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洱海终于迎来了游客,报复式旅游消费还远吗?

苍山洱海迎来了游客,报复式旅游消费不远了。当地人山人海如果住在本地的话,大家会觉得异常崩溃,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在疫情结束之后,大家迫不及待想要出去走一走,因此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是人一多的话,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在以前的苍山景区,每天可以迎来100个客人,但是现在却突然增长了100倍。大家出去游玩看到的只是游客的身体,完全欣赏不到美景。如果上山就需要排了两个小时,下山再排一个小时。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有营业时间要求,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眼排队上的话,相信大家一定会觉得自己玩的并不尽兴。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除了苍山之外,全国各个景点几乎都遇见了类似的问题。因此当地的工作人员可以考虑推出线上预约,以每天限定旅游人数的方式,让大家真正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

疫情前这个景点空空荡荡,现在却变得无比热闹。现在正逢暑假,父母又想带着孩子一起去。虽然当地也有一些防疫政策,但是很多人可能会提前来,同时大家也遇到了一些来拍婚纱照的新人。虽然很多人是提前看了安利帖过来的,但是现在只是想通过后期P图的方式。让一些和自己不熟悉的人消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大家内心的怒气。

这个时间点非常特殊,本地人想要买饭的话根本抢不到,这也非常考验大家的奔跑速度,根本不敢出去吃饭。现在也旅游行业基本全面复苏,对于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讲,他们觉得终于来一场愉快的旅行。毕竟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想过身体和心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活着的意义以及价值。

疫情过后的狂欢!旅游触底反弹,2020上半年将迎来出游高峰

在这几个月中,出门对一些人来说都变成了奢求,更不要提 旅游 了。一方面,众所周知疫情对 旅游 行业打击很大,但是另一方面疫情也促进了 旅游 行业的触底反弹。虽然如今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但是已经有人等不及外出 旅游 。

近日,中国 旅游 研究院、携程 旅游 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联合发布《国人疫情后 旅游 意愿调查报告》,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表示选择在2020年3到6月上半年 旅游 , 旅游 地点大多集中在国内游和城市周边游上。在2020年的 旅游 产品类型选择上,自由行占比最多,专家猜测选择自由行人数偏多也是受疫情影响。

春节假期是国人 旅游 意愿最为强烈的时间,但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突然到来,国人 旅游 意愿被压制, 旅游 行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20年春节期间整个 旅游 业的直接损失在5500亿元左右。

但其实,疫情对于 旅游 业的负面影响只是短暂的,但是疫情过后,国内 旅游 业将迎来"报复性"增长。每年的3月份到6月份,除了五一假期之外都是 旅游 淡季,国人 旅游 需求较低。但是根据这份数据,在疫情有所控制的前提下,国人 旅游 意愿释放,即使是 旅游 淡季,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在3到6月份出游。

前段时间国内景区逐渐恢复营业也给了国内游客一个准确的信号,虽然很多人现在还有些忌惮出门,但是已经有了出游计划,甚至如今有些景区已经"人满为患",这也说明2020年 旅游 业在开年不顺,但是已经在逐步恢复中,并且将会迎来游客人数爆发式增长的现象。

通过携程等 旅游 平台公布的数据,近一段时间各大平台上有关"清明假期""五一假期酒店"等词条的搜索量逐渐上升,体现了国人逐渐增长的出游热情。俗话说"物极必反",这句话用在今年疫情对于 旅游 业的影响上再合适不过了。并且如今并不是出不去门的时候了,专家现在也建议大家能够多出门锻炼锻炼,呼吸新鲜空气!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为什么说旅游业在劳动节,会迎来“报复性”消费?

