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莞市人均gdp
92200元
2020年,2020年东莞人均GDP为92200元全国排名第50。
2020年全国人均GDP为71965元,全国共有94座城市的人均GDP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有43座城市的人均GDP超过10万元,包括8座人均GDP超过15万元的城市。
二、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各城市交出了2021年的成绩单,意味着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1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2019年中国大陆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1年中国大陆人均GDP突破1.25万美元,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人均GDP50强已经出炉了,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城市入榜。
根据世界人均GDP发达标准,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是发达国家水平,2021年中国已经有很多城市超过了该水平,2021年,中国有30座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比2020年增加20座,这意味着中国一年就增加了20座发达国家水平的城市,充分说明了中国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就。
人均GDP前三甲城市
状元:鄂尔多斯
2021年是鄂尔多斯市经济腾飞的一年,GDP名义增速达到33.5%,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带动全市GDP总量和人均GDP迅速抬升,2021年鄂尔多斯市实现GDP4715.7亿元,排名全国第57名,人均GDP达到20.9万人民币(3.43万美元),排名从2020年的第四名提升至榜首。
榜眼:克拉玛依
2021年克拉玛依市预计实现GDP1050亿元,2020年末常住人口达到49.03万人,人均GDP达到21.42万人民币(3.4万美元),2020年克拉玛依市人均GDP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2021年人均GDP被同省的鄂尔多斯赶超,退居全国第二名。
探花:无锡
在中国城市GDP前15强中,无锡市是常住人口最少的城市,常住人口仅746万,但是创造的经济总量却不低,2021年无锡市实现GDP14003.24亿元,排名全国第14名,所以,无锡市的人均GDP也非常高,人均GDP达到18.77万人民币(2.9万美元),排名全国第三名。
人均GDP排名前十的城市还有:北京市、苏州市、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常州市、珠海市。
GDP和人均GDP均排名全国前十的城市有5个,分别是北京市、苏州市、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城市才是真正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
50强城市区域分布
2021年,中国人均GDP50强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和内蒙古等省份。
其中,江苏省入榜城市最多,达到8个,其次是浙江省,有6个城市入榜,而广东、山东、福建、内蒙古各有5个城市入榜。
地处我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去年竟然有5个城市入榜人均GDP50强,富裕程度不可小觑,特别是排名第一的鄂尔多斯市和排名第二的克拉玛依市均来自内蒙古。
另外,安徽省有3个城市入榜,湖北有2个城市入榜,陕西、云南、辽宁、新疆、河北、甘肃、湖南、江西各有1个城市入榜。
四大直辖市中,北京和上海人均GDP排名均进入前十,天津排名第40名,而重庆市是唯一没有进入人均GDP50强的直辖市。
虽然全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越发严重,中国一些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美元,而有些地区的人均GDP却低于3000美元,两者相差十倍,人均GDP的巨大差距充分反映地区发展不均衡,说明中国城市的“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扩大。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2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各城市交出了2021年的成绩单,意味着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全国300多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中,前50强可谓是“佼佼者”。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4座一线城市,依然稳坐“四大天王”的位置。这一次,榆林、太原取代南宁、漳州成为“尖子生”踏入Top50。
其中,在GDP20强城市中,前17位排名与2020年一致。然而,时隔22年福州超越泉州,重返福建省第一名,拿走了全国20强最后一个名额。
(长春为预估数据,以官方为准)
大局未变 谁更出色
