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的风土人情?谢谢

上海传统文化

城市网2002-9-29 11:14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明代上海籍科学家徐光启的农学巨著,由陈子龙等在徐光启逝世后整理修改,于崇祯十二年(1639)刊行全书分60卷、12目、50余万字。12目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书中大量辑录古代和当世文献,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历史农学著作和当时农业生产经验作了总结性评述。《农政全书》与汉代《?胜之书》、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宋代陈?《农书》、元代王祯《农书》并称"五大农书",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中国形态的近代城市市民文化,源于上海城市。鸦片战争后,形形色色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在上海城市形成一种独特的经济、地理和文化环境。首先在绘画、京剧等艺术领域生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风格,其特征要言之,在于它善于兼收并蓄,不受陈规拘束,敢于探索创新。这种风气进而影响至社会各层面,成为状态较稳定的民众文化,相对于北方"京派"文化而存在。海派文化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各地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海派"在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贬义词,近年在改革开放形势下部分学者提出应倡导发扬光大"海派风格"。�

松江画派

【松江画派】艺术流派。又名"云间画派"。明末上海地区绘事很盛,人才辈出,几乎同时形成以顾正谊为首的"华亭派"、越左为首的"苏松派"、沈士充为首的"云间派"。三派在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上基本一致,讲究水晕墨章,古雅神韵,富于江南清疏情致。他们3人又都是松江籍人,故又统称"松江画派"。董其昌是此派最有成就的人物,他融宋元诸名家之长,所作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秀逸潇洒,具有平淡和洗练的特点。他的画学思想对后世也有着深远影响,莫士龙、陈继儒、程嘉燧、李流芳等从之。清初,娄东、虞山两派兴起,为云间画派两大支流。�

顾绣

【顾绣】民间工艺。古代上海地区著名刺绣技艺。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上海名宦顾名世筑名园"露香园"。顾绣创始人是顾名世长子顾会海之妾缪氏,她在宋绣传统上创新发展,奠定了顾绣基础。传至次子顾斗英第二子寿潜妻韩希孟时,技艺登峰造极。她于画艺有造诣,运用针锋特技以体现画稿的神韵,今存世之顾绣代表作均为她的作品。每幅绣品旁均有董其昌题咏,珍贵异常。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精通绣艺,曾设幔授徒,四乡妇女学艺后以此为营生,顾绣艺术得以传世,其居功甚伟。顾绣特点是擘丝细过于发,针刺细如毫,配色精妙,绣品气韵生动,工致无匹,有"画绣"之美誉。顾绣对后来之苏绣、湘绣、蜀绣均有影响,为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

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清中叶特别是1843年开埠后的上海,海道畅通,人文荟萃,各地书画人士挟艺流寓沪上者日众,上海渐成绘画活动中心。时人对一批寓居上海卖字鬻画的画师画匠名之曰"海上画派"。代表人物有赵之谦、任颐、吴昌硕、黄宾虹等。这些画家由于较早受到新思想的冲击,不愿墨守成法的陈陈相袭。他们上承唐宋优良绘画传统,吸取明清陈淳(白阳)、徐渭(青藤)、陈洪绶(老莲)、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又受清代金石学影响,破格创新,个性鲜明,画风趋向笔墨清新、浑厚豪放的气质,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熔中西文化于一炉。海上画派与海派文化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金山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上海金山县民间传统艺术。包括灶头画、剪纸漆绘、民间玩具、泥塑和石刻等,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造型稚拙,具江南水乡独特风韵。金山县文化馆组织农民画创作骨干20多人组成金山农民画社,从事专业创作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0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展,大获成功。1981年,金山农民画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和联邦德国展出时,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源头"。到1987年底,已有近2500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日本国美乃美出版社出版了金山农民画册。有4幅精品被邮电部制成邮票发行。金山县因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民间工艺。竹刻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工艺,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嘉定竹刻始于明隆庆年间,熔笔墨艺术和雕刻技艺于一炉,作品富于诗情画意,形成著名的竹刻流派--"嘉定派"。代表人物是朱鹤、朱缨和朱稚征祖孙三人(世称"嘉定三朱"),以深刻作浮雕和透雕技法为其流派特色。嘉定竹刻以留青阳刻为主,即利用竹皮、竹肌色泽的不同,雕镂出浓淡相间、绚烂多姿的艺术品。品种繁多,既有插屏、挂屏等艺术欣赏品,亦有烟盒、扇骨、笔筒、花瓶、搁臂等实用工艺品。�

黄草编织

【黄草编织】传统手工编织工艺,以嘉定最为有名。嘉定黄草色泽淡雅,质地坚韧,并能染色,用它编出的工艺品门类多样,式样新颖,色彩丰富,工艺精致,具有民族特色。草编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垫、拖鞋等等,充满乡土气息,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实用价值。早在清代,嘉定黄草拖鞋便远销欧亚各国。现在,黄草由野生改为人工培育,质量更佳,近年推出仿古图案新产品,制作精巧,纹路细密,图案中人物、车马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巧夺天工,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上海著名的工艺品。�

小热昏

【小热昏】上海滩上植根于民间的一种马路说唱艺术。源于清末民初,当时杜宝林等民间艺人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以"说朝报"的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讽喻当时的社会黑暗,初名"醒世笑谈",后称"小热昏",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为一种独具上海地方特色的说唱。小热昏用地道的上海方言演唱,一般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常用曲调有"锣先锋"、"三巧赋"、"东乡调"等。很多小热昏艺人自己熬制梨膏糖,用唱"小热昏"来推销。名艺人有陈长生(艺名小得利),后有陈国安、徐和其、俞笑飞等。50年代后小热昏艺人多半成为滑稽评弹演员,与今天活跃在上海舞台的"轻松艺术"--独脚戏、滑稽戏颇有渊源。�

上海花会

【上海花会】上海常有花会举行,相沿成习。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的"兰花会"和九月间的"菊花会"。花会多在城隍庙西园(今豫园)举行。兰花会一般为期3天,参加花会的兰花盆上,贴着写有种花主人姓名的红纸条,各色名贵兰花争奇斗妍,品花者流连徜徉其中,慢慢品味,最后评出最优的"状元花"。"菊花会"通常在豫园"四美轩"举行,也是名花丛集,蔚为壮观。时至今日,每逢花开季节,一些公园亦常举办兰花、菊花展览。�

龙华庙会

【龙华庙会】农历三月上海人游龙华寺(位于今徐汇区龙华镇)、赏桃花的节日盛会。庙会一般自三月十五日开始,至二十八日结束。早在明末清初,民间就有"三月三,上龙华"的说法。龙华古刹,近水临街,巍峨庄严。每逢三月间,十里桃花,艳若红霞,车马舟船,川流往来,毂击辔连,舳舻相接,游人香客纷至沓来,是为赶庙会。旧时,庙会多售农副产品,如竹林藤器、香烛、龙华稀布、瓜果菜蔬和净素风味小吃等。民间艺人、江湖班子亦聚会于此,一显身手。龙华寺中有家眷的亦可在三月十五日那天同亲人见面。"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中断,80年代恢复,规模胜过当年。�

上海土布

【上海土布】上海地区传统产品。自元代以后,以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乡)为中心的上海地区纺织业逐步发达。上海赢得"木棉文绫、衣被天下"的美名。上海土布品种有云布、毛蓝布、紫花布等,染有大红、真紫、赭黄等鲜丽色彩,配制龙凤、麒麟等花纹,有质地精细柔软、保暖耐穿、不易褪色的特点。明以后,上海土布销路已扩大到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一部分销往日本、南洋等地。鸦片战争后渐遭洋布冲击而淘汰,但现在上海市郊集市偶尔能见到土布产品。�

上海年夜饭

【上海年夜饭】岁时习俗,农历除夕俗称大年夜,这一天全家欢宴,称"吃年夜饭"。古时过年可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开始,直至除夕,各户人家择时做年可先后不一,近代以后才渐集中在除夕。除夕傍晚,家中悬挂出先人遗容(即"画像",也叫"真"),合家祭拜,然后围坐欢宴。上海年夜饭菜肴很富特色,除鱼肉鸡鸭外,还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银丝牙两样菜底,另外必备如意菜(黄豆芽)和发芽豆,含有"开发"的意思。这顿饭若有家人远出,也得添上杯筷,以示团圆无缺。上海人在吃年夜饭时,有诸种忌讳,如不许淘汤。据说淘汤吃饭,来年出远门办事要受雨淋,虽为无稽之谈,亦寄托了百姓求福消灾之意。�

迎财神

【迎财神】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壁上高挂财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财神爷送财降福,各商铺店肆也都在这时举行仪式迎接"财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将新制的旗帜挂在财神位前,待祭好财神后才算新的一年开始营业。店主在这天要设"利市酒"宴请全体伙友,凡红帐报造、职业进退、当年营业大计,都在酒宴上宣布,所以往往有不少雇员在这天被解雇。50年代后此俗渐废,80年代后,上海地区又出现燃放爆竹迎接财神的现象。�

本帮菜

【本帮菜】上海本帮地方菜的简称。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为其特色。较早时候的本帮菜口味较重,后来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特别是上海文化人的需要,本帮菜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汲取别帮别派之长,菜肴渐由原来的重油赤酱趋向淡雅爽口,形成"海派本帮"之特色。烹调方法上善于用糟,别具江南风味。上海本帮菜馆中,德兴馆和上海老饭店两家百年老店素享盛名,有八宝鸭、糟钵头、虾子大乌参、竹笋腌鲜等名菜。�

城隍庙五香豆

【城隍庙五香豆】上海地方传统小食品。为原上海城厢城隍庙内兴隆郭记郭瀛洲创制,初名"老城隍庙冰糖奶油五香豆",已有半世纪历史。精选粒大、性糯、软硬适中之蚕豆为原料,主要作料是糖精、食盐和香精,制成后表层奶油色,五香扑鼻,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无穷。70年代被列入上海特供商品。�

枫泾丁蹄

【枫泾丁蹄】上海风味食品。丁蹄是"丁义兴"蹄膀的简称。"丁义兴"菜馆是上海金山县枫泾镇上的一家老字号,自清咸丰二年(1852)起,它制作的红烧蹄膀便名扬四方。该店用120斤左右黑毛纯种枫泾猪的后腿为原料,烧制时抽去筋骨,整修外形,上部椭圆,下部如管,然后下锅。再加调味品,作料则专用嘉兴姚福顺的三套特晒酱油、绍兴老花雕黄酒、苏州桂圆斋冰糖。火候三文三旺,煮蹄用的是"百年老汤"。烹成后色泽棕红,酥而不烂,蹄形完整,冷切吃香,蒸热吃糯,很有特色。本世纪初,以丁蹄制成的罐头,远销海外,1945年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四鳃鲈

【四鳃鲈】天下鲈鱼皆两鳃,独松江(今吴淞江)所产为四鳃,头大扁平,鳍棘坚硬。烧制的鲈鱼,肉质细嫩无比,鲜而不腥。相传清乾隆帝品尝后亲题"江南第一名菜",并谕示每年入贡。50年代,鱼源锐减,濒临绝迹。松江等地区采用人工育苗的办法,增殖资源,初见成效。

参考资料:资料来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海

二、上海风土人情

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风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上海开埠以后,日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节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天的晚上,故又称"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月廿三日为灶日,应祭灶君。腊月廿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 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

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为保证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以其他方式欢度春节。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片喜气洋洋。旧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贺年,现在通讯发达了,不少人都用电话或网上拜年。现在可视电话已开始走进人们生活。当你给远方亲朋好友拜年时,对方接听者的音容笑貌会立即清晰地展现在电视显示屏幕上。那清晰的声音,高质量的画面,能让你感受到与亲朋犹如面对面谈话般的亲切。

初四,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

商号店铺在初一至初三都告停业,叫做"封关"。有的停业到初五,这是一年中职工们惟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财神,晚上吃财神酒。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闹元宵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馄钝,晚上吃元宵,又名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有些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着灯,称做"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闹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抢龙珠。

妇女们在元宵节还要"走三桥",传说在月色校洁的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百病。旧上海城内外,水渠纵横,桥梁很多,走过三桥是很容易的。在当时去小东门外走一走陆家石桥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清明节

三月里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

三月十五日多去龙华寺进香。这一天龙华镇上庙市极盛。很多人喜欢看桃花,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清乾隆李行南《竹枝词》写道:"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龙华晚钟"原是上海八景之一。

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当时天后宫里信徒供祀天后,并邀戏班子演戏。

·立夏节

四月里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 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浴佛节

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这天寺庙要拂去佛像身上尘土,诵经礼拜,城内外大的寺院如静安寺和方浜路的广福寺都有盛大庙会,庙会期间,山门外百货毕集,进行土特产品交流。

·端午节

五月忙着过端午节,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室内。以雄黄抹在孩子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疠。当令食物是棕子、批把、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龙舟竞渡。

·观音诞辰

六月十九日观音诞辰,佛寺里香风又盛了,很多佛教信仰者,云集寺庙。

·七巧会

七月七日,是俗传牛郎织女双星渡河的时候,这天晚上供瓜果,作"七巧会"吃巧果。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寺庙中做道场,放"焰口",并在水池放莲灯,称"盂兰盆会"。

·地藏王生日

七月三十日,佛教传说为地藏王生日,旧俗在街巷地上及居家庭园遍插棒香并点燃蜡烛叫做"地灯"。

·中秋节

七八月中秋,是赏月季节。人们出游看月华,称做"走月亮"。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梁夜月"便是"沪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东城观江湖,也有人到浙江海宁去观潮。近年来,还有不少人观看"上海桂花节"的各种表演。

·重阳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嘉定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阳酒《这天为应古时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余山及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

