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旅游文化差异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同一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旅游业的发展亦成为各个家庭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旅游景点的建立要针对一定的游客群体,研究好群体的审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中国平原较多,陆地广阔,而且相对较为封闭,适合发展农业文明,属于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山地较多,沿海线长,适合发展航海业,靠海洋谋生,属于海洋文化,这就造就了现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特点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依靠海洋谋生,多变、广阔的海洋条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大多个人意识强烈,追求自我,主动性高,不同的思想学派众多。而中国传统文化依靠农业为生,较为稳定,被动性强,社会意识强烈,多注重人际交往。这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文化。
二、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一)旅游理念
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们多享受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稳内秀,冒险精神弱,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征服欲强烈,他们向往大自然,渴望走进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们更喜欢去新奇的旅游地点,去他们未知的领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响。
(二)旅游目的
中国人大多以家庭、事业为重,旅游不作为必需活动,是闲暇时放松心情和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与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时间。而西方人较看重旅游,认为旅游是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而工作是为旅游积攒资金而不是养家糊口,他们将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当然这与经济发达水平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审美
在旅游时对景观的美感认识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愿意关注这个景观所承载的意义、历史、文化等,例如我国大多数出名的建筑都与名人志士有关系,说道那个省份,人们都愿意介绍该处是哪位名人的故乡等。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更喜欢感受大自然切实的美感,感官能够直接体会到的美感,他们迷恋于景观的形态、颜色、气势。并不过多关注它的由来、它的承载。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异,中国教育将就伦理道德,人们认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与情操,影响后辈世世代代的人,同时也将人的品格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认为喜欢水得人多聪明、喜欢山的人多仁爱、好动的人比较聪明、好静的人比较仁爱。人们愿意将景色与自我融为一体,进行自身修养的培养。而西方文化本就多变,各种思想流派并肩发展,景物多仅作为客观的存在供人们欣赏。另一方面的差异是审美的表达,中国旅游者的审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来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这一点通过画家的风景画就可以证明,中国传统风景画使用散点透视的画作方式,主张表达景物的韵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线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画中看到广阔的景象,而西方油画使用焦点透视法作画,注重画作与风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讲求层次,光线的表达。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注重风景所带来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的审美重点,所以表达时更注重将这一点表达出来而忽略景观的实物和细节描述。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注重景观本身,他们更愿意将带给他们美好感受的景观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他们更多的观察景观本身,进而产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认识事物时注重逻辑思维而感性思维较少。最后要阐述的中西方审美差异使二者的审美目的不同。
二、中国与外国在文化上造成的消费者行为差异,有哪些?
我是专攻懒人学习法的英语老师KK
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非常大,特别是中外联姻中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我们就以中国和西方的英美国家作为例子来看看:
1.在消费类别中,中国吃穿、娱乐、教育、医疗占用的比例明显比较高,虽然2015年后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升级,但并没有本质改变这些。经济条件比较好之后,奢侈品比例也大幅度增加。虽然这几年国人开始注重健康和人生体验,但和国外比还是差距较大。西方国家对日常衣食住行和奢侈品并没有那么执着的追求,相反在旅游、体验方面的投入巨大,而医疗教育保障良好。
2.中国由于投资渠道缺乏,房地产一头热,所以大部分的大宗消费会放在房产上,而国外房地产常年稳定,并且房产税很高,所以并没有买房热。
3.中国更注重储蓄,不管经济如何看好,经济安全感并不强,”负债“还仅仅在企业中流行,并未进入广大普通百姓家庭中,所以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相反,西方国家对信用卡使用和透支幅度大很多,几乎没有存钱概念(我碰到的一些老外只会为了旅游存一笔基金)。
4.社交活动中,中国更重人情和礼尚往来,比如请客吃饭是一种最常见的社交方式,并且费用不菲,送礼太便宜也送不出手,更不要说红白喜事,已经成为年轻职场人士和农村家庭的一个沉重负担。而西方国家更乐意用AA制,请客吃饭之类也是很普通的开销,送一份随手礼。
5.中国电商和电子货币化的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所以网上购物中国人赢了!
我是KK,KK英语创办者,有每月看电影学口语班,用懒人学习法,拯救英语渣。懒人学英语找KK,欢迎关注公众号:KK英语大爆炸(id:kkyingyu2015)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消费者行为方面的表现有哪些?