按GDP排名分析,全国前十的城市去年GDP总量均已超过1.6万亿元,前六城超过了2万亿元。其中,上海、北京GDP总量突破4万亿元,深圳、广州突破3万亿元,成都、杭州逼近2万亿元。
再从GDP实际增速研究,武 汉、合肥、南通、无锡、苏州、成都、东莞等14城增速跑赢全国8.1%的数据。其中,武 汉(12.2%)、合肥(9.2%)、南通(8.9%)增速数据排名位列前三。
值得注意的是,GDP“万亿俱乐部”扩容至24城。论横向区位,东部城市有17座,中部城市4座,西部城市3座。论纵向区位,南方有18座,北方仅有6座,南北差距未见缩小。
从城市群来看,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以8座领衔,粤港澳大湾区以4座紧随其后。在头部十大城市中,武 汉因疫情影响,2020年已与杭州位置互换。南京取代天津,成为新的中国十大城市之一。由此看到,今年格局也未曾改变。
新兵过万 谁最上进
所谓“万亿俱乐部”,指的是中国大陆全年GDP达到或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2020年“万亿俱乐部” 迎来扩容,成员从17个增至23个,包括济南、合肥、南通、福州、泉州以及西安。近些年,从这几个城市的成绩单来看,各有喜忧。
提到合肥,脑海中不禁闪现出京东方、长鑫、蔚来等龙头企业。这些年用“抢跑”二字概括合肥,一点也不为过。正如足球场上的黑马,驰骋到球门前,才显露胸有成竹的自信,临门一脚直打球门。
这座城市的GDP增量和名义增速,均是6城最高的,连续六年实现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按照这个速度,合肥今年超越济南指日可待。
当然,作为省会的济南并不示弱,以11432.22亿元在6城市中拔得头筹,拿下第18名的席位。近些年,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势必会站在省内“一览众山小”。
根据济南统计局数据,2021年济南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智造济南”,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9%,两年平均增长9.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两年平均2.9、1.7个百分点。
而泉州相比这几个城市,2019年经济距离万亿仅差54亿元。虽然GDP连续22年位居全省第一,但是福州一直在“穷追不舍”。最终,福州还是抢回了“老大哥”的位置。不过,谁能一直坐稳“大哥”的位置,还真不好说。
福州实力不俗,2021年GDP再破一个千亿门槛。其中,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0%、32.5%、63.5%,分别拉动增长0.3、2.7、5.3个百分点。
再看名义GDP增速上,福州同样表现出色,去年前三个季度福州GDP增速均高于泉州。全年13.0%的增速成绩,在6个“新兵”中仅次于合肥。
说实话,南通闯入万亿俱乐部,令人意料之外。2019年距离万亿目标,差着616.5亿的缺口,六个城市中仅高于西安。虽然一口吃不了大胖子,但是持续性小口投喂也相差无几。
令人仰望的是,南通地理位置的优势,进入了上海一小时经济圈,面临着沿海与内陆两大经济的辐射。论“包工头”,南通是专业的,每4个南通人,就有1人从事建筑业。作为南通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建筑业的产值很高。截至去年,建筑业总产值破万亿,在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西安是西北首个GDP破万亿城市,而且GDP突破万亿元大关也意味着,九大国家中心城市GDP全部超万亿元。前几年,西安在县域经济上存在短板,主要集中鄠邑、蓝田、周至三个传统“末位”区县。
经过不断地调整,三区经济总量之和占全市一半左右。但是,三者去年年底突然失速,一方面是突发的疫情,使得按下了“暂停键”,另一方面是发展潜力上的日渐疲软。
无论如何,受去年末疫情影响,整个城市有40余天被迫按下“暂停键”,但西安算是打出了“万亿城市”的.擦边球。
而在当时,东莞GDP达10855.35亿元,成为万亿GDP第24城,超越了西安。据2022年东莞政府报告,2021年东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1.1万家,实现翻一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重大项目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
拒绝一城独大双子星不是梦
“双子星”现象,相信大家都熟悉不过了。这些城市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经济的四分之一,核心综合实力旗鼓相当,则说明该城市对所在省份经济十分重要。
比如,广东坐拥广州、深圳,浙江稳拿杭州、宁波,福建的福州、厦门各有所长,山东的济南、青岛你追我赶……
为什么沿海省份双子星“成群结队”,而内陆省份往往“一枝独秀”?
不难发现,随着武 汉、成都、长沙、郑州、合肥等城市在各大榜单中崭露头角,逐渐成为排行榜中的“新秀”。但是,这些地方几乎都带着省份的身份,而其余地方在榜单中算是个“过客”,真是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甚至,让人很难脱口而出该城市是省内第二大强市。
然而,沿海省份并不一样,往往都是多个“双子星”城市,现在“三子星”城市出现了,福州、泉州、厦门就是三足鼎立。尤其,在南方能轻而易举的说出第二大城市、第三大主力军。有些城市的实力与省会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深圳就是最为典型的“桥头堡”。
“双子星”城市的存在,究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好处?
