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材料一 分析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经济的意义
一、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一)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建立健全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提升宾馆饭店、景点景区、旅行社等管理服务水平。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虚假广告、价格欺诈、欺客宰客、超低价格恶性竞争、非法“一日游”等旅游市场顽疾,进一步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完善旅游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深化景区门票价格改革,调整完善价格机制,规范价格行为。大力弘扬文明旅游风尚,积极开展旅游志愿者公益服务,提升游客文明旅游素质。
(二)完善城市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在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等建设旅游咨询中心。鼓励依托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和道路客运站点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2020年前,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旅游咨询服务全覆盖。
(三)加强连通景区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城市及国道、省道至A级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输组织,加快实现从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力度。
(四)加强中西部地区旅游支线机场建设。围绕国家重点旅游线路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实际需求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支线机场,增加至主要客源城市航线。充分发挥市场力量,鼓励企业发展低成本航空和国内旅游包机业务。
(五)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鼓励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用三年时间全国新建、改建5.7万座旅游厕所,完善上下水设施,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到2017年实现全国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旅游集散地的旅游厕所全部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
二、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旅游消费市场
(六)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制定全国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规划和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标准,明确营地住宿登记、安全救援等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和丝绸之路沿线、长江经济带等重点旅游地区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到2020年,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1000个左右。
(七)推进邮轮旅游产业发展。支持建立国内大型邮轮研发、设计、建造和自主配套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造船企业研发制造大中型邮轮。按照《全国沿海邮轮港口布局规划方案》,进一步优化邮轮港口布局,形成由邮轮母港、始发港、访问港组成的布局合理的邮轮港口体系,有序推进邮轮码头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程序设立保税仓库。到2020年,全国建成10个邮轮始发港。
(八)培育发展游艇旅游大众消费市场。制定游艇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有规划地逐步开放岸线和水域。推动游艇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清理简化游艇审批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和游艇登记、航行旅游、停泊、维护的总体成本,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发展适合大众消费水平的中小型游艇;鼓励拥有海域、水域资源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艇码头建设规划。到2017年,全国建成一批游艇码头和游艇泊位,初步形成互联互通的游艇休闲旅游线路网络,培育形成游艇大众消费市场。
(九)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到2020年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特色旅游城镇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开发温泉、滑雪、滨海、海岛、山地、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依托现有旅游设施和旅游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旅游度假产品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休闲度假需求的国民度假地。加快推动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鼓励城市发展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休闲空间。支持重点景区和旅游城市积极发展旅游演艺节目,促进主题公园规范发展。依托铁路网,开发建设铁路沿线旅游产品。
(十一)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把旅游装备纳入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完善安全性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发展邮轮游艇、大型游船、旅游房车、旅游小飞机、景区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用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兼并收购国外先进旅游装备制造企业或开展合资合作。鼓励企业开展旅游装备自主创新研发,按规定享受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政策。
(十二)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积极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的资源、要素和技术,形成旅游业新生态圈,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行互联网金融探索,打造在线旅游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拓宽移动支付在旅游业的普及应用,推动境外消费退税便捷化。加强与互联网公司、金融企业合作,发行实名制国民旅游卡,落实法定优惠政策,实行特惠商户折扣。放宽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网络购物、在线旅游租车平台等新业态的准入许可和经营许可制度。到2020年,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在全国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三、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十三)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快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推出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系列。鼓励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驻主要口岸、机场、码头等旅游购物区和城市大型商场超市,支持在线旅游商品销售。适度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
(十四)积极发展老年旅游。加快制定实施全国老年旅游发展纲要,规范老年旅游服务,鼓励开发多层次、多样化老年旅游产品。各地要加大对乡村养老旅游项目的支持,大力推动乡村养老旅游发展,鼓励民间资本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举办非营利性乡村养老机构。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鼓励进一步开发完善适合老年旅游需求的商业保险产品。
