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个消费水平最低
广东的消费水平其实不高,因为很多服务行业都竞争激烈,导致价格接近真实水平,再加上消费者消费比较理性,所以从一外地的朋友口中,他们都觉得广东的消费实惠。如果是家电类产品,同类商品比内地还要低。
广东的工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这个问题太过广泛。不过,如果你的要求不是很高,而且不怕辛苦(假设您的学历一般),在广州深圳找一份一千元的工资并不是很难的事,但你自己做得满不满意则是另一回事。
上海市,人均9657元;
今年上半年杭州市区、宁波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人均收入分别为9055元和9381元,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第五位和第四位。同时,上半年杭州市区和宁波市区居民消费支出分别为6989元和5655元,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三位和第六位。
收入最高的是深圳市,人均14651元;其次是上海市,人均9657元;排在第三位的是广州市,人均9521元;第六位北京市,人均8845元。人均收入在平均数之上的城市还有厦门市(8443元)、南京市(7813元)和济南市(6773元)。消费水平排在前列的城市还有:深圳市(9578元)、广州市(7345元)、上海市(6623元)和北京市(6249元)。
一、浙江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分析
(一)变量及模型数据关系形式的选取
根据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的概念,可知消费和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关系。对消费者而言,决定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的实际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通常消费函数可以用以下简单的模型形式来表示:
模型中,系数β为边际消费倾向(即新增购买力与新增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了收入水平变化后,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 代表居民的收入, 代表居民的消费支出。
作者在研究浙江省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时选取了浙江省1994~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每月生活费用和人均每月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表1),绘制如图1所示的散点图。从图1可看出城镇居民人均每月生活费收入和人均每月消费支出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
表1浙江省城镇居民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
(二)参数估计及检验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模型建立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函数。
利用以上的样本数据和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消费函数为:
(括号中的数据为该参数的检验值,下同)
其中:ZC为居民每月人均消费支出;SR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11994~2002年浙江省城镇居民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
以上结果显示,浙江省城镇居民每月的人均边际消费倾向为0.6192,即平均每增加1元的纯收入就有0.6192元用于消费。这满足
,完全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经济学检验。
R2为0.9849,表示模型的样本拟和度很强;F值为455.9,数值很大,说明方程具有很强的显著性,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参数β的t统计值很高,常数项 α的t统计值也能通过检验,说明方程的变量都是显著的。DW,值检验合格,模型无序列自相关性。
下面进行异方差的检验采取格里瑟检验法,运用最小二乘法模拟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
变量的显著性较低,放出的总体显著性和拟合度都很低,因此认为不存在上述明显的线性关系,进而表明原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因此, zc=118.9058 0.191191SR可以作为浙江省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从该函数解释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到,浙江省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192。
二、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一)消费结构模型的建立
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1994~2003年)中提供的数据(表2)建立了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食品、住房、娱乐文化服务、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关系,所选用模型为:
其中 Yg是指第t年城镇居民用于第j项人均消费支出额; Xt表示第t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称为第j项商品的需求弹性。
表2 : 1994~2002年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二)参数估计及检验
利用以上的样本数据和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消费结构函数为:
通过以上分析数据可以看出,除了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拟合优度为0.22外,其余的拟合优度均在0.8以上,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也能通过,说明方程是显著的。T统计值符合要求,说明方程的变量都是显著的。
该模型能够通过经济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检验,符合要求。这说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对这4种消费支出的线性影响均显著。因此,使用该模型对浙江省城镇居民主要消费结构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三)经济分析
通过模型观察结果,发现在增加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4种主要的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为正值,说明随着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对消费的需求量也会随着增加,但消费的侧重点不同。浙江省城镇居民用于食品和设备用品及服务的需求弹性比较低,而用于住房和娱乐文化服务方面的需求性相对比较高。这说明了随着收入的增加,一般城镇居民不急于提高食品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档次,而是把更多的消费用于住房投资和娱乐文化方面。住房的需求收入弹性最高,其余依次为娱乐文化服务、设备用品及服务、食品。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量最为敏感,对它的消费支出将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占据更大的份额。当然,消费结构的变化因素是复杂的,并且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只有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才会得到明显的变化。