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间竞争,在吸引人才、产业、资金等方面进行对标,打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从而使得双方共赢。另一方面,久而久之在省内形成“城市群”,带动资源要素快速流通,打破行政束缚,对整个区域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所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可以说,双子星城市越多,发展才越平衡。
24座“万亿俱乐部”分布并不均衡,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产业、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流向了特定的区域。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协调区域发展,优化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发挥更大的“溢出”效应。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3
城市的活力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主要动力。近年来,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大的城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各大城市2021年经济数据陆续揭晓。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梳理了2021年各大城市GDP数据,在全国337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共有54个城市GDP超过5000亿元,比上一年多了9个,共有24个城市GDP超过万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加1个。此外,2021包括榆林、潍坊等一些地级市表现十分亮眼。
24城超过万亿,福州首次跻身20强
在全国337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这50城可谓是佼佼者。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2021年TOP50城GDP之和为613484亿元,约占全国的53.6%。从入围的门槛来看,今年第50名的是太原,其GDP达5121.6亿元,比去年的门槛提高了519.6亿元,这也是50强城市GDP门槛首次突破5000亿元。
从头部城市来看,今年GDP十强城市依然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 汉、南京,前十名的名次都没有变化。
上海和北京均首次超过了4万亿。其中,上海实现GDP43214.85亿元。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60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两年平均增长11.7%。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生物产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9倍、16.1%和12.1%,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8倍、12.2%和7.4%。
北京市实现GDP40269.6亿元。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0%,两年平均增长15.8%。重点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在疫苗生产带动下比上年增长2.5倍。
京沪之后,深圳也实现了新突破,GDP首次超过3万亿元,广州、重庆和苏州处于2万亿元梯队。其中,广州仍领先重庆338亿元,继续守住第四位置。
从第11名到第20名的城市来看,位居第12的宁波GDP达到了14594.9亿元,将领先青岛的优势扩大到了459亿元。
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海孺对第一财经分析,宁波近年来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结合很不错,宁波本身的制造业十分发达,有很多隐形冠军,在互联网的赋能后,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
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去年经济发展也十分亮眼。2021年,福州20多年来GDP首次超越民营经济大市泉州,成为福建省第一经济大市。同时,福州在全国城市的排名中,连升三位,首次跻身到全国20强行列。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开明分析,福州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创新中心,福州的数字经济、高科技产业发展比较好,现代服务业也比较强。比如,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拥有新大陆(000997.SZ)、网龙(00777.HK)、星网锐捷(002396.SZ)等代表性企业。
50强中,GDP超万亿元的城市共有24个,比上一年增加1个,新晋城市是东莞。改革开放后,随着加工出口贸易的发展,东莞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有“世界工厂”之称。近年来,在一线城市深圳的带动和产业外溢下,东莞的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企业达7400多家。在此次东莞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后,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GDP万亿城市达到4个,与江苏省并列第一。
东莞之后,目前9000亿元梯队暂时空缺,有4个城市处于8000亿梯队,分别是常州、烟台、唐山和徐州。其中,苏南地区的常州GDP达到8807.6亿元,是最靠近万亿元大关的后备城市。
7000亿梯队的阵容更大,有7个城市目前处于这一梯队,分别是大连、温州、沈阳、昆明、长春、厦门和潍坊。既有省会城市,也有计划单列市,还有温州和潍坊这两个普通地级市。
表:2021年城市GDP前50(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公布数据整理)
江苏9个浙江7个入围,潍坊、榆林亮眼
从50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共有33个城市,占比约三分之二。中西部地区共有13个,占26%。东北地区共有4个,即东北的4个副省级城市。
按省份分布来看,第二经济大省江苏最多,在江苏13个设区市中,共有9个城市入围中国城市50强,且这9个城市的GDP全部超过了6000亿元,其中有4个城市超过万亿元,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
江苏之后,同处长三角的第四经济大省浙江共有7个城市入围50强,数量位居第二。其中,杭州继续排名第八,宁波位居第十二,温州位列第三十。
第三经济大省山东共有5个城市入围50强。相比之下,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仅有4个城市入围,分别是两个一线城市深圳、广州和两个制造业大市佛山、东莞。广东入围城市少,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有关。由于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存在巨大的差距,广东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其中仅广州、深圳和佛山、东莞四个城市就占了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这四个城市之后,第五名的城市惠州与第四名的东莞有很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50强城市包括了四大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18个省会城市以及23个普通地级市。值得注意的是,在23个普通地级市中,有20个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有8个、浙江5个、山东3个、广东2个。
