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昆明的特色有哪些?
昆明市灵秀而迷人,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 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特产
茶:云南省昆明最为有名小金沱,有益健康、养颜、明目、提神、守一轩小金沱,昆明代表性企业、七彩云南、守一轩。[23]
山茶花:云南山茶花,花大色艳,有的一株盛开万朵,如火如荼,红霞一片。山茶花早在1300多年前就被人们发现。栽培始于隋、唐,宋渐多,元代以后与日俱增。被誉为“云南山茶甲天下”。[23]
昆明牙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有立体牙雕和平面牙雕之分,更值得一提的是刻字组像,形象生动,雕工精细,设计精巧,是难得的工艺收藏珍品。小牙雕大约几十元,大一点的上百元左右。[23]
茶雕: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通过雕刻纯钢模具,并使用模具将普洱茶压制成具有各种造型风格的茶雕作品。[23]
蜡染:蜡染是流行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手工染印工艺品,昆明蜡染面料融合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图案独特新颖,古朴大方,一块蜡染布的价格约15元左右。[23]
路南挑花:路南挑花是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彝族的一个支系)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主要产品有背包、桌布、窗帘、服饰等。挑花手法多样,有单面挑、双面挑:有素色挑花,有新色丝线挑花。有的产品有挑、有绣、有补。其成品或精巧,或粗放,充分表现了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23]
木雕工艺品:是用比较珍贵的木料雕制成的各种工艺品,古朴别致,深受游客的青睐。比较集中的木雕工艺品销售点一是花鸟市场,二是翠湖南路的众多工艺品店。[23]
乌铜走银:这是云南独特的工艺美术技艺。产品以乌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以金或银冷嵌其间,即呈现黑黄或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色态极其雅致。如使乌铜走银与斑铜和锡制工艺品相结合,装饰效果显得更加鲜艳明朗。[23]
锡工艺品:锡工艺品采用个旧出产的高纯精锡,经过溶化、压片、下片、造型、车光等多道工序,再精镂细雕,刻上各种图案,精心制作而成。其成品洁白似银、光亮如镜、还具有耐酸碱、无毒无味、防腐、不易氧化等特点。锡制工艺品品种繁多,巨细皆备,除生活用品外,还有许多精致美观的艺术品、欣赏品、礼品和奖品。[23]
云南斑铜:昆明青铜制造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西汉时期昆明地区就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奇异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青铜文化。斑铜工艺就是在吸收青铜、铜鼓制作技术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斑铜制作工艺复杂,它采用独特的工艺使铜和其他金属混而不合,呈现出各种瑰丽的棱斑花纹,色彩金黄交错,华贵高雅,因而取名斑铜。[23]
云南食用菌: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多林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秋两季,时晴时雨,为食用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云南食用菌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在滇味菜肴中是名贵的“山珍”。其中最具经济价值的是鸡枞、松茸、竹荪,此外还有牛肝菌、羊肚菌、青头菌、干巴菌、猴头菇等。[23]
云南水果:各种时鲜水果,品种繁多,四季不断,昆明街头常年都有供应。著名的果品有景谷象牙果,新平、元阳、元江、菠萝、红河、玉溪、思茅、芝麻蕉、天宝蕉、矮脚蕉、菠萝蜜、宝珠梨、大叔杨梅、青苹果、黄桃,昆明、桃李、会泽、石榴、酸角等。[23]
云烟:云南红云红河集团生产的“云烟”、“红山茶”、“茶花”、“大重九”、“春城”等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23]
云子:即云南围棋子,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年以永昌府(今保山市)生产的棋子质量较高,又称永子,明清时期为进献皇室的贡品,云子古朴浑厚,手感舒适,色泽柔和,适于弈者作长时期的观看与思考。白子洁白如玉,黑子在棋盘上呈漆黑色,手指夹住对着光看则呈碧绿色,素有“国宝”之称。[23]
二、昆明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介绍昆明的文化遗产
1、昆明调是指昆明地区传唱的山歌、小调,以前多在山野田间、盛大活动中歌唱,后经过人们的组织和编改,慢慢形成一种文化艺术,并在舞台上表演。昆明调曲目繁多,有耍山调、猜调、大河涨水沙浪沙、拈鱼、赶马调、送郎调、放马山歌以及东门腔、西门腔、草海腔等。
2、关索戏,素有戏剧界、史学界“活化石”之称,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古朴之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它以三国英雄关羽的三儿子关索为主角,展开的歌颂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傩面戏”,它既是对英雄的颂扬,也有着祝祷祈愿之意,还有着娱乐的作用。关索戏的声腔比较复杂,为无弦伴奏,伴唱参杂其间,在演出形式上,仍保留着较原始的面貌,演员头戴面具,边唱边舞,将一个时期的英雄故事通过打唱的戏剧表演形式娓娓道来。
3、隐秘于昆明呈贡的“板凳龙舞”已有200多年历史,这项民间艺术是为了表达后世族人对先祖阿扎里的崇拜。2005年,“板凳龙舞”被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板凳龙舞取材方便,体积小,农家常用的四条腿木板凳,绑上一块红绸布,一头扎成花朵当作龙头,便成了舞蹈道具。呈贡人们至今保持着春节“板凳龙舞”贺新年的传统。板凳龙舞舞蹈动作简单,不仅大人可舞,也适合孩童耍弄;调子多种多样,舞者可以信手拈来、随意唱词。
4、放风筝是一项寓教于乐的游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鲁蝶”“京燕”“津奇” “南响”是我国风筝四大流派,而云南的滇式风筝——“滇筝”,是继四大风筝流派后的又一主流风筝流派。“做风筝难,难在削篾。”因为竹篾的粗细,直接关系到风筝的性能和高度:竹篾太粗,会影响风筝的飞行高度;竹篾太细,则容易让风筝折翼坠落。“滇筝”与所有流派风筝不一样,它经过研究改良,在传统风筝上增加了一对小蜜蜂样的翅膀,整个翅膀朝下的,能够承受大风,这样强大的“黑科技”让昆明的风筝在四季都能翱翔。
三、昆明有什么特色的文化啊?