三、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综合分析
(一)消费的合理性
浙江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正逐步提高,已由温饱型转为小康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食品的比重下降,消费质量有所提高。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开始注重和改善饮食结构,主食的消费数量下降,消费质量、档次提高,饮食逐渐朝多样化、讲究保健营养、科学膳食的方向发展。
2.住房消费增长较快,主要用于扩大居住面积和美化室内装饰,而且质量档次有所提高。
3.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增幅较大。2002年同2000年比较,这一类消费支出增加了53%。
4.设备用品及服务也是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增长幅度较住房和娱乐文教服务低 。
(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有所提高,消费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恩格尔系数虽然连年下降,但食品支出仍然过大,且内部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02年比2000年增长了26 % ,但恩格尔系数几乎没怎么改变,并且较低及最低收入阶层的下降速度更慢。
2.居住和娱乐文教服务支出的比重过低。住宅是极为重要而昂贵的消费资料,在消费支出中应占相当大的比重。2002年比1998年有所增长,但仍只占总支出的6.3%,而国外一般占15%左右。这是由于房改前将住房当作福利近似无偿进行分配,而住房商品化改革后,居民有限的购买力与昂贵的房价有一定的差距,购房者数量偏少所致,而娱乐文教服务支出仅由1998年的9.84%上升到2002年的12.01%。
四、提高消费水平和完善消费结构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居民收入
生产力水平越高,物质产品就越丰富,就为改善消费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居民收入增加后,则会直接影响到消费结构层次的提升。
(二)推进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各项改革,使各项支出趋向合理
尤其应完善住房商品化市场,取消各项不正当收费,降低房价,促进住房销量的增加,使住房真正成为主导消费品,成为消费热点;而且,一旦住房销量增加,那么用于装饰装修方面的开支也会不断增多,从而就会影响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
(三)建立稳定的收入调控机制,缩小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消费、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的影响不容忽视。可以通过税收,降低高收入层的收入;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给较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线以下者以福利和补贴。
(四)引导合理消费,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
应注重舆论导向作用,倡导文明的消费行为,科学的消费方式,适度的消费水平,合理的消费结构;同时,还应鼓励居民合理而科学地进行精神文化消费,改变居民的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使居民逐渐接受“信贷消费”的新观念,以便提升消费层次,促进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据长三角城市统计调查网络交换资料显示,今年前三季度16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也保持稳步上升。长三角地区平均消费水平为888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6480元高出37%。
其中南京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261元,在长三角16城市中排名第8位。
1~9月份,南京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261元,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8888元略高,高于江苏8市平均水平1437元,低于浙江7市平均水平551元,在长三角16城市中排名第8位。
浙江7市中消费水平超过南京的有台州(12274元)、杭州(10614元)、绍兴(9611元)和宁波市(9403元),低于南京的是舟山(9231元)、嘉兴市(9142元)和湖州(8409元)。江苏8市中,苏州(9432元)和常州(9274元)人均消费支出均超过南京,其他排在南京后面的依次是,无锡(8406元)、镇江(6973元)、南通(6871元)、扬州(6287元)和泰州(6096元)。
地区之间消费差距依然明显。从江浙沪三大板块看,上海市人均消费支出已超万元,达到10923元;浙江7市平均数也接近万元,达到9812元;而江苏8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7824元,比长三角16城市平均水平少1064元,比浙江7市平均水平少1988元,比上海市低了3099元。从城市间收入差距看,江苏8市中消费水平最高的苏州市比最低的泰州市高出3336元,而浙江7市中消费水平最高的台州市比最低的湖州市高出3865元。由此可见,江苏8市居民消费支出整体水平仍明显低于上海和浙江,但城市之间消费差距相对于浙江而言比较小。
在上海一月要花1300左右,中等偏上水平,1000是普遍水平。我天津的同学一月800算多的,普遍600就够。大庆要比天津高一些,但由于是在家里,许多开支免了
若一个人闯,天津的费用的确很低
车费不贵(上海的车费高的惊人)
饭费不贵,而其交通,文化,科技等不逊于上海
而最近国家要开发滨海新区,天津发展大有前途
肃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1%
兰州晨报讯(记者崔雪茜实习生周月娥)今年以来市民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粮油、肉禽蛋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势头。而在其影响下,5月份,我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9亿元,增长15.43%;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突破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3%警戒线,达到今年以来的各月涨幅最高点。这是6月20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了解到的。
调查显示,今年1至5月,我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4%,增速同比加快1.98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据调查,今年1至5月,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1%,继续呈现上涨的态势。在八大类消费价格中,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同比上涨6%和5.3%,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的主因。分析认为,我省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快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住房贷款利率上调;二是受去年以来水、电调价的影响,全省居民生活水价和电价分别平均上涨了9.1%和3.9%;三是房屋需求旺盛,致使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建房和装修材料价格上涨。
南方的工资水平就是比山东的高,据我所知台州的海正和化海发展都很迅速,比济南的齐鲁济宁的鲁抗淄博的新华在国际的知名度都很高,前景也好!而且台州地处沿海比济南的发展快很多,短短几年间就已经比较有规模了!
