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巢湖有什么民风民俗

参考资料:匿名回答

提交回答

取消

2010-3-28 11:59 满意回答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453.06万。

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体量最大、最具特色、最具观赏价值的,首当名胜文化。

巢湖是一个区位独特的地方。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很少有哪个城市能像她这样,襟江而又拥湖。大江大湖在这里交汇,江南江北文化在这里集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她造就为江北的“鱼米之乡”,历史的烟云赋予她丰富的名胜古迹,长江巢湖之水哺育出一辈又一辈历史名人,为今天的巢湖留下了珍贵的自然和历史遗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名胜文化资源。

山水名胜:看起来是画 听起来是诗

巢湖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诸多名胜中,最具吸引力的是山水风光名胜。滚滚东去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巢湖,巍峨起伏 巢湖风景的群山,热气蒸腾的温泉,从宏观上构成了巢湖山水的壮丽气势。她集长江天险、湖光山色于一体,汇名泉名洞、奇石奇花于一身,湖光、江涛、温泉、奇花,堪称“巢湖四绝”,曾使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叹为观止!

巢湖,方圆800里,烟波浩渺,犹如镶嵌在江淮大地上的“一面宝镜”;姥山岛和天门山,在百里巢湖和万里长江中闪闪发光,宛如撒落在大江大湖中的“两颗宝石”;环湖四周有多处温泉常年喷珠吐玉,其中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已建成疗养度假胜地,被誉称“三串珍珠”;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四个国家森林公园,连绵不绝,苍翠欲滴,人称江北的“四块翡翠”;还有“地下长河”双井洞、“摩崖石窟”王乔洞、“怪石如龙”仙人洞,“名扬天下”华阳洞,“江淮奇观”泊山洞等,洞洞称奇,千姿百态,堪称“五座地下艺术宫殿”。这天然组合的景观,点缀在巢湖沿岸,形成“众星捧月”,绘就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山水画!这幅山水巨卷,由一条53公里长的湖滨大道风光带拓展到省城合肥,并通过182公里长的“黄金水道”溶入“长三角”,使得风光旖旎的巢湖成为合肥和“长三角”的天然“后花园”。

巢湖不仅地上的山水风光旖旎,地下的地质地层景观更为奇特。除了绚丽多彩的地下溶洞、地下温泉、地下河流、地下峡谷以外,最罕见的,是平顶山、马家山的中生代三叠纪地层奇观。它完整地保存了距今2.5亿年至1.9亿年间地球生物复苏的丰富信息,并拥有鱼类、双壳类、爬行类以及著名的“巢湖龙”等多种化石。这个奇迹的重大发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如今它不仅成为中国地学界的地层研究标准,而且已被国际地学界列为全球下三叠纪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首选标准剖面,并将其列入国际地质年表,永载史册。

自古深山藏古寺,山水名胜历来是与宗教名胜融合在一起的。相传早在周朝,周灵王太子乔就在王乔洞炼丹得道,自此巢湖相继出现了紫微山“天下第四十二福地”、太湖山“二十一洞天”、鸡笼山“第四十三福地”、和州唐代老子炼丹台,巢县东、西、南圣宫等许多道教名胜;三国时佛教传入巢湖,冶父山、太湖山、鸡笼山、天井山、银屏山、都督山、如方山等一批名山,寺庙如林,宏伟壮观,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时至清代,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又传入巢湖,各种宗教文化依托巢湖山水共存共荣,且与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互相融合,成为巢湖名胜的一条独特风景。

巢湖是一块“风水宝地”。说“风水好”,就好在巢湖山水是活生生的,它形如龙凤,极富灵气。只要你登高眺望,就不难发现,巢湖整个地形酷似一条龙,一条头枕巢湖烟波、尾掀长江碧浪的巨龙:四顶山是它的龙头,面对合肥,高高昂起;姑姥二岛是龙的双眼,映着碧水蓝天,闪闪发光;黑石嘴是乌黝黝的龙嘴,在泱泱湖面吞风吐浪;仙人洞、紫微洞、华阳洞、白石洞是四个龙爪,左右分开,前后对称;100多公里长的湖滨大道——太湖山一线,是龙的整个脊梁,时起时伏,连绵不断;天门山是龙尾,伸到长江,随浪起伏,摇摆不停。令人称奇的是,这条巨龙,不仅身边有形似展翅的凤凰山相伴,左右有龟山、蛇山相陪,而且四周有马山、牛山、羊山、鸡山等众小山相拜,龙尾还恰好有“两虎”(大虎山、小虎山)在长江天门守卫,真是龙凤呈祥,龙腾虎跃,天然生成,令人叫绝。

