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醴陵有什么特产?

作为低调的潇湘子女,个个都是低调的吃货,无论是朴实无华的米豆腐,还是随处可见的炒粉凉粉,随便哪样都可以炸出一票拥趸。

要说湖南醴陵的特产,米豆腐必须榜上有名,虽然是带不走的美食,确实每个离开的人心中最浓郁的乡愁。米豆腐色泽金黄,是由大米、黄豆和石灰(也有不用黄豆的)做的。

大米和黄豆都用石磨磨细,将磨好的米浆或豆浆倒入大铁锅,最开始用大火煮,煮到半熟时再用小火,加入适量的石灰,边煮边搅,直至煮熟为止。

当煮熟的米浆变成糊状,趁热装入预先准备好的盛器内。等冷却后,色泽金黄,柔嫩滑口的米豆腐也就做成了。

是用粘米浸泡后打浆,加热煮的时候加上适量的精石灰,然后捞出冷却后即成凝胶状的米豆腐。

能勾起乡愁的,当属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米豆腐摊。米豆腐落锅,随着滚水上下沉浮。

揭开另一只汤锅,舀起半瓢肉骨头汤冲进放好调料的菜碗,葱花一下子浮到汤面上来。

随着一声拉长变形的“米豆腐一碗,来嘞”的当口,店主人飞快地从滚水中捞起半勺子烫好的米豆腐,倒入这漂着葱花的汤中。

滚烫、鲜香、软嫩之中还带着一点韧劲,胡椒自己来噢。每一调羹挖下去,就盛一颗最多两颗豆腐,半勺汤,送到嘴边,轻轻一唆,连汤带豆腐滑入喉咙,滚烫的味道从喉头一直延伸到脔心蒂子,差一点连眼泪都出来了。

带不走的特产米豆腐,带走的特产不得不提醴陵焙肉。

醴陵熏制的焙肉色泽亮黄,盐味浸润,肉香内敛,格外香醇。湖南人善于炮制各种腊味,各地做腊肉的做法也是大同小异。

最正宗焙肉产地官庄山区,焙肉注重肥肉,收得久了油水尽失,就没有风味可言,醴陵民间收藏焙肉的方法十分特别,整条焙肉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全部浸泡在茶油坛子里,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秋天。

把焙肉和醴陵三辣(醴陵辣椒、醴陵大蒜、醴陵生姜)放在一起炒,就是大蒜辣椒炒焙肉。用辣椒、生姜和红衣大蒜等做配料。

把焙肉切片后洒上些辣椒粉和调味料,放甑里蒸,清香诱人,别有风味,瘦肉绛红,肥肉通明,肉皮微黑带黄。

也可以放在饭坯上蒸熟,蒸到焙肉的肥肉变成浸润的半透明的状态时,趁热改刀为一指宽的厚片,下锅稍稍一爆,普通的放辣椒粉一拌即出锅,讲究的还会加上大蒜、萝卜干、蕻菜苔干或者冬笋片等,随意就可以下三碗饭。

二、醴陵的特色是什么?

醴陵特色有 醴陵瓷器以国礼瓷 毛瓷闻名于世 醴陵烟花炮竹 还有醴陵拐子

推荐,百度醴陵贴吧

三、醴陵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醴陵是一个移民地区。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办理红、白喜事的礼仪也各有不同,但大多数乡镇都是遵从的是儒教习俗。主持丧葬仪式的是地生,标志是在大门正中贴一张红字,写上“当大事”三字。倘若是结婚、建筑等红喜事,就写成“行文公礼仪”。这文公就是指周礼,正是儒教的根源。在儒教理论的丧葬仪式中,事死如生,安葬头一天的晚宴是整个礼仪的高潮,称为“吃烂肉”。已故的先人第二天上午就要被抬出家门,故前一日晚餐要召集所有的亲人,一起在灵堂前的灵桌上吃最后一顿团圆饭。这桌酒席会一丝不苟,但只有九碗,被称为“邻棺席”,所以九碗也不能出现在喜事场面。