中国有一句老话:“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天万物复苏,气候宜人十分适合人们出门踏春、旅游。但对于即将过去的春季来讲,很多小伙伴们都还没能来得及在春天的时间里看看大好河山,大自然馈赠的美景,就即将步入炎热的夏季。由于今年特殊原因的影响,没有了游客,国内外旅游业可谓是“损失惨重”,好在中国情况好转,旅游业在清明节三天假期之间逐渐开始回暖。那么旅游业会不会将在劳动节迎来“报复性”消费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与往年的假期相比有两处不同之处,第一点是:2020年劳动节放假共计5天,虽不如早些年的七天黄金假期,也会比去年的四天更多上一天的调休;第二点是:各地景区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旅游经济增长等等,纷纷出台免门票或半价门票的优惠政策,相比往年一到放假景区不仅没有优惠还是人山人海的样子,深的游客的心。

无论是继春节、国庆后,唯一长达五天的假期,还是旅游景区免费或优惠“撩动”着游客的心,再加上大部分国人都居家待着,错过了春节、清明的旅游机会。从种种迹象表明,旅游业经过清明节的“加温”之后,将在劳动节期间迎来“报复性”消费?著名黄山风景区开园当日仅一位游客,再到清明节期间便又拥挤不堪,最好的诠释着游客的“报复性”旅游消费。

但旅游业真的会迎来“报复性”消费吗?近日,针对五一劳动节期间“跨省跨境旅游等暂不恢复”的消息广为流传,根据大部分地区文旅局的通告情况来看,对外开放的景区大部分为室外风景,封闭场所暂未开放。而且开放景区接待的游客数量将会被限制,即使有再多的游客,只要达到景区接待人次上限,景区将不会继续对外开放,也就是说想要“报复性”消费,还要提前预约才行,否则只能在景区门口望而兴叹。

五一劳动节出行旅游,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对此也有疾控专家回到是否能出行,该注意什么?专家表示:对于近期无新增病例报告的地区来说,五一假期旅行比较安全,但不建议老年、慢性病患者、孕妇及高危这几类人群出行旅游。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旅游原本就是一个在游玩中游客达到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过程,无论在何时何地安全第一。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及高危人群不仅抵抗力偏弱,而且行动不便,尽量不要在旅游旺季时期出门旅游。对于即将准备出门旅游的小伙伴们,以下也有几点建议:

出行前提前做好准备,旅游攻略、住宿和吃饭安排,可以采用就近原则,错开游客高峰期出游;在旅游出行途中,乘坐交通工具要做好防护措施,带好口罩、勤洗手,尽量不要在公共场所频繁摘下口罩喝水、吃零食等等;游玩过程主要保持和其他游客的距离,旅途中首选“自带干粮”,在餐厅吃饭应该和其他人错位用餐。

总体而言,旅游业将在劳动节迎来“报复性”消费,但由于特殊情况,许多景区暂时未开放和有些景区有限制人流量的规定,对于游客而言,提前准好旅游攻略、提前预约方能达到最佳的旅游效果,同时在旅行途中注意防护措施也尤其重要。

各位小伙伴们,对此怎么看待呢?欢迎评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报复性消费”会来到吗?

有人预期,疫情过后,消费行业会迎来一波报复性反弹;有人预期,这种反弹将是短暂、微弱的,并不足以支撑起消费本应对GDP的贡献。

如何提振消费,稳定信心,是疫情平稳期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考虑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未来或有望迎来更多提振消费的财政、金融政策。

消费复苏节奏如何?

海外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持续扩散,原油市场、美股和多个主要市场股价暴跌,国内还处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平衡期,在此背景下,国内的消费市场复苏会以怎样的节奏展开?