·菊花会

九月中旬菊花会,很多文人雅士,举行菊花会,赏菊题诗,有各种各样的名菊,万卉齐放,高低疏密,瓷盆竹格,无不尽态极研,争奇斗艳。

·冬至节

十一月冬至节,冬至前一日,旧俗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圆,馈送亲友,如同贺年。

·释迦牟尼得道日

十二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得道日,民间煮食"腊八粥",而寺庙尤为盛行,用胡桃、红枣、栗、蚕 豆、芋艿、慈姑及蔬菜等与白米一起煮成粥,供奉佛像前,然后僧人分食,并馈送檀越(信佛的施主)。

·送灶神

十二月下旬,人们忙着送年礼。二十四日做谢灶团,以酒、果、团子、元宝糖把灶,送灶神朝天。元宝糖是一种胶牙的饴糖,意为用此胶住灶神的嘴,不让他上奏人间的罪过。

以上的风俗,在上海郊县有的农村仍有流行。上海市内则由于时代的变化,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的已经渐遭淘汰,有的则通过变化而继承下来。总之,上海市内的岁时风俗,处在不断的渐变之中。如新岁吃汤团,清明食青团,端午包棕子、中秋尝月饼、重阳吃糕团、除夕包饺子制年糕等仍成为江南地区民俗,"海派"特色的个性。

由于都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纷纷提出岁时禁放鞭炮的建议,因为燃放鞭炮易造成火灾,伤害事故及环境污染,故市公安局规定内环线以内区域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近几年春节,许多家庭把给孩子春节压岁钱的习俗,改为赠送玩具或图书。春节期间走亲戚送礼,许多市民也一改过去送礼盒的习惯,以鲜花礼仪电报代替礼盒已渐成风气。

三、上海的风土人情

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上海开埠以后,日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秋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上海也有不少属于自己特色的节庆活动。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上海人很重视这个秋节。中秋节的景物是月亮和桂花,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八月十五桂花香",喝些桂花蜜酒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中的又一件美事。上海人喜食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中添香的佐料,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每年的农历八月,上海还会举行桂花节,在桂林公园,游园赏桂,观看民族手工艺展览,举办古典游戏嘉年华、灯谜长廊等活动,推出桂花系列、中秋系列小吃等等。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名老人节。在这天,上海人喜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糕上插小彩旗以祀神佛。嘉定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作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阳酒。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佘山及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今年来兴起登东方明珠电视塔

每年的九、十月份上海举办旅游节,每年秋季的节庆期间,由文化艺术节,民俗风情节,音乐节,美食节,购物节等构成的系列活动,高潮迭起,美不胜收,而绚丽多姿的中外彩车大游行,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008年上海旅游节将从9月13日持续至10月6日,开幕大巡游主题初定为"世界的节日,花的乐章"。今年旅游节期间,除了继续保留开幕大巡游、开幕大狂欢等传统项目外,将总计包括29项活动。

四、关于上海。 想了解:风土人情,地方美食,重要景点(代表性景点),外滩游玩建议,特产。 采纳后加分

作为一个上海人来说嘛,上海就是一个大都会,海派文化中有各种文化的投影。经典景区嘛,外滩,陆家嘴金融圈那里的东方明珠,金茂,环球金融。世博园区,新天地,石库门逛逛。豫园城隍庙也不错。郊区嘛,就朱家角可作为古镇游玩还是可以的。外滩的话就看看夜景吧,或者坐浦江游览游艇。特产就五香豆什么的,还是特色小吃好:南翔小笼,生煎包,吊钟烧。早饭么吃吃四大金刚感受一下上海风味。我觉得自己回答的还是满全面的,可以参考参考的。

五、上海 有哪些名胜古迹 、风土人情..

上海风土人情:

1,戏曲

海派特色的滑稽戏产生于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脚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因为方言隔阂,只流行于上海、苏南、浙江等吴语地区。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称作“独脚戏”。

2,宗教

上海有5种宗教是得到中国政府承认的合法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宗教信仰群众88.76万人,已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394个,有宗教团体85个、在沪宗教院校4所、宗教出版机构2个。

上海名胜古迹:

1,中共一大会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简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

2,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位于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因傍百老汇路(今大名路)顶端,故名百老汇大厦。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

3,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The Museum of Dr.Sun Yat-sen)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成立于1956年,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选址于幽静的汾阳路上,占地面积5862平方米,在主楼分设织绣、雕刻、民间工艺三大展示厅。设立的刺绣、戏服、绒绣、竹刻、黄杨木雕等十余个专业,基本涵盖了上海本地急需保护的传统工艺品种。

5,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文物保护单位。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老汇大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鲁迅纪念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