新华网西藏频道拉萨1月15日电(记者贾立君)尽管西藏自治区80%以上的物资靠内地运进,但由于政府采取得力措施,严密监控物价,目前全自治区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郝鹏介绍,受全国大市场的影响,去年以来西藏成品油、液化气、副食品等部分物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但由于政府采取得力措施严密监控物价,在2007年,全自治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3.4%,远低于全国平均4.8%的水平。
郝鹏说,目前西藏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与西藏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涨幅控制在可调节、城乡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据介绍,在平抑物价方面,西藏主要采取了加强组织协调、注重物资供应,开展价格监测预警、强化市场监督检查等措施,以及对困难群体、农牧业、公共交通、农村客运等行业实行价格补贴,有效缓解了物价上涨和国家成品油价格上调所带来的影响。
西藏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价格工作,切实落实"米袋子""菜篮子"专员(市长)负责制,若因政策不落实造成重要商品供给紧张、脱销、断档、价格大幅上涨,相关部门和地市须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做书面报告;若造成严重后果,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西藏还要求各级政府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不得出台公共服务、旅游费用等价格上调政策,自治区力争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并将通过各项补助措施确保低收入人群生活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完)
长三角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这个事给你的资料。很科学的研究数据。】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
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长三角各城市统计部门大量丰富的统计数据,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和发展状况,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详细的对比分析,从统计角度简述绍兴经济总量和增速在长三角地区位置变化情况,剖析绍兴在经济发展某些方面落后于部分城市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找出差距,扬长避短,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分析绍兴“工业立市、开放兴市、文化强市、合力建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长江三角洲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地理基础为长江入海口处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工商辐辏之所”,对外埠际贸易发达,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广为传颂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的诗词民谚,就生动地记载了长三角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的历史丰碑。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区域在全国崛起,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1/4以上的外贸出口,30%以上的外资利用额。
绍兴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与社会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五”、“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2%和14.2%,分别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2和6.1个百分点。但是,将绍兴置身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经济总量却只能处于中等水平,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严竣形势。如何认清自身不足,扬长避短、保持优势、准确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绍兴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绍兴经济、社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位,确保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城市领头羊,努力跻身第一层次城市,是当务之急和今后定位发展的方向。
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从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看,到2002年,GDP超过1000亿元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5408亿元)、苏州(2080亿元)、杭州(1782亿元)、无锡(1602亿元)、宁波(1500亿元)、南京(1298亿元);GDP在700—1000亿元的城市有5个城市,分别为:绍兴(928亿元)、南通(887亿元)、台州(858亿元)、常州(761亿元)、嘉兴(706亿元),其余5个城市GDP均在700亿元以下。本文依此将十六城市分为三个层次,绍兴暂居第二层次第一位。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GDP总量54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1 %,到2002年GDP总量达19983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5%,所占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人均GDP从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2468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从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详见图一)。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25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几年又稳步提高,2002年达到21.8%(详见图二)。长三角地区不仅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较高,运行质量也较好,从宏观经
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
济效益指标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2002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比全国比重高2.2个百分点。从各城市发展情况看,长三角十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二)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三产发展速度较快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现行宏观分类是按三次产业划分,即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及为其服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各种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各种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住宿餐饮、文教卫生、信息及公共机构部门。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经济中各类活动的性质属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顺序,从人类经济发展产业时序和国际历史经验看,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逐渐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1983年,长三角地区GDP三次产业结构为16.7:62.1:21.2,到2002年调整为6.0:52.1:41.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0.7个百分点。从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90年代,工业的基础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器,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努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劳动力结构来看,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长三角地区一产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30.6%,比全国的64.2%,低33.6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1.3%,高出全国24.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28.2%,高出全国9.2个百分点;从生产结构来看,2002年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0%,比全国比重低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52.1%,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1.9%,比全国高8.2个百分点。
(三)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提高
8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成为长三角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上海和江苏部分城市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浙江七市在90年代以后也趋向于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支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资增长强劲,出口连年提高。1990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仅4.30亿美元,2002年达到180.67亿美元,增长41.0倍,年均增长36.5%,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12.3%上升到34.3%,13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49.56亿美元;自营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67.59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941.99亿美元,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4.6%,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0.9%上升到28.9%。 二、绍兴与长三角各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增长迅速,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较不平衡,城市规模档次不同,市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一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在总量和规模上遥遥领先,第二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稍有先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小,第三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相差较大,有明显断档现象。绍兴处于第二层次第一位,近二十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从近几年