在明清以前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城昆明留下了5种不同类型的地方民族文化,留下了大量古代文化遗存……
昆明作为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仅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渊源,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由于地处多民族杂居区,故又呈现出多元文化的鲜明特色。积淀厚重,内涵丰富,是昆明古城多元文化的重要表现。根据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结合考古文物资料分析,迄至洪武年间构筑明、清昆明古城前,在滇池北岸一带,至少已沉淀着五种不同类型的地方民族文化叠积层,并留下了大量物化或非物化的古代文化遗存。现谨按其层次略述于下:其一,古滇文化。古滇青铜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一大高峰,代表着先秦两汉时期云南众多地方民族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据研究,古滇文化是一种以“耕田有邑聚”的定居农业为基础,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代地方民族文化。古滇文化的民族属性,虽学术界尚有较大分歧,但从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看,应与当时活动在滇中、滇东地区的古滇国主体民族“滇僰”最为密切,且与同一历史时期活动在滇池一线以西的古昆明族群,以南的百越族群在文化上不无诸多关联。此外,随公元前三世纪初“庄入滇”和西汉中叶以后大批汉族移民的进入,又有一定的古代荆楚文化和内地汉族文化渗入古滇文化中。古滇文化的腹心地带,以往多认为是以滇池东南岸的晋宁石寨山为中心,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到抚仙湖西岸的江川李家山和滇池东岸的呈贡天子庙,并由此辐射到滇东南盘江上游的曲靖珠街八塔台和滇西洱海东岸的祥云大波那及楚雄万家坝一带。但近两年来,随着今昆明东郊官渡羊甫头古遗址大量古滇文化时期的墓葬和青铜器出土,表明滇池北岸地区同样是古滇文化腹心地带。古滇文化,是昆明古城文化底蕴中最为深沉的叠积层。其二,早期汉文化。早期汉文化主要是由西汉中叶汉武帝“开西南夷置郡县”和“徙民实边”时,陆续迁入滇池北岸一带的汉族移民负载而来。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自两汉之世延至两晋末年,包括后世昆明古城的前身汉晋谷昌县在内的整个滇池沿岸地区,曾是汉族移民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并留下不少汉文化遗存。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二: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世益州郡郡治滇池县“南北有黑水祠”。以后,相同的记载又见于《后汉书·州郡志》和《华阳国志·南中志》等历史文献。对此,清道光《云南通志稿》考证说:黑水即后来的盘龙江,上有黑龙潭,在昆明城东北二十余里,旁有黑龙祠,即为汉黑水祠。据此,今昆明北郊黑龙潭公园内的黑龙宫,便是早期汉族移民在滇池北岸地区留下的文化遗存之一。二是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肃宗元和中(公元84—87年),蜀郡王追为(益州)太守,政化尤异,……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王追始兴学校即开办儒学传播汉文化,不仅是信史记录中云南官办学校的拓荒者,而且通过办学的方式将汉文化广泛传播到了当地非汉本土民族中间,并收到了“渐迁其俗”的成效,故其所办学校虽早已淹没在时光的流水中,但仍可视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早期汉文化遗存。此外,《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汉晋谷昌县初名“郭昌”,盖以“汉开西南夷”时的统兵大将郭昌之名“以威夷”,后才改称谷昌。据此,故谷昌县名,亦应为汉文化的历史遗存。汉晋之世的早期汉文化,是昆明古城文化底蕴中的次深叠积层。其三,西爨白蛮文化。西爨白蛮文化是云南文化史上的第二大高峰,代表着自东晋初年以来到唐中叶南诏兴起之初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据研究,“西爨白蛮”是由两汉以来徙居云南的早期汉族移民,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滇僰”的直系后裔滇中、滇东“白蛮”逐渐融合后形成。因而,西爨白蛮文化,乃是一种由汉文化与云南地方民族本土文化混合而成的复合型古代文化。一般认为,西爨文化是以当时的南中首府和上层统治集团爨氏家族的故里滇东味县为中心,而以分别出土于原曲靖县南的东晋《爨宝子碑》和陆良县境的《爨龙颜碑》为代表。