“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有人形容,巢湖山水看起来是一幅画,听起来是一首诗。这话说得并不过分,因为巢湖每一个名山名水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每一个奇花异树都有一篇美妙的神话,每一个古老地名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它们传递着人们褒扬真善美的信息。这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风光名胜的文化底蕴,展示出巢湖名胜特有的人文魅力。去玩玩吧,一望无际的,有那么点海的意思

二、回忆巢湖哪些文化?

家乡人习惯上只过春节,叫农历年,几乎没有人对元旦,也就是阳历年感兴趣。举个例子,公社社员们,在元旦那天照例的要下地干活,上班的工薪阶层,也得按部就班的上班。而农历年则不一样,至少大年三十和初一,还是不需要下地学“大”学“小”的。当然,在大年初二,也就是农村习俗得回娘家给丈母娘拜年的日子,也就是文人们所说的‘归宁’日,恐怕还得扛起铁锹扁担去修整什么‘大’田。其实,那是典型的劳民,让人精疲力竭。不论什么人,不管他有多么聪明伶俐,只消让他累个半死,在半饥半饱中苟延残喘,智商必定会大大低落,绝对的不会起什么歪门心思。正应了孟夫子的“劳其筋骨,空乏其身……”。

既然作兴过年,照例的就得贴春联,乡人们叫做门对子。那样的风俗,甚至在1966年以及之后的许多年,仍然没给“四旧”掉。当然,顺应时势,套用一些“跟……走,听……话”之类。许多时候,乡下人也没几个识字的,只是看到门上贴着大红的字纸,心里头就觉着踏实,觉得这旧的一年是过去了,而这新的一年,托这大红门对子的福,会踏踏实实的到来。

中国的文明和文化,几经坎坷,像那九曲黄河,数度拦腰折断,但那满腔的黄色,依然一如既往的奔流澎湃,延亘至今,一个是中国的象形文字所承载的东方的哲学,以及东方哲学所涵盖的仁义礼智信耻、温良恭谦让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贴门对子。说是约定俗成,其实是雷打不动。

过年了。家家户户,不管有钱没钱,穷家富户的,都得张贴门对子。自己家里有人能够拈得动笔的,就自己动笔书写。不会写的人家,就陪着笑脸,请别人代劳。代写家信,那是一门小生意,是生意就得收费。可这代写春联,是不好收费的。有的时候,那些读书断字人家,还特意地多备下些笔墨纸张,乐得替左邻右舍写春联。

有人家自编自写,就是几个人在一起凑几副,无非是:

春来眼际,喜上眉梢

春光普照大地,福气长临人家

春和景明风光好,物阜年丰稻菽香

春降大地处处莺啼杨柳,福满人间户户笙歌庭院

还有人家图省事,便从故纸堆里掏出来一本卷巴巴的老皇历,从上面抄几副,无非是:

满园春色,一团和气

梅传春讯,雪兆丰年

全家福气,满院春光

鹊传喜讯,风送佳音

春安夏泰,秋稔冬祥

春风及第,瑞霭盈门

当然,在菜市场,也有专门的摊位,一字儿摆开几扇长门板,板头接板头,形成一字长蛇阵,上面打堆的摞着写好的春联,买菜的老太太老妈妈,笑容可掬的样子,花上三、五毛钱,买回来几片祥云,张贴出两道和气。那算是做生意。

后来,印刷业发达了,都印制成品门对子,人们图方便,都去书店里挑选。甚至那些自诩为书香门第的人家,也把书香二字撂在了一边,花钱买回来成品春联,往他家的门第上一贴,算是完成了作业。

乡下贴门对子,但凡能打开的、有门扇的所在,都毫无例外,从大门到房门,从猪圈到鸡舍,谷仓和灶台上,那是一定得贴的,有些人家,甚至连婴儿的摇篮,也难得落下。

老家那个地方,是出过一些文人的。一脉文气,氤氲不息,很是有些年头。小的时候,在大年初一,奶奶和母亲在家里忙前忙后招呼前来拜年的街坊;父亲领着我们,大街小巷的走动着,看看人家临街的门对子。看看字写的如何,是行书,楷书,还是草书,评人家的书法,章法,然后再欣赏门对子的内容。

遇上好的字,或者是好的内容的对子,父亲总是后退几步,仔细的欣赏片刻,顺带的瞧瞧这是谁家的门楣,然后,便推门而入,却也不进人家的堂屋,就立在门边,朗声的说道,“领着孩子来拜个年!孩子们都说府上的门对子,好!”