一些普通地级市的表现十分亮眼。其中来自山东的潍坊,排名由上一年的第39名上升到第35名,GDP总量由2020年5872.2亿元直接跨过6000亿阶梯,进入到7000亿梯队,达到了7010.6亿元,与副省级城市厦门的差距仅有23亿元。
潍坊这座拥有潍柴、晨鸣、歌尔等众多知名上市公司的区域强市,近年来正呈现厚积薄发态势。潍坊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已有国家级单项冠军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7家。在2017年至2020年山东遴选出的37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潍坊拥有57家,位列16个地市的第一名。
沿海之外,中西部地区也有3个普通地级市进入50强,比上一年增加一个,新入围者是榆林。数据显示,2021年榆林市GDP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达5435.18亿元,稳居陕西省第二。在全国的排名由第57名上升到第46名,上升了11位。
排名的大幅上升,与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紧密相关。作为煤炭生产基地,2021年榆林工业总产值首超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55.9%,两年平均增长22.7%。其中,能源工业产值增长61.4%;化工行业产值增长54.3%。
实际上,不只普通地级市,一些省会城市也因为能源价格的上涨,名次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煤炭大省山西的省会太原由上一年的第56名,上升到第50名。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太快,拥有能源、原材料多的地区,工业利润、经济总量增加较多。当然这些地方未来的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升级。
三、东莞人均gdp
东莞人均GDP于2018-2021年间,连跨8万元、9万元、10万元大关,2021年达到103284元,迈入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常住人口突破千万。2021年,东莞常住人口1053.68万人,比2012年增长14.0%,人口数量上的突破,既是城市吸引力、地区发展活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经济实力的写照。至此,东莞凭借“凤凰涅槃”的强劲实力,成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和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
四、东莞2021年gdp
2021年各省GDP数据出炉,11地增速跑赢全国。
2021年各省GDP数据出炉,11地增速跑赢全国。2021年,各省GDP数据终于全部出炉,各省之间的GDP大战终于落下帷幕。2021年各省GDP数据出炉,11地增速跑赢全国。
2021年各省GDP数据出炉,11地增速跑赢全国1。
翻开2021年中国城市的经济成绩单,有的城市骄傲马蹄病,成功入关;有的城市稳健成功;还有一些城市经济失速,面临“蚌埠”压力。
上海外滩。众信。com记者张旭摄
京沪携手向4万亿城市挺进。
喜欢春风的是上海和北京。2021年,这两座城市的GDP双双突破4万亿大关,携手向4万亿城市挺进。
其中,北京市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40269.6亿元,增长8.5%。上海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43214.85亿元,增长8.1%。
上海仍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有望冲击世界第四。稳坐中国最大工业城市宝座的上海,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产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9倍、16.1%、12.1%。
北京正在加速赶上上海。2021年,在医药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双引擎”下,北京经济增速高于上海。尤其是疫苗生产带动的医药制造业,比上年增长了2.5倍。
世界之窗资料图。中新社记者陈文摄
深圳冲击全球十大城市。
深圳作为中国GDP第三大城市,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1月2日,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向网友发出新年贺信。信中提到,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
深圳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出口1.92万亿元,连续第29年位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增长13.5%。
意气风发的深圳也有望在全球城市排名中继续前进,挑战全球十大城市的位置。
图为航拍下的广州塔及其背后的天河CBD。中新社记者陈郁摄
广州是“第四城市”
围绕全国GDP“第四城”的位置,广州和重庆相互竞争激烈。
自2020年上半年重庆GDP超过广州后,有危机感的广州便挺起“小蛮腰”奋起直追。最终在2020年以16.3亿元的微弱优势险胜重庆,保住了“第四城”的位置。
2021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28231.97亿元,增长8.1%;重庆地区生产总值27894.02亿元,增长8.3%。广州GDP超过重庆337亿多元,领先优势有所扩大。其中,广州的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迅速,甚至更好,增速达到25.7%,高于重庆的18.1%。
看来“北上广深”暂时不用“北上广深”了。
广东虎门大桥。中新社发建摄
东莞位列第24万亿城市。
2021年,中国万亿城市版图进一步扩大,迎来了新成员——东莞。
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东莞,2021年GDP为10855.35亿元,同比增长8.2%。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双百万”城市。
这座制造业名城的实力不容小觑。截至目前,东莞拥有工业企业19万多家,工业企业11000多家,是中国制造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加上东莞的晋级,广东拥有的万亿城市数量和江苏一样,同为4个。
至此,中国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增至24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宁波、郑州、佛山、福州、泉州、南通、合肥、xi、济南、东莞。
蚌埠市景观资料图。
蚌埠“蚌埠住”?
有人升职,有人失意。失意的是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淮河明珠”蚌埠。2021年GDP很少出现零增长。
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指出,蚌埠经济失速,发展错位,结构失衡,已经到了“没有退路,最后一站”的紧要关头。
这个皖北经济重镇为什么突然熄火了?
