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实施“上海旅游”倍增计划,你对此了解多少?
一,“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实施“上海旅游”倍增计划,你对此了解多少?
上海是中国都市旅游的首创之地,是国内国际旅游的枢纽门户。“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实施“上海旅游”倍增计划,精心谋划美好愿景、宏伟目标,来牵引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方世忠表示,首先是畅通内循环,聚力开发国内游市场。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基底,全面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红色经典游”“浦江游览”“建筑可阅读”等文旅精品。结合城市微更新,打造更多主客共享的旅游新空间。其次是聚焦新消费,发展跨界融合新业态。大力发展“旅游+”和“+旅游”,培育旅游消费新增量。鼓励市场主体延伸产业经营链条,提升多元化供给能力。
二,上海旅游业疫情过后发展迅速。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让旅游业彻底崩溃,也有很多行业裁员以及复不了工,很大一段时间受疫情的影响旅游业根本就没有收入,今年2021还好疫情得到了控制,这才让旅游业松了一口气,而且喜欢旅游的朋友也露出了笑脸,也就促使了上海的旅游业慢慢上升。
疫情期间在家待久了,各大景点开放后就有不少人前去游玩。只要没有天灾人祸啥的,旅游业一直是会是香饽饽。
三,上海的一些景点。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哦,不要怕天气不好,搞不好会遇到云端奇景,看着很震撼的!就算没有云端奇景,白天晚上去都能拍出超好看的照片,我是建议一定要去玩。
上海还是有很多值得去玩的地方,如果不去打卡那就相当于白来上海了,这些景点主要就是东方明珠塔,地方性标志。还有外滩,可以欣赏上海的夜景。迪士尼乐园,是公主的天堂。还有一些历史性的建筑,和一些商场,里面的东西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性。
“五一”假期旅游热情高涨,周边“家庭游”为何会成出行爆款?
”五一“假期刚过,人们的旅游热情高涨,各地景点也是人山人海,周边”家庭游“成为出行爆款,大部分家庭在五一假期策划出行时,也会考虑带上老人和孩子。体现亲情的“家庭游”,在今年“五一”假期体现得更加突出。 为何周边”家庭游“会成为出行爆款,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经济水平提高,多选择自驾游,出行方便
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后,追求物质享受,在五一假期多选择外出旅行,也因为有条件,为了更加便利,更多的人选择自驾游,自己开车,所以可以多人出行,自然景色与休闲度假融为一体,更新奇“小众”的乡村旅游,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家庭游“也比较容易,外出旅行,也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二、亲子主题景点增多
近几年,一些景点也推出了亲子主题,更是有一些休闲度假小镇,既能满足孩子游乐园探险体验,又能满足成人的赏花踏景,给家庭带来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带孩子和老人一同旅行,同时满足了对孩子的成长陪伴,也满足对老人的陪伴。
三、多希望带孩子、老人外出转转
平时工作繁忙,对孩子和老人都疏于关心与陪伴,选择假期旅行的同时,既能自我的放松、欣赏美景,还能更多的陪伴家人。也因为疫情的影响,长时间待在家中,多带老人和孩子外出转转,看看外面世界的变化,一举两得,这也是更多的人选择”家庭游“的重要原因。
旅游热情高涨,”家庭游“成为爆款,这也大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复苏,旅游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你认为”家庭游“怎么样?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旅游消费的作用是什么
(1)
旅游最直接最具特色的是其消费的特征。从供求角度来看,旅游业表现为在供需上是一种不对称的偏斜结构,即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对需求的拓展和组织,其根本特征是一个以市场为中介,对旅游需求和供给要素进行再组织的过程。因此对于旅游经济特征的把握不能从一般产业的供需等式中寻找,而要在供需不对称的偏斜结构中去寻找,从市场需求的作用过程来认知旅游业。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巨大的旅游消费,这从历年旅游收入的统计数据就可得以证明。因此有必要对旅游消费的作用进行重新认识。
一、重新认识旅游消费的作用
目前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给予极大的关注,对发展旅游业并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寄予厚望,许多省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来培植,而且在有的省市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云南、海南、西安、桂林等地,因此应站在产业的高度来评价旅游消费的作用。
1.旅游消费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旅游业不仅直接对第三产业中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和通讯业等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作用,而且作为先导产业,还能间接影响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2.旅游业是关联度较大,发展带动作用较强的产业。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工业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可以扩大1.36倍,就业可以扩大0.79倍,投资可以扩大0.25倍。在发展中国家其作用相对更高一些,分别可以扩大3.7倍、2.7倍、0.9倍、0.9倍。1998年我国旅游收入3438.60 亿元,照此测算,其中旅游业对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的间接贡献达9312.6亿元和4676.5亿元。
3.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社会安定。一般说来,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比发展其他行业更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随着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更多的从业人员将加盟旅游业。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旅游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数, 就可增加有关联的间接就业人数5个以上。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发展旅游消费,大大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社会安定。
4.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别。旅游活动衍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的流动,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趋于一种动态的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经济增长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旅游消费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的推动。这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力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而经济增长作为一国生产能力的增长,或者实际产量的增加,就其本身来说,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一般地说,经济增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创造条件。
1.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的高低与旅游消费具有密切的关系。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NP超过300美元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时, 就会产生洲内跨国旅游的欲望,当人均GNP超过3000美元时,就会产生洲际旅游的欲望。二战后, 一些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GNP迅速增加, 居民手中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多。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同时也不断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就为旅游消费创造了前提条件,我国近几年国内旅游、东南亚、港澳等区域性国际旅游方兴未艾,正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良好表征。
