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大学生旅游情况的调查报告2000字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热,出外旅游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旅游群体当中,大学生是整个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促成了大学生旅游热。因此,大学生作为一支旅游生力军的地位确实不容忽视。当今全国高校数量已达2000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可见中国的大学生旅游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晨星成长计划,为在校大学生提供3到30万的成长资金,解决考研学费、留学、旅游问题,可登陆官网查询】

同时,国内的旅行社达1.6万个,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大学生旅游却很少选择旅行社这条途径,是大学生的原因还是旅行社的原因呢?另一方面,旅行社对于大学生市场的潜力不是很明了。鉴于这两点,对当今大学生旅游的调查就显得是有必要的。

所以,我通过自己搭建的个人网站“一起旅游吧-大学生自助游”做了相关调查。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今大学生旅游的大体情况以及大学生对旅行社的态度,为了解大学生旅游市场状况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数据。同时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为大学生的旅游市场开发提供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生旅游的意向

在旅游意向上,有接近9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旅游,另外5%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几乎100%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接近85%来自农村的学生非常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对旅游没感觉的大学生有66%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4%。

去旅游的目的是欣赏景观、增长见识(62%)和休闲散心(21%),另外找同学、熟人玩接近16%,而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 文章阅读网: )

同时,调查也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出游最重要的是金钱,1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时间是影响他们出游的重要因素,而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伙伴、宣传地、朋友意见影响他们。

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有些同学是出于专业的目的而选择去哪里旅行,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勘探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学习目的而选择旅游。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学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故对旅游的喜爱不同。但大部分人喜欢旅游是来欣赏景观、增长见识,同时金钱是影响着多数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

二、大学生旅游的地点与时间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偏爱自然风景区,占了总人数的54%,表明大学生更愿意与大自然亲近。

其次,旅游目的地选择民族风俗区有30%左右;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繁华城市区和海滨城市区,分别约占总人数的9%和5%。反而红色旅游革命区和高校校园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

在对于旅游时间段的安排上,最多人选择的时间段是不定期,想去就去,占了总人数的56%左右,说明了大学生都喜欢把外出旅游的时间由自己自由安排,不受约束。在具体时间段上,最多人选择的时间段是国庆、五一长假,约占了总人数的52%。选择寒暑假期以及平常的周末出游的人少,分别约占总人数的20%和24%。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寒暑假的假期长,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留在家看电视看书而不外出旅游;而普通周末由于时间较短,没有充分时间做好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和旅行后的休息调整,不利于出游;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课业比较重,一般会利用周末进行复习或预习新知识,还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参加各种活动;故国庆、五一长假是大学生旅游的高峰(56%),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分配,而且还可以趁黄金周的时间休息调整。

三、大学生旅游的消费方式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约占51%;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21%;而只有28%的大学生选择跟旅游团。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在选择自助游和个人游的学生中,高年级明显多于低年级,这可能是高年级有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来自城市的学生明显多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可能与学生的个性有关。

四、大学生旅游的方式

在调查中,大学生以往出游时,出游方式选择与同学结伴而游的(约52%)占大多数,与男(女)友一起的约占21%,数字表明大学生大多数喜欢跟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外出旅游,而与家人一起(约6%)和独自一人出游(约21%)也占一定比例。在旅伴的选择上,部分人选择跟男(女)友一起去旅游,这可能是大学生旅游的一大特点。大学生正处于感情萌发的时期,与情侣同游一方面可以体验生活,增加旅游乐趣,共同解决旅途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双方的了解,培养共同兴趣、增加双方的感情。相反,选择与父母亲人同游的人很少,只占6%,这也表明大学生自主独立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大学生选择旅游地点的因素,以及个人消费水平的差异,旅途距离长短,个人爱好等等原因,影响大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出行方式。

五、大学生旅游的次数(每年)

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年出游次数为1次为约32%, 2次为约53%,3次为约10%,4次约3% 和5次以上为约2%。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大学生平均每年出游次数为一到两次,少数有条件的学生也有年出游次数为三到四次的,但每年出游次数为五次以上的很少。

六、大学生旅游的消费状况

在以往外出旅游的花费上,游览、门票占其主要,占总数的约67%,其次是吃的,约占14%,交通约占19%。而对旅游地的风味小吃上,感觉一般约占33%,喜欢约占46%。而特别喜欢仅约占13%。由此可见,当地的风味小吃没有将其特色表现出来,就深入了解,许多大学生对在没有品尝时给予的期望值偏高,而真正品尝之后,其期望值大打折扣,毕竟青年人对新鲜事物在感官上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一旦去体验之后,没有其想象的好时,将会大所失望,这也许是其感觉对其旅游地的风味小吃上感觉一般的比例占较高的原因。在住宿上,一般学生(约53%)选择30元左右(人/每晚),可见,大学生旅游消费的要求体现了节约原则,这可能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有可能是大学生的旅游费用大部分还是处于家庭资助。因为有80%左右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来自家庭资助的。