坦率地说,蚌埠目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受历史基数大、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的影响,主要指标增速不快。2021年前三季度,蚌埠GDP排名全省第8,长三角41个城市第30,仅为宁波的1/6,合肥的1/5,芜湖的1/2。产业结构不优。除卷烟厂外,全市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等等。
没有退路的蚌埠,预计2022年增长8%左右,力争更好。蚌埠号召树立“一日无所作为,三日不安分”的责任意识,把工业强市作为工业强市战略的“主抓手”,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蚌埠如何“拉伸”,如何破局,也将为老工业基地在新经济时代的转型升级提供案例。
2021年各省GDP数据出炉,11地增速跑赢全国2。
2021年,各省GDP数据终于出炉,各省GDP大战终于落下帷幕。
过去一年,广东和江苏仍占据榜单第一和第二位,GDP分别为124669.6亿元和116364.2亿元,两者相差万亿元。第三名由山东省获得,总金额为83095亿元。
在这场GDP竞赛中,四川和重庆表现亮眼。作为西部地区,四川以53850.7亿元的成绩排名第六,重庆作为直辖市,以27894亿元的GDP排名第十六。单看城市的话,重庆的GDP接近广州,这对于西部地区的城市来说很不容易。
相比这些,东北的表现真的有些差强人意。除辽宁以27584.1亿元排在第17位外,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均相差24位,甚至低于内蒙古、贵州和新疆。
2021年各省GDP数据出炉,11地增速跑赢全国3。
这几天,各省市2021年GDP的数据陆续公布。虽然不能“以GDP论英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GDP的变化中去解读各省去年的发展。从2021年31省市GDP数据排名来看,与2020年相比,主要有以下亮点或变化。
广东、江苏两省继续领跑,广东冲进世界前十。
TOP5名次不变,还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其中广东和江苏的第一和第二的位置非常稳固,都在2021年实现了GDP增长突破万亿。两地经济首次全面超越“亚洲四小龙”。
作为连续30多年GDP全国领先的省份,广东2021年GDP超过12万亿元。这个数据在2020年可以进入全球前10,超过加拿大和韩国进入前十。可以说是“富如敌国”。
北京上海联手破4万亿,全国仅有两家。
除了省,中国的两个“天花板”城市北京和上海也实现了突破。2021年,北京和上海GDP合计破4万亿,是全国唯一破4万亿的城市。要知道,2020年,全球GDP超过4万亿元的城市只有三个,分别是纽约、东京和洛杉矶;疫情之下,北京上海的表现还是很亮眼的。
其中,上海GDP达4.3万亿元,居全国各城市之首,超过整个安徽省;安徽再次无缘全国前十。
湖泊经济全面复苏,实际增速全国第一。
疫情初期,湖北无疑是受灾最严重的省份。2020年湖北GDP被福建赶超,GDP增速降至1978年以来最低。2021年,随着疫情的消退和部分政策倾斜,湖北经济全面复苏,12.9%的实际增速位居全国第一,重回高增长轨道。与之相对应的是,2021年湖北总量超过福建,再次回到全国第七位,可谓是“跑步”式复苏。
煤炭价格飙升,煤炭大省山西的名义增速全国第一。
除湖北外,海南、山西增速位居全国第二、第三。如果算上GDP“基数小”的海南两位数的GDP增速,2021年山西实际GDP增速将达到9.1%,为近9年来最高,令所有人惊叹。尤其是2021年,山西的名义增长率为28%,是中国的“增长率之王”。此外,山西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超越贵州重返前20,成为2021年当之无愧的黑马省份。
其实山西之前一直发展平平,在全国没有存在感;GDP也从2008年的第15位下降到2020年的第21位。2021年,受全球通胀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动力煤价格一度上涨3倍左右;众所周知,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2021年,山西原煤产量全国第一。这样一来,山西煤企的利润大增,山西的GDP增速也主要得益于此。
西北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弱。
此外,黑龙江、辽宁、青海三省增速相对较慢,分别为6.1%、5.8%、5.7%。东北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南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拉大。
五、2021城市人均gdp
1、鄂尔多斯市:2021年人均gdp是207163人民币/人;
2、东营市:2021年人均gdp是163938人民币/人;
3、深圳市:2021年人均gdp是157985人民币/人;
4、苏州市:2021年人均gdp是136702人民币/人;
5、广州市:2021年人均gdp是136188人民币/人;
6、阿拉善盟:2021年人均gdp是133187人民币/人;
7、包头市:2021年人均gdp是132253人民币/人;
8、克拉玛依市:2021年人均gdp是131014人民币/人;
9、无锡市:2021年人均gdp是130938人民币/人;
10、珠海市:2021年人均gdp是124706人民币/人;
