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型特色小镇产业规划设计要点探析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按照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聚集信息经济、环保、 健康 、 旅游 、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侧重于绿色、开放、 健康 、 旅游 四个基本点,属特色小镇的一种。因功能的特殊性,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的规划设计工作得到广泛重视,加以分析意义突出。
有效的规划设计,可以提升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的观感和文化内涵,为 旅游 业、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基于此,文章分别就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规划设计方法和要点进行论述,给出生态景观规划方法、交互性的提升设计、保持生态风貌、重视景观建设、降低环境扰动等内容,为后续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规划设计方法
01.生态景观规划方法
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的规划设计,核心着眼点在于“生态景观”,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一切规划工作也均强调生态景观的突出。如某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当地水网发达,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强调水体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确保小镇内水路交通形成理想脉络,且能与镇外水道取得连接,同时以“乡村型特色生态为着眼点”不建议进行河道的无限制扩宽、加深,也不建议引入机械轮船作业。
在生态景观的规划上,还应重视与水网匹配的绿色植物种植,以高大树木、乔木以及草皮等实现固水功能。考虑到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的 旅游 特色,还应对生态景观予以适当强化。
02.其他元素规划方法
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的规划设计中,生态景观是核心部分,人文景观以及非核心生态景观的规划,主要起到点缀和辅助作用。如上文所述的水乡小镇,其生态景观得到突出后,相关人文景观包括码头、配套服务设施等,原则上应规划为集中化和非集中式的点状分布。
集中化的景观主要强调将职能部门、服务部门集中于一处,提升服务作用。点状分布的元素包括码头、管理处等,强调必要功能的履行。总体要求上,非生态景观的规划,应避免与生态元素产生冲突,重视二者的有机融合。
03.交互性提升设计方法
绿色、开放、 健康 、 旅游 ,是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的主要特点,这要求提升其交互性,以契合上述基本特点。以景观的交互性为例,生态景观设计重视被动交互,人文景观设计则重视主动交互。
被动交互的自然景观,需要强调观感的提升,其文化价值则主要通过自然风貌的保持间接传递,如未经修剪的各类树木、绿地等。这些景观的价值在于彰显小镇的绿色和 健康 的特点。
人文景观如描述小镇 历史 的纪念馆、石碑、仿古建筑等,这些景观能够传递小镇的文化内涵,其交互的主动性在于呈现很多的信息,使 旅游 者愿意了解景观尝试传递的内容,契合小镇特色中的开放、 旅游 两个特点。
04. 立体感提升设计方法
立体感提升,是指在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规划设计时,应强调将不用文化元素、景观等,以更具层次感的方式呈现给游客,避免 旅游 体验过于单一,缺少持续性。如在生态景观的设计上,如果只有森林、草木,则生态景观与自然环境下的风貌几乎没有差别,欣赏价值有限。
建议设计的过程中,针对小镇规划范围内的主要生态元素进行收集,分为重点景观、次要景观两个部分。重点景观数目不宜过多,面积 3km²的小镇,设置 2-3 处核心景观即可,要求核心景观以生态景观为首选;次要景观则包括人文景观、欣赏价值相对较低的生态景观两种,如具有当地特色的古代建筑、仿古式建筑等。
立体感也强调空间上的优化,可就生态景观中水体、山体、溶洞等分别进行设计,使其处于一条完整的线路上,为游客提供不同的 旅游 体验。
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规划设计要点
01.保持生态风貌
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的规划设计,必须重视生态风貌的保持,如达州市宣汉县马渡乡蜡梅小镇,规划中80%的面积均为绿色生态景观,特色十分突出。
在后续同类工作中,也应优先尊重生态特点、现状,以设计和规划工作服务于生态景观、生态风貌的呈现。如某地拥有理想的立碑覆盖率,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为保证其生态价值,在规划时应保留生态原貌,仅建设2~4条公路、保证小镇的交通即可。设计上无需过多修饰,所有生态元素均给予直接呈现。
如森林、草场以及灌木等等,保持其自然风貌。考虑到小镇的第三产业服务,可在大面积生态景观周边建设少量服务设施,包括酒店、银行、安全管理处等基础服务建筑,每1~1.5km²,设配套设施 1 处。
02.重视景观建设
重视景观建设,是指强调地标性景观、核心景观的突出,避免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规划设计的千篇一律,突出自身优势。如某小镇位于我国江苏地区,毗邻南京市,南京地区人文文化 历史 悠久,生态环境也具有自身特色,建议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加强不同景观的呈现,以生态景观为核心,可考虑将小镇建设于长江附近,使小镇的生态景观契合江南水乡的基本特点,发达的水网也能使生态景观兼具水陆特色。
人文景观建设是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规划设计的辅助,建议选取典型人文元素进行辅助。南京附近的小镇,可选人文景观如南唐后主李煜,可将其词作作为重点,匹配生态景观,提升小镇文化丰富性和规划设计效果。