西爨白蛮文化的覆盖范围,《蛮书》卷四说:“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当天宝中,东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在石城、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西爨。在曲靖州,升麻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爨。风俗名爨也。”由此可见,唐昆川(即昆州)故地今滇池北岸一带,是西爨地区仅次于石城(即味县治,在今曲靖麒麟区三岔)的第二大城市。同时有记载表明,这里还是爨氏家族支脉“将军昆州刺史爨嗣绍”,“昆州刺史爨日进”的世袭领地,故应为爨氏在南中地区的次级统治中心。惟唐中叶天宝年间南诏灭西爨时,昆州古城一带亦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是后,自曲靖州、石城、升麻川、昆川,南至龙和城以来,荡然兵荒矣”,因而极少留下可资证考的传世文化遗存,更多地还是反映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其四,南诏、大理文化。大体上一脉相承的南诏、大理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高峰,同时也是最为辉煌的一页。南诏、大理文化主要负载者为今彝、白两族的先民即唐、宋“乌蛮”和“白蛮”,而以佛教文化为其典型代表,中心在滇西洱海沿岸地区。作为南诏“上都”、大理国“东京”的滇池北岸拓东、鄯阐两城,留下了这一时期的大量佛教文化遗存。其中有始建于南诏后期,迄今仍屹立在昆明城区南部的东、西寺塔;有同样是始建于南诏后期的补陀罗寺(今圆通寺);以及始建于大理国时期、原在鄯阐城内的地藏寺古经幢等等。而在昆明古城的外围地带,南诏、大理时留下的佛教文化遗存,还有昆明西部玉案山麓的筇竹寺,安宁温泉曹溪寺和仅次于剑川石宝山的云南第二大石窟群安宁法华寺石窟,以及晋宁、禄劝两地的“大黑天神”造像等。大量传世的南诏、大理佛教文化遗存,与拓东、鄯阐两大古城一道,无疑为明、清古城的文化底蕴又添上了浓浓的一笔。其五,元代的多元民族文化。元灭大理国和始置云南行省,确立了昆明在全省的中心城市地位。同时,在“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下,随着大批外来各民族人户的陆续植入和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位于滇池北岸的云南省会鸭池城,也逐渐呈现出自汉、唐以来空前的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并存的恢宏局面。其中,仅以宗教文化而论,不惟由南诏、大理时延续下来的阿吒力教即南传密宗教、中原传入的禅宗得以保留与发展,而且由蒙古族南下而带来的藏传佛教亦曾一度传入昆明地区,并留下了分属不同流派的祖遍山大德寺、西山华亭寺、太华寺、晋宁盘龙寺、昆明东郊官渡金刚塔及城区东部现已仅存地名的白塔等等佛教文化遗存。与此同时,随着蒙古大军中的大批中亚、西域穆斯林的到来,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也同期传入云南省昆明一带及省内曲靖、昭通、大理、保山等交通沿线各主要城镇。另外,早在两汉之世便已传入滇中地区,但自东晋以后曾长期处于蛰居潜伏状态的汉文化,到元代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也重新活跃起来。史载元初为“敦行教化”,于鸭池“城中之北偏”建起文庙并“劝士人子弟以学”。这是信史记录中继东汉益州太守王追“始兴学校”之后,又一次在封建政府主持下的大兴儒学传播汉文化举措。元初所建文庙学宫,据考已历元、明、清三代而沿袭至今。综上所述,在明、清昆明古城构筑前的2000多年间,滇池北岸一带业已积淀下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尤其是经过昆州、拓东、鄯阐、鸭池四大古城的长期积累特别是元代的长足发展,不仅为后世昆明古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其奠定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基本格局。自明、清以来,昆明多元文化的显著特色始终相循不变并保持至今,并有较大发展。
四、昆明本土文化有哪些
1、昆明调是指昆明地区传唱的山歌、小调,以前多在山野田间、盛大活动中歌唱,后经过人们的组织和编改,慢慢形成一种文化艺术,并在舞台上表演。
2、关索戏,素有戏剧界、史学界“活化石”之称,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古朴之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
3、隐秘于昆明呈贡的“板凳龙舞”已有200多年历史,这项民间艺术是为了表达后世族人对先祖阿扎里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