11、南京市:2021年人均gdp是118171人民币/人;
12、长沙市:2021年人均gdp是115443人民币/人;
13、杭州市:2021年人均gdp是112230人民币/人;
14、常州市:2021年人均gdp是112221人民币/人;
15、大连市:2021年人均gdp是110682人民币/人;
16、镇江市:2021年人均gdp是110351人民币/人;
17、大庆市:2021年人均gdp是110113人民币/人;
18、佛山市:2021年人均gdp是108299人民币/人;
19、天津市:2021年人均gdp是107960人民币/人;
20、威海市:2021年人均gdp是106922人民币/人;
21、北京市:2021年人均gdp是106497人民币/人;
22、武汉市:2021年人均gdp是104132人民币/人;
23、上海市:2021年人均gdp是103796人民币/人;
24、青岛市:2021年人均gdp是102519人民币/人;
25、宁波市:2021年人均gdp是102374人民币/人;
26、呼和浩特市:2021年人均gdp是101492人民币/人;
27、乌海市:2021年人均gdp是100871人民币/人;
28、锡林郭勒盟:2021年人均gdp是96025人民币/人;
29、舟山市:2021年人均gdp是95113人民币/人;
30、中山市:2021年人均gdp是94030人民币/人;
31、烟台市:2021年人均gdp是91979人民币/人;
32、厦门市:2021年人均gdp是90379人民币/人;
33、绍兴市:2021年人均gdp是90003人民币/人;
34、扬州市:2021年人均gdp是89647人民币/人;
35、淄博市:2021年人均gdp是89235人民币/人;
36、沈阳市:2021年人均gdp是87734人民币/人;
37、盘锦市:2021年人均gdp是87351人民币/人;
38、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021年人均gdp是86713人民币/人;
39、济南市:2021年人均gdp是85919人民币/人;
40、南通市:2021年人均gdp是84236人民币/人;
41、宜昌市:2021年人均gdp是82360人民币/人;
42、新余市:2021年人均gdp是81354人民币/人;
43、泰州市:2021年人均gdp是79479人民币/人;
44、唐山市:2021年人均gdp是78398人民币/人;
45、嘉峪关市:2021年人均gdp是78336人民币/人;
46、榆林市:2021年人均gdp是77267人民币/人;
47、郑州市:2021年人均gdp是77179人民币/人;
48、嘉兴市:2021年人均gdp是76850人民币/人;
49、南昌市:2021年人均gdp是75879人民币/人;
50、东莞市:2021年人均gdp是75616人民币/人;
六、广东21市2021年GDP出炉,4个“万亿城市”亮相
广东21市2021年GDP出炉,4个“万亿城市”亮相
广东21市2021年GDP出炉,4个“万亿城市”亮相,4个“万亿城市”相继亮相,广东GDP超万亿元城市在全国独占鳌头,闪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大舞台。广东21市2021年GDP出炉,4个“万亿城市”亮相。
广东21市2021年GDP出炉,4个“万亿城市”亮相1
2021年广东省GDP总量达到124369.67万亿元,实际增速8%,名义增速12.29%。各地市GDP总量及增速也随之完整公布,整理数据分析,可分为四大梯队:
第一梯队:广深,仍是广东省无可争议的龙头,国内超一线城市,引领广东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二梯队:佛莞,发展潜力巨大,区位优势明显,制造业基础雄厚,尤其是东莞,2021年GDP突破万亿,成为全国第24个,广东第四个万亿城市,广东也成为全国唯二存在四个万亿城市的经济强省。
第三梯队:惠州独树一帜,距离五千亿仅一步之遥,增速达到17.9%,全省第一。
第四梯队:珠海、茂名、江门、中山、湛江属于3000亿元层次;汕头、肇庆、揭阳、清远属于2000亿元层次;阳江、韶关、梅州、汕尾、河源、潮州、云浮属于1000亿元层次。
广东各地市GDP所占比重
广州,东莞,惠州占全省GDP比例有所提升,广州与深圳GDP差距逐渐缩小,未来几年有望将其超越。佛山占比较为稳定,增速平稳,其他地市变动并不明显。
有些可惜的是,除了广深佛莞,广东其他地市经济总量并不突出,5000-9000亿元层次出现断层,仅有的惠州,也是在4000亿层次徘徊。这可以说是广东经济的一个缩影,珠三角核心区域发展水平较高,进出口贸易,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程度等诸多方面远远高于非珠地区。
广东21市2021年GDP出炉,4个“万亿城市”亮相2
1月24日,东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2021年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855.35亿元,正式跻身万亿元GDP俱乐部。东莞是广东省内继广州、深圳、佛山之后,第四个GDP超万亿元的城市。
4个“万亿城市”相继亮相,广东GDP超万亿元城市在全国独占鳌头,闪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大舞台。2021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的省份,达到124369.67亿元。
广东为什么能涌现多个“万亿城市”?
