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要和好朋友一起去旅游”,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1、生活习惯的差异

现实中,夫妻因生活习惯的不同,相互磨合都是个漫长的过程,何况是朋友之间生活习惯是长期的积累形成的,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些不好的习惯。

好朋友在一起 旅游 ,生活习惯差异很快会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彼此多些包容和同理心,很容易造成冲突,影响友谊。

2、性格中的冲突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性的。性格不同于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 社会 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朋友之间性格的不同,在一起 旅游 ,有矛盾在所难免,有些人可以很快的化解矛盾,有些人则要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和好,也有些人即便表面上和解了,内心里却难以恢复到以前的关系,这需要在相处的过程中去逐渐了解去体会。有矛盾了积极化解当然是好的,但是把所有的矛盾都彻底化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交的安全区,也就是不同亲密程度的人之间的交往,让人感觉舒服的社交距离是不同的。关系越亲密,社交舒适距离越近。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同远近的社交距离和心理舒适区。朋友之间,为了避免性格上的冲突,最好的方法,是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也称亲密安全的社交距离。

3、个人爱好不同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成长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兴趣爱好不同是自然的。朋友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是因为彼此坦诚以待,和兴趣爱好没有关系。朋友之间相处,务必需要双方都能够做到包容彼此迁就彼此,兴趣爱好不同关键是看如何相处。(1)尊重对方的爱好,不过分强求自己去迎合朋友的喜好。(2)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通过沟通了解彼此的心意。(3)朋友之间发展一项全新的兴趣爱好,是增进友谊的好方法。

好朋友一起 旅游 ,不能因为爱好不同,就产生矛盾。即便你不喜欢,也要找到付出的意义,不然不同的人为何会相遇在一起。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两个人,你想要拥有自由的空间,就要留给别人自由的时间。

4、消费观念不同

去 旅游 免不了花钱,如果你的朋友经济条件好,讲好了,请你去 旅游 ,你的 旅游 费用他帮你出,这没矛盾。如果两个人出去玩采取AA制,或共同出资,金钱混用。那回来后,就有必要清理支出费用了。朋友帮你垫付的钱,一定要及时还上。不能嘴上说无所谓,私下又斤斤计较。

虽然是好朋友,但是消费观念是不一样的。好朋友一起去 旅游 ,交通工具,住酒店,吃什么,选景点等都是问题。你想走经济实惠的路线,好朋友却坚决反对,认为 旅游 就是出来享受的。预算好 旅游 支出,额外增加了花销也容易产生矛盾。这些都是不适合与好朋友一起去 旅游 的原因所在,不要因为一趟 旅游 使好朋友之间产生隔阂。

那么到底好朋友要怎么相处呢?

在现代,人际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它就是“界限感”。

中国是一个人情 社会 ,朋友间的相处常常会模糊彼此的界限,末了还自以为是地加上一句:“没拿你当外人。”对,你是没拿自己当外人了。

可是,你有没有考虑过,即便是对待自己,别人也是有要求的呢?

思想家蒙田曾这样描写过自己年轻时候的一段生死至交:“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爱他,我觉得我只能如此回答,因为他是他,因为我是我”。

这无疑将朋友间的界限感,说了个通透彻底:“最好的友情,就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不攀附是人品,不怜悯是修养,不迁就是底线,不越界是操守。你与朋友的相处之道,便是你一生的处世之道。

谨记朋友间的这些潜规则,愿所有人都能够遇上与你相伴一生的真朋友。

有网友总结了八大“最不能容忍”:

不要以为你和朋友关系铁,朋友的东西就是你的。

不要以为你和朋友关系铁,就可以让朋友为你埋单。

不要以为你和朋友关系铁,就可以侵犯朋友的私人空间。

不要以为你和朋友关系铁,就可以和你的朋友天天黏在一起。

不要以为你和朋友关系铁,就不注重礼节。

不要以为你和朋友关系铁,就可以随便借钱。

不要以为你和朋友关系铁,就可以让她(他)来决定你的事。

不要以为你和朋友关系铁,就可以靠朋友过一辈子。

其实,这些大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日积月累起来,便会让彼此的友谊遭受重创。

我家三口,朋友家三口每年 旅游 一起走,我两家孩子差半年,去过北戴河,蓬莱(朋友家带了女方父母),青岛,威海,日照,云台山,成都,蓟县(农家乐),没有一点矛盾啊,关键看钱咋花。我都是aa,见了面每家先拿2000,放一个人手中,路上所有开销都从这里出(自驾的话车辆费用自理),他家带父母那次,他家4000,我家2000,花没了,两家继续拿钱,从来不记账,大头对上就完事。其中一次带了我老婆家侄子(15,6岁),以后每次出门人家都要求带着这个小侄子,孩子责任心强帮着看我们两家的妹妹。他家老公比我们大几岁,出门负责做饭(我们一般海边玩的话找单元房,带厨房,自己做)每天不重样,我负责带孩子们玩孩子不喊累不回去,吃饭男人就喝酒,两家男人负责长途驾驶,那人负责男人喝酒后驾驶。关键一点我两家经济水平差不多,钱对于大家来说都不是斤斤计较的。

出去旅行有一句话,同行的人很重要。

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朋友也分很多种,有事业上的、生活上的、旅行上的朋友等。有的好朋友就爱在家里宅着,你非要拉他出去旅行,即使他跟着你出去了,估计也玩的不开心。旅行是一个爱好,只有喜欢旅行的好友结伴而行,这样才会开心的旅行。

我们一般出去都是自驾,无论远近。我进了好几个本地的自驾群,最后有好几家成了好朋友,大家经常一起出行,都有一个爱好–喜欢自驾游。我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就这五家人,每次出游在群里一商量,大家在集合地方按照时间统一集结出发。我们一般都是扎帐自己做饭,每个车上都有装备,大家到了哪里一起动手,吃着自己做的饭菜,喝点小酒很是惬意。我还有很多好友,叫他们也不出去,以为他们本身就不喜欢出去。

跟好友一起出游肯定比跟陌生人出游好,因为彼此之间都很了解,包括性格爱好等,这样才能玩的开心!

消费观念有别的人是否不适合一起自助游?

我觉得是的如果两个消费观念不同的人在一起旅游的话那么交钱的时候,两个人会显得不合适。一个人觉得这个值得买一个人觉得不值得。两个人就会因为这个问题相互吵架。会给旅途中带来很多不愉快的因素。我觉得还是两个比较符合相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交费比较好,这样的话大家都比较开心。

为什么说最好不要和熟人一起去旅游?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答案

自从8年前我和表哥表嫂一起外出 旅游 一次之后,给我留下了阴影,从那以后,我内心一再告诫自己,再也不和熟人的家庭一起外出 旅游 了。

那年国庆长假,表哥打电话来问我要不要一起去广西北海自驾游,我想着国庆也没其它什么事情,就答应了。表哥带着表嫂,我小姨和小姨父,表嫂的妈妈也跟着去,还有表哥的2家同事(4个大人,3个小孩大概10岁左右),可谓是浩浩荡荡一群人,差不多等于一个 旅游 团了。

统计好人数,表哥提前把房间订好了,约定好10月1日一起出发。出发的时候为了避开出行高峰,约定早上6点在某地集合后一起出发。

时间到了大部分人都到了,就差一家甲同事(为方便叙述,我代称为甲同事)迟迟没到。打了几次电话过去问,都说快到了快到了,可是这个快到了,一直让大家等了2个小时。

甲同事一家人来到就说路上堵车,影响了大家,实在抱歉。而其实那个时候又不是什么早高峰,压根不会堵车。而且表哥家离他家不远,表哥一路过来完全没有遇到堵车的情况。大家见状都心知肚明,也不好说什么。