然后,人家递上来纸烟,执意的邀请‘大先生’进屋领茶。父亲‘呵呵’笑着谢绝,领着我们往前走。父亲说,“人家的好,一定要推门进去道声好。一屋子里的人,会高兴一年的。”父亲那时候也是倒霉的人了,但街面上的人,抓古,守旧,还记着往常的旧事,同时,大年初一的,父亲推门道一声好,人家都感激的很呐。街坊上,那时候,还按老习惯叫父亲一声“大先生”。

后来,人家见到父亲,都躲着走,同时,父亲哪里还有精神和精力再领着我们出去逛。老家的街面上,应该是淡去了一份乡情和亲切。

我们长大了些。也假充斯文,或者叫做克绍其裘吧,踩着父亲的脚印,也会大街小巷乱窜。我们小字辈,道行浅,一是看不太明白,再者,也不便贸然的就进人家的门槛。

我们出门看春联,却不说“看春联”,或者是“欣赏春联”,而是用地方话“瞧门对子”。当地人,但凡使唤眼睛的时候,都爱用动词“瞧”,比方说“瞧电影”“瞧戏”,他这个人,不喜欢“瞧书”,也不喜欢“瞧”报纸,你在“瞧”什么呀?

常用动词通用化,是我们家乡方言的一个特征。还比如那个“吃”字,我们的不成文的惯用法词典里头,就有“吃茶”“吃烟”“吃酒”“吃醋”“吃水”,但凡入口的,都用那个“吃”字。

还有一个“搞”,那是万能的代动词,“搞”一张电视机票,“搞”男女关系,“搞”小动作,“搞”阶级斗争,“搞”四化,“搞”几两(烧酒),“搞”几块钱……

其实,汉语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语言,光那用眼睛的动词,在字面上,至少有这么一些:盯、看、眺、瞄、睽、瞰、视、瞪、瞅,当然,少不了那个“瞧”。

有一年春节,我们结伴出门瞧门对子。自北往南,街面上门挨门户对户的,都是大大小小的商贾人家门面。

区政府龟缩在北头岗的拐角处,估计也没什么值得瞧一眼的。头一家,是那拐角临街的信用社,门对子是:

能不花就不花聚财为国

可节省便节省储蓄利家  

是劝人家厉行节约。搁如今,估计应该换成:

该花就花不花白不花

能省少省省它也白省

信用社贴的门对子,是买来的印刷品,魏碑体。

靠南边是邮局: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托邮鸿

也是印刷体,仿宋。宋体字是汉字印刷体的鼻祖,后来的,都称之为“仿宋”。一套宋版古籍,如今是无价。我们家有两套,1966年,换了东家,至今不知所踪。

到了旅社,如今都叫做酒店。家乡有一处旅馆,门面是现代的式样,瞧一眼那临街的几根大红的水泥柱子,倒有几分哥特式。旅社叫做“五一旅社”,估计那是开张的日子。本来自邮局往南,一直往东,有百十亩的所在,全是老式的民宅,一夜之间就给“风”了,把人家的老房子的材料,拿来修建成这个五一旅社。

迎门的红漆台柱上,用屎黄的油漆写着几个方块字:高兴而来 满意而去。一年到头,那几只字一成不变的在那,冷眼瞧着过往的行人。

那一天合该有事,就是眼下影视剧目中的台词:出状况。这段故事,余下来在后头讲述。大年初一的,还是先来瞧门对子。有几个跟我们弟兄一般假充斯文的,就大声的讨论起有关旅店贴什么样的门对子为好。二呆子建议:

君行且止 宾至如归

三冲子却建议:

南来北往 夜宿晓行

二呆子便不乐意,反驳说,住一夜就走,那这生意还这么做?何妨改成:

到此且歇足 客至便为家

那些,估计都是他们在哪里抄来的。一边讨论着,一边带脚往南走。基本上都是做临街门面小本生意,后头居家的住户。左边的管家,是手写的大字,秀气的很。他们家的大公子,写的一笔端庄秀丽的小楷,隶书也相当周正:

爆竹声声祝福 灯花闪闪迎春

孔家和隔壁的李家分别是:

春和景丽风及第,物阜人康瑞盈门

春透寒梅,韵谐青竹

看来是孤寡老学究凌三爷的手笔。

接下面便是凌三爷那九个平米的蜗居,老头的字,秀气有余,雄浑不足,但相当上看:

风清云静春光安泰,日暖花香瑞气氤氲

街对面是个小型的印刷厂,代客印制一些表格、发票之类的小玩意儿。不过,却在临街的门窗上张贴了许多:

天机活泼 大块文章

笔底能出千样彩 机中可绽万般花

绘声绘色真姿出 有彩有光巧技呈

再往下,有个极小的门面,一字儿的槽门,是个车匠行。每扇槽门上都贴着门对子:

踏来双中稳 转动一轮圆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有手段圆自方中取 无规矩曲从直里来

隔壁一家杂货店,门面倒是不小,门对子也还奇巧:

充饥殊画饼 适口配香茶

点心甜万户 佳酿醉千家

还有秤匠:

铁杆持平 两头一般轻重

铜锤垂直 半斤肯定八两

虽然不算太工,但基本上意思是到了。而且字写的还上看。

看到刘家祠堂那口水井了。奇怪,猪圈鸡舍都贴门对子,可就没有人给水井贴上一副。估计是青石板,整天水淋淋的,没地方可以涂抹浆糊。再者,即便是贴了,转眼之间就会让井水给濡湿冲走。

二呆子读过几年书,平时还喜欢瞧书、记日记什么的,自以为有些学问,看到水井旁木材加工厂的门对子,“有材已入选 无地不育林”,就大声发话:

“不通!‘已入’怎么就‘不育’?”

刚通人事的半大的小伙子,想歪了。也难怪,这阵子,他有些犯迷糊,心上人被人家抢走了。

身边的三冲子闻声收住脚步,吆喝一声:“狗屁不通!”也不晓得是在骂那副门对子,还是在指桑骂槐的冲着假充斯文的二呆子。他们是一对情敌。

一旁的仁海,见状,赶紧的把话头叉开,“瞧!这副对子的字,大气!”

众人循声瞧过去,有人大声读起来:

凤凰自古栖大梧 良木由来作栋梁

几个人便交头接耳的探讨起来,一致认为“大梧”应该改成“梧桐”为好。

药店原本在中街,门前有一口水井,后来,成立了集体的中医院,便占用了原来张府上通前到后的房子,在三进的地方也有一口水井,在《水井的故事》中再细聊。

有好事者,用手抓着人家临街窗户上的铁窗条,鼻子嘴脸贴在玻璃上,原来,药柜上都贴了门对子。一边瞧,一边大声的朗读:

露根固本 仙草延年

一囊春贮 九鼎云英

有药皆妙 无丹不灵

见那大门头贴着:

中焦一脉无须本草 西药三粒自有神针

来到摆肉案子的地方。那里的房主姓李,好像是姓祖,记不太清楚了。反正,家里头孩子都还小,又不做生意,便把那门面房租出去,寻得三、五块钱的月租,补贴家用。特别是在后来,猪肉供应求大于供,紧张气氛开始飞将起来。好歹,平常人家平时人家也吃不起肉。不过,一旦家里要办大事,比方有红、白喜事,或者是生儿养女的过满月办周岁,就得办个席面,就少不了猪肉。半夜就去排队,那份吵闹,比乡下手扶拖拉机大开的马达还扰人烦!那家房主,估计是深受其害。不过,有利就有害,有害也有利,是为利害参半,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因为,至少,他们家想吃一盘红烧扒蹄,是不消排队的。

当地人习惯上,称屠户为杀猪的,可总觉得不雅。在大面子上,便用卖肉的,或者是摆肉案子的相称呼。《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家里就出了个“中”了的范举人,咱老家出人才。这不,瞧瞧那几副门对子:

牺牲为事业 屠宰作生涯

两斤不失刀刀准 肥瘦可匀个个夸

买肝买肺凭君选 剁瘦剁肥等我来

二呆子就提议,把“两斤”改成“斤两”,不然,产生歧义。

三冲子就发火,“买肉,不就是论斤?哪家买肉都是一斤、两斤!就你能!”他还拧着脖子想说什么,身边的那个高挑个儿的姑娘,四下里瞧着没有人注意,在他大腿上拧了一把。

理发店的门对子,很是有趣:

当头事业 到顶功夫

进来蓬头宰相 出去白面书生

缝纫店的,也还差强人意。窗户上:

衣人身自暖 被世岁无寒

大门口:

百般节省用料少 满面春风顾客多

眼镜店:

无物不照 有色皆空

胸中存灼见 眼底辨秋毫

那笔大字,龙飞凤舞的,很有几分张旭的癫狂。

雕刻店的:

以六书传四海 愿一刻值千金

刀笔不是刀笔吏 掌印并非掌印人

真是传神。令人啧啧称赞。

我这里有一副,请各位瞧瞧是哪家的门对子。三冲子从怀里掏出来一张字条,朗声抑扬顿挫地念起来:

不历几番锤炼 怎成一段锋芒

“不就是铁匠铺子吗?嗤,什么大不了的?”二呆子对此嗤之以鼻。

三冲子本来是想在众人面前出个风头,特别是他女朋友在场,却给呛的一时无语,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的,好不狼狈。

大过年发生的事,还当真的不好写,可一直就在记忆当中蜷缩着,都是时过境迁的旧事了,抖落出来,也无伤大雅。

反正那一天,二呆子跟三冲子一路磨蹭,终于打的不可开交。二呆子其实并不呆,机敏的很呐。可年轻人犟脾气上来了,智商跟情商都逊色不少了。可那三冲子,脾气有些“冲”,有些咄咄逼人。

家乡人把脾气暴躁的人,叫做“冲”。其实,“冲”这个字,读成第四声,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的最后一个音。当地人通常把官府杀人,叫做“冲”人。通常,都当成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都喜欢去瞧。还相互的通知提醒:“嗨,麻个(明天)彭山岗要“冲”人,我们一道去瞧热闹,嗬?”

后来,观念改了,不再叫“冲”人,而是用“枪毙”,或者是“执行死刑”之类。换汤不换药,大同小异的,都是代替阎王爷做事情。不过,好像不再公开的执行,当地人,看来少了那份毫无缘由的激动的机会了。

可怎么就叫一个小孩子三冲子?倒是有些令人不寒而栗。一“冲”二“冲”再三“冲”?猫有九条命,人呐?

那时候的人,没那么的往深处去想。

二呆子和三冲子,大打一场。其中一个,就义愤填膺的,吞咽不下那口鸟气,一时就想不开。还好,医院就在脚头。好多人,年也不过了,都围着瞧热闹,见那白搪瓷的大便器里,接下来半盆肮脏不堪的食物,还有好些尚未被消化了的元宵。

倒是抢救及时,没出人命。后来,据说那是一场恶作剧,原本是假戏,给一些好事者真做了。让小伙子白受了一通摆布。

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在大年初一的上街瞧门对子了。

这几十年没有在故乡过春节,很是思念那样浓郁的节日气氛。还贴门对子么?是研磨浓墨自个儿书写,还是掏几个小钱上街买回来现成的?估计,再也不会有人正儿八经的在街面上闲逛,对人家门面上的门对子评头论足的了。

毕竟,都半个世纪过去了。

三、巢湖有哪些特产

1、巢湖银鱼

巢湖银鱼被誉为“巢湖皇后”,体形细长,呈圆筒状,无鳞透明,洁白如银。巢湖银鱼肉密无刺,滋味鲜美。可做成银鱼蒸鸡蛋、银鱼炒鸡蛋、银鱼汤等。

2、中华绒鳖蟹

中华绒鳖蟹头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身体前端长着一对眼,侧面具有两对十分坚锐的蟹齿。螃蟹最前端的一对附肢叫螯足,表面长满绒毛;螯足之后有4对步足,侧扁而较长;腹肢已退化。

中华绒鳖蟹俗称河蟹、螃蟹或大闸蟹。一般重2~4两,可清蒸,也可做蟹糊、蟹羹等,味道鲜美。

3、巢湖毛鱼

巢湖毛鱼学名湖鲚,又称刀鲚、毛草鱼、凤尾鱼等。古称刨花鱼,传说是鲁班修建巢湖中庙所刨的刨花所变。形似篾刀,身体略呈扁状,新鲜脊背略呈青灰色,其余部分呈银白色,肉细嫩,肥而不腻。