03. 降低环境扰动
环境扰动的控制,是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规划设计的关键。与生态风貌的保持不同,环境扰动控制重视人文、生态两个方面。生态方面的保护已有论述,人文环境的扰动控制,主要强调降低工程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大规模土木工程。
如某地尝试进行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规划设计,但当地住户较为分散,规划上尝试进行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的分离,设计上要求呈现生态风貌,因此理论上应将住户集中于某处,但如果进行拆迁,必然导致工程量增加、土木工程对环境的扰动较大。可保持当地住户分散存在的原貌,只对其居住地区进行装饰,种植更多的树木、培植绿色植物,使人文部分自然融入小镇的生态景观中,从而实现环境扰动的控制。
04.确保综合效益
在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规划设计中,综合效益的评估应作为要点之一给予足够重视。所谓综合效益,是指 社会 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兼顾。
考虑到规划和设计要点在于生态风貌的突出,在 社会 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评估中,其权重排名为:环境效益 > 社会 效益 > 经济效益。建议管理部门出具明确评估指标和方法,环境效益权重系数为50%、 社会 效益权重系数为30%、经济效益的权重系数为20%。环境效益上共设置4个条目,包括植被破坏后的恢复率、噪声污染、后续 旅游 扰动、不可恢复性破坏,每个条目15分; 社会 效益包括就业刺激、经济带动效果、负面影响评估,每个条目10分;经济效益分为投资回报比、长期经济收入,每个条目 10 分。若总得分超过60分,则规划设计可行,反之则继续酌情改善。
总结
综上,乡村型特色生态小镇规划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多样元素,从而追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效益最大化。方法上看,生态景观的规范应优先考虑生态元素保护,其他元素主要强调与生态型的匹配,设计上重视交互性和立体感。规划设计的要点则包括保持生态风貌、降低环境扰动等,以综合效益为主要追求目标。
注:
二、鹤壁市国土资源局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9′~114°45′,北纬35°26′~36°02′。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69公里。鹤壁地表形态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式变化,层次分明。西部为山区、中部为丘陵、东部为平原泊洼。鹤壁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现辖浚县、淇县2个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3个市辖区和鹤壁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13平方公里,总人口150万人。
朱豫锋 党组书记、局长
李尚修 党组副书记、调研员
朱鹤勇 党组成员、调研员
王全德 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社明 党组成员、副局长
崔江 党组成员、调研员
唐有才 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保星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岳岩 副局长
骆少云 副调研员
李园 副调研员
朱豫锋简介:河南偃师人,1960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2年7月,毕业于郑州牧专,先后在洛宁县畜牧工作站、洛宁县人事局、洛阳地区劳动人事局任科员、副科长、科长;1997年1月,任三门峡市土地管理局纪检组长;2001年12月,任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7年4月,任鹤壁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鹤壁市国土资源管理局于2001年由原鹤壁市土地管理局和地矿局合并组建。全局共有在职职工220人,机关行政编制30人,实有33人;事业编制148人,实有187人,处级干部11人。局机关内设有办公室(人事教育科)、政策法规与执法监察科、规划与科技科、财务科、用地审批与耕地保护科、地籍管理科、土地利用管理科、矿产开发管理科、矿产资源储量与地质环境科、测绘管理科、纪检监察室11个科室。所属二级机构有鹤山分局、山城分局、淇滨分局、经济开发区分局、鹤山国土所、山城国土所、淇滨国土所、钜桥国土所、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办公室、监察大队、土地事务管理所、地质队、土地规划勘测设计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土地收购储备中心。
【土地资源】截至2010年底,鹤壁市土地总面积2136.8平方公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合320.5万亩)。全市农用地面积1382.5平方公里(221.2万亩),建设用地309.87平方公里(46.48万亩),未利用地351.93平方公里(52.79万亩)。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059.2平方公里(158.88万亩),基本农田900.09平方公里(135万亩)。全市人均耕地约1.06亩,低于全省人均1.23亩的平均水平。