后面听表哥说这个同事一家出门都有拖延的习惯,出发前表哥一再叮嘱要准时,结果他家还是一如既往地迟到了。

表哥是牵头者,他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虽然大家心里都有点不高兴,其他人都很早就起床出发准时到地方,结果一等就是2个小时,换谁也会有想法。不过想着是集体出游,也互相体谅一下,都说没事没事,到齐了就出发吧。

可是就因为晚了这2个小时,还没出城就开始有点堵车了,本来计划出了城,7点到下一个车程1小时的小城市吃当地的特色早点,结果这一堵10点钟大家都还在路上,哪还吃什么早饭哦。

幸好都是拖家带口,都有准备零食,到也不至于饿到,但被堵得多少有点郁闷。

而这一切也只是一个开始。

一路波折,虽然时间晚了点,但还是到第一站百色,在这住一晚再出发。到了百色时间很晚了,大家也都饿了,集体外出找吃的。

最后到了一个烧烤摊,点了一堆吃的。我特别记得当时先端上来了两盘炒饭(盘子有点小),表哥说先一人扒一点吃着。表哥同事带着的3个小孩,直接把盘子一把抢了过去,就把两盘炒饭给分了。

其他人(除了孩子的父母)看着面面相觑,但毕竟是小孩子,也不好说什么。之后上来的菜这些小孩都先抢着把菜抢过去吃,有时候他们的妈妈还帮着夹一点自己孩子喜欢吃的,完全不顾同桌其他人的情况,烤肉串这些都是先往自己盘里拿。

所幸菜点得也多,最后到也没人饿着,只是看着这一幕让人觉得很是不舒服。

第二天,甲同事家一如既往的迟到了1个小时,这时大家都已经知道他们家的习惯了。从这次以后,表哥都会有意提前说时间,然后大家不约而同都迟到1个小时左右,以配合甲同事家的拖延情况。

我们先到了三娘湾,是出海看海豚和吃海鲜的地方,这是之前就预订好的行程,出海到是挺顺利,大家玩得也还算开心,看到有点粉粉的小海豚心情也不错。

就是上船前表嫂一直唠叨这船安不安全啊,会不会有事啊?天气会不会突然变阴天啊?风大她会不会吹感冒之类的。后面表哥说要不你在岸边吧,她又不甘心,还是跟着去了。

回到岸上找了岸边一家当地的农家乐专门吃海鲜。那时价格也很便宜,东西新鲜,味道真是很不错,本来表哥说人多就点贵的海鲜尝尝,这里的价格可比外面便宜多了,平摊下来也不贵。

可是表嫂的妈妈这时跳出来反对,说太贵了,别吃了,吃点便宜的虾、蟹、和一般的贝类的就好了。老人都发言了,而且又是表哥的岳母,他不好说什么,其他人更不好反驳,要给表哥点面子,只好顺着老人的意思。

结果奇葩的事情来了,表嫂的妈妈是完全不吃海鲜的人,她自己叫了盘炒饭就去一边吃了。所以就等同于一个不吃海鲜的人来指挥其他人吃什么。这种感觉真是很无语。

到了北海,我们先去了银滩,白色细软的沙子真是很舒服,大家都换上装备开始玩水。我表嫂怕太阳,怕晒,整个人包裹得严严实实,和她妈坐在一边看大家玩。

表哥劝表嫂来玩一玩,表嫂坚决拒绝,晒到太阳对皮肤不好。我内心的想法是,你又不是不知道出来玩是啥样,这样坐着有啥意思呢?不过这是别人的选择,我无权干涉,自己玩开心就好。玩了差不多1个小时吧,表嫂就来催我们,说时间差不多了,就回去吧。

可是那3个小孩子玩得正高兴,压根不愿走。表哥又得体谅一下表嫂,就先带她和她妈回宾馆了,之后再来接我们。

银滩结束后,又开始觅食,天天吃海鲜也有点受不了,有人提议换个口味。乙同事家说要不我们点只这里的土鸡吃吧。

表嫂立马说:“不能吃鸡,听说XX地有禽流感,吃鸡有点危险。”然后开始各种苦口婆心地“劝”大家不要吃鸡,外出要注意饮食安全,既然团里有人这样强烈地反对,这鸡自然是吃不成了,最后挑了家店吃了鱼。