4、巢湖白虾

巢湖白虾体长3厘米-6厘米,体重3克-6克,通体透明,肉白籽黄,壳薄螯短,微有棕色。烹饪后体白,柔嫩壳软,味道鲜美。

5、翘嘴红鲌

翘嘴红鲌是巢湖大型经济鱼类的优势鱼种,其产量占巢湖大鱼总产量的38~50%,是构成巢湖大鱼产量的主体鱼。翘嘴红鲌体型较大,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眼大而圆,鳞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巢湖

四、请结合所收集的资料,论述巢湖民俗文化主要有哪些

巢湖民俗文化主要有:

巢湖市半汤镇,西周、春秋时就是南方铜料运往北方的中转地。青铜器铭文中称之为“繁汤”。“繁”、“半”古音同,所以繁汤即半汤。但是由于古代文献中记载不详,许多专家学者都误以为繁汤即繁阳,又说在今河南省新蔡县韩城镇,均属误记。淮北的繁阳不产铜,也不在南北交易的要路,不可能是古代文物上记载的繁汤,且“繁汤”之“汤”与“阳”在上古文字中有很大区别。

巢湖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一代代名将曾驰骋巢湖疆场,留下众多的古战场遗存。

含山县古昭关,雄踞“吴头楚尾”,碑刻上清晰地记述着春秋时期楚国名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的惊险场景,正是这一“逃”,改变了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格局,由此引发出“伍员借兵灭楚”、“伍员鞭笞楚王尸”、“申包胥哭告秦庭”以及“范蠡送西施”、“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等一系列千秋不朽的故事。

和县霸王祠的悠扬钟声,声声诉说着“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故事,四年楚汉相争在这里画上了句号。项羽衣冠冢、霸王亭、抛首石和享殿里的字碑,记述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当年“垓下之战”、“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等感人情景;沿湖的散兵、楚歌岭,沿江的虞姬墓、滚马滩、四溃山、插花山,到处流传着项羽和虞姬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

居巢区旗鼓山,是项羽谋臣范增的故土。这里“鼓打旗摇凤点头”的青山秀水,向人们诉说着两千年前历史的辉煌与遗憾:正是由于“当年亚父出居巢”,辅楚反秦,项王才得以完成千秋大业;但也正由于项羽后来不听从他的计谋,在他导演的“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才出现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

秦汉之后,巢湖又是三国争雄的古战场。曹操占据巢湖水乡,与吴国孙权在这里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周瑜英勇善战,与曹操十战濡须河,终使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周瑜和小乔之墓今犹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千古佳句,以及周郎墩、都督山的传说至今为民间广泛传诵。

巢湖是“巢湖水师”的发源地。元朝末年,居巢人俞廷玉父子并廖永安弟兄,为保护乡里聚兵巢湖,在湖心姥山岛建水寨,修船圹,训练水师。正是这个水师,在裕溪口打败元军,救出朱元璋,并相助朱元璋挥师渡江,为明朝建业建立了卓越功勋,俞氏父子四人因此被册封为“两公两侯”。俞府宗祠和姥山南圹遗址,至今印记着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功绩。

巢湖是“淮军文化”的摇篮。李鸿章在巢湖中庙水域集中编练中国淮军,一批著名爱国将领——庐江籍“五大督抚”丁汝昌、吴长庆、吴赞成、刘秉璋、潘鼎新,肥西籍的刘铭传,正是从这里走向疆场,走向台湾,在抗法战争、甲午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三大战争中屡建奇功。淮军在巢湖的遗存很多,以中庙镇的淮军“总祠堂”昭忠祠、李文公祠、姥山的文峰塔,烔炀镇的李鸿章当铺为中心,从庐江的吴长庆故居、武壮公祠、潘鼎新祠、刘秉璋墓,到居巢区、无为县的丁汝昌的故居和墓园,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淮军文化圈,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和建筑艺术鉴赏价值,而且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巢湖是现代革命的纪念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巢湖儿女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踊跃支前,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农民在这里组织暴动,新四军在这里打响了抗战第一枪,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这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留下了罗家咀和六洲暴动、新四军七师司令部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蒋家河口战斗和渡江战役等很多旧址及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等,成为当今红色旅游的重要去处。

