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杭州的童谣吗

(一)《亮月堂堂》:亮月堂堂,贼来偷酱缸。瞎子看见只,哑子唤起来,聋子听见只,蹩脚追上去,卷手捉住只,磨糠粗绳捆起来,稻草棍子打起来。(二)《卖到杭州》:丫头丫头,卖到杭州;杭州米贵,饿煞丫头。/丫头丫头,卖到杭州,芦扉包头。(三)《牡丹娘子要嫁人》:鹁鸪鸪,摇尾巴。一摇摇到东村丈母家;丈母床上红绸被,阿姨床上牡丹花;牡丹娘子要嫁人,石榴大姐做媒人;几只箱?八只箱,箱箱开出好衣裳;桃花园里铺行嫁,杏花园里结成亲。(四)《嫂嫂讴我竹椅坐》:太湖边上盎弓叫,小姑娘嫁勒太和桥;小船领领勿家来,大船领领勿家来,爹爹一领就家来。爹爹讴我堂前坐,堂前鸡屎多勿过;娘娘讴我房里坐,房里暗勿过;哥哥讴我书房坐,书房小佬闹勿过;嫂嫂讴我竹椅坐,竹椅头上鼻涕多;妹妹讴我灶窝坐,我又不是孵鸡婆,呸!一世不上娘家门。(五)《村里出个好嫂嫂》:村里出个好嫂嫂,满村姑娘齐学好;村里出个搅家精,弄得大村小巷不太平。(六)《叫我那样跑》:亮亮高,板板桥,桥又高,脚又小,叫我那样跑?(七)《念佛婆婆话多》:天上星多,地上人多,念佛婆婆话多,豆腐百页乱拖。(八)《有只老妈弗要娘》:好风好风凉,有只老妈弗要娘。(九)《放勒面前惹人笑》:花手巾,月饼包,三个鸡子锅里跳;大倌大倌吃落只,放勒面前惹人笑。(十)《做天难做四月天》: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卖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天。(十一)《豆腐要卖肉价钱》:一粒橄榄两头尖,中间开牌豆腐店;豆腐娘子真好看,豆腐要卖肉价钱。(十二)《儿子亲来弗是亲》:儿子亲来弗是亲,做嘴做脸把家分;女儿亲来弗是亲,千金嫁妆还嫌轻;女婿亲来弗是亲,三声重话弗上你家门;夫妻亲来弗是亲,同床合被两条心;兄弟亲来弗是亲,同胞同乳弗同心;铜钱亲来嫡嫡亲,要它用来就动身;木头亲来嫡嫡亲,老来归天伴此身;泥土亲来真真亲,老来归天伴此身。(十三)《讨口施茶,过仔一夏》:香瓜香,呒商量;西瓜甜,呒铜钱;闻闻香瓜,捧捧西瓜;讨口施茶,过仔一夏。(十四)《千家叫苦万家穷》:做人莫做富家翁,朝积金银夜积铜;积得钱多呒用处,千家叫苦万家穷。(十五)《吃鸦片送终》:穿是威风,吃是名功;赌钱对冲;嫖妓落空;吃鸦片送终。(十六)《鸦片吃上瘾》:鸦片吃上瘾,帽子开花顶;衣裳没有领,裤子剩条筋;鞋子呒后跟;老婆嫁别人;儿子拖油瓶;一家关大门。(十七)《看花容易采花难》:结识私情隔重山,团团围住吊人残;远望鲜花朵朵开,看花容易采花难。(十八)《要采鲜花夜夜来》:细细丫头掐菜薹,前园掐到后园来;要掐薹心当头歪,要采鲜花夜夜来。(十九)《十八情郎夜夜来》:初一月半庙门开,姑娘双双同进来;阿嫂装香姑娘拜,十八情郎夜夜来。(二十)《大小娘翻身要老公》:南山头上一棵松,弯弯翻翻象条龙;龙要翻身天要变,大小娘翻身要老公。(廿一)《十个麻子九个富》:十个麻子九个富,只怕麻子无点数。十个胡子九个富,只怕胡子连鬓胡。十个癞子九个富,只怕癞子带铁箍。(廿二)《一癞痢病》:一癞痢病,二癞痢听;三癞痢说:点葛病?四癞痢说:伤寒火症病。五癞痢说:会好弗?六癞痢说:论弗定。七癞痢说:死落只呒棺材?八癞痢说:板皮钉。九癞痢说:点东西抬?十癞痢说:锄头柄。十一癞痢说:抬弗动。十二癞痢说:苦条命。(廿三)《麻子麻》:麻子麻,偷枇杷,枇杷树上一条蛇,吓得麻子望地上爬。(廿四)《歪戴帽》:歪戴帽,现世报;做笼团子谢谢灶。(廿五)《新娘新娘》:新娘新娘,偷钱买糖;吃得一饱,屙得一床。

杭州哪些民歌、童谣?