【耕地保护】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责任机制。一是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奖惩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对耕地保护成果出色的县(区)实行用地指标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倾斜政策奖励,对耕地保护措施不力的县(区)实行核减用地指标和暂停用地报件受理的惩罚;初步开展了县(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耕地保护责任离任审计探索。二是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动态巡查制度和联合执法制度,市、县(区)、乡(镇)政府逐级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监管维护良好土地管理秩序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建立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耕地保护监控网络,实行动态巡查责任制,建立了公安、检察、法院、监察、国土联合执法责任机制。三是强化“先补后占”和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全年完成补充耕地项目12个批次、补充耕地21615亩,是2009年的1.46倍,超出全年占用耕地8400余亩;2007年、2008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项目全部竣工,总投资8712.17万元,新增耕地6608亩。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完善基本农田管护网络和动态管理数据库建设,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除国家重点项目外,严格禁止占用基本农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52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9.21万公顷以上。连续13年实现全市耕地面积占补平衡有余。
【土地整理】2010年,新开工土地整理项目4个,总投资8712.17万元,是2009年的1.46倍,将新增耕地6608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浚县王庄土地整理项目区内3万亩小麦、玉米亩均产量创全国最高纪录;积极开展批而未用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全市清理2008年底以前批而未供土地181.9公顷,目前已供出141.7公顷;开展出让合同专项清理处理,整顿供后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存量土地3245亩。
【土地利用监管】2010年,全市积极开展了批而未征和征而未供土地的专项清理,清理处置批而未用土地44宗、面积44.8公顷,完成目标的130%;2010年内市本级批准农用地转用征收土地132.26公顷,供应218.23公顷,供地率达165%;加强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全年列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的保障性住房用地面积141.65公顷,供应115.02公顷,完成供应计划的81.2%。
【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引导工业向集聚区集中,全市规划4个省级和3个市级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91.8平方公里,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区内摆放,2010年,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3个特色产业园区在建工业项目121个,完成投资129.7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70%以上。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通过建设统一社区等模式,成功改造旧村12个,节约建设用地3000余亩,使2万农民融入了城市,变成了市民。大力实施项目上山,建设工业梯田,在西部山丘地,规划建设了17平方公里、全省唯一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宝山产业集聚区,目前5.4平方公里核心发展区框架初步拉开,已有10余家大型企业入驻生产,节约耕地1200余亩。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10年,鹤壁市政府批复全市25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至此,全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部完成并获准实施;完成了《鹤壁市矿产资源规划》修编,已上报省厅审查;市政府已批复实施《鹤壁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鹤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土地储备和出让管理】2010年,储备各类土地6057亩,完成全年目标的606%。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70宗、面积6761亩(净地4478亩),实现土地收入12.54亿元,存量土地收入1.22亿元,合计13.76亿元,是2009年的1.48倍,为财政增收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先后为38家企业办理土地抵押登记,为企业融资1.8亿元。
【地籍管理】2010年,全面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顺利通过省“二调”领导小组预检。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统一时点更新和数据库建设工作,成果质量和进度位居全省前列;积极推进村庄地籍调查,开展了村庄地籍调查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细化调查工作。