本来这次没有安排涠洲岛行程,但是到了北海后,涠洲岛听得也多,有人临时提议去涠洲岛看看,多加点钱也没事,我也是非常赞同,毕竟都这样远来到这里了,去去也不错。

表哥就征询所有人的意见,基本上所有人都同意,小姨和小姨父说随我们定,都可以。

没想到表嫂和表嫂的妈妈同时反对,觉得肯定没多少意思,还要多花钱,瞎折腾,不如就在附近走走就回去了。

表哥当时真是一脸尴尬,又不好说什么,我知道他的内心也是很想去的。但老婆和丈母娘反对,他也只能同意了。

之后表哥去和其他2个同事商量,最后决定分开行动,那2家同事去涠洲岛,表哥我们就按之前订的路线走。

这次 旅游 回来之后,我表哥再也没有组织过任何旅行,后面更多是他单独带着小侄女出去玩。他有次说起这事,有点苦笑地摇摇头说太累了,还不如自己出游简单点。表嫂是个非常挑剔的人,稍不对劲就不满意,所以表哥到后面出去玩,干脆都不带她了。

有时候觉得和熟人,尤其是好几个熟人去玩互相有照应,能玩得放心一点,但其实有时候和熟人去玩反而玩得不舒服,原因有以下几点:

1、每个人习惯不同

有人说情侣要结婚前一定要去 旅游 一次,才能看清彼此,所以说 旅游 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生活习惯。

每个人习惯不同,在 旅游 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一样的冲突,影响 旅游 心情。

比如我和我的一个朋友就说我们两不能一起去 旅游 ,因为我喜欢到景点走走逛逛,吃吃当地小吃,而我这个朋友直接说她懒得走,宁愿窝在酒店里打麻将。这样 旅游 观不同的人,自然玩不到一起,喜欢的点也完全不同。

再加上一些生活小细节的不同,也常会无意中影响心情,一次 旅游 下来,难说还会影响彼此的关系。

2、消费观念不同

旅游 肯定是要花钱的,但怎么花,花在哪里也成了关键的问题。我曾经和2个朋友一起去泰国 旅游 ,到了一个寺庙景点,要120元门票,一个朋友和我想进去,另一个朋友却觉得没意思,寺庙哪里都一样,何必花这个冤枉钱,最后就没去成。

想去的那个朋友私下就和我吐槽,到都到这里了,多的钱都花了,还舍不得这点小钱进去看看,真是抠门。其实不想去的这个朋友本身很有钱,只是消费观不同而已。

反正这两个朋友一趟 旅游 下来,交情不但没变好,反而一个不理一个了。

所以 旅游 可以和熟人去,但最好是和1个好友去就好,两个人好商量。再多的容易出矛盾,人多不是好事,师傅多了还梁子歪呢。人多意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最终可能将就谁都玩不好。还是简简单单和志同道合的好友出门吧。

有人说“不要和好朋友一起去旅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因为旅行是检验真友情的神器,一个不小心就玩绝交了。

彼此为彼此着想才是真正的友谊,出去玩是一种困境,更能体现人品。那种抬高自己贬别人,对别人的付出漠视,把所有对我好都当作理所当然的人,自己吃不得一点亏的人,不来往可能会更轻松的生活。

旅游过程中真的考验一个人的耐心,性格。感情不深别去。每个人消费观念不同,我也不喜欢和大手大脚的人一起出去,所以结伴之前大家坐下来好好计划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说清楚怎么玩,是穷游还是富游,大家达成一致再上路,不然谁都不开心,其实很多问题不是谁对谁错,就是价值观不同而已,平时聚聚会聊聊天什么的看不出来,旅行朝夕相处就会显示出问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