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体验的本质
我围绕文旅共生,促进城市发展,从“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角度谈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主要有三点:
文化创意是旅游最核心、最鲜活的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现在倡导“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怎么理解“文化为魂”?我的理解是“文化为魂”的核心是文化创意为魂,文化创意是文化为魂的关键。怎么理解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我尝试做了一个概括: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这就是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其实早在2500年前,孔夫子就讲过“文质彬彬”、“无文不远”的道理,中国历代山水诗人游历山水,发现自然山水的价值,赋予自然山水价值,才有今天人们对自然山水的一种理解。
到了当代社会,城市永远是旅游的中心,为什么?因为城市最集中地代表着创意、体现着创意、不断贡献着创意。以北京为例,北京是国内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国际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有长城、故宫、颐和园,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重要的是因为北京有798、有不断提供文创产品的故宫、有很多有创意的高校。
以798为例,早在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世界顶级城市中,北京作为中国的城市第一次入选,《时代周刊》的评价就是因为798艺术区的存在,使北京具有成为世界城市的潜力,我认为这是对北京城市活力的最好概括。
北京故宫也是一样的。北京故宫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故宫的那么多藏品,而是在于它在不断地贡献着创意,比如一些文创产品、纪录片和科普片,是它最有活力的一些地方。包括现在北京的一些高校,如北大、清华,已成为北京的重要城市旅游点。其实,我认为北京可以旅游的地方不仅是高校,一些创意企业,比如爱奇艺、优酷,将来一定会成为旅游景点。所以,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现价值、分享价值。这是我对文化旅游之间关系的一个概括。
我有一个判断,在当今社会,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在提升,自然和历史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在下降。传统旅游学对旅游内涵的概括着重在自然资源和遗产资源,这些资源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些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有限,而真正在促进旅游发展的是创意。比如,我们在景德镇调研,发现一个特点,景德镇不光是一座陶瓷城市,还是一座旅游城市。景德镇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它的旅游点并不是自然山水,而是陶瓷——景德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陶瓷藏品,家家户户都可以办博物馆,陶瓷吸引了很多游客,特别是年轻的游客。旅游点不全在自然山水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大理,它吸引人的不光是它的自然山水,大理的酒吧、大型实景演出、民宿才是近些年大理吸引人的一些关键热点。
再来看一些企业,重视文化创意也是文化旅游企业成功的秘诀。宋城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文化旅游集团之一。宋城演艺旗下拥有30个各类型剧院、65000个座位数,分别超过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伦敦西区全部剧院的座位总数、美国百老汇全部座位总数。为什么?他们的核心理念是“创意者不死,独特者永存”,他们的《千古情》每个月一小改,每三个月一大改,不断地通过创意给演艺产品注入新内容。
深圳华强集团大家都非常熟悉,它原来是一家科技公司,从2009年以后开始转向动漫,他们所拍摄的《熊出没》被动漫界人士认为是中国动漫一座新的里程碑,也促使深圳华强集团成为全球第五大主题公园公司。他们成功的秘诀正是“以文化(创意)作为核心,以科技作为依托”的理念。
其实,各地的民族风情、地方特色和日常生活之所以能够成为极具魅力的旅游点,也是因为抓住了文化创意的内涵,比如像乌镇对传统资源的一些改造等等。上海迪士尼乐园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秉持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即“既是真正的迪士尼,也是独特的中国”。上海迪士尼乐园注入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意。
总之,文化创意是“文化为魂”的关键环节,也是核心点。
旅游彰显文化的价值,赋予文化更大动能。
旅游的价值也很重要。旅游彰显了文化的价值,赋予文化更大的动能。旅游在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大理周城扎染企业家段树坤创办的璞真扎染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特别是它的体验馆,游客体验扎染制作的收入约占璞真扎染坊年收入的40%。
我们看一些图书馆,比如北京郊区怀柔小镇的篱苑书屋,现在被称为全球最美的19座图书馆之一。这座图书馆其实是因为当地的一项扶贫项目建成的,现在成了一个观赏之地,每到周六周日游人如织。旅游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观赏功能,也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