发展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绍兴竞争要素较为缺乏,地理、人文优势不明显,面临压力大于机遇。 (一)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经济比较
从近二十年的发展状况看,绍兴的经济总量与第一层次的城市差距有所缩小,相对第二层次其他城市的优势有所增强、上海经济总量稳居首位,绍兴增速暂居第一
从各城市经济总量情况看,上海是名符其实的领头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居首位, 2002年GDP总量达到5409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27.1%,占全国总量的5.3%,1978—2002年GDP年均增长9.7%;人均GDP达到40640元,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1.65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倍,在人口迅速集聚的情况下,1978—2002年均增速仍达到8.8%。
绍兴市在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着良好的历史机遇、政策气候,以及绍兴人民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绍兴经济内强素质、外拓市场,经济总量得到长足发展,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基本走在长三角城市前列。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2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928.15亿元,占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到4.6%,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从第13位上升到第7位,总量增长了81倍,仅次于台州市(84倍)居长三角第二位;按可比价格计算,绍兴市国内生产总值24年间翻了五番,年均增长15.7%,居长三角第1位。由于增长速度较快,绍兴GDP总量陆续超过了镇江、泰州、嘉兴和扬州,从第二层次末位上升到第一位,并且与这些城市相比,绍兴的优势有所扩大。与第一层次的城市相比,绍兴在其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从总量上看第一层次城市扩张更为显著,绍兴与之相比,是速快量小,差距越来越大,与1978年改革开放时相比,从总量上看,绍兴国内生产总值与上海、苏州、杭州的差距
从262亿元、21亿元、17亿元扩大到4481亿元、1152亿元、854亿元;从各城市占长三角地区比重变化情况看,绍兴占长三角比重仅提高2.6个百分点,远远慢于苏州、杭州和无锡等城市。
2、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较快,绍兴居长三角位次稳步上升
受城市规模大小影响,经济总量的大小并不一定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往往以人均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从人均水平看,目前绍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在长三角诸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快速提高。1983年最低城市台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2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3.0%,2002年最低城市泰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21元,也已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1983—2002年十六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均在9.6%以上,最高的达到16.3%,而同期全国的年均增幅仅为8%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了很大提高,按户籍人口计算从1978年的299元提高到2002年的21414元,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也从第14位上升到第8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0%,年均增速位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第1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绍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长三角的位次便稳步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80年代中期超过扬州和南通,由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在90年代中期又超过了湖州、嘉兴和舟山,上升到第9位,在2000年初又超过了镇江,上升到第8位。到2002年与第7位的常州市还相差801元,与第6位南京相差1444元。
3、各城市财政实力同步增强,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江浙两省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地,也是国家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之一。2002年长三角浙江七市的财政总收入为814.73亿元,占浙江省财政总收入的77.6%,江苏八市财政总收入为989.96亿元,占江苏省财政总收入的66.7%,长三角十六城市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21.8%。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城市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78年长三角十六城市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仅上海(190.67亿元)和南京(10.85亿元)2个,到2002年财政收入最低的城市舟山也达到了15.71亿元。从1983—2002年的增长情况看,各城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3.0%以上,其中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8%的城市有12个,增长最快的是台州市(22.3%),其次是宁波(20.0%)、苏州(18.6%)和绍兴(18.2%);上海和南京由于基数较大,总量增长较大,但增速较慢,居末2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衡量地方财政负担大小的一个指标,由于城市在行政级别、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收入口径不同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可比性不强,我们对照与绍兴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行政级别相当的嘉兴、台州、南通等城市就财政负担问题作一简单比较。
绍兴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近年来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78年,绍兴的财政收入仅1.86亿元,2002年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17.3%。高于同期GDP的增速,但和嘉兴、南通、台州等城市相比,占GDP比重较低。1978—2002年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97%,比嘉兴低1.22个百分点,比南通低0.9个百分点,比台州低0.03个百分点。从时间上看,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80年代以前低于嘉兴和南通,高于台州,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低于嘉兴,但高于南通和台州,1995
年之后,便一直低于这三个城市。从理论上讲,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一方面说明财政负担小,另一方面也显现出税收上还有潜力可挖。 4、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显著,绍兴二产领先、三产靠后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十六城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83—2002年的20年间,长三角各城市二、三产增加值均呈较快增长,其中台州二、三产增加值以年均22.8%和16.4%的增速分别位居十六城市第一和第二位,绍兴以20.3%和14.2%的增速分别位居第二和第八位;苏州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速居第一位;从各城市二、三产增加值增幅比较看,上海及江苏的大部分城市三产增速已高于二产,从产业结构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长三角地区已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得到了大幅度调整,以农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已改变为农业比重趋向下降,以工业为主体的二产比重急剧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占据较大份额的产业结构,同时在以工业化为主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各市以自身特色工业为基础,发展块状经济或产业群,与其他城市错位发展,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走在各城市前列,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猛,城市定位已非常清晰,就是要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1983—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27.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已超过50%。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等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二产所占比重已过最大时期,在巩固发展二产的同时,三产发展一枝独秀,与上海市较为接近,相融程度较高。浙江七市二产比重均已超过50%,已处于二产发展的鼎盛时期,三产快速发展,近几年年均增速更是步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