在旅游途中,约76%大学生愿意投入到购物中的比重是10—20%,表明购物在大学生旅游中也占主要活动。同时安全第一在大学生旅游中感觉是最重要的约占43%,其次是费用的约为23%,舒适度约为22%,旅游的经历约为12%。

总体来看,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水平中等偏下,旅游范围及方式也趋向保守。选择徒步及旅行自行车出游的人数也占了一部分的比例,显然大学生旅游有这一方面的需要,旅行社可以考虑开展徒步、自行车旅游的相关项目,满足市场需求。≤第一范文 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七、大学生旅游的信息渠道

调查表明,亲朋好友介绍的旅游景点可信度相当高(约占53%),其次是网络搜索约占33%,报刊广告约占12%,旅行社咨询约占2%,可看出亲朋好友亲身游玩过的景点的好坏对周围的同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报刊广告、旅行社对大学生并没有起到较大到关键。因此收集旅游信息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只是较容易,同时在收集旅游信息是,出游费用是最关注的,其次是景点的吸引力,住宿条件、安全问题、交通便利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目前各景点、旅行社及其它媒体提供的信息与实际享用服务自建的距离相差较大,由此可见提供的信息与实际景观大相径庭。

根据调查,一半大学生表明学校极少组织大学生出去旅游,并且部分大学生极少参加学生组织的旅游活动。可见学校对大学生的旅游没有足够的重视,大学生旅游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八、大学生对旅行社的满意程度

从调查显示的结果看,大学生对随团旅游的评价的确不高,约75%左右的大学生对旅行社不满意。

导致大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导游未尽职责”和旅行社“降低等级标准”。这两项的比例分别约达到34%和28%。其次是“擅自变更行程安排” 约占23%,和“配套设施不完善” 约占15%。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与旅行社的接触更多的在出游前期的报名环节。而在旅行途中,导游则很大成分上充当了旅行社的代表。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不满意在得不到导游的妥善处理后,则很容易转化成对导游的不满。

九、大学生旅游的优点

(1)开拓视野

旅游最基本的优点可谓拓宽视野。来自于川大的IS同学说:“我觉得出去旅游最大的优点就是开拓了我的视野。我这次去了西塘,见识了不少地方的风土人情,也了解到一些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虽然这是旅游,但是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另外,我还在旅游期间吃了很多他们那儿的地方特产,他们那里的水果也特别甜,并且比这里便宜,总之,我觉得旅游还是好处多。”

(2)强身健体

出外旅游无论是乘车还是徒步旅行,都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通过旅游,可以强身健体。来自于武大陈应同学五一期间游玩了杭州的景点,在我跟他聊天时,他讲到道:“我没有出省旅游,只在杭州逛了几天,也不用带太多的行李,不过也累得够呛,但是走了这么多路,我也锻炼了身体。”

(3)放松心情

走出学校,没有学业的压力,我们可以尽情地舒展自己的身心。来于中财王聪同学,他笑着说道,“旅游,旅的是心。平时在学校里,除了看书就是这样那样的活动,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五一黄金周正是放松心情的一个好的机会,我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出去旅游的。我看到了那么多的美景,身心得到放松,我可以忘掉所有疲惫沉醉在美景中。我觉得在平时疲惫的生活中,要多出去走走,让疲惫的身躯舒展一下,轻松一下。”

(4)增进友谊

在我交谈中的几个同学都是与朋友一同出外旅游的,问及旅游的优点,他们都说可以很好的增进友谊。来于川音小谢同学说:“通过旅游,我与朋友们之间的感情更深了,因为在旅游过程中我们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在旅游期间,可以更好地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旅游呈现以下特点:

1、出行时间固定。大学生的空闲时间都是以学校的课程安排为准,所以出行时间很固定,主要集中在五一、国庆黄金周。

2、消费水平较低。大学生大都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收入,旅游的钱都是从自己的生活费或是辛苦打工的所得中省出来的,所以“穷大学生”基本都是选择最便宜最划算的旅游路线和方案,同时在旅游中的购买力比较弱。

3、旅游出行目的。大学生旅游主要是欣赏景观、增长见识,所以选择的景点主要是自然风景区。

4、信息来源单一。大学生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因此大学生旅游一定要考虑资金方面的问题。故旅游前的功课必须做好,针对这一点,我搭建了大学生自助游的平台。

传统的随团旅游,衣食住行不用自己操心,但代价是失去了自由;自己出行有了随意安排的自由,但凡事都需自己操办,难免玩得尽兴。自助旅游似乎实现了两者的结合,取长补短。而调查结果也说明这种新型旅游方式潜力巨大,这是否意味着在自助旅游市场上,令一场战争又要开始了呢