(十五)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支持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鼓励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机制。旅行社和研学旅行场所应在内容设计、导游配备、安全设施与防护等方面结合青少年学生特点,寓教于游。加强国际研学旅行交流,规范和引导中小学生赴境外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十六)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市场深度结合,在业态创新、机制改革、集群发展方面先行先试。规范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和质量监督管理。扩大中医药健康旅游海外宣传,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交流合作,使传统中医药文化通过旅游走向世界。
四、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
(十七)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十八)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相关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
(十九)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三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到2017年,全国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
(二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
五、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
(二十一)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并抓好落实。
(二十二)鼓励错峰休假。在稳定全国统一的既有节假日前提下,各单位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
(二十三)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旅游投资消费持续增长
(二十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设立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国家重点旅游景区、“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等重点旅游线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乡村旅游扶贫村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让多彩的旅游丰富群众生活,助力经济发展。
(二十五)落实差别化旅游业用地用海用岛政策。对投资大、发展前景好的旅游重点项目,要优先安排、优先落实土地和围填海计划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给中西部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对近海旅游娱乐、浴场等亲水空间开发予以优先保障。
(二十六)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旅游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进旅游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探索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鼓励旅游装备出口,加大对大型旅游装备出口的信贷支持。
二、旅游市场的投资热点-康养
康养 旅游 ,国际上称为医疗 健康 旅游 。从国家发布的《 健康 中国2030规划纲要》看,大 健康 的核心保障是医疗的保障,因此,我们认为康养 旅游 是以“医疗”为核心的 养生 、养老、 体育 、文化、 旅游 等诸多业态融合的新兴产业。
01
发展潜力
从市场需求看,游客从最初的出行 旅游 ,转变为更加追求休闲品质、深度体验的异地生活方式。这需要多元化的 旅游 主体在投资、运营方式上进行转型,发展医疗 旅游 、养老 旅游 等将成为转型的突破口。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点来看:
1、人口老龄化加速。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老龄化 社会 ,中国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催生大 健康 服务行业的迅速崛起,且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放大。
2、慢性病人群增多。 慢性疾病是威胁中国人 健康 的头号杀手,占人群死因构成的86.6%。据调查,目前中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科学管理 健康 、延长寿命已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话题。
3、居民购买力提高。 伴随着中国中产阶级人数的持续攀升,消费者购买力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与生命 健康 和谐共生, 健康 产品和 健康 服务的需求正在因此而急剧增加。
4、政策持续性扶持。 近年来,伴随着“ 健康 中国”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一系列扶持、促进 健康 产业发展的政策紧密出台,大量投资正加速涌入大 健康 领域。
02
投资热点
一、森林康养基地
森林 养生 基地应是以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依托,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森林 养生 项目,以促进游客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目的,满足不同人群生理和心理 健康 需求的特定区域。
森林 养生 基地的产品规划思路
1)保健型。 这种产品类型是通过优美的景观达到放松、愉悦的效果,以静态洗涤心灵,道法自然。例如:森林景观、森林音乐、森林温泉等。
2)康复型。 森林对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如:空气负离子 养生 馆、植物精气 养生 馆、森林心理咨询室。
3)运动型。 通过各种适合在森林中的运动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如:慢跑、散步、登山、耕作。
4)文化型。 通过文化体验来修身养性,以实现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舒适。如:禅修、冥想、品茶、太极、瑜伽、 养生 操等。
5)饮食型。 根据食材的高品质、高药用价值制定饮食,达到 养生 的效果。如:有机食品、药用食材。
二、温泉康养小镇
随着一大批温泉度假村、温泉小镇以及温泉新城的涌现,可以看出温泉对休闲产业的聚集效应,对区域经济的有力带动得到认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特色小镇的风口,我们有理由相信,温泉小镇将是未来休闲度假开发的超级热门。
温泉康养小镇的产品规划思路
1)出水方式不同: 运用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变温泉的出水方式,给游客不同的体验。例如音波喷射温泉、SPA冲击泉气泡温泉、蒸气泉浴、瀑布温泉、温泉海浪浴等等。
2)创意概念不同: 通过向温泉水中添加花草、矿物、瓜果、盐雾、香精等特定材料,形成具有不同功效的温泉汤浴,从而丰富游憩方式。例如花草温泉、瓜果温泉、香熏温泉、盐雾温泉、蜂蜜温泉、名酒温泉、草药温泉、巧克力温泉、咖喱温泉等等。
3)泡浴设施不同: 通过不同的泡浴设施,给游客不同的感受。例如:桶浴温泉、温泉游泳池、浮浴池、沐足廊、温泉漂流河等等。
4)外围景观不同: 根据温泉的外部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景观给游客以美妙的感受。例如:山林式、滨水式、小镇式、园林式等等。
三、中医药产业园
中医药 健康 旅游 产业规划是以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为内涵、以 旅游 为实施手段,打造一个整合平台,联动发展 旅游 业、生态农业、文创产业、会议会展业、服务贸易、 体育 运动产业、养老服务产业、中药加工产业等相关产业,将这些产业进行跨界融合、优化升级,形成复合体,形成新产业形态、形成核心竞争力。
中医药产业园的产品规划思路
中医药产业园的设计思想来源于中华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智慧,集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思想于一体,遵循“天人合一”法则,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将相关的资源重新审视、重新梳理、重新组合、重新演绎、重新创意,再经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使“规划”具有主题性、新颖性、特质性、系统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并具有高度、广度、深度和关联度。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拓展产业范围、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中医药 健康 服务+ 旅游 ”的复合型全景产业体系。
三、中医药度假村生态效益
中医药度假村生态效益很好。中老年人对于中医药度假村很喜欢,效益好的。具有中医药健体养身、中医药文化养心、中草药养眼等优势的中医药健康生态旅游是旅游新业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