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旅游现在存在哪些普遍的问题?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是形势所在,是时代所趋。
从最开始简单的垂钓、采摘、农家院,经过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渐进成熟。但从全国来看,还没有摆脱自发式发展的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对于大部分乡村来说,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旅游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一是供水、供电、安全、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二是餐饮、厕所等方面的卫生问题,导致游客入住率下降,重游率下降,严重制约了旅游发展。
2、追求城市化,失去乡村本色。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就是其不同于城市的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少乡村旅游逐渐盲目追求城镇化、洋化、高档化,存在着一定的“去农化”倾向,失去本真,另外大规模高强度接待设施的建设,以“生态、绿色”为核心的吸引力逐渐弱化。
3、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缺少精品。乡村旅游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要么都是农家乐,要么都是垂钓,极易形成同质化竞争,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此外,当下乡村游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单、低档等初级阶段特征。
4、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并没有深入的挖掘当地文化内涵,从而没有自己的特色。农业、温泉、采摘等旅游产品虽多,但缺乏核心的主题整合,宛如大杂烩,难免使人“失焦”,大大降低重游率。
5、运营管理人才缺少,研发服务能力弱。乡村旅游的项目,融合了农业种养、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康体娱乐服务等多种业态,此类综合型人才缺乏,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后,产品和服务跟不上,经营困难,更无力升级。
二、论述旅游服务市场消费者行为的特征
旅游业作为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服务性产业之一,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已经成为旅游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而旅游也成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首选。如何抓住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动机及其特征,对于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这便是本文选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特殊的旅游动机、特征及偏好等,对中国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对国内大学生旅游市场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旅游消费行为;旅游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数据统计,有46.5%的大学生在节假日和同学或者朋友外出旅游,12.3%同学在寒假和家人一起旅游。然而,由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经济等特点,使其旅游消费行为呈现出和其它群体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掌握其特点,进而对大学生旅游市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同一度假地有不同的旅游偏好?
消费者偏好指旅游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的不同,有的旅游者兴趣广泛,音乐、美术、体育,样样都有兴趣,登山、赏雪、观水、划船,件件都想参加。而有的旅游者兴趣狭隘,除了一二种之外,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
一般来说,兴趣广泛的人,信息来源广,容易诱发旅游动机,而兴趣狭隘的人,容易自我封闭,信息来源少,旅游动机不易激发。因此,应该努力培养旅游者旅游兴趣的广泛性。
扩展资料
旅游者的旅游兴趣,有的持久而稳定,有的易变而短暂。而总的来说,持久而稳定的旅游兴趣,由于认识上的深刻,研究上的科学,因此具有相对系统性。
相反,短暂而易变的旅游兴趣,虽然具有一定的爆发性,但是朝令夕改,见异思迁,往往停留于旅游活动的表面,因而较难获得旅游的理性认识。旅游兴趣这种持久与易变的差异,普遍存在于旅游中,而且易变的兴趣还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游兴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游市场需求
四、乡村旅游成为国内旅游消费主战场的原因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成为国内旅游消费主战场的原因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游览与体验价值。乡村旅游的 “ 古、始、真、土 ” 迎合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田园生活、农田劳作的心理需求;城市与周边乡村旅游景点相距较近,可满足较短假期的旅游需求;乡村分布比较分散,能够缓解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容量不足的矛盾,使旅游者真正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为乡村旅游提供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五、乡村旅游消费行为有哪些
乡村旅游消费行为有吃饭,住宿采摘,还有许多娱乐节目也需要你消费。
六、乡村旅游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特点
1、独特的活动对象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分散的时空结构
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俗,且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参与的主体行为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高品位的文化层次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和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寻求差旱。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
第三,与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休闲度假旅游是较观光游更为成熟的旅游类型。一些休闲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休闲度假的价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乡村游具有如下特点:乡村游针对的主要是周边的城镇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乡村游的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没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赖的品牌效应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旅游时间短。魏小安在《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认为,乡村游的市场层次比较分明: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旅游,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部门活动属于中档消费;企业活动层次较高,属于高档消费。因此可以说,乡村游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差异化的市场。
且采取这两种形式的旅游者不在少数。旅行社应关注这两种形式的市场开发,在一定意义上需要旅行社转变角色,适应市场需求。
具体地讲,针对乡村游散客,旅行社需要在产品设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满足乡村游散客的需求。比如,进一步提高产品组合的灵活度,为游客提供专业的线路设计的意见;提供一些代理服务,而不一定是包价旅行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专业化咨询服务等等。针对单位团体乡村游,则应该加强与单位的联系,完善客户管理,根据单位情况量身定做产品,并且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回头客。
(五)适度关注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
乡村游不只局限于农业旅游,还可以开发一些拓展性项目。比如林业旅游,观赏林业;渔业旅游,海上鱼类养殖的观光,乡村池塘、溪流的垂钓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融入旅行社的产品中去,丰富产品的内容,增强趣味性。
(六)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
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再加入一些体验性元素,让旅游者深入体验乡村气息,体验浓浓的乡情。但是,在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则需要与城市生活相吻合,而不可一味求“土”。比如卫生间的设施,基本的住宿条件,以及目的地的卫生状况等等,使游客可保持城市生活方式。
(二)产品供给的特点
第一,资源特点。乡村游本身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以利用的资源种类较多而丰富。比如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等。
第二,产品特点。目的地产品同质化、近距离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发展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