【测绘管理】完成了《鹤壁市地图》的出版和发放工作,协助省测绘局完成了“数字王庄”项目的实施和成果交接工作;召开全市测绘工作会议,认真贯彻了《全省第四次测绘工作会议精神》,为把测绘管理工作纳入县、区年度责任目标进行考核,我局研究下发了《全市测绘工作要点》(鹤国土资〔2010〕116号文件)对2010年测绘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申请到市级财政资金45万元,用于建立鹤壁城区120km21:1000数据库;加强基础测绘管理,规范基础测绘活动。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市实行统一测绘基准和坐标系统的通知》(鹤政办〔2010〕46号文件),规范了我市测绘成果的统一基准标准。
【矿产资源】鹤壁市已发现矿种33种,其中已探明的有煤、水泥粘土、水泥灰岩、玄武岩、白云岩、化工灰岩、山西式铁矿、溶剂灰岩、高岭土、花岗石、脉石英等12种;有开发前景的除煤炭外,尚有瓦斯、硫铁矿、装饰石材、淡水灰岩、火山凝灰岩、石膏等7种;其他矿产有铸造砂、铜、铅、宝石、金刚石、麦饭石、重晶石等。经地质勘察,煤炭探明储量12.67亿吨,保有储量8.58亿吨;水泥灰岩探明储量3.05亿吨,保有储量2.96亿吨;白云岩探明储量6999万吨,保有储量6268万吨,开发潜力较大。煤炭、建材类非金属矿、冶金用白云岩矿、地热水和二氧化碳、煤层气等还有找矿潜力。目前,全市有各类矿山开采企业113家。
【矿产资源管理】2010年,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的时间节点,在全市开展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整合后全市小煤矿从48个减少到12个,并由河南煤化公司鹤安公司兼并重组,省厅已为9家煤炭兼并重组企业颁发了采矿许可证。此次整合把建筑用石料灰岩、化工灰岩、片麻岩等作为我市非煤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重点矿种,严格落实整合方案确定的各项指标,整合后非煤矿山采矿权由85个减少为32个,减少62%,全面完成了矿产资源整合任务,整合矿区数达100%;完成了全市178个矿业权(其中172个采矿权、6个探矿权)实地核查野外实测工作,顺利通过省厅验收;全市甲类矿产矿山储量动态监测完成率100%,全市储量动态监测报告档案管理编录规范、资料齐全,被厅储量处评为先进地市。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工作,做到了应收尽收,台账、数据库齐全规范,全年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4109万元,全额缴入国库,无截留、坐支、挪用现象。积极协助配合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完成了鹤壁市石林南部和北部煤普查项目;会同财政、环保等部门联合印发了《鹤壁市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实施办法》,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会同安监、公安等部门,对无证开采的非煤矿山开采点及时依法查处,维护了矿山开采秩序,确保了全市矿山开采安全运行。
【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国土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全部依法备案,合法性备案率达100%;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维持率达100%;积极推进阳光行政,实施窗口办公,全面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执法监察和】研究制定了《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动态巡查实施和考核办法》,建立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监控网络,实行动态巡查责任制,建立了公安、检察、法院、监察、国土联合执法责任机制;召开了全市执法监察及土地协管员现场会,土地利用监控实现了全覆盖;对全市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集中排查整治,重点对“未报即用”违法行为的查处整改,共查处违法违规用地37宗,面积290多亩,拆除违法建筑1.3万平方米,复耕土地136亩,使土地利用更加规范有序。
【卫片检查】顺利完成了2009年度卫星遥感执法检查,年度违法占用耕地面积569亩,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6904亩,两者之比为7.6%。全市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4起,结案率达100%,全年无重大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发生。
【信访工作】实施信访评估制度,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到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重点建设项目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建立了国土资源部门与市、县(区)政府信访联动机制,将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纳入“大信访”管理体系之中。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开通了24小时信访热线和“12336”土地违法举报电话,坚持实行领导接访、带案下访、预约来访,为群众反映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渠道。全年市本级年度受理信访事项59起96人次,结案57起,结案率达97%,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与2009年相比信访总量下降50%;省厅批转、交办信访案件3件,已全部处理到位,结案率达100%。全年无重大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发生。