巢湖是历史名人的故里。这里英才辈出,群星璀璨。从秦末谋略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到唐宋著名诗人张籍、张孝祥、杜默、杨杰;从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福建巡抚吴赞成、四川总督刘秉璋、广西巡抚潘鼎,到现代“革命先驱”李慰农、陈原道,“民族之雄”戴安澜,“巢湖四上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温宗仁,以及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画家童雪鸿、诗人田间、奥运冠军许海峰等,都出生在这块沃土上。他们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在家乡留下了诸多不可复制的历史胎记和现实外延,其中冯、张、李三上将故居定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安徽巢湖有什么土特产?

巢湖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主要菜系属徽菜系,讲究刀工,制作精细,汤汁鲜美,色香味俱佳。在这里可以品尝到驰名中外的“巢湖三珍”、“长江三鲜”,久负盛名的东关老鹅汤、无为板鸭、香雪牌板鸭、庐江小红头,可口的和县油炸麻雀等;巢湖名席:鱼席、鹅席、野味席、家常席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巢湖中垾农民美食城、遍布城乡的饮食大排档,会让你乘着游兴,尽情品尝而流连忘返。

巢湖银鱼产于巢湖,体呈圆筒状、无鳞、透明无色、光滑,被誉为“巢湖皇后”。大银鱼体长15~20厘米,小银鱼体长4~7厘米,骨软无刺,鲜嫩可口,营养丰富。银鱼蒸鸡蛋、银鱼炒鸡蛋、银鱼汤等以银鱼为原料的菜肴味道鲜美。

巢湖名菜——菊花银鱼

巢湖中华绒鳖蟹俗称河蟹、螃蟹或大闸蟹。一般重2~4两,既可清蒸整蟹,也可做蟹糊、蟹羹等,味鲜且具较高的营养价值。

巢湖白虾亦称白米虾、秀丽白虾。体小修长,全身白色,壳簿肉煮不红,清水蒸煮或烧炒后蘸少量酱油、醋食用,也可剥壳成米蒸烧食用。

巢湖毛鱼产于巢湖,体小细扁长,晒于后,放适量盐、油蒜子等蒸煮,吃米饭,稀饭尤佳,特别适合酒后吃饭食用。

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无为、和县境内的长江水域,盛产制鱼、刀鱼、河豚。这3种水产品不仅以各自独特的风味闻名全国,还因为它们上市时间短而愈加名贵。河豚上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其后刀鱼上市,约在农历四月份;农历五月初制鱼上市。其中,河豚、制鱼上市持续时间仅20天左右,刀鱼上市时间略长些。目前鲥鱼、河豚已成为国家明文禁捕的珍贵鱼种。

东关老鹅汤又叫含山三口塘老鹅汤。将成鹅宰杀切成块煮成汤。除加入盐、生姜、黄酒等调料外,还另有一些特殊配料,属于秘方。其汤红润清亮,肉烂而不碎,汤油而不腻,味道极为鲜美。含山东关老鹅汤为鹅盘汤,配以鹅杂、鹅血等制成的炒菜为精美的鹅席。

香雪板鸭产于和县香泉镇,系选用瘦肉型樱挑谷肉鸭,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该产品皮白肉嫩,风味独特,在历史上就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在南京举办“97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香雪牌板鸭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世界驰名奖”和“质量之星奖”。

庐江小红头是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原名饽饽,又名油糖烧卖,以细面、糯米、白糖、猪油、金橘、桂花精心制成其外形如盛开的石榴花,因顶端用食用色素染上一红点,故而得名。相传在清同治年间,清军著名将领吴筱轩,是庐江县沙湖人,奉命出征。随从家乡厨师常为他做此点心,很受吴的赞赏。该厨师回乡后,在庐江城关岗上开设“段万和”饭店,继续做这种点心,深受食者欢迎,遂驰名于世。

庐江米线又名米粉、米面,系优质大米精制而成。具有色泽光润、柔韧滑爽、不断条、不糊汤的特性,成型美观。可作主食,亦可作汤食用,食时方便省时。

油炸饺子为庐江特有的地方名点,原名米饺,已有200多年历史。炸好后的饺子色泽金黄.外皮人口微脆,馅子软,其昧鲜美,是早点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