2.增加居民的闲暇时间。随着经济的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公务时间缩短,家务劳动减轻,娱乐、休闲等闲暇时间延长,每周五工作制不仅在许多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现实,带薪休假制度亦在许多国家推行,为家庭旅游消费提供了可能,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青睐。
3.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交通与通讯手段的日益完善,地球空间相对缩小,世界各地间的距离相对缩短。海、陆、空交通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大大缩短了旅行时间,使旅行成本下降,旅游消费质量提高。近几十年来,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现在,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几乎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可以进行直接的、可视的、便捷的联系,这进一步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结构中的耐用消费品基本上呈饱和状态,物质享受基本上得到满足,相应的精神文明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必然逐渐上升。旅游消费作为精神生活和生活享受的组成部分,作为增加知识的源泉,也就随着人们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得以迅速发展。
正因为经济增长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旅游消费在近几十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据统计,1960年国际旅游市场仅有690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仅有68.67亿美元,经过36年的发展,到1996 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5.92亿人次,世界旅游收入达到4231亿美元。
三、提高旅游消费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政策探讨
1.塑造和完善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宽松的旅游消费环境。旅游消费体系应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不应相互割裂。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之间应该合理配置,形成一个具有完善功能和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体系从旅游投资体系的建设、旅游信息传输体系的完善、旅游咨询体系的健全、旅游保障体系的建立应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样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才能发展和完善,进而才能促进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2.对旅游消费主体而言,决定旅游消费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钱,二是有闲”。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人们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日益旺盛,这就要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旅游消费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人们进行旅游消费,如大连市出台的旅游信贷,就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关于有闲,就要制定相应的休假制度,如作为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旅游等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增长员工的见识等。
3.对旅游消费客体而言,即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均是旅游消费的客休所在,这些环节为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每个环节的服务总量均受制于旅游客流量,因此对一地旅游消费客体而言,其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间应有一个合理的“量”的比例关系。就每个环节内部系统而言,也存在一个内部档次结构和“量”的比例关系。一地的旅游业能否健康发展,上述“量”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发展是否协调至关重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就应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方面通过研究当地的优势和不足,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通过信息的发布和咨询,引导投资的取向,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限制措施,对各环节的发展进行相应调控。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内旅游可能迎来哪些消费热点市场需求
是自驾游,体育旅游、低空旅游、康养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假日旅游消费的新热点。
国庆黄金周迎客流高峰,上海商户多重优惠炒火旅游消费,上海旅游消费如何?
国庆黄金周落下帷幕。根据市旅游局统计,国庆七天,本市共接待游客1038万人次,同比增长12%,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实现旅游收入102.9亿元,同比增长11.4%。本市饭店宾馆客房出租率59%,同比基本持平;旅馆招待所客房出租率59.2%,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十一假日期间,全市纳入国庆假日监测统计的135家旅游景区(点)纍计接待游客737.5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其中,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纍计接待游客16.86万人次,同比增长20%;野生动物园纍计接待游客31.13万人次,同比增长38%;上海科技馆(含上海自然博物馆)纍计接待游客32.28万人次,同比增长18.8%;
本届上海旅游节推出了“上海人游上海”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推荐一批市民休闲好去处,开展乡村民宅体验周、百名旅游达人游上海活动等,为市民休闲度假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庆假期,全市各区推出了“文化民俗”、“都市观光”、“亲近自然”、“乐游农家”四大类60余项假日主题旅游活动,也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从统计中看到,今年上海出境旅游人数跌幅明显,入沪旅游人数呈现微增,而黄浦江滨江、沪郊乡村、各类公园等市民公共空间游客增幅较大。
“建筑可阅读”微旅行成为假日本市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许多游客慕名参与了黄浦江外滩建筑游览,徐汇衡复地区历史风貌建筑“发现之旅”等活动。除了感受二维码“一码进入,多种体验”的建筑旅游导览以外,黄浦江游船上还实现了手机“即拍建筑,即可识别”的智慧旅游。
对标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发展目标,紧跟国际旅游市场发展新趋势,上海“旅游+”实现融合发展。国庆长假期间,文化旅游、购物旅游、主题乐园旅游、邮轮旅游等均实现新增长,带动旅游消费升级。从文化旅游来看,红色旅游是国庆假日旅游的热门项目。中共一大会址纍计接待游客4.83万人次,同比增长32%;龙华烈士陵园纍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同比增长19.51%。
在主题乐园游方面,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野生动物园、欢乐谷等亲子游项目已经成为上海旅游的热门选择。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纍计接待游客40.1万人次;野生动物园纍计接待游客31.13万人次,同比增长38%;欢乐谷纍计接待游客14.17万人次,同比增长38%。
八大策略让你的景区无可复制!