去年暑期我们对西江千户苗寨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它和十年前相比进步非常大,但现在也面临着很大问题,就是怎么避免商业化?这也是游客诟病很多的一点,如果我们深入到西江千户苗寨去看,它其实有很多公共服务设施,只是这些设施不为游客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我们提出一些建议,认为当地要提高旅游业质量,就要提质增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于旅游业,使公共服务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简述旅游消费的相关概念与特点。
旅游消费的概念是在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要。特点是综合性;以服务为主的消费;与旅游生产、交换具有同一性;不可重复性;具有较大的弹性。
旅游消费是指“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或为他们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总和。
旅游消费与所游览的进去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5a级风景区最高。其次与景区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有关,还与季节有关。旅游消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保健性旅游消费,基础性旅游消费,文化性旅游消费,享乐性旅游消费和纪念性旅游消费。
同旅游者收入水平、旅游者结构密切相关,也同旅游产品结构与产品质量密不可分。旅游消费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好学、探险、挑战、产生自豪感等心理的重要方式,在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旅游景点,旅游者全方位的感官获得各种新奇的体验,心情得以放松。
数字化时代,如何升级旅游消费?
引入新科技丰富游览体验,运用智慧化管理提升景区服务,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带来旅游业的“蝶变”,助力旅游市场加速复苏。
数字化时代,如何升级旅游消费?要做到以下几点:
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必须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
推进旅游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要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和运营管理效率作为决策的核心,围绕新需求、新消费方式谋求创新。
当前,线上实名制预约系统、分时排队预约系统、在线营销系统、大数据监控系统等技术已成为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实现旅游企业的精准化运营及营销、提高游览效率,并最终实现游客消费体验及满足感的提升,赢得业务增长。
科技+文旅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文旅产业是具有高渗透性、关联性、融合性发展的大民生大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内旅游国、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和消费国,我国的文旅产业具有广大的市场价值。2018-2019年,文旅行业占我国的GDP总值超过15%,其关联性比房地产行业更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科技是旅游的新动能”。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文旅时代,80/90后的互联网原住民已经成为了最大的旅游客户群,对于年轻人来说,游胜于旅。也就是说,驱动大家旅游的因素,从原来的计划性逐步在经济发展、物质发展的基础上转变为复合、冲动性的因素。当产生旅行的消费动机后,我们就会关注出行的体验。对于年轻的消费客群来讲,住宿和出行安排上的花费相对比较多。其次,消费对目的地的感知,并不是只取决于当地自然风光,人文、赛事、节庆,美食美酒、街头景色、体育都是旅行中的重要一环。由于社交分享,每一位游客既是旅行的消费者,也可以是衍生经济的带动者。要充分感知到每一位游客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媒体,那么做好游客财富的精英,其实也是一机游回归到本心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数字文旅商业模式创新
一是创新营销,依托直播、短视频的线上营销和线上消费成为常态。
二是创新体验,虚拟技术创造的文旅体验和在地化真实体验双轨并行
三是创新内容,正向价值引领下的数字文旅内容再生产和全球服务蓬勃发展
培育强大的数字文旅市场主体
一是明确市场定位,促进新型市场主体建设。
二是多项措施并举,提高数字文旅市场主体创新策源动力。当前,线上文旅发展存在高质量数字内容缺乏、高水准虚拟现实内容缺失、现有模式商业变现率低等问题,文化内涵不足的短视频、直播、虚拟产品挤占了大量市场空间。文旅和科技深度融合,不但要求实现技术手段和文旅资源的充分对接,还要求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共同进行技术场景的概念打造、内容制作等。
三是优化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从中小传统文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来看,文旅科技产业跨界融合的破解点尚不明晰,产业结合方式生硬,与技术企业合作往往处于被动,市场主体面临着一系列严峻障碍。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正在加速。随着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各类文旅市场主体纷纷上线上云,创造出一系列“云旅游”“云展览”“云赏艺”“云公教”“云文创”等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成为推动文旅产业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