文化是一个社会在漫长的时间发展过程中,关于政治经济科学艺术方面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精神。而中西方因为诞生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社会生产方式不同,最终形成了不一样的中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又引起了两个国家消费观念的不同。中国崇尚儒学,也将儒学中勤俭持家的观念贯彻到底,而西方国家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启蒙,所以生活态度篇自由乐观,因而会提前消费。
一、儒学中的勤俭持家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流传了2000多年,已经成为人类潜移默化认可的思想观念。而儒学中勤俭持家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思想观念反映了人们保守理性的消费行为。根据自己的实际购买力去消费,不要大手大脚随意花钱。因为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如果把钱提前消费了,遇到特殊情况就没有经济来源了。所以中国人购买商品之前总会反复衡量,多方比较才会去买。
二、西方的超前消费
西方社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宗教的严格控制,思想发展压抑。最终导致爆发文艺复兴,所以西方人更喜欢追求自由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享受当下不惧未来。而这表现在消费行为上面就是超前消费,他们花钱的时候不会考虑未来日子怎么样,而是考虑当下想不想要,心里开不开心。所以西方人消费比较随意,看心情为主。不会考虑把钱花了未来日子没有钱用该怎么解决,而且他们坚信未来只会更好。
三、文化引发不同
中西方消费行为的不同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文化不同。但是我更倾向于中国保守的消费观,因为老祖宗留下来的观念肯定是正确的。就像疫情期间,很多提前消费的人因为没有工作而被迫负债导致信用危机,是非常不可取的。
四、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
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
摘要:由于中国与西方的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又影响着旅游文化。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来源于三种不同的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在这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所表现出的文化是最有特色的,印度文化居中。中国人认为印度与中国同属东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西方则认为印度文化属西方文化的部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就说过这么一段有理有情的话:“我很想向任何人建议进一步亲自看一看中国哲学的伟大经典和中国技术发展的历程。它是如此令人神往,因为印度文明虽然也是有趣的,却更多的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但中国文明则具有完全不同的、难以比拟的美,而且这种唯一完全不同的文明能激励人们对它产生最深的爱和最深厚的研究愿望。”[1](P5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用两种颜色来代表,用黄色来代表大陆文明的中国文化,以蓝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居于中间的是印度文化。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中。笔者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颜色的文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强加给他们某些限制,而这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2](P30)。黄色的大陆文化是以务农立身安命,蓝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险经商求富,这是由他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东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边是阿尔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处是喜马拉雅山。沧海茫洋与高山大漠形成包围华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黄河传流而形成丰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丰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当时气候与现在也有差异,较现在温暖而湿润,形成了悠久的农业文明。黄土、黄河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古文化的起源,所以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黄色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所以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后来的西方文化。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它的陆地部分由一系列小山脉组成,这些山脉属于巴尔干中部主脉的支脉,并将希腊切割成独立的部分,而巴尔干主脉将希腊大陆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西部岩石凌厉、满目荒凉、交通不便,而在东部则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海岸线,有许多天然港湾依傍着东地中海域的爱琴海。也就是古希腊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文化是以海洋为依托的。由于没有丰沃的土地,古希腊人民是靠海洋为生的,所以西方文化又称为蓝色文化。
正是中西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和中国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文化道路,并影响着其他方面的种种特征。由于海洋是宽广的,又是多变的,所以西方文化中人们思想流派众多,个体意识强烈,主动性多,易激动,不稳定。而中国人则因耕种性而形成思想稳固、人际意识强烈、被动性多、喜静不喜动等特性。中西的这种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人生态度上,则显出鲜明的特点。如西方以个人为重,四海为家,而中国以社稷为重,乡里为重,家庭为重,个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领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国人反之:宗族在前,辈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顺序、时间顺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体或个体在前,整体在后,中国人则倒过来。
其次,在观念意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践观念。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儒家哲学,它的特点是重现实和人情,重行动和功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人的实践性或现实性。但这种实践性表现较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上,较少体现在科学精神上。在科学上,中国人玄想较多,试验较少。而西方人什么都要求你拿出试验数据来,即便是社会科学也不例外。
二是守纪观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自己的纪律、制度和规章,要求人们服从和遵守。但各国的文化观念和体制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守纪观念的不同。例如,进剧场看戏,西方人最能约束自己,如同进教堂那般虔诚;而到学校课堂上课,他们却显得很放松和随便。反之,中国人进课堂如同进佛堂,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地听课作功课;而现今有些中国人到剧场中,就无所顾忌,大声吆喝。
三是人情观念。一般说来,历来以讲人伦道德和孝敬忠义为重的中国,人情味要比讲物质利益和以法为重的西方更深厚浓郁。中国人对较为亲近的人,例如父母、子女、兄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事以及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人情味浓厚关系密切。
西方人则与此不同,或者说是基本相反。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西方人父子、夫妻、朋友间如何在经济上斤斤计较。
五、消费情境如何解释旅游消费者行为的跨文化差异
消费情境解释旅游消费者行为的跨文化差异:1. 中西方游客的个人/集体主义差异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通常是指社会联结的松散或紧密程度,即一个国家的居民更倾向于以一个个体的身份还是以
2. 国内外游客的权力距离感差异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观点,权力距离感是民众对权力不均匀分配的接受程度。按照他的描述,中国人对权力的不平等分配不
3. 国内外游客的不确定性回避差异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观点,不确定性规避是指对未知事物的态度,低分说明接受不确定性,高分说明畏惧不确定性。