【增减挂钩工作】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全面展开,鹤山区第一批增减挂钩项目通过省厅批准,该项目由姬家山乡高家窑村增减挂钩项目和北站花苑社区组成,建新区占地面积28.3732公顷。拆旧区地块全部使用经省厅备案的“三项整治”成果进行挂钩,总面积28.40公顷。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坚持规划统筹、节地留用两个原则,严格落实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督查考核到位“四个到位”,目前,姬家山乡高家窑新村已建成住宅楼10栋,综合区、便民服务区、休闲娱乐区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明年5月份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项目完工后,可腾出土地140余亩。北站花苑社区是6个村整体搬迁、异地合建的新型农民社区,是全市面积最大(建筑总面积20万平方米)、容积率最低(0.91)、绿化率最高(39.23%)、功能最完善的实验区,该项目预计2012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可腾出土地700多亩,该增减挂钩项目的扎实推进,取得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果。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上半年,浚县、淇县分别编制上报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实施规划并通过省厅批复,两县安排挂钩建新区面积54.1698公顷。目前,还组织上报了四区两县共11个批次增减挂钩项目,面积达到320.6071公顷,项目实施后,将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2010年3月,市政府于对全市25个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全市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达到了77.7平方公里。另外,还落实了石林陶瓷园区、浚县粮食深加工园区、鹤山韩林涧物流园区及姬家山片区用地范围及指标,共规划建设用地19731亩。乡级规划的顺利批复和实施,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用地空间。落实联审联批、绿色通道等机制,实行集聚区项目手续全程代办,管理服务实现无缝对接。对产业集聚区项目用地报件做到随到随办、即时受理、限时办理。在产业集聚区项目用地报批中,尽量压缩规划预审、征地听证、土地补偿和占补平衡等工作环节的时间。同时,指派用地审批部门负责人经常到产业集聚区现场办公,集中解决难题,指派一名副科级干部进驻宝山产业集聚区,提供高效、快捷服务。通过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真正做到了手续简化、程序优化,提高了项目报批工作效率。全市共上报产业集聚区用地批次16个、面积12363.87亩,其中,获批准产业集聚区用地批次10个、面积2458.848亩,上报待批用地批次6个、面积9905.022亩。
【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本市制定了以“一体两翼两带六镇百村”为主要内容、以城乡资源共享、城乡发展共赢为主要目标、覆盖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鹤壁市国土资源局以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依托,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制定了《集中实施土地整理五年方案》,采取突出规划引领、实行齐抓共管、探索机制创新、严格目标管理等措施,推进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时,把土地开发整理与扩大内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改造相结合,与土地置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积极推进新型农民社区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近年来,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项目12个,总投资1.2亿元,总规模11.25万亩,新增耕地7.8万亩,每年增加农民收入7000余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本单位门户网站,丰富网站内容,及时更新,同时争取地方力量加强网站建设,鹤壁市政府办公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通过内网进行文件传送、查阅、请示、报告等一系列日常公文交换,进一步缩短了文件传阅时间,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的特点以“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等形式,受理公开权利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进一步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将现行规范性文件予以公开,并逐步扩大应主动公开范畴的政府信息目录。
【国土资源所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满意的站所”评创活动,基层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基层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经省厅评选,我市优秀所4个、先进所6个、标准所8个,超出省厅规定的标准所比例。