醴陵人喜欢做酒。添丁增口,家人寿诞,老人去世要做酒;崽娶媳妇,女儿出嫁,要做酒;华厦落成,孩子升学也要做酒;甚至添置一件贵重物品都要做酒祝贺。结婚、起屋称为红喜事,客人用红纸包裹礼金;丧葬称为白喜事,用白纸包裹礼金。做酒,当然需要置办酒水席面来招待客人。这酒席规矩蛮多,而且整个过程也特别讲究,甚至需要专门聘请库房先生来掌管安排,以免失礼,引来亲友们的不满。

在酒席上,来客的座位是经过严格编排的。根据和主人的亲疏程度,来客大体分成三个等次。一等的是贵客,一般是尊贵亲戚和贴心的朋友,需要主家写大红请帖专人登门邀请,称为请客。二等的也算是请客,但是不使用请帖,而是口头邀请,大多是普通朋友,用来做陪客,代替主人陪奉贵客。三等是晓得做酒办席,主动来参加,主要是邻居耍伴,称为地方客。请客是被邀请先期到达的,在正式做酒的时间之前就赶到主人屋里住宿,而地方客即使等到马上开席时,催吃饭的爆竹响起,都可以从容丢下手上的事情,赶过去就座。

醴陵酒席的菜是有固定的道数,不能多,也不能少。一般是十碗,现在有一点发展,成为四盆六碗或者四盆八碗。但是绝对不能是三碗、六碗和九碗。

相传丐帮有这样一条规矩:但凡到别人家里乞讨,一般是不上桌吃饭的,只站在门口,等着人家施舍。倘若正好遇到大户人家做喜事,主人自然比平日大方许多,但遇到开流水席的人家,他们就可以一同入席。叫化子其实顶多算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者职业,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往往会主动燃放一挂短短的鞭炮,以示祝贺或者悼念。当然,这鞭炮也是他向别人乞讨来的。主人家照例应当按照礼仪点燃鞭炮,当作来客接待。特别是在丧事礼仪上,孝子照例需要上前叩头致谢。开席的时候,还要安排座位。但是,即便是这种状况,等到上三碗菜之后,他们就会起身离席。这种专门招待叫化子的酒席,不但不必要求正式席面的规整,而且也不必遵守十碗的规定,只需三碗或六碗两种规格就足够。地方把只有六碗菜的席面称为“叫化子席”,所以,请客吃饭,三碗六碗,知道这段风俗习惯的人会认为是一种不尊重。

醴陵东乡白兔潭、南桥、富里一带位于湘东赣西的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烟花鞭炮的重要产区,地方经济较为发达。横亘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在这里留下一个缺口,正是东西交通的要冲,也是各种宗教传播的必经通道,加上周围山岚叠嶂,景色秀美,各种寺庙便次第林立。这设立寺庙的习俗也就渐渐成熟起来,形成一些约定的程式,至今在这片土地上流传。

醴陵有首民歌 叫《思情鬼歌》,醴陵的炒粉,小炒肉比较有民气。过年过节都要 放鞭炮。

醴陵民间较为流行和推崇的风尚习俗主要有:开拓进取、崇利重商、离乡离土、艰苦创业、勤劳致富、崇尚科学、尊纪守法、见义勇为、敬老爱幼、尊重知识、扶贫济困、捐资助教、礼貌待人、敬业爱岗等。传统的民风民俗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保留下来。同时还形成一些新的流行时尚,主要反映在生产、生活、岁时、礼仪、交往等方面。

四、醴陵特产 醴陵特产有哪些

1、醴陵圆蛋糕,原为1991年时候,全国唯一的国家二级食品企业,醴陵市糖果糕点厂所生产的“渌江牌”圆蛋糕,曾获国家银质奖,畅销全国。其独特的制作技艺,软糯香甜,蛋味突出。

2、仙都辣酱鸭,醴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申请国家保密配方。源起于乾隆年间,传承处州酱鸭古方古法,采用现代保鲜技术,每一只出品皆新鲜爽口,不腥不腻。

3、贺家桥辣椒,产于湖南株洲醴陵市贺家桥部分乡村,形如牛角,光润透明,肉厚籽少,辣中带甜,美其名曰“牛角玻璃椒”。贺家桥辣椒是醴陵菜的绝配,堪称醴陵味道的灵魂。

4、庄埠芋头,湖南株洲醴陵市王仙镇境内的庄埠村,仅数十亩的田土,方有出产。罕见的肥沃而带沙石的水土,数百年来从未间断的原种,造就了庄埠芋头淀粉丰富、滑软异香的独特味道。