以制造业立省
走进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广佛江高速旁,是华南最大机器人本体生产基地——库卡顺德园区。2021年,库卡顺德园区机器人产量近1.8万台,为华南地区第一。以2021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6.6万台为基数,全国每20台工业机器人即有一台来自顺德。以库卡为龙头,一批机器人本体、减速器、铸件和系统集成等产业链企业向佛山市顺德区集聚,一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广东新力量正在加速崛起。
这是广东制造业大省的一个缩影,广东制造始终站在产业制高点上。四大万亿元级城市之一佛山,是全国制造业大市,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佛山市顺德区更是素以“工业立区”闻名,一个县级区域2021年工业总产值已突破万亿元大关。
梳理广东这四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会发现,不仅是佛山,东莞制造业也毫不逊色,东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2968.16亿元快速增加到2021年的5008.81亿元,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九大产业为主导的“五支柱、四特色”工业发展格局。
即便是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的广州,高端制造业依然增长强劲。有研究者探寻2021年广州经济高增长的秘诀时称,“从数据来看,离不开第二产业的强势增长”。2021年,广州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722.6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7.2%,且第二产业增速快,主要受益于高技术制造业,去年广州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长15.6%。
广州高技术制造业中新能源造车、集成电路等成为亮点。2021年,广州集成电路、显示器、光电子器件和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8.6%、45.5%、40.2%和24.4%。集成电路,俗称半导体或者芯片,过去这个产业的制造环节在珠三角几乎是个空白。最近几年,广州粤芯半导体公司迅速成长,深耕模拟芯片赛道,发展势头良好。
广州发展制造业还在不断加力。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未来5年和2022年发展目标,强调“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
广东以制造业立省,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对中高端产业和中高端环节的集中突破。
产业配套齐全
一台高端咖啡机,全身260个零部件,50%不出佛山市,80%不出广东省,采购半径小,成本低,带来了竞争优势。生产咖啡机的龙头企业为链主串起了1400多家供应商,产业链协同高效。1.4万家家电企业结成了一张强大的供应链网络,3.6万家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生产原料等产品或服务……这些都让有“家电之都”之称的广东顺德底气越来越足。
产业链建设是近年来珠三角城市招商引资营造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广东在全省部署产业链链长制,下大功夫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
广州南沙为推进优势产业跨越发展,进一步夯实南沙制造业发展基石,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布局,实施重点产业链“1+X”“链长制”。
深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17条重点产业链,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作用,强化补链延链强链,实现汽车制造业连续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
产业配套良好,产业链完善,正是在这两年的疫情下,广东企业抢到国际市场机遇,实现外贸强劲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外贸快速增长又带来工业热、物流旺。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8.27万亿元,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外贸同比增长16.7%,疫情下广东制造在全球供需网络中的重要性凸显。
营商环境一流
观察广东四大万亿元城市发现,四大城市都是千万级人口大市。多年来,人口持续净流入。人口流入,说明产业兴旺,就业机会好,创业机会多。
2020年,顺德在广东省率先开展“一照通”改革,发出首张“一照通”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等与营业执照合并办理,经营许可信息通过二维码加载在营业执照上。申请人只跑一次、只交一套材料、只填一张表格,率先实现了常态化企业开办“一件事”2小时办结。
近年来,广东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十四五”开局之年,佛山市委吹响了引领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0年,东莞的“一号文”就是营商环境建设,提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头等大事,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今天的广东,市场主体超1500万户,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在东莞,市场主体超过146万户,在顺德市场主体数量超过32万。
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分析,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广东充分发挥产业体系较为齐全的优势,产业链彰显韧性,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其中有广东经济市场化程度高、改革开放创新成分高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优势。
广东21市2021年GDP出炉,4个“万亿城市”亮相3
广东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2万亿元的省份,经济规模首次超过韩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预测,2021年韩国GDP将达到1.8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经济体总量排名第10位。
以去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汇率(6.4515)计算,韩国GDP约合11.74万亿元人民币,不及广东。
韩国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GDP增长4%,低于IMF此前的预测(4.3%)。这意味着,广东GDP超越韩国已是板上钉钉。
至此,从全球来看,广东实现了对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的追赶。
从全国看,广东以全国1.9%的土地,集聚了8.9%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9%的GDP,经济总量自19 89年以来,连续33年位于全国第一。
深圳超三万亿,广州也发起冲刺
