散心,总而言之,如果疫情为出行套上枷锁,而当一切恢复的那天,或许就会迎来极大的反弹。
俗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旅游业的“报复性”消费增长必将来临,现在的问题就是来的早晚问题。前段时间,疫情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景区、商场、餐饮逐步恢复,但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意外,防控也是十分严格,各地限流也是在可控范围内,现阶段来说,“报复性”消费来临的可能性不大。
2.疫情下国民心理分析
这次疫情不仅是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国民心理也是蒙上了一层阴影。国民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的增长,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也使人们习惯性的超前消费,而由于此次疫情持续时间长;
居民的隔离时间或者说隔离周期很长导致了中低产阶级出现0收入以及大量负债,再加上疫情期间物价飞涨,国民负担愈来越大,同时也体现出国民对突发性时间抵抗力较低。
3.时间成本问题
这次疫情对国民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把曾经耽误的时间,“报复性”的补偿回来可能会大量的出现。从2020年文旅部发文暂停企业旅游经营活动起,各个阶层方面的延误,以及时间上的浪费,各行各业以人流聚集的旅游、餐饮、表演等服务业遭受巨大打击。
先前投入的成本,已经无法挽回,而当疫情结束,这些都会加班加点的补偿回来,比如学校延迟开学,那势必会压缩暑假时间,来补偿所谓的时间成本。而通往景区的交通也会出现限流政策,所以长途游不会有什么爆发时增长,而周边出现“报复性”消费及旅游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三)疫情下旅游从业者
二、旅游业回暖
疫情的突然降临,给旅游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原本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就像夏日迎来一场大雪一样,骤然失去了原本的样子。
截止2021年上半年,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旅游业也会呈现回暖趋势,尤其是国内游,已经近乎回到了疫情前的样子,有人预测,国内旅游或许在未来会实现“强复苏”,而国际旅游,因为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还未得到控制,所以市场波动还会一直存在。由此也可体现出我国的强大。
旅游业恢复也是呈渐进式的,一方面仍有一部分可观数量的人愿意在疫情过后出游,另一方面目前各企业把市场都放在了国内,虽说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是机遇也会很多,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恢复。
三、总结
此次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就算疫情结束了,也会有一定的恢复期,首先要恢复的就是避人心理,人是群居动物,相互协作才能走的更远。
对企业来说,要做的就是整合手中的`资源,迎接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市场,遵从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市场的发展与疫情的防控并行,把握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自我升华。
对个人来说,就是管好自己,调整心态,无论是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其次就是对于中低产阶级来说,增强自身储备量,让自己有应对类似突发事件的能力。
疫情对旅游影响3
一、疫情期间,旅游业艰难生存
(1)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冲击
旅游是人们一种休闲放松的活动,旅游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让人们心情得以放松,得以舒展,然而新冠疫情】爆发,全城封禁,每个人都只能呆在家里的时候;
就好像监狱里面的犯人一样就只能待在家里,哪都去不了,没有自由,这个从2019年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到今年已经整整三年了,这场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反反复复,没完没了。
这次疫情,对近年来的旅游业,相当于是来了一次急刹车,众多企业在此次危机中重新审视自我,因为从此次疫情开始,大多数人都已经认识到了旅游业的脆弱之处,所以要思考经营方式及产品结构的变化。
(2)旅游业对消费者影响
1.旅游业或将迎来“报复性”消费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收入也是日益提高,国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愈发明显,而旅游业在近年来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消费者“刚性”需求,如每年的夏天,青海、三亚,承德避暑山庄等地区就是避暑的绝佳圣地。
此次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基本上大多数人居家隔离、酒店隔离,有的从中高风险地区过来的人被急救人员用救护车直接送去酒店等集中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或是在本地小范围内控制疫情,总而言之,如果疫情为出行套上枷锁,而当一切恢复的那天,或许就会迎来极大的反弹。
俗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旅游业的“报复性”消费增长必将来临,现在的问题就是来的早晚问题。前段时间,疫情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景区、商场、餐饮逐步恢复,但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意外,防控也是十分严格,各地限流也是在可控范围内,现阶段来说,“报复性”消费来临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全国各地都普遍爆发疫情,这个疫情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营业额直线下降。
2.疫情下国民心理分析
这次疫情不仅是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国民心理也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有点都出现心理阴影。随着近几年来国民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的增长,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也使得人们习惯性的超前消费;
由于此次疫情持续时间长,人们居家隔离的时间或者说集中隔离的时间很长导致了中低产阶级出现0收入以及大量负债,再加上疫情期间物价飞涨,国民负担越来越大,同时也体现出国民对突发性时间抵抗力较低。
当疫情结束后,有大部分国民还是会选择谨慎观察,这次突如其来而短期未结束的疫情,对国民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有的就选择出去旅游,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原因;
在家待的时间太长,心里憋得慌,基本上都是等疫情结束了有人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也有的选择不出去旅游,就怕疫情反弹,对自己对家人朋友产生影响,然而在旅游方面,大部分人都不会长途旅行,选择周边游的可能性会非常大且非常多。
3.时间成本问题
这次疫情对国民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把曾经耽误的时间,“报复性”的补偿回来可能会大量的出现。从2020年文旅部发文暂停企业旅游经营活动起,各个阶层方面的延误,以及时间上的浪费,各行各业以人流聚集的旅游、餐饮、表演等服务业遭受巨大打击。
先前投入的成本,已经无法挽回,而当疫情结束,这些都会加班加点的补偿回来,比如学校延迟开学,那势必会压缩暑假时间,来补偿所谓的时间成本。而通往景区的交通也会出现限流政策,所以长途游不会有什么爆发时增长,而周边出现“报复性”消费及旅游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五、在国庆假期,在旅游和消费方面出现了哪些趋势?又有哪些新特点?