5、醴陵霉豆腐,原种大豆,土法制造的豆腐,遇上醴陵特有的贺家桥辣椒粉,经过时间的酝酿,就成了醴陵人一种割舍不下的乡土情结。吃面、吃粉、吃稀饭,宴席上,只要有了一碟霉豆腐,就有了正宗的醴陵味道。

五、走进醴陵 感受醴陵瓷器历史文化

导语:中国的瓷器只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英语中CHINA不仅是中国的意思,还代表瓷器的意思。中国传统的瓷器彰显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特别是在醴陵出土的瓷器,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美誉。醴陵瓷器,它的图案精细美腻,五彩瓷器是最具有特色的瓷器的之一。跟着小编一起走进醴陵,去感受一下醴陵瓷器历史文化。

     醴陵瓷器的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多的巧匠,他们在醴陵的瓷业方面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辛亥革命之后,担任着北冰洋政府总理的熊希龄在一次去日本考察时,发现日本的瓷业在当时拥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他回国后,便到醴陵进行了考察,并且找出来当时醴陵瓷器落后的原因,同时也发现了醴陵瓷器在生产中的有利方面:第一,消费市场比较广阔,潜力巨大;第二,瓷土的资源丰富,原材料多;第三,当时的劳动力水平较高,劳动力的价格低。

历史初期,刚开始只用氧化钴作为上色的原材料,经过手工绘制图案,在表面涂上釉彩,烧成青花瓷。当时的五彩瓷的瓷面光滑、细腻,图案清新素雅,画面栩栩如生,拥有着颇高的使用价值和高水平的艺术价值。历史中期,在1915年时,醴陵瓷器漂洋过海,去到美国才加了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与同去参加茅台酒同时获得高荣誉。它的工艺水平精湛,色彩朴素典雅,在国外被叫做“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在中国解放后,又有了新的原料、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手法,它还被誉为“国瓷”。

醴陵的五彩瓷又被叫做窑彩,它的出现在青花瓷和红瓷之后。在清朝的雍正和乾隆是,是中国醴陵瓷器达到顶峰时期。它是在高温下制造出来的,还用了许多复合彩料,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历史性的突破也在中国的瓷器发展历史过程迈进一大步。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区分优质还是劣质的瓷器。

第一种方法,倾听声音。如果敲击它的声音比较清脆明亮,则说明它是优质的瓷器;反之,则是劣质的。

第二种方法,观察色泽。如果它的色泽仿佛像玉般,它就是优质瓷器;若是色泽灰灰的,没有光泽,它就是劣质的。

第三种方法,观察它的透光性,优质的瓷器是用的优质的泥土,而劣质的瓷器却显得厚重。

醴陵瓷器的工艺特色

一、醴陵釉下五彩瓷特色

醴陵釉下五彩又称为窑彩,产生在青花和釉里红之后。清康熙年间创制的一种釉下三彩(红、蓝、青三色),又称釉里三彩,其中的红和蓝分别利用了铜红色料和钴料着色,青为用氧化铁着色的豆青。三种颜色相互搭配,使釉下色彩更加丰富。釉下五彩也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集中了多种绘画方法的综合运用,但由于釉下五彩在高温下变化多端,烧成不易,因此历代传器佳作极少。

二、釉下五彩的历史性突破

著名古陶瓷专家王莉英分析说:“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中国瓷器的烧造,先后创烧出高温釉下(铁)褐彩、釉下(钴)蓝彩和釉下(铜)红彩。清朝雍正、乾隆二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烧造的巅峰时期,几乎达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能,恰于高温釉下彩方面建树甚微。近代醴陵瓷业异常了不起,短短数年便一举创烧出多种高温釉下彩,号称釉下五彩。尤其是创烧出多种复合彩料,以多层次的色阶丰富了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是历史性的创新突破,也是对中国瓷器烧造历史的卓越贡献。”

以上就是有关醴陵瓷器历史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