广东的底气来自四个万亿城市——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这四个城市在广东GDP的占比接近三分之二。
1月25日,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发布的《致广大网民朋友的拜年信》透露,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
尽管深圳市统计局尚未公布具体数据,但2021年前三季度,深圳GDP达到21791.18亿元,站上3万亿台阶就意味着,四季度深圳新增的GDP至少有8208.82亿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所长刘国宏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去年深圳在新经济领域的表现不错,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增速非常快,微观的企业主体数量也大幅增加。
按照深圳的规划,到2025年深圳的经济总量将达到4万亿元。
“只要把系统性的环境营造好,GDP增长是自然的事。”刘国宏认为,政府要做谋长远的事情,更多将眼光放在战略性重大改革上。
近日,深圳再度迎来制度上的突破。
1月27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印发了《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放宽先进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投资等六大方面的市场准入。
刘国宏认为,市场准入的放宽预示着更多市场主体能够便捷地进入深圳,将倒逼政府改变监管和治理模式,形成更加市场友好型的体制机制。
“未来香港自由港的政策和深圳科技创新的优势相互嫁接,在集聚国际人才、国际资金资本、重大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将蕴含巨大的空间。”刘国宏表示。
除了深圳首次突破三万亿,广州明年也将冲刺三万亿。
数据显示,广州2021年GDP达到2.82万亿,同比增长8.1%,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6%以上的增长目标。
在全国城市GDP十强榜单中,位于第四名的广州与第五名的重庆差距从2020年的16.3亿元拉开至2021年的337.95亿元。广州继续坐稳GDP“第四城”的宝座。
过去五年,广州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
2022年,广州预期GDP增长在5.5%左右。按照这个目标,2022年广州GDP将冲刺3万亿。
在今年广州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制造业占据了妥妥的C位,首次出现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表述。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立市”成为今后五年广州的目标任务以及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第四个万亿城市,东莞晋级
除了深圳和广州,佛山和东莞也是广东省传统的制造业大市。
2022年初发布的“2021广东省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中,来自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的500强制造业企业数量高达329家,占比接近7成。
佛山在2019年晋级万亿之后,2021年继续稳守,全年GDP达到12156.54亿元,同比增速达到8.30%。
2022年,佛山的目标是GDP增长6%左右,计划到“十四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
今年的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30次提及“制造”一词。根据佛山的规划,未来五年,将坚持始终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推动佛山向制造强市跨越。
另一边的东莞,成为继广州、深圳、佛山之后,广东第四个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数据显示,2021年,东莞GDP为10855.35亿元,同比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4.6%。
更为亮眼的数据是,继2020年负增长之后,2021年东莞进出口强势反弹。
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代表,东莞在2020年的进出口同比下跌3.8%。2021年,由于国外产能无法释放,东莞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大大发挥,全年进出口总额15247亿元,同比增长14.6%。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后将把发展焦点放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上,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吸引更多外企落户。
未来5年,东莞将推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7%,集聚人才383万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
汕尾稳居全省增速第一
四个万亿城市之后,排在第五位的惠州,2021年GDP规模尚未突破5000亿元。
数据显示,去年惠州GDP达到4977.36亿元,同比增长10.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惠州GDP跨过2019年增长4.2%的谷底后,在2021年增长10.1%实现“V”字形反转,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
根据惠州设定的目标,2026年力争GDP实现8000亿元,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竞争力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前列。
省内增速最快的城市,当属汕尾。2021年汕尾GDP为1288.04亿元,同比增长12.7%。
工业对汕尾经济增长功不可没。2021年,汕尾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41.45亿元,同比增长21.5%。
汕尾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GDP增速目标在8.5%左右,并强调“未来五年将处于重要的发展窗口期、战略机遇期和现代化建设黄金期”。
去年,粤东五市(汕头、汕尾、揭阳、梅州、潮州)的GDP总共达到8988.9亿元,比去年提高了727.4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7.2%。
在粤东五市中,汕头在2021年产业转型中,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方面的表现尤其亮眼。
南方都市报发布《2021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显示,汕头拥有209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蝉联产业转型升级指数榜首。
广东省内区域的协调发展仍然是长时间内政府工作的重点。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及,将深化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梯度转移,推动各功能区深化产业统筹、项目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