从供给端来看,餐饮、 旅游 行业等零售消费行业经历了一轮硬核的被动“去产能”。

中泰宏观研究团队日前发布的研报中,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测算显示, 旅游 受损最严重,1季度收入下降或为1.2万亿,占全年 旅游 收入的近2成。餐饮零售收入下降9600亿、交通运输1400亿、电影100亿。并且,消费收入减少还会对其他行业产生间接影响,该团队利用投入产出表对此进行估计。 旅游 收入下降将造成其他行业收入下降约5500亿,餐饮零售为3200亿、交通运输为820亿、电影为60亿。“2019年我国4.7万亿的餐饮收入中有15.5%来自于春节期间,即使疫情过去,春节假期已不再,餐饮业损失恐难恢复。”

但从需求端来看,疫情过后,餐饮等行业也将最快迎来复苏。

据企鹅智库近期发布的《全国网民消费影响调研报告》,疫情期间,居民线下消费需求被压制,疫情结束后,消费信心回弹,疫情期间减少的线下消费活动,居民均有不同程度的补偿性消费。在疫情期减少外出就餐的网民中,65.9%的网民表示疫情结束后,将会外出就餐,餐饮业在疫情结束后预计会迎来比较明显的补偿性增长。购物、美容美发、电影院消费也有较大的重新消费需求。

宜信首席经济学家李琳博士认为,随着3月份和4月初湖北以外地区的全面返工复产,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化,二季度消费将在一季度极低的水平上反弹,消费增长二季度或会显著提升。二季度的消费提升部分也是得益于疫情之后的补偿性消费需求,比如,今年前2个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和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均下降40%等,这些在一季度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在二季度得到释放,并带动相关的如家电、家具、装修等消费。三、四季度的消费增速可能又将较二季度逐步放缓,回归到中国消费增长的长期趋势水平上来。

3月份开始,快递物流行业人员复工明显加速,线上消费复苏的步伐明显快于线下。可供参考的一个表现是,阿里发布“38大促”成绩显示,其大快消行业同比去年38大促的增幅超过2019年双十一和双十二的增幅,去年双十一天猫整体成交额的同比增幅是25.7%。

消费能力与信心是否同步恢复?

按照人力资源 社会 保障部此前的提法,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由于企业规模和技术能力等限制,中小微企业普遍处于制造业、服务业的产业链下游,在本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依附于中小微企业的大量城镇劳动人口,收入与就业面临的险峻形势,是否还能支撑起足够的消费能力与信心?

据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近日发布的《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 健康 的影响与政策建议报告》,在其调研中,流动资产可维持生活的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工薪阶层占比为47%,六个月以上的有45%,4-6个月的为8%。“流动资产与月支出比例”指标,各职业类别评分均值都在2分以下。

但这份报告中也展示了一个积极正面的指标,有三成工薪阶层较为乐观,认为依然能够维持现有生活水平。三成可能降低生活水平,但不会失业。仅14%的工薪阶层认为,一旦失业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对家庭未来财务的信心”指标中,49%的人在6分以上,工薪阶层悲观情绪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更需要考虑的是,我国居民虽然储蓄率较高,但负债结构失衡的情况由来已久,住房按揭贷款的偿还压力,对潜在消费力的挤出效应,或在经济下行期更为凸显:央行公布的数据中,今年前两个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22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65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862亿元。

另外,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较多。食品是居民消费中的“刚需”,食品价格的走高,也会压抑其他非必要消费的支出。

李琳认为,年初以来,油价显著下跌,预期将带动国内工业品价格回落,未来PPI同比通缩幅度将进一步加深。非食品、食品CPI同比增速到年底将大幅下降, 总的来说,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预期通胀下行,由于去年底的高基数原因,年底CPI或面临通缩的压力。通胀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较为负面。

消费心理方面,疫情使更多人增强了抗风险意识,对流动资金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消费趋于理性。融360维度出品的《疫情期间大众消费信心调查》显示,超6成受访者表示会更加趋于理性消费,仅有11%表示将扩大消费。大众会在今后长期生活中减少的消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是 旅游 消费、线下 娱乐 消费、宠物相关消费、礼品消费、配饰消费,受访者选择比例分别为31.39%、28.48%、20.71%、20.39%、19.74%。

收入不确定性增大,房贷支出每月不变,再加上物价上涨趋势仍在持续,留给“报复性”消费的空间还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而不确定性本身带来的不安,已足够辐射到实际的经济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