【队伍建设】2010年,按照“两转两提”和创建“四型机关”的要求,以学习教育、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培养干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全面完成了体制和机构改革任务;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使用干部,新选拔任用干部的群众满意率高于80%;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制定并印发了《鹤壁市国土资源局2010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目标》、《2010年市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安排意见》和《中共鹤壁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巡视工作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年初,局机关全体人员和二级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廉政承诺,递交了《廉政承诺书》,并在全局公开。通过制度的落实,在全局形成了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教育人的新面貌,形成党组统一领导、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一岗双责”的工作机制,以及“谁主管、谁负责”、“谁负责、谁承担责任”的责任机制。
【取得荣誉】2010年,市国土资源局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继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国土资源行政服务窗口继续保持“省级优质服务窗口”;淇滨区被确定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创建试点,淇县和宝山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产业集聚区)创建试点。
三、鹤壁历史
仙鹤栖于峭壁,淇水清清。历史的厚重与诗意的活泼,清泠泠地呈现在深读鹤壁的观者面前
鹤壁概况
鹤壁市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位于河南省北部,总面积2150平方公里。人口144万。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开采及畜牧业发达。2007年GDP280亿元,人均收入19444元。
□本报记者李传金
一半峭立的山峰与起伏的丘陵,一半风吹草低的平原,特别的地貌特质,给予鹤壁丰厚的资源,也决定了鹤壁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段不同寻常的道路。
2008年,鹤壁市站在50年发展新的起点上。设市于50年前的鹤壁,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小而特,小而美”成为鹤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动概述。
因煤而立的鹤壁,曾经因煤而兴,鹤壁成为全国知名的煤炭生产地区之一。依赖资源开采的鹤壁城市,也不得不三次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而迁移。然而,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让鹤壁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单一资源,经济发展如何突破束缚,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转型?以循环经济发展为新的突破点,走资源开采与食品工业并重,拉长产业链条,成为鹤壁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抉择。
令人欣慰的是,食品工业已代替煤炭开采,成为鹤壁经济成功转型的最新标志。这并没有让鹤壁人满足,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新节点上,鹤壁人又谋划了发展大工业、构建大城市的宏伟思路。
从峭壁走向平原
阅读鹤壁市30年经济发展,最为人们赏心悦目的是,位于淇滨新区的鹤壁市新城。
绿树掩映下的鹤壁新貌,给人以天蓝、水清、草绿、花红、城新、人美的印象,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实现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城市建筑理念。身临其境,让人感觉鹤壁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非虚名。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最为直观形象的表达。
鹤壁新城的建设,是鹤壁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最为直接的成就。鹤壁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赵小玲陪同记者游览鹤壁新城,她发自内心地赞美鹤壁的城市建设。
这一建设成就花费了鹤壁人10多年的努力。1992年,鹤壁市作出了搬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战略选择,从现在的山城区搬到了淇滨新区。淇滨区,位于淇河之滨,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为鹤壁的城市建设预留了想象空间。
据了解,鹤壁市之所以进行城市搬迁,正是因为随着鹤壁煤炭的大量开采,城市周围成为塌陷区,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鹤山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强介绍,1957年,鹤壁市在区政府往北不远处山陵之下的鹤壁集设立,那时,鹤壁市的设立,正是因为大规模开采煤炭,随着矿区的扩展,到了1959年,市区搬到了山城区,煤矿也由当时的一个,扩展到现在的10个。
仙鹤展翅于峭壁,现在依然翱翔于鹤壁蓝天。循着鹤壁城市搬迁的足迹,人们也看到了这个城市产业转型的轨迹。
鹤壁作为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这既是荣光,也是局限。从辉煌时的年开采煤炭上千万吨、从业人员10余万人、占据鹤壁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到2007年,煤炭开采量下滑,工业产值比重仅占到全部工业的一成多一点。煤炭开采衰退已成事实。
采访鹤壁,一路追问,鹤壁离开煤炭,出路在哪里?