二、旅游行业数据分析:2021春节38%消费者旅游偏好1-3天

在疫情防控形势下,从“全世界最大的人口迁徙”到“就地过年”,再加上去年疫情期间被“压抑”已久的出游需求,随着人们对于“周边游“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本地游一跃成为“新年俗”。人们消费需求的增长加速 旅游 行业的回温。

从2021年春节中国消费者 旅游 市场偏好数据显示,38%的消费者 旅游 时长偏好1-3天;偏好 旅游 4-5天的消费者占比35%;其他的消费者占比为27%。2021年“周边游”、“短途游”成为人们春节 旅游 的热门选择。

在线下“周边游“、”本地游“火爆的同时,各大 旅游 景点利用5G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 科技 ,积极延伸拓展行业新服务,多方位展现各地风俗习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休闲 娱乐 需求。

三、低碳旅游消费描述统计分析怎么写

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调查分析报告张庆庆[1]一、研究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低碳旅游的总体知晓率为72.6%,反映出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相对较高。

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调查分析报告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调查分析报告

张庆庆[1]

一、研究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

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均囊括于其中。

就低碳旅游研究而言,相关著述非常有限。在有限的研究中,蔡萌等人(2010年)梳理了低碳旅游的发展历程,提出低碳技术、碳汇机制和低碳旅游消费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机制;周梅(2010年)认为低碳旅游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曹会林(2010年)则阐述了中国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并重点分析了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等企业或机构参与低碳旅游开发的举措。此外,侯文亮(2010年)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生态足迹理论和脱钩理论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低碳旅游的概念体系,确定了旅游业碳足迹主体,并提出了相关碳减排对策。同时,任力(2009年)、刘啸(2009年)从低碳经济视角作出的相关论述,也是对低碳旅游研究的较好补充。

二、研究方法与有效样本来源分布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测量题项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共计30个指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进行计量,分值从1到5,其中5表示非常满意,4表示满意,3表示一般满意,2表示不满意,1表示非常不满意。

调查对象来自上海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调查时间为2010年12月10日至2011年1月2日,具体地点分布于各高校的教室、图书馆、寝室楼等,抽样方法为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42份,回收有效问卷310份,有效率达90.64%,样本具体来源分布见表1。

表1 有效样本来源分布统计表

对于数据分析,笔者重点引用了马耀峰(2006年)提出的旅游服务质量单要素评价模。在式中,Mj表示第j项指标的评分结果,mi表示该影响因素在李克特量表下的评分(1~5分),ni表示选择该评分mi的人数,N表示填写问卷的总人数。

三、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总体分析

(一)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分析

低碳旅游知晓率分析以是否听说过占总样本数的比例为计量标准。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低碳旅游的总体知晓率为72.6%,反映出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相对较高。其中,女性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高过男性11个百分点,本科在读学生低碳旅游知晓率高过研究生在读学生10个百分点;25岁以上学生低碳旅游知晓率最低仅为33.33%,理工科专业学生低碳旅游知晓率最低为65.42%。此外,就具体学校而言,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最低为51.67%,见表2。

表2 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统计表(单位:%)

(二)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总体评估

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构成要素中,大学生青睐的低碳旅游消费项目从高到低依次是购物、娱乐、交通、饮食、游览、住宿,其得分分别为3.75分,3.51分,3.26分,3.23分,3.15分,3.14分,见表3。总体评价分值均处于3至4之间,即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低碳旅游消费意向,但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并不突出,特别是在住宿、游览、饮食和交通方面。

表3 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统计表

四、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分类分析

(一)大学生低碳饮食消费的意向分析

1.大学低碳饮食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饮食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品尝时令性食物”、“购买当地产品”、“自带水杯”、“使用一次性餐具”、“自备食物”,得分分别为3.82分,3.29分,3.13分,2.95分,2.94分[2]。可见,大学生低碳饮食的消费意向特征表现为受日常用餐方式左右并追求便捷性。如外出旅游时,大学生更喜欢在当地饭店吃饭、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2.大学生低碳饮食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4,性别不同,大学生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品尝当季食品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p<0.05),自备食物的意向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年龄不同,大学生自备食物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24岁及以下年龄组的意向评价要高于其他组别。学历不同,大学生自带水杯的意向有显著差异,而研究生对此项的消费意向评价最高。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对当地产品的消费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理工科专业学生此项的意向评价最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评价最低。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使用一次性餐具和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自备食物和自带水杯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月消费不同,大学生自备食物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对自备食物的意向评价最高。

表4 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饮食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二)大学生低碳住宿消费意向分析

1.大学生低碳住宿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住宿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淋浴”、“住环保酒店”、“关夜间照明”、“更换床单”、“提供一次性免费用品”,得分分别为3.92分,3.68分,3.40分,2.41分,2.30分。可见,大学生住宿低碳消费特征除表现为受生活习惯影响外,对一次性日用品有实际需求。同时,由于受消费心理的驱使,消费者对卫生标准的选择远远超过自身在家中的需求,如更注重要求酒店每天更换床单和被罩等。