从旅游规划和开发实践看,对旅游景区文化主题的提升,简单归纳了以下八种策略。
一、文化探源,发掘核心价值
旅游资源乃至所在区域的文脉,其构成的核心因子主要有:历史遗址遗迹、建筑和街区、宗教祭祀场所、经济文化场所、生态旅游聚落环境、地域化要素环境、地域化设施物质环境、区域经济综合环境等。
对于文化渊源很深的人文景区要追根溯源,寻找文化渊薮,将景区拥有的文史、名人、传说、民俗等方面的亮点充分发掘出来。
湖北黄陂木兰文化旅游区通过文化探源方式,以木兰山为文化原点,发掘花木兰替父从军、为国报忠的忠孝节义文化,并捆绑周边的木兰云雾山、木兰草原、木兰天池四个景区,附着了花木兰外婆家、习武地、归隐地、祭祀地的完整文化背景和故事,取得极大的经济、品牌和社会效应。
目前黄陂区以木兰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已发展到十几个,诸如木兰小镇、木兰湖等,冠以木兰文化商标的旅游产品已辐射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文化萃取,提炼特色价值
旅游特色是吸引游客出游的关键性因素,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只有个性鲜明,才能拥有鲜明形象,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文化萃取就是立足于特色文化内涵,依据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本底的分类,从美感度、奇特度、规模度、科考性、历史性、宗教性、娱乐性等方面。
对各个因子进行内涵分析,重点突出唯我独有的区域优势,汲取最具垄断性的精华来展示和提升核心文化元素,演绎文化意象,打造景观“之最”,有效提炼文化特色价值。
泰山文化底蕴深厚,儒释道文化三教合流,另外还有几千年沉淀的帝王文化、碑刻文化等,不一而足。
近年,有关部门通过去芜存菁,将融入儒释道中的民间祈福文化和帝王封禅文化中的“国泰民安” 的核心思想提取出来,从而形成了“登泰山,求平安”的文化主题,使泰山文化形象更加突出,与市场更加接轨。杭州西湖的爱情文化主题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文化组合,整合规模价值
文化组合是以文化资源要素的内涵分析为基础,通过整理组合,形成景观规模,丰富集合性价值,显示文化资源要素的现实意义,即观赏游憩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
旅游资源规模:是指景观对象数量的多少、体量及占地面积的大小等。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密度较大,类型较为丰富,搭配协调,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景观更具旅游价值和规模效益。
旅游资源的组合既要注重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结合与映衬情况,如:常见的有山水组合,山与植被、气候要素的组合,山水与建筑的组合;又要注重各要素的组合及协调性。
旅游景观组合:是指旅游区域内及其与邻近景区的不同类型旅游景观的布局和组合。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差别大,相对密度较大,相距较近,彼此在空间分布上协调配合好,联系紧密,形成线型、环型或马蹄型的旅游线排列,是最佳旅游景观组合,这样既可开展多样化的旅行游览活动,又可避免游程的单调和乏味。
在这方面,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相比其他类型景区规模优势更明显,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代可以和谐交融。世界上著名旅游景区大都是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
对大的旅游区域,也要以文化带动区域旅游发展。杭州市区内的西湖、西溪湿地、灵隐寺、宋城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杭州周边百公里范围内的千岛湖、富春江等与之则形成了集群效应,由于这些景区山水人文景观迥异,文化地域色彩突出而深厚,因而区域景观组合形成了“1+1>2”的良好效应,文化价值得到极大提升。
四、文化演绎,拓展原真价值
文化价值提升应注意在保护和传承这种原生态文化,使地方性和国际化共生,景观多样化和服务现代化相协调,塑造蕴含诱人的地貌景观、鲜活的民族文化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景观,而不能以牺牲民族化、本土化、个性化为代价。
我国是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自成一体的精神体系,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缘封闭的区域大量存在着原生态歌舞等文化元素,有极高的景观价值。
因此,应注重地域文化个性和生态资源之间的结构平衡,探讨地方文脉在旅游景观规划中的原生态价值。