循环经济迈步
追寻的答案,记者在鹤壁维恩克镁基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恩克)找到了。维恩克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目前,其产品高电位铸造镁合金牺牲阳极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维恩克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其发展模式正代表着鹤壁工业的发展方向。维恩克负责人带领记者参观了其新近上马的新工艺。这一工艺水准完全达到了环保要求。而维恩克的发展历程,正是不断改造生产工艺以及逐步拉长自身产业链,始终走在全国镁加工生产的最前沿。其对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降耗的成功实践,让投资商看到了维恩克的持续发展潜力。
北京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创投)参股维恩克,成为清华创投的备选企业之一,做好了登陆将来推出的创业板的准备。
维恩克只是鹤壁作为全国金属镁生产精加工出口基地的一个代表。目前,鹤壁共有金属镁及相关企业36家,其10亿吨金属镁原料白云岩储量,成为鹤壁发展镁工业的最大保障。
金属镁的循环产业,只是鹤壁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根链条。眼下,煤炭、电力、水泥、食品加工等循环产业链,也已具雏形。这是鹤壁实施由“资源—产品——废物污染”的传统粗放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模式转型迈出的实质性步伐。
对煤炭探明储量达16.9亿吨的鹤壁,探索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沿着“开采——洗选——发电”和煤化工链条延伸,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正在实施之中。
在中原煤业化工集团,新近上马了60万吨的甲醇项目,以及“煤矸石——电力——建材”、“煤层气——电力”、“矿井水——电厂发电循环水”等生产链,使煤炭开采伴生的废弃物得到再利用。
在水泥生产中,鹤壁开发“水泥余热——发电”、“粉煤灰、废渣——水泥”等综合利用产业链,全市水泥行业年消化粉煤灰和废渣50万吨。
生态农业产业链上,鹤壁更是形成了以永达、大用等为龙头的“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污水和废物回收利用”产业链。
近两年,鹤壁市重点推进了总投资70亿元的48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已经建成项目26个。由此,鹤壁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获此殊荣的河南省仅鹤壁一家。
来自2006年的数据,鹤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5.3%,实现利润增长123.7%。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1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0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6%。
生态鹤壁已渐露峥嵘。眼下,鹤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2%,淇河水质保持在国家Ⅰ、Ⅱ类标准。
文化鹤壁的希冀
到鹤壁,主人招待客人,总会点上三道菜:淇河鲫鱼、缠丝鸭蛋、无核枣。这被誉为淇河三珍的美味,传说为历代贡品。
漫步淇河岸,只见水流舒缓,水清见底,游人如织,水鸟翩跹,垂钓者众。淇河成为鹤壁最美的去处。
淇河不仅是风景,它孕育了鹤壁的食品加工产业。在淇河一侧的淇县,成为河南省最为发达的食品加工业区域之一。永达、大用等肉食品加工生产商,其规模与产能、品质等各项指标,不仅走在河南的前列,而且成为全国知名的出口加工基地之一,也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
而淇河更是文化河。“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首《诗经·卫风·竹竿》正是描写着淇河岸边的爱情故事。
这仅是《诗经》中39首描述淇河风情的一首。鹤壁市市政府政研室副主任牛元福介绍,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崇山峻岭中的淇河,穿过鹤壁汇入卫水。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留下了700多篇吟咏淇河风光的诗作。
千古淇河不仅成了诗河、史河,更是一条人文河。这里有古文化的遗址,成为殷商文化的发源地,也留下了历史名人的逡巡之迹,比如罗贯中隐居处、周文王观景台、许穆夫人垂钓处等等。
据介绍,鹤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诗经淇河,生态鹤壁”的旅游文化产业的理念已经提出。沉醉于“小而美、小而富”阴柔之美中的鹤壁人,也开始了自己的文化裂变。据介绍,新一届市委班子成立后,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发展大工业,构建大城市”的战略部署。
这一战略规划,需要文化转型先行。鹤壁人的思想意识不能再停留在先前的“小”思维中打转转。
记者在采访中,正碰上鹤壁市为发展大工业迈出的第一步,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他们把淇滨区的东杨、金山两个工业区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形成发展大工业的轮廓。
然而,作为仅有140多万人口的鹤壁来说,欲说一个“大”字,并非易事。这考量着决策者的智慧与实力。
专家点评
从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到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鹤壁市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得益于鹤壁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成功转型。它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为“有退有进、搬迁发展”。在经济上,鹤壁市不再依赖单一的煤炭资源,而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拉长产业链条,同时大力发展食品工业,走上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在城市建设上,突破了山区地理环境的限制,由山城变成现在的淇滨平原新城,实现了鹤壁市的成功转型。鹤壁市是河南省唯一的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出现了“中原煤化”“维恩克镁基材料”“永达食业”“大用食品”等知名企业,形成了资源产业链和生态农业产业链两大支柱产业。
鹤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鹤壁浚县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浚县庙会可以理解为中国农民的狂欢节。目前淇河还只是在静静地流淌,浚县还在农民的自我亢奋中沉默。因此,鹤壁市在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打历史文化这张牌,就成为营销鹤壁、宣传鹤壁、传播鹤壁的关键所在。为鹤壁今后发展的思想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