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0519河北申论(县级):消费扶贫
资料5写道:“在消费扶贫过程中,消费成了高尚的消费,脱贫成了有尊严的脱贫,物质满足之外,也有精神的享受,消费扶贫因此而有了高度。”请结合给定资料理解这段话,据此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
要求:1.切合题意,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层次分明,表达有力;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不少于1000字。
参考文章:
论消费扶贫的精神意义
消费扶贫,是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元渠道购买贫困地区农特产品,从而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模式。消费扶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贫困者经济上脱贫,更重要的是让消费成为了高尚的消费,让脱贫成为了有尊严的脱贫,让参与者有了精神的享受,消费脱贫也因此具有了精神层面的意义。对此,我们应高瞻远瞩,深刻认识。
消费扶贫让消费成为高尚的消费。首先,消费扶贫解决了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的销路问题,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碧桂园“爱在东乡”活动以“众人拾柴”之力,开展消费扶贫,化解了东乡“好山好水育一方好物,山高水远却难觅市场”的困境;中信国安“黔货进京”,直接将贵州贫困地区土特产品引入北京“国安社区”,解决销售难题。其次,消费扶贫能够让企业和个体更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拿下的拦路虎,扶贫事关全国人民幸福,也需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碧桂园、中信国安,还有一口气买了许多农产品后说“这些活动给了我们参与扶贫机会”的长沙市民刘先生,都从消费扶贫中强化了社会责任感,收获了自豪感,形成了社会正能量。此外,消费扶贫与以往企业个人直接捐钱捐物或政府兜底的扶贫模式不同,它通过市场的手段形成产业内生动力,构成正向循环,以商道行人道,让贫困者真正参与进来,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努力拼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改变了人的精神的消费功德无量,是社会大善。因此,我们说这种消费是高尚的。
消费扶贫让脱贫成为有尊严的脱贫。尊严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必要条件,人既需要自尊,也需要他尊,二者共同支撑我们自由的精神、自在的工作、自主的生活,最终转化为自我实现的强大力量。大力发展消费扶贫,能够让农民看到自己产品的价值,为他们带来脱贫致富的动力和尊严,进而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脱贫事业,释放出磅礴力量,通过辛勤劳动和创意创新改变自身命运。梳理扶贫成功案例,无论是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或是与拼多多合作的云南保山等,没有哪一个地方不是靠农民思想觉醒后敢拼敢想获得成功的,在时代潮流前,不少农民还顺势而为,利用互联网将农产品卖往全国各地,这正是自觉、自醒、自尊的结果。从深处来讲,有尊严的脱贫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自身潜力的挖掘,扶贫不是一种施舍,而是社会互助,在这一过程中,被帮助者能够认识到自身价值,勇于自我实现,最终走向自尊、自立、自强。
古语有云:“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因此,扶贫必先扶志。其实,不管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讲,还是对于购买农特产品的消费者来讲,消费扶贫的意义都早已超越了经济层面,而具有了伦理意义和精神意义。这种精神的核心在于激发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齐心协力奔小康,众志成城谋发展,最终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使命,最终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从人的角度、从精神的角度去认识“消费扶贫”,我们所看到的结果将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小康,更有精神上的小康,有人的自我实现之美,有社会互助共赢之美,有精神上的享受之美!
二、消费扶贫的开头作文?
摘要: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找到消费扶贫的利益连接点,贫困群众需要产品有“可销售的渠道”,广大消费者需要消费有“可保证的品质”消费扶贫“人人皆可为”,应该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之“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发现餐桌上出现了“新菜”——来自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在春节的消费大潮中,消费扶贫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新疆的大枣、河南的野生猕猴桃、湖北的丹江水产……吃上贫困地区的优质特产,既满足了消费升级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
找到消费扶贫的利益连接点,贫困群众需要产品有“可销售的渠道”,广大消费者需要消费有“可保证的品质”
消费扶贫“人人皆可为”,应该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之“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发现餐桌上出现了“新菜”——来自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在春节的消费大潮中,消费扶贫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新疆的大枣、河南的野生猕猴桃、湖北的丹江水产……吃上贫困地区的优质特产,既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更能为贫困群众带来增收效应,消费扶贫可谓一举两得。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我国近14亿人口,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中国人一年吃掉70亿只鸡,有30亿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消费市场规模之大,为消费扶贫拓展了空间。往深层看,不同于简单地给钱给物和解决眼前问题,消费扶贫更能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正因如此,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是我国创造反贫困奇迹的一大秘诀。消费扶贫,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当然也要发挥这一优势。比如说,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既可以满足单位或个人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也要看到,消费扶贫本质上是一种“你卖我买”的商品交换行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唯有买卖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共赢,消费扶贫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把消费潜力变成脱贫动力。要实现双赢,就要找到双方的利益连接点,贫困群众需要产品有“可销售的渠道”,广大消费者需要消费有“可保证的品质”。
让产品获得“可销售的渠道”,需要政府部门在贫困地区和消费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这就需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让贫困地区的产品真正流动起来。比如说,打通供应链条,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整合产地物流设施资源,可以降低贫困地区产品的物流成本;不断提高贫困人口使用网络的能力,就能更好促进“电商+农产品”商业模式的形成……打通流通梗阻、提升流通效率,才能真正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为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市场基础。
让消费获得“可保证的品质”,需要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供给侧改革。外界的助推可能会引起一时的消费,但要形成持续的消费效应,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换句话说,特色农产品要追求规模和数量,更要追求品位和质量。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对政府部门而言,需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用制度为特色产品的安全和品质保驾护航;对企业和贫困群众而言,更应坚持诚信原则、品质为先,让特色产品绿色安全,让乡村旅游远离宰客等乱象,推动树立良好口碑、形成长期效应。
换个视角来看,消费扶贫为每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个机会。贫困地区往往比较偏远,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消费参与到扶贫的过程中。消费扶贫是一个“人人皆可为”的事情,接下来,应该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之“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这样,就能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查看更多相关
三、什么是消费扶贫?
消费扶贫就是发动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贫困户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也为践行先富帮后富提供了新的平台。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并将消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核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开展消费扶贫的总体要求,主要举措和保障措施。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踊跃倡导动员,鼓励多方消费,汇聚全社会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