一、瘦丑仔 

瘦丑仔猴,鼻那流,

食芎焦,配土豆,

食西瓜,配菜头,

毋是吐,著是漏。 

二、乌头仔车 

乌头仔车,车甘蔗,顶头坐一个阿舍。

流鼻蚵,挂目镜,腹肚枵,

坐未正,跋落来,哀哀痛

三、新年歌 

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

初四顿顿饱,初五隔开,初六挹肥,

初七七元,初八原金,初九天公生,

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囝婿,

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食泔糜仔配芥菜, 

十四结登棚,十五上元瞑,十六拆灯棚。

扩展资料:

杭州童谣最开始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语等,用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进行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因此,闽南童谣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有些闽南童谣是伴随游戏趁韵而作,使儿童玩得更加快乐;也有的特意使用拗口语句,借以训练儿童的说话能力;

还有的是母亲育儿童时随口哼唱,让孩子一生都怀念着母亲的温暖。更有一些闽南童谣表现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历史,记载了两岸人及华侨多年的艰辛和奋斗。

赞美杭州的童谣(急用)

流传在民间的杭州童谣,最多的就是生活童谣,它的表现方式也是最丰富的。读中文专业的孙丽青,在大二的时候曾写过一篇关于“杭州童谣”的论文,收集了不少杭州以及周边地区的童谣,其中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民间各种版本的生活谣。

“赤膊佬,背稻草,一背北到南星桥,南星桥绊了跤,捡了一块金元宝,金元宝接个办,教给奶奶卖钞票。”

“杭州童谣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舒缓,慢吞吞的,而且很多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把一些地名融入到童谣内,既亲切,又流传得更广。”孙丽青说道。

“一只鸡,二会飞,三个铜板买来滴,四川带来滴,五颜六色滴,七高八低滴,酒里浸过滴,实在没有滴!”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人马上磨刀枪,三气周瑜芦花荡,四郎探母回家乡,武松打虎井阳冈,六文龙双枪是虎将,七仙女下凡嫁中郎,八仙过海李成良,九九归一唐三藏,十面埋伏楚霸王。”

“像这种童谣在杭州是最经典的。”它从一读到十,非常有乐趣,而且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在里面,小儿吟诵的时候,有种对知识的渴望在里面。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块;盐蘸蘸,少吃块;酱油蘸蘸没吃头。”

孙丽青认为这种催眠式的童谣起源于萧山,这类童谣以单缓之音作歌词,反复轻念,听者身体放松,自然入睡。

“杭州城儿,拉拉黄包车儿,拉倒齐呀儿,问问钞票多少儿。”

“我家住在三层楼,妈妈叫我去打油,打破了瓶子打破了头,人家叫我瘌痢头。”

童谣很多时候来源于普通人的生活,体现的大多是一种生活场景。

“哭作猫,它牙猫。两只黄狗来抬轿,抬了高,吃块糕,抬了低,吃泡西。”

“哭哭笑笑,鸡公上吊,黄狗戴刀鞘。”

“像这种大伙肯定听过吧。”这种童谣往往用来将原本啼哭不止的小孩逗笑,同时配以一定夸张的动作,能使小孩破啼为笑。

“问:小官人,你到哪里去?

答:我到外婆拉里去!

问:捺外婆啦来hang里去?

答:来hang天高头。

问:奈那个走得上去

答:金又银叉叉上去?

问:捺那个走得落来

答:一片荷叶飞落来。”

这种问答式的童谣也很常见,常常是母亲或其他长辈提问,小孩儿来回答,或者是平辈小孩儿互相提问回答,这需要双方的配合。

“天上飞过三只鸟,

掉下三根毛,

毛,毛家桥。

桥,桥里土,

土,土里糖,

糖,糖贴饼,

饼,饼果老,

老,老寿星,

星,新娘子,

子,猪戒八,

八,把油柴,

柴,石宝塔,

塔,太经地,

地,地香瓜,

瓜,瓜子肉,

肉,肉出你个wu dong gu。

孙丽青当初在收集童谣时,对这种接龙式的童谣印象特别深刻:“它看上去特别长,但很多人记得很清楚,关键就是它有一定的连贯性在里面。”此谣采用连锁的调子,从第三句开始顶真,直至最后一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效果,其中又兼用谐音的手法:“星”与“新”谐音,“八”与“把”谐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