2.大学生低碳住宿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5,性别不同,大学生淋浴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的意向评价高于男性。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每日更换床单的意向有显著差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更换床单的意向评价最高,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更换床单的意向评价最低。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住环保酒店、更换床单和淋浴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对住环保酒店的意向评价高于重点大学学生,重点大学学生对更换床单的意向评价则高于非重点大学学生。

表5 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住宿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三)大学生低碳交通消费意向分析

1.大学生低碳交通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交通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少带行李”、“徒步旅行”、“团队出行”、“自驾游”、“乘坐飞机”,得分分别为3.68分,3.30分,3.13分,3.11分,3.10分。可见,大学生交通低碳消费意向青睐于运动、轻便。

2.大学生低碳交通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6,性别不同,大学生行李携带量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男性行李携带量意向低于女性。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团队出行的意向有显著差异,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对此类的需求最高。所在高校不同,自驾游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团队出行的意向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非重点大学学生对自驾游的意向评价比重点大学学生高,后者则相反。

表6 多因素影响下的学生交通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四)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意向分析

1.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游览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选环保机构”、“用卡制门票”、“设施齐备”、“乘坐缆车等”、“垃圾分类”,得分分别为3.47分,3.35分,3.03分,2.98分,2.90分。可见,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更青睐环保机构,但对景点低碳服务的配置要求并不明显。

2.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7,年龄不同,大学生依托环保机构出行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选择环保机构出行的意向高于男性。学历不同,大学生乘坐缆车等的意向有显著差异。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青睐于卡制景点门票和乘坐缆车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其中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对用卡制门票的意向最高,人文社科学生对乘坐缆车等的意向最高。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在卡制旅游景点门票或旅游通行凭证使用的意向上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重点大学学生意向评价均高于非重点大学学生。

表7 多因素影响下的大学生游览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五)大学生低碳购物消费意向分析

1.大学生低碳购物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购物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以货易货”、“适当购物”、“简易包装”、“买当地产品”、“去当地市场”,得分分别为4.02分,4.01分,3.70分,3.55分,3.46分。可见,大学生在购物消费方面更具有低碳性。

2.大学生低碳购物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8,性别不同,大学生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有显著差异,选择简易包装和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且女性对上述项目的消费意向均高于男性。学历不同,简易包装和适当购物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研究生对简易包装的意向评价比本科生高。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选择以货易货的意向有显著差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以货易货的意向评价最高。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选择简易包装、前往当地市场和以货易货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月消费不同,大学生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有显著差异,月消费额501~1 000元的大学生在当地市场的消费意向评价最高,月消费额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对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评价最低;同时,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则有非常显差异,月消费额501~1 000元的大学生对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评价最高,月消费额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对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评价最低。

表8 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购物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六)大学生对娱乐低碳消费意向分析

1.大学生低碳娱乐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娱乐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当地民俗”、“电子资讯”、“环保公益”、“入乡随俗”、“现代歌舞”,得分分别为3.84分,3.60分,3.59分,3.51分,3.00分。可见,大学生低碳娱乐消费具有一定的本土化倾向,娱乐工具选择信息化。

2.大学生低碳娱乐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9,性别不同,大学生积极响应环保公益活动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响应环保公益活动的意向评价比男性高。年龄不同,大学生消费现代歌舞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入乡随俗的意向也有显著差异。学历不同,大学生选择现代歌舞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本科生的意向评价高于研究生。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入乡随俗的意向有显著差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意向评价最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评价则最低。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选择现代歌舞的意向有显著差异,使用电子资讯的意向有非常显著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对上述两项的意向评价均高于重点大学学生。

表9 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娱乐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五、结论

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群体对低碳旅游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但其低碳旅游消费意向并不突出。同时,就旅游的六大要素消费而言,大学生的低碳消费意向表现出了如下特征:

(1)低碳饮食消费意向受日常用餐方式左右并追求便捷性。

(2)低碳住宿消费意向受生活习惯影响,且对一次性日用品有实际需求。

(3)低碳交通消费意向青睐于运动、轻便。

(4)低碳游览消费侧重于组织机构的选择,但对景点低碳服务配置要求并不突出。

(5)低碳购物消费意向最为明显。

(6)低碳娱乐消费具有一定的本土化、信息化倾向。

基于上述结论,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的发展尚需时日,特别是在低碳旅游消费理念培育、低碳旅游消费促进等方面。

参考文献

[1]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减排对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马耀峰,张佑印,梁雪松.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6(1).

【注释】

[1]张庆庆,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2]计算方法同表3,大学低碳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中涉及的计算方法与此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