大型实景演出和文化演艺堪称景区文化演绎两种重要模式,前者从丽江的《印象·刘三姐》,到《又见平遥》、《又见敦煌》;后者的《宋城千古情》陆续推出杭州、三亚、九寨沟系列等,都是对当地景区文化主题的诠释、强化与拓展。
五、文化活化,升华体验价值
游客对文化旅游景观的体验,除了对文化本体的体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整体感受。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兼有自然和人文两类旅游资源,两类资源相互衬托,或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环境优势,或形成景点、景观,共同体现其游赏价值。
其景观价值带给旅游者精神力量的不可估量性,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环境教育价值,这种价值精神渗透于有形旅游资源内,留给人们无限的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并与有形资源在空间上的有限性相比,这一创造和想象既是一种价值升值,又是一种景观活化和再造,是旅游景观多元价值提升的重要实现方式。
所谓文化活化,就是深度发掘并重新认识旅游景观价值,从多维的角度提炼景区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文化内容、意象和象征意义,完成从静到动、从生硬到鲜活、从观光到体验,从产品到业态,再到游憩、度假和旅居的系列转变。
即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从而全面提高旅游景观的品位与档次,有效提升景区产品价值和游客体验价值。
主题乐园中的各类产品大都是文化活化的体现,其活化方式包括4D、3R等现代科技方式。一些节庆活动中的民俗风情表演也属于文化活化。
六、文化趋同,激活诱导价值
文化趋同就是指景观价值接近游客的需求点和旅游开发点,从观赏游憩性上更具美感,行程上更紧凑,情景场面上更贴近游客心理,使文化与旅游景观有机融合,与景区生态环境和原生文化氛围统一协调,形成以情境化为基础的参与、体验、游乐旅游休闲模式。
为此,应营造一种氛围,制造一种环境,设计一种场景,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与亲和力,使游客在参与中产生独特的、惟一的、值得回忆的感受,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
七、文化植入,叠加市场价值
当资源地文化不足,或没有影响力时,不便于挖掘、提升时,只能由市场出发植入一种有市场影响力、诱惑力的大众化文化,并融入产品和业态。
深圳开放之初作为小渔村文化何其贪乏,正是面向国外市场植入民族文化成就了锦绣中华,面向国内市场植入异国文化成就了世界之窗。
八、文化推广,提升品牌价值
营销学泰斗菲利浦•科特勒曾经指出,文化的因素是影响购买决策的最基本因素。旅游发展经历了由旅游资源的竞争到旅游产品的竞争,现在已是景观价值提升和品牌竞争时代,构建和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离不开文化营销的实施。
资源类有形资产只能带来有限的利润,而文化营销立足于营销策划,着重文化这样的无形资产,可以有效提升资源的附加价值,最大限度的增强市场吸引力,不仅仅能为景区带来超额的利润,还能提升景区的灵魂,使景区的文化价值进一步提高。
旅游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和价格竞争,更是文化意义上的竞争,通过文化营销提升景观价值,关键是深度策划,这种策划应以文化吸引游客,以文化保持游客,以文化赢得旅游消费者。因此,旅游景区必须通过文化营销洞察游客的心理需求,突出展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性格,构建新型文化价值链。
以文化的亲和力、凝聚力将各种利益关系紧密结合,形成旅游消费的认同感,并以此引导旅游消费者注意力的聚焦,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形象,增加旅游景观附加值,达到与游客共鸣的效果。
广义的讲,还有博物馆、体验馆、主题酒店、民宿等,都有文化诠释、展示、强化、活化元素。另外,漫威是文化更新化,旅游纪念品是文化产品化,文创区则是文化产业化,这些都是文化主题提升的的最佳落脚点,其直接带来旅游经济收益,并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化。
综上所述, 旅游景区文化主题提升,就是通过深入探析、分层剥离、创意整合和萃取提炼,甚至是再造植入,科学系统地提取文化元素,强化文化内蕴,达到文化价值最大化 。
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旅游策划、规划、开发、运营的递层次构建,依据景观要素集聚度、协调度及市场需求度、经济效益度等诸多参考因子,聚合为价值观念、习俗、仪典、生活方式终极文化形式,完成景观价值的淬炼和拔高,促成旅游景区及区域的个性化产品打造和品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