公园或者是说那些古城了,因为大家都是比较欣赏那里的生态环境的。
红色旅游热情度高涨
在国庆期间,太多人外出旅游,你来我的城市旅游,我来你的城市旅游,在这八天的假期里,很多人都安排得满满的,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节日,众所周知,除了春节,只有国庆节是一年中最长的节日,但春节是回家的日子,所以只有国庆日才是旅行的最佳时间,所以中国国庆期间的消费水平确实很高。2022年,国庆节旅游人数已达到4.22亿,国庆节假日期间可旅游的地方更多。
经济复苏更上一个发展台阶
其中,红色旅游、夜文化活动、住宿酒店等新的旅游方式受到游客的欢迎。从市场反馈数据来看,这些新的黑马项目确实带来了大量收入。由此可见,随着国庆假期的到来,不同方式的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人消费的新时尚,也将在疫情下对旅游业带来一波冲击,让旅游从业人员看到春天。此外,全国黄金周期间的机票价格也达到了过去五年来的最低水平,国内航线的旅客人数超过320万。
微旅游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也就是说,平均每天的旅客人数比上一个中秋节假期增加了约15%。乘客人数急剧增加的原因也是由于机票价格下跌。随着机票价格的下降,乘客们继续探索新的度假需求,短途旅行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在此期间,短途旅行,特别是露营,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新的消费趋势上,国庆节给懒人的家用电器带来了提振。国庆节是消费时间。根据京东的数据,整个黄金周的家庭消费份额已经从详细的场景分割转变为改进的趋势整合。
六、华侨城A三季报预测?华侨城A最近好消息?华侨城A这股好不好?
在近来这段时间,国家在房价调控方面频繁采取措施,让很多投资者都开始害怕,就怕出现头天进场,第二天就被套的情况。
刚好今天学姐好好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就用华侨城A来作为例子,仔仔细细的进行分析下。
正式讲解之前,先送给大家一份小礼物,学姐熬夜分析出的机构精选牛股大盘,点击链接即可进入传送门:速领!今日机构牛股名单新鲜出炉!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华侨城A最早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深圳,是华侨城集团旗下"旅游及房地产"板块的上市公司。
公司目前主营业务就是旅游综合、房地产和纸包装业务,市场总市值为598亿,在房地产行业处于上游水平。
近年来,华侨城A不断的发展文化旅游新模式以及构造房地产综合业务体系,主要经营指标赢得进一步发展。
下面我们来对华侨城A的几个优势做个了解。
亮点一:开发模式优势
华侨城A覆盖了各个业务板块,将酒店、住宅、文化旅游景区、商业地产等产业进行了归并,并且在业务布局、产品功能、盈利等方面形成紧密联系,具备很明显的协同效应和集群优势。
这种开发模式,既有利于资源获取、规划,同时处理了长期收益不均衡和短期现金回流等问题,能够有效抗击风险。
亮点二:平台优势
华侨城A以华侨城集团为"背靠",然后依托平台优势,再附加特有的开发模式,所以更轻易发挥协同效应。
且公司实行的"互联网+旅游+金融"以及"城镇化+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可以促进扩展发展空间、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
除了上面说的两点,华侨城A还有不少内容值得分析,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学姐把它的详细信息准备在了下方的研报中,点击一下就可以查阅:【深度研报】华侨城A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房地产行业:即使国家频繁调控房地产,但是对于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仍是有投资前景,拥有优秀资产保值功能;
旅游行业:发展前景极好,根据国家旅游局(2016年)数据显示,全年国内旅游44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突破3.9万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今我国旅游消费所有加起来估计占据居民消费总额的10%,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核心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然后,最近过去的几年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旅游行业也展现出新特性、新趋势,具体而言,旅游文化演艺、互动娱乐等细分子行业预计会迎来强劲发展,这对旅游行业来说是一个喜报。
总的来讲,虽然房地产行业可能会让人眼花缭乱,但是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比较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华侨城A已在旅游行业摸爬滚打了很多年,关于发展模式方面已很成熟,且成长潜力也特别大。
可是因为疫情的爆发,今年国内的旅游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再加上国外“与疫情并存”的状态(国外旅游行业也备受打击),学姐建议大家可以继续看好。
和大家啰嗦一下:文章发出的时间较短,如果你对华侨城A的未来行情感兴趣,不要错过下面的链接,你将得到来自专业投顾的帮助:【免费】测一测华侨城A的股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11-24,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